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和學校該如何給學生搭建成功平臺

文思社 人氣:1.37W

家庭和學校該如何給學生搭建成功平臺

家庭和學校該如何給學生搭建成功平臺

內容摘要:“失敗乃成功之母”這一觀點歷來被人們所認可,並用於教育別人學會面對失敗,求得更大的成功,本文針對這一觀點,提出了“成功更是成功之母”,強調,成功更能給人信心去獲取更大的成功,並且對於在家庭和學校該如何給學生搭建成功的平臺給出了很多建議。

關鍵詞:成功體驗學校家庭

愛迪生在發明電燈以前,經歷了無數次實驗的失敗;居里夫人在發現鐳這種元素以前,進行了無數次的研究;周星馳在成名以前,經歷了很多的挫折和磨難……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例子,因此,大家得出結論:失敗乃成功之母。

無可厚非,在一次次的失敗中認真反思,吸取教訓,積累經驗,確實能夠為以後的成功打好基礎,我們的父母和老師也是這樣一次次地教育我們的孩子和學生要學會在失敗中反思、進步的。我們也不難舉出某某同學在期會考試中失手,於是深刻反思,改進學習方法,結果在期末考試中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更有推崇此觀點者認為,暫時的成功只會讓人驕傲、不思進取,從而導致了最後的失敗,只有通過失敗的教訓,才可能獲取最後的成功。因此出言:失敗才是成功之母。

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失敗所導致的後果當然也不例外。細想一番就會發現,提出此觀點者,其實是誇大了在失敗中反思所獲得的效果和產生的作用,而忽略了由於失敗而導致的自信心和積極性的受挫、對自我的懷疑等的後果。

一名九年級學生陳某,各科成績比較均衡,唯獨語文一科學起來彷彿有很大的障礙,閱讀和作文部分往往艱難下筆,問其原因,他低著頭卻彷彿帶點理直氣壯地說:“上國中以後,我的語文就沒有及格過。我不可能學得好的,老師你就放棄吧。”學生主動要求老師放棄他,這讓人多麼的心酸,我看到的是一個在語文這一科的學習上充滿了挫敗感的學生,從來沒有及格過,一直以來的失敗讓他對語文徹底失掉了信心。這些失敗,並沒有成為成功之母。在短短的教育經歷中,我看到的,更多的是這樣的例子。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從一次次的失敗中正確反思,求得進步的,他們的邏輯更多的是:我失敗了,我不行,成功離我太遠了。

一個人的成功,源於一種敢想敢做的自信和勇氣。試問經受了失敗和打擊的孩子如何能具備這樣的自信和勇氣?那麼,什麼能培養孩子的自信呢?我認為是成功。即使是很聰明的孩子,也需要成功來醞釀自信。孩子在成功的體驗中能萌生對自我的肯定,並且這樣的滿足和成就感會促使他想要爭取更大的成功。因此我覺得,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如何才能使孩子獲得更多的成功的體驗呢?家長和老師要為孩子提供成功的機會和舞臺。

孩子的表現欲和渴望成長、渴望被認可都是與生俱來的,因此,家長在平常的生活中應該多給孩子一些可獨立完成的任務。臺灣作家吳念真在《八歲,一個人去旅行》中提到,自己八歲時,爸爸就要求自己一個人坐火車去宜蘭的姨婆家,把祖母上次忘在那裡的雨傘拿回來,因為身高不夠,不需要買票,爸爸甚至沒有給他錢,最後,他成功地揹著雨傘和姨婆送的五斤青蒜回到村子,這一次的經歷就讓他渾身充滿了勇氣,他意識到自己可以獨立完成很多事情。也許我們身邊的爸爸媽媽由於很多原因沒辦法做到對孩子那麼“狠心”,但是這樣的例子還是很值得我們去借鑑和思考的。家長敢於放手、善於放手了,孩子一定會給你驚喜。

而在學校,可以給孩子體驗成功的機會,其實更多。

課堂就是一個大舞臺。

每一次個別的提問,就是學生單獨表現自己的機會,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認可,便是一次小小的成功;每一次讓學生上黑板寫答案或上講臺演講,學生和老師的讚許和掌聲就是學生一次深刻的成功的體驗;每一次,當學生的作業完成得特別優秀時,老師在課堂上展示學生的作業或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讀出自己的作品時,學生必然有巨大的成功感;還有讓教室成為展示學生作品的園地、推薦學生的作品去發表、公佈每一次考試進步和優秀的名單等等,所有的舉措,就是要給學生一個機會,一個體驗成功的機會。

學校也是一個大舞臺。

無論是全級範圍的,還是全校範圍的,學校舉行的各類第二課堂活動,如:演講比賽、第二課堂大賽、橋的設計大賽、手抄報設計比賽等等,對學生來講無疑是很難得和很寶貴的表現自己、體驗成功的機會;另外各類競賽,如:籃球比賽、奧數競賽、古詩文積累大賽、物理競賽等等,同樣能夠給各種有鑽研精神和特長的學生一個展現的機會。

所有舞臺的搭建,都能讓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不斷增長自信,以取得更大的成功。為孩子搭建成功的舞臺,給孩子創造成功的機會,孩子會獲得令你意想不到的成功!

參考篇目:

1、《對孩子的一生負責》詹文玲

2、《八歲,一個人去旅行》吳念真

TAG標籤:學校 家庭 搭建 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