高中歷史教案精簡版精品多篇

文思社 人氣:7.11K

高中歷史教案精簡版精品多篇

高中歷史教案 篇一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觀點。分析宋明時期儒學的新發展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2)培養學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學術觀點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結合宋明理學代表人物的經歷和淺顯的文字材料,幫助學生弄清理學的內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宋明理學相關知識的學習,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掌握程朱理學基本內容。

2、教學難點

理解理學和心學的思想內涵;正確評價程朱理學和王陽明心學的歷史地位。

教學工具

多媒體裝置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回顧歸納從春秋戰國到北宋之前儒學的發展過程。

形成——發展為大宗——“焚書坑儒”——復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在宋代儒學復興運動中誕生的理學,將儒家的忠孝節義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嚴密體系,也稱新儒學。理學的出現與走向成熟,體現了儒學的新發展。在本課學習中,要求同學們思考的問題有:宋明理學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什麼?它的發展過程怎樣?宋明理學與傳統儒學相比,出現了哪些變化?你怎樣看待這種變化?由此匯入。

2、新知介紹

一、三教合一(提問式一帶而過)

1、魏晉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傳播,出現儒、佛、道三教相互吸納滲透局面。

2、隋唐時期三教合一,儒學正統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並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並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發展,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

3、儒學復興運動的掀起

(1)先聲——韓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們

二、程朱理學

1、理學的概念

北宋時期,儒家學者衝破漢唐儒學的束縛,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的義理。他們建立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稱之為“理學”。

2、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

程顥、程頤、朱熹。

3、程朱理學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學(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先有理後有物。——核心思想

(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

②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絡起來。認為“理”不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也是人類社會的最高法則。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體現,是不可改變的。認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的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張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謂“格物致知”原出於《禮記·大學》,《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為前提。所謂“格物”就是指“即物窮理”。“格”字有二義,一是“來”的意思,格物也就是“達於物”,或者“即於物”的意思;二是“窮至”、“極至”的意思,所謂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窮理。對於“物”,可訓為“事”或“理”。程、朱主張就世間萬事萬物而體認天理。格物窮理,是教人從待人接物的具體事情中去體認道學家所講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礎,致知則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窮盡兩重意義,這和“格”字的意義相近。致知是指通過格物達到對於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學——朱熹理學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與三綱五常的緊密聯絡,提出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範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慾”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倫、聖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4、程朱理學的在當時產生的影響

(1)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

明初成為居於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

(2)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

(3)用綱常禮教更加束縛了人的思想。

(4)傳播海外,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三、陸王心學:

1、代表人物:陸九淵(南宋)王陽明(明朝)

2、陸九淵的“心學”主張

(1)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

(2)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內心就得天理。

3、王陽明的“心學”主張

(1)王陽明“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強調道德的自覺和主宰性。

課後小結

孔子貴仁,孟子貴義,儒家重倫理,講信修睦,通儀禮。程朱理學直承孔孟而又繼續發展,使之從傳統啟蒙思想上升為中國傳統哲學。這種傳統的中國哲學,是中國人對宇宙現象與人的生存原則的一種領悟和把握,並把這種領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貫徹於實際踐行之中。孔孟儒學乃中華傳統文化的淵源和啟蒙,至程朱理學才使中國哲學形成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哲學體系。程朱理學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里程碑。

複習總結

1、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異同

(1)對世界本原的具體認識不同:

(2)把握“理”的途徑不同:

2、宋明儒學新發展

3、鵝湖之會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鵝湖寺舉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學辯論會,實質上是朱的客觀唯心主義和陸的主觀唯心主義的一場爭論。

朱、陸素來觀點對立,“朱以陸之教人為太簡,陸以朱之教人為支離,彼此不和”,在學說上各執一端,早已形成了各自獨立的思想體系,成為南宋理學上的兩大派系。

呂祖謙為了調和朱熹“理學”和陸九淵“心學”之間的理論分歧,使兩人的哲學觀點“會歸於一”,於是出面邀請陸九齡、陸九淵兄弟前來與朱熹見面。六月初,陸氏兄弟應約來到鵝湖寺,雙方就各自的哲學觀點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這就是著名的“鵝湖之會”。

4、北宋的程顥、程頤(合稱“二程”)

程顥被習稱為“大程”,河南洛陽人。北宋儒家學者,著名哲學家,北宋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程顥青少年時代就學於周敦頤,他的思想發展和其他理學家一樣,受到佛、道學說的一定影響,再加到儒學。程顥與其弟程頤同為宋代“理學”的主要奠基者,世稱“二程”。因二程兄弟長期講學於洛陽,故世稱其學為“洛學”。

5、佛教的教義

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諦是真理的意思)、“八正道”、“六道輪迴”等等。

“四諦”的第一諦即苦諦—人所經歷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

第二諦是集(集是因的意思)諦—一切苦難的原因在於人有慾望,就會有行動,就是造業(造孽),就要輪迴(轉世)。

第三諦即滅諦—必須消滅一切慾望,才能消滅苦因,斷絕苦果,達到不生不滅的涅盤境界。

第四諦為道諦—只有按“八正道”修道,才能消滅一切慾望。

“八正道”即正見解,正思維,正語言,正行為(正業),正生活(正命),正精進(毫不懈怠),正念,正定。

6、道教的教義

7、理學對儒家思想的新發展主要表現在:

“理”是程朱理學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則,也是指人類社會的原則,即人類社會的等級秩序和社會道德規範也是天理在人間的具體表現;這就把儒家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達出來,“天”的主體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理學的主要內容及其發展變化過程:

“理”,是產生萬物的本源,是離開事物而能獨立存在的一種什麼東西,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主宰,是天下萬物永恆普遍原則。它體現在社會是儒家三綱五常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是人性;要通過“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觸天下萬事萬物去體會加深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與最終貫通;個人修養要以天理為準則,要“存天理,滅人慾”。

課堂練習

1、程頤認為:“父止於慈,子止於孝,君止於仁,臣止於敬,萬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則安,失其所則悖。聖人所以能使天下順治,非能為物作則也,唯止之各於其所而已。”這段話的實質是

A.維護封建等級秩序

B.宣揚儒家倫理道德

C.強調理為萬物之本

D.倡導建立和諧社會

2、王陽明在鎮壓農民起義時感嘆地說道:“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為此王陽明主張

A.格物致知B.致良知

C.經世致用D.內省自修

作業佈置

請同學們獨立完成配套課後練習題。

高中優秀歷史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識記:瓦特研製成功“萬能蒸汽機”;電力的發現與發展;第一臺計算機的發明;網際網路的誕生與發展。

理解:“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到來的必然性,科學技術的進步對推動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

運用:探究科學思想與科學發展之間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

運用問題探究、歷史比較等方法,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社會的發展需要技術革命;電力的發現與發展是幾代科學家努力的結果,樹立繼承發揚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觀念;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動力。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蒸汽機的發明和電氣技術的應用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難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闢的時代被稱為“電氣時代”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課:人類社會是不斷由低階向高階向前發展的,而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又無一不是以生產力的發展作為先導的。生產力的每一次巨大飛躍,都會帶動人類社會發生歷史性變化,在人類史上,截至目前總共發生了三次大的科技革命。其中蒸汽機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最偉大的發明,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第三次科技革命則是帶來了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資訊時代……

第13課:從蒸汽機到網際網路

一、“蒸汽時代”的到來

1、背景:

(1)17世紀末,英國取得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為經濟發展掃清了障礙;

(2)18世紀中期,隨著工場手工業的發展,應用機器進行生產成為可能。

(3)18世紀中期,英國通過殖民擴張,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國,市場迅速擴大;

(4)18世紀中期,科學技術為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許多發現和發明。

2、過程:

(1)18世紀60年代,瓦特研製出新蒸汽機;

(2)80年代,瓦特又製成聯動式蒸汽機------“萬能蒸汽機”

3、瓦特蒸汽機問世的意義:

a 解決了工業發展中的動力問題。

自此以後,只要有煤作燃料開動蒸汽機,就可根據需要建立工廠,不再受河流的限制。工場手工業作坊轉變為機器大工業生產,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化大生產形成。

b 促使工業革命轟轟烈烈地展開,出現了發明和使用機器的熱潮。

瓦特蒸汽機應用於運輸業中,導致蒸汽輪船和機車出現,交通運輸業發生了徹底變化,人們的交往更加方便,經濟和文化聯絡也日益密切,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c 推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蒸汽時代”。

蒸汽機是工業革命時期最偉大的發明。蒸汽機的廣泛利用,使英國到處建立起大工廠。在工業化程序中,形成了許多工業城市,那些高聳入雲的煙囪,噴出縷縷煙霧,龐大的廠房,發出隆隆的轟鳴,打破了原來中世紀田園生活的恬靜──歷史已跨進了一個新的時代。

d 造成了環境汙染。

二、電氣時代的出現

1、背景:科學家對電的不懈研究

a 18世紀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造出避雷針;

b 19世紀初義大利科學家伏特發明電池;

c 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為發電機的研製奠定了理論基礎;

d 1837年美國人莫爾斯發明有線電報;

e 1867年德意志科學家西門子發明發電機和比利時人格拉姆發明電動機。

2、電氣時代的到來

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各種各樣使用電力的新發明紛紛湧現,徹底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發電機和電動機相繼問世,使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隨後,電燈、電話、電車、電影和無線電報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電力的廣泛應用,推動了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等一系列新興工業的迅速發展,而新機器的發明和製造,反過來也推動了電力的廣泛應用。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

3、電力取代蒸汽動力成為工業發展重要動力的原因

a 發電機的完善和改進;

b 長距離輸變電技術的成熟;

c 電力的優勢(方便、便宜、能量大)。

4、意義

(1)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

瓦特蒸汽機出現後,機器生產在幾乎所有工業部門得到迅速發展,而蒸汽動力驅動的輪船和火車又使交通運輸更加便捷,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發電機的發明及其他電氣技術的應用,使機器的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業部門湧現出來,生產技術也更加先進。工業革命出現了新的技術革命浪潮,內燃機、汽車、合成化工技術、規模化的鍊鋼技術等相繼發明出來,促進了工業的迅速發展。

(2)社會結構和世界形勢的改變:

資產階級由於掌握了先進的生產力,實力日益強大,開始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3)電氣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們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蒸汽機出現以後,形成了新的城市。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更加繁榮而且日益重要。電氣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三、資訊科技的發展

1、資訊傳播變革的歷程。

a 造紙術改變了資訊的載體;

b 印刷術加快了資訊傳播,擴大了傳播的範圍;

c 電子媒介改變了人類資訊儲存和加工的方式,使資訊傳播加快,資訊獲得更為便捷。

2、網際網路的誕生:

(1)1946年,世界上第一臺計算機誕生。

(2)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處於和蘇聯爭奪世界霸權的需要加緊了對資訊科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推動了網際網路的產生。

(3)20世紀90年代以來,網際網路進一步發展為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音譯為全球資訊網。

3、網際網路的功能和特點

一般認為,以紙質為媒介的報紙是第一媒體,以電波為媒介的廣播是第二媒體,以影象為媒介的電視是第三媒體。而網際網路是通過計算機網路傳播資訊的文化載體,這種以數字化的方式儲存、處理和傳播,以位元為計量單位的電子媒介被人們稱為“第四媒體”。

網路媒體具有介面直觀、音色兼備、連結靈活和高速傳輸的特點。是人類進入資訊化社會的顯著標志。

3、影響

(1)積極影響:

a 網際網路推動了資訊化社會的到來;

b 資訊經濟在世界各地全面發展,加快了經濟全球化的步伐;

c 傳統產業也藉助網際網路提高管理水平,並通過全球營銷和採購擴大市場;

d 改變工作方式,人們可以在家裡完成很多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樂趣;

e 改變人們生活方式,擴大交往,網上購物網路聊天等。

(2)消極影響:

a 垃圾資訊和網路安全等影響了國家的經濟安全;

b 各國之間圍繞網際網路的競爭造成世界更加動盪不安。主要是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利用網路優勢傳輸西方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政治制度、文化思想;

c 對青少年的。不良影響:容易使青少年沉迷網上虛擬世界,同時網際網路上有害資訊,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教學小結:

本課主要從三個方面介紹了世界科學歷程中的“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和“資訊時代”,從科學技術發展史的角度闡述了近代以來人類科學技術發展的三個重要階段。蒸汽機是工業革命時期最偉大的發明,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第三次科技革命則是帶來了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資訊時代……

★作業佈置:你覺得應該怎樣評價蒸汽機的發明和電力的應用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1)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

瓦特蒸汽機出現後,機器生產在幾乎所有工業部門得到迅速發展,而蒸汽動力驅動的輪船和火車又使交通運輸更加便捷,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發電機的發明及其他電氣技術的應用,使機器的使用更加普遍,更多的工業部門湧現出來,生產技術也更加先進。工業革命出現了新的技術革命浪潮,內燃機、汽車、合成化工技術、規模化的鍊鋼技術等相繼發明出來,促進了工業的迅速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

(2)社會結構和世界形勢的改變

資產階級由於掌握了先進的生產力,實力日益強大,開始確立對世界的統治。同時,隨著資訊交流和交通運輸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聯絡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3)社會財富的大大增加和人們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蒸汽機出現以後,形成了新的城市。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更加繁榮而且日益重要。電氣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4)不能忽視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環境汙染的逐步加劇。

高中歷史教案 篇三

一、基本說明

1、教學內容所屬模組:必修1,第二單元

2、年級:高一

3、所用教材出版單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屬的章節:第二單元

5、學時數:40分鐘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識記:習慣法,《十二銅表法》,公民法,萬民法,《民法大全》,羅馬法對後世的影響及其時代侷限性。

理解:成文法的概念和意義;羅馬法的發展與完善是羅馬不斷擴張的結果,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產物,羅馬法的歷史作用、實質。

運用:1、運用因果分析法,通過實際案例探究羅馬法的發展演變,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2、討論分析羅馬法對於維繫羅馬帝國的作用,培養學生蒐集、提煉和整理資訊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設定情景,通過法律案例判決來理解羅馬法發展的程序,並體會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2、通過討論羅馬法的影響,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合作,學會探究。

3、通過閱讀教材,回答問題,使學生掌握綜合歸納、因果分析、資訊蒐集、合作探究階級分析等學習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羅馬法是通行於整個古代羅馬世界的法律,對於維繫和穩定龐大的羅馬帝國起著重要的作用。

2、羅馬法代表統治階級的利益,為維護羅馬帝國統治而存在。

3、中國現行的《民法通則》等也受到羅馬法的影響,深入瞭解羅馬法的歷史沿革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羅馬法四個階段的演變,羅馬法的影響。

難點:羅馬法的影響,體會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匯入:

羅莫洛是的一個仁慈、善良的貴族,也是羅馬一支軍隊的首領。生前立遺囑,希望把他一半的財產捐給那些跟隨他作戰受傷或戰死士兵的家人。但羅莫洛死後,他的家人卻不履行羅莫洛的遺囑,受傷或戰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請大家想一想,法官會怎麼判呢?還有一個條件,跟隨他作戰受傷或戰死士兵有以下幾種型別:甲,奴隸出身,作戰勇敢,陣亡;乙,外邦人,在羅莫洛征戰中參軍,傷殘;丙,羅馬平民,立過不少戰功,年邁多病。

新課設計:

(一)羅馬法

1、含義:指的是公元前6世紀末到公元7世紀古代羅馬制定和實施的全部羅馬法律。

2、內容:習慣法、成文法、公民法、萬民法、自然法。

3、目的:為了維護和穩定羅馬的統治

4、形成背景:

①階級條件:平民與貴族相妥協,迫使統治者調整法律

②經濟條件:羅馬奴隸制經濟的發展與繁榮

③思想條件:古羅馬崇尚自然法則

④主觀條件:統治者的重視

(二)羅馬法的形成及發展過程

1、習慣法

1)含義:人們接受並預設為社會生活中相互關係的行為規則。

2)特點:沒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具有很大的伸縮性和不確定性。貴族常常隨心所欲的解釋法律,保護自己,損害平民利益。

3)判決:法官會偏袒羅莫洛的家人。因為羅馬共和國早期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無形中為法官故意壓迫平民、袒護貴族提供了方便。

2、十二銅表法(成文)

1)時間:公元前5世紀中葉

2)背景:貴族壟斷立法權,平民與貴族的鬥爭

3)特點: = 1 GB3 MERGEFORMAT ① 內容廣泛,條文清晰; = 2 GB3 MERGEFORMAT ②保留了一些較野蠻的習慣法、

高中歷史教案 篇四

一、基本說明

1、教學內容所屬模組:必修1,第二單元

2、年級:高一

3、所用教材出版單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4、所屬的章節:第二單元

5、學時數:40分鐘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識記:習慣法,《十二銅表法》,公民法,萬民法,《民法大全》,羅馬法對後世的影響及其時代侷限性。

理解:成文法的概念和意義;羅馬法的發展與完善是羅馬不斷擴張的結果,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產物,羅馬法的歷史作用、實質。

運用:

1、運用因果分析法,通過實際案例探究羅馬法的發展演變,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討論分析羅馬法對於維繫羅馬帝國的作用,培養學生蒐集、提煉和整理資訊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設定情景,通過法律案例判決來理解羅馬法發展的程序,並體會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2、通過討論羅馬法的影響,讓學生在探究中學會合作,學會探究。

3、通過閱讀教材,回答問題,使學生掌握綜合歸納、因果分析、資訊蒐集、合作探究階級分析等學習方法。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羅馬法是通行於整個古代羅馬世界的法律,對於維繫和穩定龐大的羅馬帝國起著重要的作用。

2、羅馬法代表統治階級的利益,為維護羅馬帝國統治而存在。

3、中國現行的《民法通則》等也受到羅馬法的影響,深入瞭解羅馬法的歷史沿革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羅馬法四個階段的演變,羅馬法的影響。

難點:羅馬法的影響,體會法律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價值。

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匯入:

羅莫洛是的一個仁慈、善良的貴族,也是羅馬一支軍隊的首領。生前立遺囑,希望把他一半的財產捐給那些跟隨他作戰受傷或戰死士兵的家人。但羅莫洛死後,他的。家人卻不履行羅莫洛的遺囑,受傷或戰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請大家想一想,法官會怎麼判呢?還有一個條件,跟隨他作戰受傷或戰死士兵有以下幾種型別:甲,奴隸出身,作戰勇敢,陣亡;乙,外邦人,在羅莫洛征戰中參軍,傷殘;丙,羅馬平民,立過不少戰功,年邁多病。

新課設計:

(一)羅馬法

1、含義:指的是公元前6世紀末到公元7世紀古代羅馬制定和實施的全部羅馬法律。

2、內容:習慣法、成文法、公民法、萬民法、自然法。

3、目的:為了維護和穩定羅馬的統治

4、形成背景:

①階級條件:平民與貴族相妥協,迫使統治者調整法律

②經濟條件:羅馬奴隸制經濟的發展與繁榮

③思想條件:古羅馬崇尚自然法則

④主觀條件:統治者的重視

(二)羅馬法的形成及發展過程

1、習慣法

1)含義:人們接受並預設為社會生活中相互關係的行為規則。

2)特點:沒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具有很大的伸縮性和不確定性。貴族常常隨心所欲的解釋法律,保護自己,損害平民利益。

3)判決:法官會偏袒羅莫洛的家人。因為羅馬共和國早期只有習慣法,沒有成文法,無形中為法官故意壓迫平民、袒護貴族提供了方便。

2、十二銅表法(成文)

1)時間:公元前5世紀中葉

2)背景:貴族壟斷立法權,平民與貴族的鬥爭

3)特點:

① 內容廣泛,條文清晰;

②保留了一些較野蠻的習慣法、

高中歷史教案 篇五

公元前508年,雅典的政治制度又進行改革了。這是第一次實行“陶片放逐”制度,雅典的公民都懷著緊張而激動的心情來參加公民非常大會了,因為今天是投票的日子。什麼是“陶片放逐”呢?

克利斯提尼是雅典一位富有魄力的政治家,他奪取政權後,制定了一項法令:凡是破壞國家民主制度,企圖個人獨裁的人,經過召開非常公民大會口頭表決,交“陶懲審判庭”審判,並由它作出是否把他逐出雅典的判決。在這次非常大會上,多數公民認為有必要舉行陶片投票,並且高聲喊出了一個人的名字。於是又召集第一公民大會。在這次公民大會上,就知道誰將被逐出雅典了,被逐出雅典的人是非常不名譽的,也是非常不光彩的。

隨著開會時間的臨近,會場外擠滿了焦急的人們。會場圍著籬笆,設有十道門。“大家注意,今天是公民大會,外邦人不許入內。”在門口執勤的監察員大聲地喊著。每個有投票資格的雅典公民,在自己選區的入口處領取一塊陶片,陶片一人一張,不得冒領和多領。然後,他們在陶片上寫上他經過慎重考慮認為應該放逐的人的姓名,在進主要會場大門時,他把陶片交給工作人員,陶片有姓名的一面朝下,因此,投票是為選舉人保密的。投票結束後,公民大會的工作人員在公民公開監督下,作統計工作。如果某個人的票數超過了6000票,他就要被判放逐10年,期滿後才能回到雅典,恢復他的公民權。

隨著公佈結果的時間的臨近,會場上的氣氛越來越緊張。大家都靜靜地等候著結果,整個會場只聽見工作人員的走動聲。終於,主持投票的一個主要工作人員宣佈了投票結果。這次獲票最多的是一個貴族的子弟。他的名字一宣佈時,整個會場一片歡呼雀躍,人們爭相譴責他的不利國家的行為:“他總是反對建立海軍!對國家大事從不關心,總是關心自己的個人利益。”一個公民憤憤地說。“哼,他居然想實行個人獨裁,總是欺壓百姓,為非做歹!”一個農民模樣的公民氣哼哼地說。“讓他滾出雅典!”會場上的公民發出一片喊聲。這個貴族子弟在雅典公民的注視下,被立即押出會場,送出雅典城。“陶片放逐法”是雅典民主政治中有力的一項制度。這一制度的實施,對維護社會安定,保障公民權利,鞏固克利斯提尼的政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雅典的奴隸主民主制度到伯里克利時期時,得到了更大的發展,使得雅典的民主政治變成希臘奴隸制民主高度發展的典型。伯里克利削減了貴族會議和執政官的權力。為了保證一般公民都能擔任國家公職,伯里克利制定了公職津貼制,規定除大將軍外,所有擔任公職的人員每日都可得到政府的津貼。雅典的公民因此都不拒絕擔任公職了,而且把擔任公職當做一種榮譽,誰要是一生中什麼公職也沒有擔任過,誰就將被認作是懶漢和沒有出息的人,那可是一生的恥辱。那麼公民是怎樣擔任上國家公職的呢?通過國家的最高權力機構——公民大會的選舉。

按照雅典城邦的規定,公民大會由年滿20歲男性公民參加,每9天在雅典城兩邊的廣場上召開。會上,每個公民都可以登上講臺對國家的政策和所有公職人員提出批評和建議。國家的一切重大決定必須經過公民大會討論表決後方能生效。在選舉公職大會上,每個年滿20歲的男性公民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是500人會議。議員是由10個選區從20歲以上的公民中抽籤選出的50名議員組成,任期為一年。在一年中各選區的50名議員團輪流擔任一次主席團。每天早晨,主席團還要抽籤選舉一名議員為執行主席,任期只能為一天,不得連任。主席團和公民大會的活動就由這位相當於國家元首的執行主席來負責。雅典由於採用抽籤制度,使得每個公民都有了擔任議員的機會。而且議員任期只有一年,不得延期,可以想象想利用掌握的權力來搞政治特權是不可能的。

那抽籤是怎樣進行的呢?在一所寺廟裡,放兩隻箱子,一隻放著寫有侯選人名字的名單,另一隻放著白豆和黑豆。抽籤時,由最先選出的執政官從一隻箱子裡取出一張名單,從另一隻箱子裡取出一粒豆。如果是白豆,這個人就當選了;如果是黑豆,那隻好等下一年再碰碰運氣了。“真倒黴,又是黑豆!”許多人未入選時,常常是這樣埋怨道。

雅典的重要職務,如將軍和騎兵、步兵統帥掌握著軍隊,關係到國家命運;司庫員掌握國庫鑰匙,是要害部門,這些職務由公民舉手表決,誰獲得了多數票,誰就當選,當眾宣佈。當時雅典的最高司法機關是陪審法庭。這個陪審法庭由從全體公民中抽籤選出的600名陪審法官組成。這些陪審法官又用抽籤法分成10個陪審團,每個陪審團500人,另有100人以備急需。陪審法官每年改選一次,雅典的公民一般每3年就可以輪作一次陪審法官。陪審法庭的權力很大,國家大小案件的審理,所有公職人員的資格審查都由它負責,它還參加立法工作。需審理的案件都是在開庭前才抽籤決定由哪個陪審團審判,判決結果是所有團員祕密投票決定的。審判的時間大都不超過一天。陪審法庭極有權威,罪犯不可能行賄法官,權勢人物也無法干擾法庭,罪犯只能低頭認罪。據說首席大將軍伯里克利的好朋友被陪審團審訊時,他曾親自出庭竭力為其申辨,甚至痛哭流涕,但他的好朋友仍被判了刑。而他本人也曾因挪用公款被罰款,並曾被革除了將軍的職務。陪審團的作用,使得雅典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使它在公民中的威信極高。

雅典的民主在當時有很大的進步性,但雅典的民主統治仍是為奴隸主階級服務的,因為一般的公民無法擔任掌握國家實權的大將軍,統治階級的上層通過不設將軍職務津貼,牢牢地壟斷了將軍這個重要官職。儘管如此,雅典經過伯里克利的改革,公民成了國家的主人,他們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監督官吏,制裁無視法紀的官吏,保持政府的廉潔和政局的安定。所以,雅典的民主制度是不愧於希臘地區奴隸制民主制度的典範的。

高中歷史教案 篇六

1.通過閱讀教材,知道古代希臘的兩個文明中心發源地,瞭解希臘城邦的一些基本史實。

2.能準確簡述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狀況,認識雅典民主政治的侷限性。

3.通過閱讀教材,瞭解亞歷山大東征的基本概況,分析亞歷山大東征的影響,正確認識古代世界主要戰爭的兩面性作用。

雅典民主政治

正確認識亞歷山大東征

情景匯入法、講授法

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匯入,生成問題

2022年我國將舉辦冬季奧運會,這使北京成為第一個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將舉辦冬季奧運會的城市。

同學們,你們知道奧林匹克起源於哪裡嗎?

(二)自我研學生成新知

知識點一希臘城邦

1.地理位置: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半島西岸、黑海沿岸、義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島等地區。

2.希臘最早的文明產生於愛琴海地區。這一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3.希臘城邦出現的時間:公元前8世紀;突出特點:“小國寡民”;居民分為公民和非公民。

知識點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4.公元前5世紀中後期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達到全盛,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雅典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公民大會。

知識點三亞歷山大帝國

5.公元前4世紀,希臘北部邊陲的馬其頓成為軍事強國。

6.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領3.5萬大軍,進攻波斯帝國。

7.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但是,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絡和貿易往來。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希臘城邦

1.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文明最早產生於哪裡?主要有哪些文明?

愛琴海地區。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2.希臘城邦的突出特點是什麼?這主要與什麼有關?

“小國寡民”。與地理位置有關,希臘多山,不利於統一。

3.希臘城邦的居民分為公民和非公民,你知道二者有什麼區別嗎?

只有公民才能佔有土地,公民可以享有很多權利,同時,參軍打仗是公民的義務。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隸。外邦人沒有政治權利,不能佔有土地。奴隸幾乎沒有任何權利和自由。公民與非公民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係。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轉化為公民,極為困難。

探究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閱讀下面的材料,探究問題。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講中說:“我們的制度稱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萬確的,因為政權不是在少數人手中,而是在多數人手裡。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決他們私人糾紛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價值而言,無論任何人以何種方式顯露出優於他人擔任一些榮耀的公職,那不是因為他們屬於特殊的階級,而是由於他們個人才能。”

(1)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最高權力機構是什麼?

最高權力機構是公民大會,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種職能。

(2)如何認識伯里克利時代雅典的奴隸制民主政治?

①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條件,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②佔雅典人口絕大多數的外邦人、奴隸、婦女沒有任何政治權利。它本質上仍是少數奴隸主對廣大奴隸的專政。

探究三亞歷山大帝國

1.閱讀教材,說出亞歷山大東征的開始時間、背景、過程、結果。

開始時間:公元前334年;背景:馬其頓的強大;經過:擊敗波斯大軍——攻佔地中海東岸——埃及——滅波斯;結果: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2.有人說:“亞歷山大東征是一次侵略戰爭,沒有任何積極意義。”對此,你如何看待?

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但是,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大量工商業者隨軍隊流動,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絡和貿易往來。

(四)歸納總結整體感知

(五)課堂檢測鞏固新知

見本書對應練習。

在本課教學中,我著重引導學生探討了雅典民主政治和亞歷山大東征這兩個重難點問題。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引導學生要一分為二的看待,要能夠結合當時的背景來分析評價。學生們對於此類探究活動很感興趣,各小組都能夠積極發言,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高中歷史教案模板 篇七

第六節 美國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

重點: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背景、1787年憲法

難點:對美國1787年憲法的評價

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輔助課件

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教師可通過美國國旗匯入本節的教學,“請同學介紹一下美國國旗的含義”。美國國旗記載著美國由13個州擴張演變為50個州的歷史,也紀念著最初英國殖民統治下的13個州參加獨立戰爭並最終為贏得獨立做出的貢獻。由此匯入新課的學習。

2.北美獨立戰爭的原因和背景,教師可按教材中提到的幾個方面內容請學生歸納,也可換一種方法,例如給出幾段原始材料,通過學生分析理解,歸納出獨立戰爭爆發的深刻根源。

材料一 北部殖民地,資本主義工商業發達。中部殖民地,以農業為主,土地肥沃,被稱為“麵包殖民地”。南部殖民地,盛行資本主義種植園奴隸制經濟,主要作物是菸草、藍靛,有一批“藍靛百萬富翁”

材料二 1660年的《航海條例》規定,北美殖民地所有的輸入和輸出商品都要使用英國船隻運輸,一切物品只能運往英國。1765年的《印花稅法》規定,所有的印刷品、商業單據、法律證件等都要繳納印花稅。

教師提問學生,這兩段材料說明什麼問題同學們能否從中分析英屬北美殖民地人民要求獨立的原因?與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相比較,歸納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共同原因。在學生思考、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北美獨立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不可調和的矛盾—殖民地經濟的發展要求擺脫英國的盤剝和束縛,雙方矛盾激化致使戰爭一觸即發。

3.獨立戰爭的經過。建議教師給學生一段時間閱讀教材關於戰爭程序的有關內容,按時間先後順序總結獨立戰爭程序中發生的重大事件,製作一張大事年表。其中包括1773年波士頓傾茶事件,1774年第一屆大陸會議,1775年來剋星頓槍聲和第二屆大陸會議,組成大陸軍,1776年發表《獨立宣言》,標誌著美國的誕生,1777年薩拉託加大捷,1781年約克鎮大捷,戰爭勝利結束,1783年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等幾個要點。

4.1787年憲法。這部分內容的講授建議教師通過原始材料的分析加深學生對1787年憲法的理解。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1787年)》摘錄:

我們合眾國人民,為了建設完善的聯邦,樹立正義,保證國內安寧,規劃共同國防,增進一般福利,使我們自己和我們後代得到自由和幸福,特為美利堅合眾國制定本憲法。

第1條

第1節 本憲法所賦予一切立法權,應操於聯邦國會,國會包括參議院和眾議院。

第2節第1款 眾議院應由各州人民每兩年選舉的議員組成……

第3款 眾議員名額和直接稅,應按照本聯邦內各州的人口分配。這種人口

的決定,除全部自由人外,應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這種自由人中

包括必須服一定年限勞級的人口,不包括未納稅的印第安人……

第3節 第1款 聯邦參議院應由每州兩名參議員組成。參議員由州議會選出,其任期為六年……

第2條

第1節 第1款 行政權應操於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總統的任期定為四年……

第2節 第1款 總統應為聯邦的陸海軍及奉調為聯邦服階段的各州民兵的總司令……

第3條

第1節 聯邦的司法權應操於法院及聯邦國會得以隨時規定並設立的各種低階法院。法院和低階法院兩者的法官,只要能忠於職守,即應繼續在職……

教師可就以上這些材料,提問學生,該憲法中規定的建國目的是什麼?政府的組成形式是什麼?有哪些權力?國家職權由哪三個部門分掌?如何評價這部憲法?通過學生思考、討論、回答完成教學。

5.北美獨立戰爭的影響,引導學生從對美國本身的發展和對世界其他國家及地區的重大影響兩方面分析。

教學設計思想

利用現實社會生活中美國的影響入手,結合大量的圖片、文字、網上資料,創設歷史學習的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的慾望,在教師的設計、引導下,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完成知識的識記、能力的培養、情感的流露。

高中歷史教案 篇八

《世界近現代史》

一、教科書對於學生髮展的功用

(一)知識構建功能

本冊書從內容編排上看,主要以時間順序,以章節體形式編寫;從線索看,主要有以下幾條:

1、資本主義的發展

資本主義萌芽、發展——資本主義制度在歐洲確立——自由資本主義——壟斷資本主義

2、重要的國際關係

(1)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三次殖民高潮)

(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爭奪殖民地的鬥爭,爭奪世界霸權鬥爭)

3、民族解放鬥爭

美國獨立戰爭、拉美獨立戰爭——亞洲革命風暴——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民主運動的發展

4、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發展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誕生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社會主義運動的新發展和列寧主義的誕生從每課的內容看,都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獨立完成一節課、一個單元的知識構建,並掌握歷史基礎知識,認識歷史各線索之間的關係,從而完整掌握世界歷史的發展脈絡。

(二)能力培養功能

課程內容是培養學生能力的載體,我們應該更好地利用這些課程內容來培養學生能力,包括知識構建能力;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辨證地看待歷史問題、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實踐操作功能

教材設定活動課,學生走出教室,深入圖書館、閱覽室,上網查詢資料,拓寬了視野,掌握了查閱資料,利用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相對比較成熟的觀點。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根據掌握的知識,自編自演的歷史劇,雖尚顯稚嫩,但在過程中,挖掘歷史的背景,揣摩人物心態和語言,使學生在實踐能力的培養上,又有了新的進步。

(四)心理教育功能

歷史課的內容包羅永珍。在學習過程中,從歷史人物的坎坷悲壯,從歷史發展的曲折反覆,學生能夠獲得一個心理感受:事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一個人的成功不是一帆風順的,要想做成某件事,需要付出艱辛和努力,從而增加心理的承受力。從世界史的發展中還學習到許多為科學獻身、為國家捐軀、為真理求索的人,從他們身上,學生在情感上和心理上有很大的收穫,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積極的人生態度去面對成功和失敗,為他們今後的學習、創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情感教育功能

本冊書在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資本主義戰勝封建主義、資本主義對外擴張、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抗鬥爭。從中我們受到的啟發是:一要樹立辨證唯物主義觀點。資本主義戰勝封建主義是歷史的必然,是社會的進步,每一個國家,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應順應時代的潮流而動,否則將被歷史淘汰;二要發揚愛國主義精神。知恥而後勇,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讓學生意識到當代青年肩上的重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奮鬥。

二、教科書的課程價值達成度

(一)從內容選取上看課程價值達成度

本書內容包含從14、15世紀歐洲資本主義萌芽直到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集中敘述了資本主義從產生、發展到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歷史。

本冊書按時間順序、以章節體的體例敘述了世界近代史的發展變遷。本書的主要線索是以資本主義發展過程。與之相關的線索還有:三次殖民高潮;被壓迫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矛盾與衝突。主幹知識與支幹知識之間關係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構築成世界近代史的發展脈絡。從內容的選取上看,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在學生面前展現的是歷史發展的廣闊畫卷。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歷史發展的縱向線索,再掌握歷史發展的各時期的特點,從而掌握了世界近代史的知識內容。

(二)從內容組織上看課程達成度

本冊書從內容上可以看出,它改變了以往教材的繁難偏舊的編排,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識和新的觀點。以前的歷史往往以政治史為主線索,學生從書中接受的往往是比較僵化的觀點,不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本書從內容選取上,增加了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史實,展現的是歷史發展的全貌,學生又可以從文學、科技、經濟發展的角度去掌握那個時代,迎合了高中學生知識的個性多樣性和知識的綜合化需要。

(三)形式特徵看對課程價值實現的支撐度

本冊書在編排上有以下特點:(1)新教材課型多樣,除了講讀課外,還有閱讀課、活動課。上好這些課,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實踐能力。(2)新教材增加了大量圖片、畫像、資料,圖文並茂。可讀性強,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開闊學生的眼界。(3)每章開始設引言。引言介紹了本章的內容背景和線索。便於學生從巨集觀把握歷史發展的線索,掌握歷史發展的特點。(4)每節課後的練習題增設了《閱讀與思考》專欄,由學生選做,著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5)書後加附了《部分中英詞彙對照表》,對書中出現的重要歷史人物、歷史檔案、歷史事件稱謂進行中英文對照,便於學生查閱。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能夠善於組織教學,有效的利用書中的資源、資料、練習題,上好閱讀課和實踐課,搭建學生思維的平臺,多給學生展示的機會,一定會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三、對教科書的加工處理

本冊書總體編排設計精當合理,符合學生在這一年齡段的認知能力,注意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有機結合。

(一)加工改造的視角

1、根據歷史知識特點。歷史知識的特點是知識點多、散,教材是按照時間順序編排的,一些歷史線索難免顯得支離破碎。

2、根據高二文科班學生的特點。高二文科班的學生大多數有自主學習的意識,能夠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課前預習和課後複習,基本能夠掌握教材上的基礎知識。但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有的學生對知識的分析理解不到位,缺乏用精練的學科語言概括表達的能力;有的學生缺乏自信心,不敢闡述自己的見解。

3、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現代教育要求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如何利用教材培養學生能力,成為擺在教師面前急待解決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合理利用教材,大膽取捨,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對教科書的加工處理

1、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增補了一些內容。如:在學習《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時,向學生介紹了富爾頓和他的汽船,在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介紹了薩拉熱窩事件的經過,增加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同時有利於對於學生的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

2、有效的利用和整合課程資源。譬如:學習第四章第一節時,我注意將兩次工業革命對比來講授;第三節《列強對世界的瓜分》,我請同學總結世界歷的三次殖民高潮。通過調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歷史線索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3、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的多樣化。運用對比法、聯絡法、討論法和研究性學習等多種形式。如:在學習了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後,比較英國、法國、美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學習了殖民侵略過程後,對比三次殖民高潮的時間、特點,從而認識資本主義的擴張性;在學習《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一節時,設定了研究性學習的題目“工業革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學習《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後,安排了活動課“如何評價拿破崙”。通過這些措施,培養了學生學史的興趣,也提高了學生的能力。

4、將世界史和中國史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在學習過程中,滲透一種觀念: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在學習工業革命時,請學生分析“鴉片戰爭與工業革命的關係”;在學習壟斷資產階級對外擴張時,分析“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和十九世紀末在中國掀起的瓜分狂潮有無關係”等,增加學生橫向認識歷史事物的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

5、加強各學科的綜合。歷史展示的是過去那個時代的全貌,包羅永珍,它涉及到地理、政治、文學藝術、科學等各方面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將各學科知識進行有機整合。如:分析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各國通過改革和革命,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分析其根本原因,是工業革命後,歐洲各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從而,印證一個規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分析歷史問題時,引導學生從各方面、多角度分析歷史事件,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教育形勢的發展,對教師的要求將更高,我們不僅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有較高的教學理論,還要有崇高的師德修養。在教學中,我們不是教教材,而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利用好教材,才能適應今天的教學。教材是學習知識的一種載體,教師要能正確的駕馭它、使用它,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適應今天素質教育的需要。

高中歷史課程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⑴掌握科舉制度創立和完善的過程;

⑵瞭解與科舉制有關的進士、明經、殿試、狀元等相關歷史名稱和知識點。

⑶理解科舉制的創立對隋唐社會帶來的影響及對後世中國產生的巨大影響

2、過程與方法:

⑴通過小組討論歸納,使學生認識到科舉制度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政權選拔各級官吏的一項重要制度,影響極為深遠,從而引導學生不斷探究,交流學習心得,培養合作意識。

⑵通過角色扮演,藉助圖片、圖表、歷史文獻等輔助,再現歷史情景使學生創造性思維得到發揮,線索更加清晰,使學生真正走進課堂,產生歷史認同感,體驗學習的快樂。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科舉制的創立有利於加強封建統治,對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事業產生了深遠影響。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科舉制創立和逐漸完善。

2、難點:科舉制度的影響

【教學方法】

1、角色扮演,分組討論。

2、師生互動,讓學生參與歷史教學,培養學生共同學習、合作的意識。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古人云:人生有四大喜事。那麼是什麼呢?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我們今天就談談其中的一件喜事那就是金榜題名時,提到金榜題名時,我們立馬就會想到考試,我們每個同學可謂是久經沙場的老將,我們知道考試是今天社會對人才的一種較為公平選拔方式。那我們知不知道在古代社會是如何選拔人才的呢?由此匯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一)科舉制的誕生

1、誕生的背景:魏晉時期按門第出身的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創立前,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條件。也就是說要做高官必須同時具備①本人要出自高門權貴家庭。②還必須有地方官員和高門權貴推薦。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是不能做高官的。這樣選拔官吏的實權並沒有控制在朝廷手中。)

2、科舉制在隋朝的誕生與哪兩位皇帝相關?分角色表演隋文帝、隋煬帝時期的讀書人,介紹自己所處時期的選官制度和形式,概括總結文帝和煬帝分別為科舉制誕生做了哪些貢獻?

3、討論:科舉制的誕生的作用。教師總結科舉制與它的本質區別是:普通讀書人和貧窮人家的子弟可以自願報名參加官府的考試,這樣就擴大了選官範圍,選官權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那麼我們現在就來學習科舉制的創立。

過渡:隋朝科舉制雖然規模不大,還不完善,但卻有著重要意義。那麼,科舉制在唐朝是怎樣完善的?

(二)科舉制的完善

1、唐時科舉考試的科目以哪兩科最重要?常設考試科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明字、三史科、開元禮科。以進士和明經科最為重要。

2、唐朝科舉制的完善與哪些皇帝有關?

唐太宗時,擴充國學規模,擴進學舍,增加學員,考中進士第一名,稱狀元。

武則天時,大力提倡科舉,舉行殿試,不僅有文舉還開設武舉。

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主要考試內容

進士及第是一種高榮譽,人稱“登龍門”。新進科進士聚集在京城長安曲江參加國宴,在曲江垂簾觀看。高門權貴也雲集於此挑選新科進士做女婿。新科進士們附詩抒情、春風得意。

(過渡):我們現在學習了這麼多,請大家討論一下科舉制對當時和後世及對整個世界文明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三、科舉制的影響

(1)改善了用人制度,對社會發展有進步意義。

A、科考形式是封建時代所可能採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選拔考試。

B、他擴充套件了封建國家引進人才的社會層面,擴大了唐朝以後封建統治的階級基礎,為封建統治階級不斷注入新鮮血液。

(2)促進了教育事業的發展

(3)開創了整個社會讀書求學的良好風氣。

詩賦取士,促進了唐詩和唐文化的發展,造就一批詩人,推動古文運動和傳奇小說發展,使唐文學達到很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