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論文(新版多篇)

文思社 人氣:7.04K

教育論文(新版多篇)

教育學論文 篇一

【摘要】

音樂是人類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音樂人類學又稱民族音樂學,其主旨是將音樂融入到文化中來看待。

梅里亞姆的著作《音樂人類學》是該領域中最重要的文獻之一,他主要是從人類學的角度探討了音樂和他賴以生存的文化之間的關係。

音樂教育學的研究包含了音樂哲學、音樂美學、音樂社會學等學科,此後又將目光投向了音樂人類學。

從最基本的“人”的角度出發,研究音樂、人、文化的三重特徵。

本文擬從音樂人類學的視角出發,探討當今音樂教育學在理論和實踐中的觀點和方法。

【關鍵詞】音樂教育學;音樂人類學;“人”;文化

21世紀的音樂教育學,隨著社會和時代的發展,理應成為一門涵蓋多種門類的學科。

隨著音樂學將研究的目光轉向了人和文化,音樂教育學作為音樂學的分支,也逐步意識到文化、社會在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不僅僅是照本宣科的機械化教學。

音樂教育的核心應該是或很有可能是音樂,是人類文化中的音樂、個人與社會的統一體。

音樂人類學不僅包含了對音樂本身的研究,還包括音樂與之相聯絡的文化之間的研究,人類學的視野可以為我們挖掘更多的音樂內涵,從而將“以人為本”的理念灌輸到整個音樂教育活動中。

一、“田野工作”中的音樂教育學

“田野工作”(fieldwork),是指人類學家或民族學家在特定區域或社群中進行的調查工作。

作為文化人類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田野工作也是民族音樂學最基本、最重要的研究方法。

我們平常所說的人類學中的“田野工作”,是一種以達到人和人之間交流為目的的現場工作,研究者是構成這一交流的媒介,在考察的同時也把自身作為研究物件的一部分,從而在互動中認識和闡釋音樂文化現象。

當然,這裡的“田野”並非指的是“鄉村山野”,而是指一種音樂實踐方法,即對音樂物件文化背景相關的研究。

巴西人類學家佩雷諾對“田野”的解釋為:“只要存在差異,存在於自己的不同,那裡就是人類學的田野。

”音樂教育中的“田野”,一方面是課堂,即教師的田野。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主動地參與到學生的課堂行為中去,進入學生的世界,和學生形成一定的互動,以期尋找到更好的現場教學效果,而不是高高在上、照本宣科式的教學。

其次,“田野”的另一方面則是課外。

通過走出教室,走進社群,探究周圍的音樂世界,實踐性地接觸民間音樂文化,教師才能更好地進行音樂教學活動。

“田野工作”的意義還在於,在音樂教育中貫徹中國音樂本土化的思想,融入民族的概念,體現了音樂教育的民族性。

柯達伊說過:“民族文化是表明民族本性、民族尊嚴、民族意志的標誌,民族音樂具有民間意義,而且更具有民族意義的一項財富,它是屬於全體人民的。

”民族音樂作為音樂教育的第二課堂,同時也是我國音樂文化的寶貴財富。

通過對民族音樂體驗式的教學,不僅對音樂教學有著直接的幫助,還能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我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情感。

把一些優秀的民族音樂帶進課堂,不僅能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民族音樂文化,還能拓寬學生的視野,增強民族自豪感。

“要面對現存的傳統音樂中的社會以及生存問題,就不能僅僅是一種閉門造車的態度,而必須走進‘田野’。

”“田野工作”不僅是人類學的基本方法,同時也是音樂教育學的基本方法。

他給我們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研究視野,也提出了一種對音樂事項本質探究的要求。

二、人性化角度中的音樂教育學

人類學、教育學的研究物件始終是人,因此要把研究“人”的音樂、“人”的文化放在首位。

音樂是屬於真正意義上的人類生活,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幾乎沒有哪一種文化不包括人類。

在基礎教育的藝術課程改革中,《藝術課程標準》在第三部分內容“藝術與文化”中也提到了藝術與多元文化的內容。

“藝術是各種不同文化的符號載體,記錄和再現了人類文化和思想的發生、發展過程。

通過藝術與文化的連線,可以增進對多元文化和人類文明的瞭解,加強文化認同感和多元文化意識。

郭乃安先生也說:“人是音樂的出發點和歸宿。

把目光投向人,不僅意味著在音樂學的研究中關注人的音樂行為的動機、目的和方式等,還意味著在各種音樂事實中去發現人的內涵,或者說人的投影。

因為,人的音樂行為,不僅表現為有意識的活動,也可以表現為潛意識的或者無意識的活動。

”由此可見,對人的研究是音樂教育學研究的根本。

最早由德國哲學家亨德提出的“人類學”觀點,是指從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對人類進行全面研究的學科。

音樂教育的研究也是應立足於“以人為本”的研究,而不僅僅依靠對書本、對課堂的教學。

其目的是通過音樂來培養性格品質,陶冶情操,使人的身心得到益處。

眾所周知,經常參加合唱、合奏排練的人不容易得孤僻症。

正如周杰倫在《放牛班的春天》中所說:喜歡音樂的孩子是不會變壞的。

在音樂教育中,廣大的教育者應秉承著“人文關懷”的宗旨,將“人”作為教育的最終目的和歸宿。

現在我們所倡導的“素質教育”無非是人的教育,在教育中應注重人的心理和情感。

一個教師的教學價值追求必將最後落實在學生身上。

在這個的舞臺上,音樂教育是非常公平的,沒有行業的偏見,沒有性別的偏見,沒有年齡的偏見,也沒有種族膚色的偏見。

只要你願意,人人都可以來表演,人人都會得到一份尊重。

人類學主張注重個體,平等地對待一切文化。

音樂是人類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離開了人的創造,音樂也將不復存在。

三、對話視域下的音樂教育學

xxx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學校的校長和教師在精心培育人才方面負有特殊的責任,既要嚴格要求,又要平等待人更要善於發現和開發蘊藏在學生身上的創造性品質。

教師和學生之間要互相學習、互相切磋、互相啟發、互相幫助。

對話視域下的音樂教育學,講究的是平等和包容。

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往往是以教師為本位,雖一直提倡以學生為主,但總改不了教師居高臨下的局面。

在大多數的音樂課堂中,教師完全是依據教材照本宣科式地教學,很少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不同的教學方案和計劃。

從而使原本活潑生動的音樂課堂,變成了學生枯燥無聊的硬性任務。

音樂教學,本是一種美育的過程,引導學生髮現美、欣賞美。

同時他也融合了樂理知識、民族文化背景等內容,是一門工具性與文化性相結合的學科。

音樂課堂除了讓學生學習掌握音樂基礎知識外,還應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啟發學生,形成一種互動、平等的課堂情境效果。

對話視域下的音樂教育學,小的方面體現在教師和學生的課堂中,往大了說也能體現在中國音樂和西方音樂的話語權上。

“歐洲文化中心論”一直傳播至今,被冠以世界通用的文化標準。

在此標準理論下,許多音樂工作者往往持有西方的價值觀和方法去研究中國音樂。

近年來,隨著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歐洲文化中心論”思想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質疑和反駁。

音樂人類學把音樂作為文化來研究,即從音樂的文化背景和生成環境入手,進一步觀察它的特徵,探索它的規律及其獨特的審美標準。

受音樂人類學影響,“西方文化中心論”的侷限性已經被當代音樂家們所關注,許多音樂學家開始走向世界各地,發掘、蒐集了大量的世界民族音樂,將其製成錄音、電影、錄影,並寫出了大量的論文、專著,在不少國家“世界民族音樂”已被納入音樂教育體系中。

在音樂教育學理論中,多元化的音樂教育已普遍成為人們的共識。

在中國的傳統音樂理論體系中,大量地學習和模仿西方音樂理論,造成了我國傳統音樂的日益衰微。

正如管建華教授在前幾日的古琴研討會中提出:中國音樂及文藝詩學注重語義、語境、意義的表達。

而西方音樂分析則注重語態、語法形式的分析,這是中西方音樂最大的不同。

在人類學講究“話語權”的當代,音樂教育學也應倡導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的平等對話,而不是文化殖民。

四、結語

音樂教育學是研究音樂教育過程中教育現象的一門學科,他兼具音樂學和教育學的性質。

音樂人類學,則是把音樂置於文化和社會的語境中來研究。

教育的目的本是為了更好地研究人,人類學的觀念和方法更好地為音樂教育打開了人的視角。

面對多元化的當今社會,唯有守護好自己的文化傳統,才能和西方文化平等對話。

參考文獻:

[1][奧]沃爾夫岡馬斯特納特,餘丹紅,張禮引譯。音樂教育學導論[M]。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

[2]蕭梅,齊坤。音樂人類學的實地考察[A]。洛秦“音樂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C]。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

[3]梁麗。從音樂人類學角度談音樂文化和音樂教育[J]。藝海,2014(1)。

[4]楊曦帆。民族音樂學研究中的文化人類學視野[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6(3)。

[5]管建華。21世紀初: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與音樂人類學在中國[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9(1)。

[6]郭乃安。音樂學,請把目光投向人[J]。中國音樂學,1991(2)。

[7]王玉璽。音樂教育學中的人類學觀念和方法[J]。北方音樂,2013(12)。

[8]張樵。走出西方重建基礎—析音樂人類學視野中的普通高校音樂教育[J]。藝術教育,2008(8)。

[9]管建華。溪山琴況與“品味論”的文化哲學美學解讀[J]。文化研究,2015(1)。

教育學論文 篇二

摘要:社會的發展對護理教育和護理人才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必須關注一些新理論、新方法,並把其運用到日常教育工作中。“冬梅護理”品牌從成立以來,就對鄂州地區的護理教育和衛生事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了更好地進行研究,首先對“冬梅護理”的內涵進行了介紹,接著分析了冬梅護理對鄂州地區護理教育和衛生事業的滲透與影響,最後針對如何更好地推廣“冬梅護理”品牌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冬梅護理;護理教育;衛生事業;滲透;推廣

近幾年來,很多護理研究工作者對護理專業進行了研究,發現其本質就是關懷教育,也就是說人文關懷這一特徵在護理工作中日益重要。“冬梅護理”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它本著以人為本的護理原則,在護理過程中體現的更多是關懷服務,並對鄂州地區的護理教育和衛生事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因此本文對此展開研究,以便進一步瞭解“冬梅護理”品牌的內涵,豐富護理專業教育的理論體系,將其更好地應用到社會中。

一、冬梅護理的相關概述

“冬梅護理”品牌是在鄂州市中心醫院成立的,並以原護理部主任蘇東梅的名字來命名,於20xx年10月在國家工商總局完成了註冊。“冬梅護理”品牌關注病人身心各個方面,主動為病人提供一條龍服務,能夠讓病人從入院開始就享受到優質、便捷和親情式的服務,充滿人文關懷。從註冊到現在,“冬梅護理”已經走過了十幾年的時間,在此過程中,該品牌不斷創新和補充,其理論不斷豐富和完善。從20xx年至2017年,“冬梅護理”先後開展了人文服務、親情服務、感動服務、心靈溝通以及溫馨細節服務五大專案,這些專案已經成為“冬梅護理”的核心競爭力。人文服務就是要求工作人員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注意愛護照顧病人,理解病人,維護患者的尊嚴,注意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並採取合理的方式來為患者營造出良好的人文環境;親情服務就是讓護理工作人員運用自身的技能,向病人奉獻愛心,並根據病情定製差異化的“親情服務路徑”;感動服務要求工作人員一切以病人為中心,為患者提供暖心服務,讓患者和家屬產生驚歎的感覺,併為之感動,例如消化科的“電話告知提醒服務”等;心靈溝通即要做好與患者的心靈交流,通過各種方式,將有關病情知識、護理等內容告訴患者,並積極解答患者的問題,做好服務,適應角色轉換,幫助患者早日康復;溫馨細節服務,顧名思義,就是要求護理人員從細節出發,觀察入微,為病人提供全面的、周到的貼心服務,從小事做起,不忽略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給予病人無微不至的關懷[1]。經過多年的實踐,“冬梅護理”品牌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斷滲透影響著鄂州地區護理教育和衛生事業的發展,湖北省衛生廳還將其作為業內典範,並面向全省推廣學習,其真實的護理場景受到的高度讚揚,並要求全國護理戰線學習“冬梅護理”精神。

二、冬梅護理在鄂州地區護理教育及衛生事業中的滲透與影響

(一)冬梅護理在護理教育方面的滲透

1、學生態度的培養

冬梅護理對護理專業教育的影響與滲透主要體現在學習態度的培養上。之前我們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培養時,很難找到合適的載體或者切入口,學生也難以真正體會這種人文關懷情感態度的內涵,培養效果也不理想,一直以來這都是困擾教育工作發展的一個難點,甚至很多教育專家也難以找到合適的途徑來幫助學生獲得更加深入的瞭解。雖然我們在態度培養方面有過一定的成效,但是僅僅停留在淺層次上,畢竟涉及態度問題,就必然會存有差異,在態度培養的過程中,我們很難把握學生理解的方向是否發生偏差,也很難把握學生理解的深度,因此只能從大體上感知學生的領悟情況。“冬梅護理”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服務品牌,它囊括了病人從入院到出院一系列的服務,例如人文服務、親情服務、感動服務、心靈溝通以及溫馨細節服務等,這些服務充滿了人文關懷的氣息。通過這些服務,學生能夠真正理解“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更好地掌握態度培養中的原則和要求,進一步豐富其自身的體會,將態度培養的抽象問題轉換為實際感悟問題。[2]同時,我們相信學生在順利達到態度培養的要求後,就能具備一個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從而更好地指導學生開展“冬梅護理”服務,在實踐中產生新的理解,最終形成一個良性迴圈。“冬梅護理”從本質上說是一種護理理念,也可以說是一種護理態度,但其護理態度存在承載實體,即服務內容,因此“冬梅護理”的引入對學生態度的培養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好的幫助,既解決了無素材的尷尬,又降低了個體態度的差異,提升了態度培養的教學效果。

2、重點專業的建設

“冬梅護理”品牌建設是我校骨幹建設重點專業———護理專業的特色,通過校企合作,我們能夠更好地明白當前學生所需要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夠及時地、有針對性地結合社會需求給予護理學生一定的鍛鍊平臺。既然護理是我校的重點專業,那麼護理教育者必然會對學生提出很高的要求,這些要求包括個人溝通能力、專業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而如果將“冬梅護理”的理念引進教學課堂,將“冬梅護理”的精神貫穿學生的能力和素養訓練中,從而使學生擁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感,成為新型的二十一世紀複合型人才,學生素質得到全面地提高,這為國家重點建設護理專業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為專業提升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具體來說,“冬梅護理”的引入會對人才質量產生如下影響:首先,“冬梅護理”改變了原有的教學觀念,重在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並不是僅僅強調護理技術,其人文服務和感動服務充滿了人文關懷,這就要求學生要具有較高的思想、文化以及專業素質,注重全方位的培養與發展。其次,“冬梅護理”對學生的溝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心靈溝通方面。“冬梅護理”的心靈溝通是一種深層次的溝通,護理人員可以通過有聲方式或者無聲方式來幫助病人答疑,滿足病人生理、心理、社會及文化等方面的需要,因此學生必須具備較強的溝通能力,及時適應各種角色的轉變,做到病人滿意、社會滿意[3]。同時,“冬梅護理”還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在課堂上,我們鼓勵學生大膽參與護理實踐工作,結合“冬梅護理”的理念來感受不同型別的病人對不同事物的需求情況,從而總結出一般規律,實現從個性到共性的昇華,並做好分類,實現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認識到原有護理服務的不足,不斷創新方法。

(二)冬梅護理在衛生事業方面的滲透

“冬梅護理”是由鄂州市市中心醫院創立,鄂州人深有感觸:那是一種心貼心的呵護,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可見,該護理品牌已經成為鄂州地區護理事業的光輝里程碑。另外,將“冬梅護理”引入護理教育課堂,在實現該品牌與專業院校融合的基礎上,其成立了“冬梅護理技術創新服務團隊”和“冬梅護理技術服務中心”,為全市的健康衛生服務,提供健康諮詢、急救知識教育、慢性病的預防與管理等服務。這有效地提高了廣大居民的衛生意識,進一步豐富了居民的健康知識和疾病預防知識,大大降低了疾病的發生率和傳染率,從而為居民的健康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除此之外,從長遠來看,我們還可以打造一套合適的健康服務機制,涵蓋疾病防範、自我保健等多項內容,從全方面來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識,使其知識理論化、系統化,及時根據不同疾病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選擇不同的服務專案,從而更好、更徹底地為廣大居民服務。

三、冬梅護理在鄂州地區護理教育和衛生事業中的推廣策略

(一)創辦校園活動,提高居民的參與性

每年的5月12號是護士節,這一天對所有的護理人員來說都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為了推廣“冬梅護理”品牌,我們可以通過創辦節日活動來增加社會的認識和認可,在潛移默化中推廣“冬梅護理”服務,尤其是對高校來說,一定要抓住這次機會。節日活動通常包括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致辭宣誓,讓學生認識到護理工作的神聖感,明確自身的使命感;第二部分全面介紹“冬梅護理”的理念和內涵,讓學生從巨集觀方面對其有一個較好的理解,詳細分析其要求和技能;第三部分學生現場護理實踐,使學生臨場感受“冬梅護理”,增強個人體會,為後續教育工作奠定基礎。在活動實施的過程中,學校可以邀請居民前來參加,這樣可以使廣大居民對“冬梅護理”有一個新的認識,同時這也是居民健康服務機制和“冬梅護理”服務相融合的一個表現,這樣居民就不僅僅是服務機制的接受者,而是成為服務理念的感受者,一方面可以解決居民在應用服務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擴大宣傳,依靠群眾的力量,不斷增加受惠群眾。同時,為了做好“冬梅護理”的推廣工作,學校還可以定期向居民調查服務情況,邀請居民指出服務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並對這些回覆進行整理,統籌解決,要做到在推廣的時候兼顧服務質量。

(二)舉辦主題班會,增強學生的互動性

學校每學期都會開展主題班會,內容多樣,形式亦是如此,其宗旨就是要讓學生愛崗敬業,培養學生的護理職業精神。我們可以將“冬梅護理”和主題班會結合起來,開展以“冬梅護理”理念為中心的班會,並要從大一就開始舉辦,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牢固的護理服務理念[4]。其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1)組織學生觀看視訊,將原有的“冬梅護理”相關視訊進行整合和剪輯,將其精華部分展現給學生,使其發揮良好的教育作用;

(2)組織學生參與“冬梅護理”服務的流程,在實踐中感受其服務理念和內涵,從而使該品牌意識深入人心,並從會考查優秀的學生,為日後的專門訓練和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3)積極聯絡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平臺,例如,去養老院照顧老人,與艾滋病患者零距離接觸,從而培養他們人文關懷的意識和能力,以便做好冬梅護理的各項服務。需要注意的是,無論哪種形式,活動結束後,教師一定要組織學生參與交流,談談各自的心得體會或者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議,經過學生的交流,相信一定會取得新的成果,從而促進主題班會的順利開展,將班會意義以更加直觀的方式顯示出來,提高其價值。

四、結語

“冬梅護理”作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國家註冊護理品牌,對鄂州地區護理教育事業和衛生事業的影響是深遠的,為此我們不僅要明確其影響是什麼,還要通過合適的途徑來推廣“冬梅護理”服務,積極創辦校園活動,舉行主題班會,進一步提高廣大居民的參與性,以便深入調查此護理品牌在地區的影響,掌握其規律,為進一步建設此品牌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羅小芹,李紅萍,熊娟,等。“冬梅護理”融入優質服務的實踐與成效探討[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6(2):174-175.

[2]範志紅,趙輝,嚴芳琴,等。“冬梅護理”應用於優質護理服務的問題及對策[J]。當代護士(專科版),2011(11):180-182.

[3]趙輝,胡來娣,高麗華。“冬梅護理”心靈溝通對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病人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4(25):2341-2342.

[4]趙麗芹。“冬梅護理,親情服務路徑”在感染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當代護士(上旬刊),2013(2):30-31.

教育學論文 篇三

摘要:專案管理通常是對企業經營過程的管理,近幾年其也逐漸在高校教學管理中加以運用,其效果得到高校的高度認可,因為高校教學管理是整個高校得以正常有序運轉的重要基礎。而當下的教學管理中,高校負責人並沒有太多的重視和強調,導致學生的學習氛圍不強烈,教師的教學態度不端正。因此,本文將站在專案管理的視角下簡要概述了我國高校教學管理制度改革的實施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根據中國教育發展前景的主要內容,再結合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幾點有益的建議和完善之舉,以期讓各大高校重視教學管理,意識到其重要性,更好地展現高校的規範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專案管理;高校教學管理;現狀;問題與對策

一、當前高校教學管理的現狀

從我對我國最近幾年高校教學管理制度改革的調查來看,通過檢視一些文獻研究,實地調查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最終我認為我國高校管理制度改革的演變過程和實施因素以及它最後的呈現結果,效果不甚理想。其中一個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我國高等學校創新教學管理制度與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很不適應。這就好比我們經常說的鞋子與腳的關係,腳大了或者鞋子大了都不合適,學校在實施這一教學管理模式時,學生並不會感到很舒適,教師也無法精準定位教學目標,這也影響了教學的最終質量。這對於高校這一座人才培養基地來說,是不利於學生在社會上立足的。例如,從學生的自我管理這一方面來講,很多大學生都無法自覺主動地進行自我提升,依然還處在教師監督的意識模式。又如,從教師的角度來看,高校的教師多是“上課——下課——回家”的模式,對於學生的疑惑和問題不能夠及時得到解決,造成問題的滯留。由此看來,教學管理制度既需要教師的引導,也需要學生的配合。只有這兩種方面彼此相適應,身在其中的當代大學生才能有所收益,也才能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二、專案管理視閥下高校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負責人對教學管理控制意識不足

從管理意識上來看,高校負責人在教學管理上還存在很多的不足,尤其是一些盈利目的高於教育目的的學院。很多高校都把關注點放在了實際的教學內容上,主要強調學生的技能獲得和知識提升,以就業為最主要的教學目的。而並沒有強調教學的規範性和合理性,在教學設計、任務以及管理系統管理上缺乏意識,同時沒有明確地規定教師的教學義務、學校的管理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質量。這樣就容易造成高校教學管理存在缺陷,無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學生和教師。

(二)高校教學管理制度方法較為傳統

從當下大多數的高校教學管理制度來看,模式較為傳統和老舊,沒有創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管理模式。因為目前的教學管理主要是針對教師來進行設計,比如教學工作計劃、教學目標等都是根據教師的工作現狀來制定的,並沒有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來加以調整。另外,很多高校也沒有充分地利用現代資訊化設施來了解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教師的工作情況以及師生之間的看法和交流。

(三)學生自我管理力度不夠

學生自身的包括德,智,體,勞在內的各項素質都不同,而高校要用管理精英的模式來管理大眾教育,但顯然,這樣的方法是很不合理的,這也就導致了學生的自我管理不足,在進行教學管理時會花費更多的精力在學生的觀念轉變上,從而影響教學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針對當前問題,如何有效地加以完善

(一)強化高校教學管理意識,做好管理前提

如今,我們顯然已經進入到了一個不同於父輩們的時代,考上大學並不等於以往的“鯉魚躍龍門”,也就是說,進入名校不能給學生的將來帶來優越的生活環境,如今的大學也不能向學生保證以後,但如果學生們所念的大學能有一個良好的、與學生自身發展狀況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制度,這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學會做人,掌握知識會有很好的推動作用。因此,不論是企業還是高校,都需要管理者意識到高度管理的重要性,這是保證企業或者高校正常運轉和長效發展的前提。對於高校來說,在進行教學管理制度的設計時,需要充分地考慮教師之間的團隊建設,教學任務人員分配的問題以及雙方之間的有效溝通,才能夠保證教學管理質量的平穩上升。

(二)以專案資訊化帶動教學管理

第三次科技革命猶如一道和煦的春風,慢慢地吹拂過教育領域,隨之而來的是教育教育資訊化程序的加快以及網路化教育的發展,打破了先前那種單純的封閉的,以面向教學和班級授課為主要格局的教學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開放的,廣泛運用現代技術手段,以個別化和自主學習為基本特徵的新型教學管理模式。同時,科技革命帶來網路技術的革新,讓老師可以通過網路等途徑進行遠端教育,讓學生通過網路進行網路學習,開展跨校選課,跨校乃至跨國進行深造,完成學業,這些都在科技的推動下成為現實,而在這種背景下,運用先進的教學管理體制顯然符合新世紀我國高等教育教學發展新的需要。

(三)以激勵機制促進學生自我管理

高校教學管理制度的改革創新勢在必行,這也牽扯到了一個制度變遷理論,我們也可以將高校學生社團管理的制度建設與之結合起來,讓學生進行自主管理,不但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也可以讓學生進入學校高層,讓學生的意見與建議可以被學校充分接受,也能使學校決策充分反應民意。通過這種激勵機制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自我監管,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之間、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提高教學管理質量。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在專案管理的視角下來分析和探討了當下高校教學管理的現狀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同時也根據其存有的不足針對性地提出了有效的完善措施,以此促進高校整個的教學管理,使得學生在更加合情合理的環境下成長為社會需要的人才。由此可見,中國高校的教學管理仍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通過教育機關,學校和學生的共同努力,相信缺陷和不足會越來越少,從而將其成為促進學校管理制度的中流砥柱。

參考文獻:

[1]劉惠玲。專案管理思維下的教學管理工作探索與研究[J]。科技視界,20xx,(04):136-137.

[2]朱珍珍。運用專案管理思維提升高校教學管理水平[J]。中國集體經濟,20xx,(07):62-63.

教育學畢業論文 篇四

摘要:專案管理通常是對企業經營過程的管理,近幾年其也逐漸在高校教學管理中加以運用,其效果得到高校的高度認可,因為高校教學管理是整個高校得以正常有序運轉的重要基礎。而當下的教學管理中,高校負責人並沒有太多的重視和強調,導致學生的學習氛圍不強烈,教師的教學態度不端正。因此,本文將站在專案管理的視角下簡要概述了我國高校教學管理制度改革的實施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根據中國教育發展前景的主要內容,再結合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幾點有益的建議和完善之舉,以期讓各大高校重視教學管理,意識到其重要性,更好地展現高校的規範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專案管理;高校教學管理;現狀;問題與對策

一、當前高校教學管理的現狀

從我對我國最近幾年高校教學管理制度改革的調查來看,通過檢視一些文獻研究,實地調查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最終我認為我國高校管理制度改革的演變過程和實施因素以及它最後的呈現結果,效果不甚理想。其中一個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我國高等學校創新教學管理制度與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很不適應。這就好比我們經常說的鞋子與腳的關係,腳大了或者鞋子大了都不合適,學校在實施這一教學管理模式時,學生並不會感到很舒適,教師也無法精準定位教學目標,這也影響了教學的最終質量。這對於高校這一座人才培養基地來說,是不利於學生在社會上立足的。例如,從學生的自我管理這一方面來講,很多大學生都無法自覺主動地進行自我提升,依然還處在教師監督的意識模式。又如,從教師的角度來看,高校的教師多是“上課——下課——回家”的模式,對於學生的疑惑和問題不能夠及時得到解決,造成問題的滯留。由此看來,教學管理制度既需要教師的引導,也需要學生的配合。只有這兩種方面彼此相適應,身在其中的當代大學生才能有所收益,也才能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二、專案管理視閥下高校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高校負責人對教學管理控制意識不足

從管理意識上來看,高校負責人在教學管理上還存在很多的不足,尤其是一些盈利目的高於教育目的的學院。很多高校都把關注點放在了實際的教學內容上,主要強調學生的技能獲得和知識提升,以就業為最主要的教學目的。而並沒有強調教學的規範性和合理性,在教學設計、任務以及管理系統管理上缺乏意識,同時沒有明確地規定教師的教學義務、學校的管理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質量。這樣就容易造成高校教學管理存在缺陷,無法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學生和教師。

(二)高校教學管理制度方法較為傳統

從當下大多數的高校教學管理制度來看,模式較為傳統和老舊,沒有創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管理模式。因為目前的教學管理主要是針對教師來進行設計,比如教學工作計劃、教學目標等都是根據教師的工作現狀來制定的,並沒有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來加以調整。另外,很多高校也沒有充分地利用現代資訊化設施來了解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教師的工作情況以及師生之間的看法和交流。

(三)學生自我管理力度不夠

學生自身的包括德,智,體,勞在內的各項素質都不同,而高校要用管理精英的模式來管理大眾教育,但顯然,這樣的方法是很不合理的,這也就導致了學生的自我管理不足,在進行教學管理時會花費更多的精力在學生的觀念轉變上,從而影響教學管理水平的提升。

二、針對當前問題,如何有效地加以完善

(一)強化高校教學管理意識,做好管理前提

如今,我們顯然已經進入到了一個不同於父輩們的時代,考上大學並不等於以往的“鯉魚躍龍門”,也就是說,進入名校不能給學生的將來帶來優越的生活環境,如今的大學也不能向學生保證以後,但如果學生們所念的大學能有一個良好的、與學生自身發展狀況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制度,這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學會做人,掌握知識會有很好的推動作用。因此,不論是企業還是高校,都需要管理者意識到高度管理的重要性,這是保證企業或者高校正常運轉和長效發展的前提。對於高校來說,在進行教學管理制度的設計時,需要充分地考慮教師之間的團隊建設,教學任務人員分配的問題以及雙方之間的有效溝通,才能夠保證教學管理質量的平穩上升。

(二)以專案資訊化帶動教學管理

第三次科技革命猶如一道和煦的春風,慢慢地吹拂過教育領域,隨之而來的是教育教育資訊化程序的加快以及網路化教育的發展,打破了先前那種單純的封閉的,以面向教學和班級授課為主要格局的教學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開放的,廣泛運用現代技術手段,以個別化和自主學習為基本特徵的新型教學管理模式。同時,科技革命帶來網路技術的革新,讓老師可以通過網路等途徑進行遠端教育,讓學生通過網路進行網路學習,開展跨校選課,跨校乃至跨國進行深造,完成學業,這些都在科技的推動下成為現實,而在這種背景下,運用先進的教學管理體制顯然符合新世紀我國高等教育教學發展新的需要。

(三)以激勵機制促進學生自我管理

高校教學管理制度的改革創新勢在必行,這也牽扯到了一個制度變遷理論,我們也可以將高校學生社團管理的制度建設與之結合起來,讓學生進行自主管理,不但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也可以讓學生進入學校高層,讓學生的意見與建議可以被學校充分接受,也能使學校決策充分反應民意。通過這種激勵機制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自我監管,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之間、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提高教學管理質量。

三、結語

綜上所述,本文在專案管理的視角下來分析和探討了當下高校教學管理的現狀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同時也根據其存有的不足針對性地提出了有效的完善措施,以此促進高校整個的教學管理,使得學生在更加合情合理的環境下成長為社會需要的人才。由此可見,中國高校的教學管理仍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但通過教育機關,學校和學生的共同努力,相信缺陷和不足會越來越少,從而將其成為促進學校管理制度的中流砥柱。

參考文獻:

[1]劉惠玲。專案管理思維下的教學管理工作探索與研究[J].科技視界,2014,(04):136-137.

[2]朱珍珍。運用專案管理思維提升高校教學管理水平[J].中國集體經濟,2008,(07):62-63.

關於教育論文 篇五

題目:工業社會及現代藝術教育研究

摘要:工業社會的形成是在文明發展多元后並集體綜合地展現出的一場人類社會的革新。在西方現代美術教育中,產生了將產品的審美性與現代功能性應用相結合現代藝術教育理念。新的文化形式應運而生,在美術運動中,由於社會形態的劇烈變化,傳統的審美方式在大工業的快節奏發展中被逐步改變,此種快節奏的社會生活發展趨勢帶來全新的藝術審美,以藝術的形式美來反叛學院藝術的嚴肅的古典思潮。

關鍵詞:工業;美學;現代藝術;藝術教育

工業作為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標誌之一,它的文化蘊含具有不可替代性,對於工業文化的梳理與保護在當代社會發展中具有重大意義。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哥白尼的日心說重塑了人們對自然規律與人本質的定位,注重客觀與科學的自然本質追尋,開始影響著人們的意識形態。第一次工業革命從18世紀60年代,英格蘭中部地區首先完成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最初萌芽,以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轉換為標誌。科技的進步使得大機械生產規模化,從而取代傳統手工業作坊的小規模生產活動,機械生產代表著生產力與科學技術的革命性進步。從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後,在大工業的時代背景下,工業文化衍生成為文明進步的組成因素,其中藝術也通過工業社會的發展出現了全新的藝術載體形式。工業革命的標誌為瓦特對蒸汽機進行了全新的改進,此後眾多的科技進步推動著機械生產的步伐,這場重大的生產方式革命性轉變迅速席捲歐洲大陸,並在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的電氣時代,以美國的大量生產的技術革新與德國的科技領先為主導。第三次工業革命發生在20世紀後半期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進入資訊時代。工業革命的爆發至使工業體制與工業社會的產生,工業文明也隨之應運而生。工業社會的形成是在文明發展多元后並集體綜合地展現出的一場人類社會的革新,對待科學發展的理性邏輯思維成為這場革命的源泉。工業革命由資本主義經濟客觀發展所帶來,它的發展代表著工業體制的產生與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在1870年左右,新的藝術價值取向開始在歐洲蔓延,藝術家的創作開始與哲學、科學、民族、社會等因素相結合,拓展出藝術的形式語言性、表現性、裝飾性等語言探索。藝術家個體的精英化精神,取代了美術創作的群體化標準,個性語言成為藝術表達的宗旨。工業革命之後,機器生產帶來大工業的全新生產模式,它取代了手工業時代以勞動力為基礎的生產模式。生產模式的全新確立,產生了在工業流程中出現的具體分工,產品的生產與設計出現了與傳統手工業製造工匠完成製造與設計模式的區分。在社會分工上,設計成為單獨領域從生產過程中脫離出來,在這種情況下,大工業的生產方式與傳統的藝術觀念出現矛盾,此時藝術設計出現依賴工業的機械生產,而並不關心產品的藝術性與普通人的關係的問題,工業生產流程化帶來產品質量的粗陋,產業技術開發人員與工廠僱主只關心工業產品的營銷與技術和材料的更新,對產品的藝術性與實用性持不屑態度。

一、亨利伯格森的哲學理論與現代藝術

工業發展與科學進步帶來人們生活和思想的轉變,思想觀念開始追求全新的藝術形態,努力尋找著全新的思維拓展領域,發掘著主題的深刻性,生活的瞬息萬變成為創作觀察的切入點,其觀念的產生依附於工業發展後社會出現的現象。法國哲學家亨利伯格森的哲學觀點對現代派藝術影響巨大,為現代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思想。伯格森對人的思維中理性成分持批判態度,他主張藝術創作要避免理性將事物的真實性所帶來的靜止。他提倡運用人的直覺,因為直覺會持續推動事物變化的量,並延續事物的運動。事物的存在是發展的,在發展中保持運動的方式,也是事物相互作用中延續的過程。伯格森認為人類思維與生存意識的解放可以通過藝術的方式進行,它可以觸發人類在既定社會標準中釋放和投入對生命本質的需求。在藝術形式中,無論是一幅繪畫、一件雕塑、或是一首樂曲,其作品功能會讓人產生聯想與思維的跳躍,藝術成為精神載體的途徑來自作品在欣賞者中產生的共鳴,作品的來源出自作者的思想濃縮與對物質事物的提煉,在這裡,伯格森的藝術主張為“精神物質主義”。時間作為理論使得帕格森理論為對19世紀末期出現的新型藝術的解釋帶來啟發性的含義,在藝術創作中,時間作為無休止的運動規律影響著藝術作品產生的即興感,其意在突出和重視作品產生過程的靈感。這一點從印象派開始,藝術創作與作者主觀感受便密不可分,作品以分離似的色彩附著於繪畫形式之中,使作品明晰作者的瞬間感受。藝術家的內心活動更加清晰地在藝術創造中顯露,在觀者的思維推動下,聯想、記憶、情感觸碰在與藝術作品的互動中出現新的感知觸碰。在科學技術與意識形態發展的推動下,19世紀以後的現代藝術開始與人的思維產生共識,並逐漸成為新型社會意識形態中藝術發展的主流。

二、包豪斯學院與現代藝術教育

工業進步帶來物質的豐富,在18世紀末,歐洲開始出現重視科學與發展的客觀思維,這種對自然物質發現與創造的過程的重視,至使歐洲社會的思想和經濟得到快速發展。物質的迅速發展與進步的同時,道德、精神、審美取向等並未和物質的發展同步。在工業鏈條中,人的主導意識開始服從機械生產的束縛。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伊始階段,歐洲的復古風潮為工業設計的實用性帶來不切實際的繁瑣矯飾。英國人威廉莫里斯在19世紀後期發起了藝術與手工業運動,但是莫里斯在這場運動中過分強調藝術家的獨立性,而脫離了大工業產業化模式,這使他未能解決新興產品技術與藝術觀念的矛盾。20世紀初出現的新藝術運動,也未對大工業革命性生產作出明確的判斷。德國現代藝術史的代表人物海爾曼穆特修斯針對英國的藝術設計的問題,確立了以藝術設計的形式解決大工業生產與手工製造之間的矛盾。德國工業同盟組織的出現,為美術融合於工業社會做出了巨大貢獻,包豪斯的創始人格羅皮烏斯在青年時代成為該組織的重要成員。作為現代藝術設計教育的誕生地,德國包豪斯學校的教育理念將工業社會的發展與藝術關於美的功能進行了現代含義的協調,將藝術的審美與技術發展融合於一體。格羅皮烏斯致力於在設計中向無生命的工業產品注入生命力,探究歷史上美術家將造型觀念融入各個領域的現象進行研究,推崇在歐洲古代的眾多畫家涉獵很多設計領域。格洛佩斯是德國現代主義建築的大師,包豪斯的校舍由他親自設計,並遵照建築的功能規律與實用性,突出現代工業技術材料與建築結構功能的特性,發揮建築自身構成所表現的美學特徵。這些校舍成為包豪斯建築設計的開端,開創現代主義建築的先河。在包豪斯的教師隊伍中包括了眾多的現代藝術的大師,抽象藝術的先驅之一瓦西里康定斯基在包豪斯承擔現代構圖理論知識的課程,《點、線到面》的出版將美術中的組成因素,分化成構成要素之間的關係。俄國的至上主義和構成主義的理念被康定斯基帶入包豪斯的教學之中,他強調將線條的變化引入畫面的節奏的關係,在空間中創造出線條的三維變化,將藝術思維方式建立於想象、分析具象與抽象元素之間的內部聯絡。他將繪畫的抽象元素作為展開思想與精神的方式,在教學中,通過作品的例項來對學生進行實際的啟發。另一位在包豪斯執教的現代派藝術的代表人物瑞典藝術家克利,他被讚譽為最富詩意的造型大師,在克利的藝術中,他將影象分解成幾何的形式與色域之間的體塊。他的藝術影象風格多變,在物象的選擇上運用色彩來穿梭於具象符號與線面節奏之間的變換。由於他的繪畫主題充滿了幻想與奇妙,使他的藝術被視為超現實主義繪畫的範疇。他將個人情感與繪畫中創造性的要素聯絡起來,將客觀存在的事物轉換成思想的意識形態。在設計中,包豪斯的教育方式使學生在熟悉現代工業生產技術方式的同時,並尋找現代設計中的規律性發展。將美學理念融入工業機器的生產複製方式中,形成一種簡便明快的工業生產形式,將工業設計中的現代性推向了一定的高度。包豪斯的教育理念與其教育過程,形成了現代設計理念誕生的過程。同時,包豪斯在其美學中也出現對構成主義的過度關注,為突出工業產品設計上的材料學與設計形式的簡約而忽略人在使用過程中的情感需求。在現代主義藝術思潮中,包豪斯學校把現代工業生產與傳統手工製造相結合,在學習過程中將教學與生產製作工藝相結合,並形成與實際生產相結合的教育體系,將藝術的形式帶給社會中的大眾,藝術的形式不在受控於階層的分化中,同時,它將現代技術革新融入生產設計之中,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通過現代材料的功能化應用從而提高生產效率,藝術開始走入普通人的現實生活之中。

參考文獻:

[1]劉劍虹。具象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xx.

[2]蔣躍。繪畫形式語言[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xx.

[3]布倫丹普倫維勒著。20世紀現實主義繪畫[M].應沂,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xx.

教育學論文 篇六

摘要:教育學科研究方法歷來存在有無獨特方法的爭議。本文認為,教育學科的研究方法是多元並存而非不存在的,並且教育學科研究方法的獨特之處在於實踐研究的關鍵性作用。並以教育族志學為例,概括介紹了應用於教育學科實踐研究的代表方法的產生髮展、教育領域應用與實施注意要點,以及教育族志學對於教育學科研究方法的研究意義與貢獻。

關鍵詞:教育學研究方法;教育族志學

一、教育學科研究方法是多元並存而非不存在的

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大致上可分為兩類:質性研究與量性研究。對於教育學科來說,可以發現各研究論著中所列研究方法大同小異。其中,明確宣告的“教育學研究方法”有:“觀察法”、“調查法”、“統計法”、“行為研究法”、“歷史研究法”、“比較法”、“分析法”、“實驗法”、“個案研究法”,等等,大抵統屬於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一般用於考察事實、揭示規律,而結合中國現有教育學的實際內容而論,其中主要是有關教育價值取向的辯護性的論述。於是當我們在爭論教育學學科是否有自己獨特的研究方法的時候,西方學者已經開始重視教育研究方法的問題。例如克拉克(k)運用多學科的方法研究教育,他認為,“各門社會科學及其主要的專業所展開的廣泛的觀點,為我們提供了了解教育的基本工具,不管這個學科是歷史學、經濟學或政治學,還是其他社會科學,都給我們提供了考察世界的方法,我們可以把它應用到教育部門。”①學科發展史業已證明:一個學科從興起到確立其獨立地位以及其後的發展史,集中表徵為“一部形成各種理論流派與研究方法從單一走向多元並存”的歷史,而不是一部“各種學派消亡與研究方法從多元歸於一元”的歷史。②在教育學科方法研究中,用慣了某套研究體系就將其他方法拒之門外的做法是有失偏頗的。有學者將教育學科研究方法比喻成表演的舞臺,因為專注於一種研究方法,無異於在同一舞臺上跳舞,足夠的時間也許會讓舞跳得更好,但同時也失去了在其它更大更好的舞臺上跳舞的機會。

運用多元學科研究方法,從不同的視角來研究教育領域,可以幫助教育學科建立科學的概念體系、成熟的學術規範和研究傳統,並最終形成科學的教育理論體系。有學者認為,教育學科的獨特的研究方法可能就是多學科研究方法。③從多元學科的角度研究教育學科,其實質是利用其它學科的觀點、方法、原理來思考和分析教育問題,從中探索規律,而不是將其它學科的概念、方法、原理生搬到教育學領域中。因為某種特殊、專門學科的理論是無法準確、科學地解釋其它學科領域的特殊現象的,從特殊到特殊,顯然違反了應有的邏輯。教育多元學科研究的意義在於拓展和更新教育者的研究視野、觀點和方法,併力圖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尋求各種觀點的共同合理之處,獲得更具嚴密科學意義的原理、規律、概念,等等。

二、教育學科研究方法需要正視實踐研究

中國教育學吃虧之處在於不正視它實際運用的研究,這是由於其中隱藏著未被察覺的傳統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根子。教育學如果不以教育的具體實踐為研究物件、不分析教育結構執行的實際情況,則其中所援引的教育事實與資料充其量是一種裝飾,其研究方法與表述方法不免帶有傳統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缺陷。正由於這樣,實踐工作者有理由指責教育學不解決實際問題,而理論工作者也有理由懷疑教育學的理論深度。教育學學科自建立以來,教育研究大體上沿著兩條脈絡發展:以建立學科、構建學科體系為重點的理論研究;以對改革實際中的問題研究為重點的應用研究。①學科建設的不同時期,兩種研究的投入有不同側重。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教育理論界更加明確地意識到,如果不去接觸教育實踐,理論就會脫離實際,教育學學科建設最終也難以走向成熟。近幾年來,對大學素質教育、教育大眾化、民辦教育等一系列重大實際問題的探討已經取得了公認的成果。

三、運用於教育學科的實踐研究方法——族志學

族志學研究方法運用於教育研究領域始於20世紀60年代。在英國,人類學家對二戰獨立的前英國殖民地國家的教育進行了人種志研究。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社會人類學家貝克(Becker)等人率先採用民族誌方法研究醫學院的學生。接著,史密斯和傑弗裡(Geoffrey)以人類學的田野研究方法對課堂的教學過程進行研究,並把他們所採用的方法叫做微觀人種志(Micro Ethnography)。20世紀60、70年代,斯平德勒(dler)及其學生撰寫了大量關於教育族志學的文獻。可以說,作為教育科學研究方法的教育族志學是伴隨著教育人類學的產生與發展而產生、發展起來的;教育族志學的廣泛運用與成熟反過來又促進了教育人類學的進展。

教育族志學(Educational Ethnography)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方法呢?教育族志學是教育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它集中體現了教育人類學的學科特點,尤其深刻地表現了跨文化比較研究和實地考察的特徵,也是進行釋義學研究的前提條件。族志學(Ethnography)不同於人種學(Ethnology),前者是對事件的瞭解和描述,後者是對多種人種志研究進行比較、分析、概括、闡釋,前者是在後者的指導下進行的。②因此,教育族志學必須以教育人類學的原則為指導,為教育人類學研究服務。教育族志學的核心概念是:①觀察、實地調查研究;②與調研物件保持密切接觸;③對調查做出客觀公正的描述。沃爾科特(ott)在1975年提出,教育族志學是一種文化描述學的新概念,認為它實際上是在力圖對教育中人們之間的社會溝通性質做出準確描述和解釋的一種描述性工作。吉爾林補充指出,描述應包括意義和行為兩個方面,既要看到場合中的行為,又要能從被觀察者身上引申出形成和構造行為的意義結構。斯平德勒認為族志學能揭示民族(或群體)的文化知識,並把這些知識用於社會互動的方式上。威爾科克絲(ox)指出,學校和課堂是教育族志學研究最合適的場所。國內學者則認為教育族志學是指“為特定情境中的教育系統、教育過程以及教育現象提供完整和科學的描述”。③筆者認為,教育族志學研究就是應用人種志研究的基本正規化於教育情境中的一種教育研究型別和方法,它與教育實驗與教育調查等實證性的研究方法有著重大的區別,它是一種自然主義的、客觀性的、描述性的、背景性的、開放性的和深層性的研究法。

教育學論文 篇七

高中地理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解析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持續開展,對教學課堂的各項要求越來越高。基於參考大量文獻與在網際網路上搜集的資訊為基礎,對高中的地理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實施了分析。分析中提出了怎樣改善高中地理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方法。增強自己的專業學習,提升教學的水平;仔細的設計課上討論內容,並進行有效的討論;調整課上提問的行為,進行有效的提問。

關鍵詞:高中地理教師;課堂教學;教學行為

隨著新課改課堂教學的深入開展,高中地理教師儘管最大程度的調整了以往的教學思想,並實時的進行了新型教學方法的創新嘗試,但如果新的教學思想沒有真實的課堂教學實踐經驗作基礎,即便地理教師己經接受了新的教學思想,卻短期內難以從課堂的教學行為方面獲取有效的改變。

1、高中地理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的現狀

在高中地理課堂上還是有新課改的標準與以往教學行為矛盾的情況發生,比如課堂上還是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學生缺少自己單獨的考慮時間及自己主動處理現實問題的能力;課堂的氛圍比較沉重,學生對地理的學習沒有主動性,造成教師在提出問題的時候時常冷場;師生的溝通比以前雖有些增強,但還是教師在提問學生在被動的回答的狀態;學生對小組合作形式的探討能力不足,教師對學生一味的灌入書本的知識,忽略了對學生學習能力的養成,產生了一種機械式的學習現象。

1.1、地理課堂上的語言行為

語言行為所包含地理科的專業語言行為與肢體形式的語言行為。隨著地理老師專業素質的提升,可運用標準的地理語言實施授課的講解己成了權衡地理教師合格於否的主要依據,合理適時宜的選用肢體語言來輔助地理課堂的教學,比如一個帶有肯定的眼神、一個帶有暗示性的手勢這些都能夠使學生比較容易的清楚教師在教學中所表達的資訊。可以集中學生學習的專注力,利於學生高效快速的掌握所學的重點內容。

1.2、板面書畫行為

板畫板書是評定教師專業性的一項重要的指標,它在地理的教學當中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其是地理教師在教學內容上的總結,可以直接表現出教學的內容。板畫行為是地理的傳統教學方法中的一種,是一名合格教師必須要有的最基本的行為。經過深入到課堂發現,教學實踐經驗充足的教師在實施書寫或繪製板書和板畫的時候,更加偏向於黑板分割槽結構的運用,在課堂結束的時候,黑板上會呈現思維導圖與知識的框架關係相關聯的板書,如此不但方便了學生也是把重點知識分解的過程,利於師生共同進步。

1.3、多媒體應用行為

地理新課改重視的是教師在課堂授學中對於多媒體應用的重要性,經過對一些學校的訪談中瞭解到,高校在硬體的設施及教師的培訓上己投入了較大的資金支援,地理教師在教學的方式上更為的專業化。這一現象是因為教師覺得在應用PPT的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時太過消耗時間,會耽誤課程進度,並沒有傳統型式的板書板畫簡單易行。因此在做多媒體課件時,較多的直接採用語言表示呈現,並沒有選用音像類的資料。教師只單一的在不是重點的章節或是公開課的時候會應用多媒體來進行教學。

1.4、課堂提問的行為

教師把對於課堂的提問一直視為自己和學生間溝通及交流最直接的方式。在對地理教師關於課堂提問進行調研時發現,隨著教師自身專業能力的提高,課堂的提問方式也趨於多樣化發展。這一情況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教師有時所提的問題只是一些最基本的概念性的問題,這些教材上都己有了答案,並沒有有效的鍛鍊學生的思維水平;二是教師所重視的學生有偏差,以學習成績來實行分類,主要針對成績在中上等的為重點的目標,而對成績最好的和最不好的則忽略,這便造成學生認為自己被教師放棄了,沒有信心回答問題。

2、高中地理課堂教學行為的完善方法

依照我國現在對於教師教學行為的類別劃分,可將其分成課前的行為、課堂的行為、及課後的行為三個主要類別。通過對地理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進行分析,重點從地理課程的課堂語言運用、板畫、多媒體的應用、課上提問、組織課上的討論、課堂重點內容等方面加以有效完善,全面提升高中地理的教學水平。

2.1、增強個人綜合素質,提升教學水平

教師教學的表達能力是一項基本素質,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會應用到口語,還要通過文字及體態等重要資訊的傳遞與學生進行交流,引導學習方向,推進學生所學知識的架構水平。教師教學的表達能力重點呈現於教師和口語與板書及體態等。

2.2、細緻設計討論行為,組織有效討論

所有的地理教師均會把課堂討論設計應用於課堂教學中來,但卻沒有取得相應的價值收穫。首先,在討論內容的選擇上,應儘量進行開放性問題討論,例如對於黃赤交角變大扣,將會對地球形成哪些變化影響?其次,在組織形式上,應將層次差別大的的學生進行互補型分組,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後,教師注意把握討論的方向與節點,準確地進行時間控制與時機控制,形成有效討論行為。

2.3、調整課堂提問行為,實行合理提問

課堂提問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時與同學們實施有效互動與交流,清楚瞭解學生的個人學習等最直接有效的途徑,所以教師提問時不要拘泥於形式,不僅可以從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還能進一步引發學生的思考,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與之相適應的問題,通過運用分層教學法加以有效實施。

結束語:

隨著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的持續推行,我國的地理新課改已經漸漸進入深入發展階段。高中地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發揮著主導性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對學生地理審美情趣與求知動機的培養,所以地理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行為成為了影響新課改成效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潮洛門。高中地理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反思研究[D]。內蒙古師範大學,20xx.

[2]楊曉霞。地理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對高一學生學習興趣影響研究[D]。蕪湖:安徽師範大學,20xx.

[3]李慧。有效提升地理學習興趣的教師課堂教學行為研究[D]。陝西師範大學,20xx.

教育學論文 篇八

《農村國小教育現狀及對策思考》

摘要:農村國小義務教育關係到民族素質的提高,關係到億萬人民的切身利益,關係到科學發展觀的落實,農村義務教育是提高農民素質的重要環節,在建設小康社會中起著基礎性、先導性、全域性性作用,關係著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局以及構建和諧社會。農村國小義務教育在全國已普遍開展很多年,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有較大成效,但是,在農村的一些學校裡,仍然存在著一些政策落實難的多重問題以及落實後出現的問題。這些問題源於農村的素質教育受師資、教學設施、教學經費、教育觀念、農村經濟的收入等因素的影響而難以全面實施,嚴重影響農村義務教育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義務教育,差距,剖析,對策

目錄

一、農村義務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經費不足,直接影響著教學條件的改進。

(二)辦學意識滯後,教育目標錯位,新課程理念貫徹不力。

(三)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欠佳,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

(四)學校管理水平不高。

(五)農村社會家庭教育功能贏弱,加大了學生教育難度,也造成一定學生流失。

(六)考核評價機制不完善,抑制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二、促進農村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對策思考

(一)端正農村教育辦學思想,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二)強化法律責任,建構保障機制,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

(三)加強教學研究工作,實施校本研訓工程。

(四)堅持公平原則,不斷縮小農村教育的差距。

(五)優化學校人事管理。

三、農村國小教育現狀及對策思考

科技興國,教育為本。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村基礎教育面廣量大,在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上始終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國小教育作為整個教育的龍頭,其作用更是至關重要。改革開放20多年來,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取得了很大成績,但農村教育的整體性薄弱狀況一直未從根本上得到扭轉,當前農村國小教育的主要問題在哪裡?其根源何在?有何對策?迫切要求全社會人的關注。現就此問題略陳管見。一、農村國小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經費不足,直接影響著教學條件的改進

教育歷來是國家財政投資大戶,硬體環境的改善軟體環境的營造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但是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多年來的政府教育投入不足卻是各地不爭的事實,致使有的學校基本建設問題突出。比如,有的學校校舍過於陳舊,存在安全隱患;很多鄉鎮國小沒有微機室,而有微機室的,也裝置已經陳舊卻無力更新。另外,近兩年由於撤點並校,新學校建設更需要大額資金。學校建設資金不足問題就顯得日益突出,甚至影響到正常的教育教學。

(二)教學內容脫離實際,教學方法單一

繼續教育的特定物件和目的決定了繼續教育內容應具有的特殊性,為此,繼續教育的內容應補償教師職前教育的不足,使之能適應社會和教育的不斷變化充分發揮其創造潛能。教育部於1999年釋出的《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規定》指出: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要提高教師實施教育的能力和素質為重點,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的內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師德修養;專業知識及更新與擴充套件;現代教育理論與實踐;教育科學研究;教育教學技能現代教育技術等。現階段,儘管繼續教育的教材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教材內容不適合農村繼續教育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一是教材城市化取向較為明顯,脫離中國小教師繼續教育教學工作的實際。二是教材的質量粗糙,急功近利。三是大多數為之前所學的再版,新瓶裝舊酒之作較多。四是自我封閉地方保護主義較為嚴重,不少地方只用本地教材,難以引進教育教材的活水。五是重理論而忽視實踐。六是具體學習內容由各地市教育部門指定,教師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力。在教學方式上,農村教師繼續教學任然是以課程為中心,採取課堂教育的組織形式。在教學方式上任然以教授為主,在教學方式任然是黑板加粉筆的傳統“口耳相加”呆板的教育很難做到因材施教,農村教師最需要的技能技巧和反思教學實踐的思維習慣未能的到培訓和訓練。

(三)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欠佳,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

一是年齡結構不合理。農村國小教師隊伍老化,後繼乏人情形日益嚴峻。據調查,超過40歲的老教師多達一半以上。我市從20xx年起就沒有正式分配一名師範畢業生充實農村國小教師隊伍。

二是學歷水平較低。好多老教師是國中或高中畢業生,有的甚至只是完小畢業生,多年來只依據日常積累的教學經驗在任教。從05年的達標統計情況看,我市國小教師學歷專科率為55%,居我市倒數第一位。可見學歷提高任務仍需加強。

三是專業教師不足。在城市,專業化教學是理所當然之事,或許不值一提,而在許多農村國小,專業教師卻嚴重不足,像微機、音樂、美術、勞動、科學教學大多是兼職的,尤其是國小英語教師幾乎都是從別的學科轉過來,難得有英語專業的師範生從事國小英語教學。因此,國小英語教師知識面窄,發音不標準,教法不得當等問題顯得十分突出。專業老師不足既影響素質教育教學的質量,又有可能使部分有專長的學生得不到良好的引導。

四是教師素質普遍不高。教師素質包括多個方面,如學歷、職業道德、思想觀念、教學質量、科研能力等。我市農村國小中老教師在教師隊伍中佔了一半多,他們自身的知識結構很不完善,又因長期生活、學習、工作在鄉村,有的還從事著農業種植,對教學缺乏熱情和競爭意識,無法掌握先進的教學技術,資訊閉塞,幾乎無科研能力可言。教師素質偏低是農村國小教育面臨的一個普遍問題。

五是教師身體不適應。由於生活條件差、學校環境差、內外壓力大、待遇不高、不良習慣等因素影響,農村國小教師身心素質明顯下降。

六是教師分佈不平衡。我市有國小教師3000餘人,滿足教育教學綽綽有餘。但由於分佈不均衡,造成離市區較遠的東部南部邊緣鄉鎮國小缺編,而離城較近的國小卻呈現出人浮於事的狀況。據調查,有的學校只有80名學生,卻有11位教師。缺編的學校,教師疲於應付;而超編的學校教學質量也不高,反而是玩的玩、乾的幹,更讓那些在高年級任課的骨幹教師心理不平衡。

七是教師身份不公平。現在,我市教育行業有兩類人,一是正規師範院校畢業的,一是教師子女、社會招工的後來師範院校全部進修合格的。工作中,個別師範生不服從管理,倚老賣老;其實真正在一線幹工作的、出成績的還是後面這類教師多。但在人事聘任和評優評先上老是提身份(幹部和工人),嚴重影響這類教師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

(四)學校管理水平不高

當今農村學校管理普遍還存在見分不見人,見章不見人的現象。好象在實施這些制度時,只是為了完成任務,完成賦分,缺乏制度的實施者與教師的溝通、交流、指導。制度的實施都是學校的管理者,實施的物件就是被管理者,使兩者處於一種對立狀態,都是自上而下的行為,或者是一種權力行為,與當代社會民主化程序相背離,也與我們對教師實行民主化教學的要求不相符。

(五)農村社會、家庭教育功能贏弱,加大了學生教育難度,也造成一定學生流失農村父母們一是受傳統跳農門思想的影響,二是鑑於目前大中專生畢業後需自謀職業的現實,對孩子受教育的目的往往定位特別近視,對升學有望的孩子,就盼望成龍成鳳,躍出農門;否則就認為教育投出是浪費,不如讓孩子認點字,就直接去學手藝掙錢。因而在家庭教育管理上或嬌寵過分放任自流,或嚴厲有餘,使這類學生的品德個性和文化求知的價值取向發生偏離。家庭教育的失策,給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了不良影響,也給學校教育增添了障礙。嚴重的,更早使一些孩子喪失了學習努力的目標和學習鑽研的興趣,以至於有的小小年紀就離開了學校。(六)、考核評價機制不完善,抑制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學校考核教師工作,或評優選先、評職晉級都是通過“量化”來實現的。一般的學校對教師進行評價時都不同程度的涵蓋了:表彰獎勵、教研課、論文獲獎(或發表)、課題研究、指導學生作品獲獎(或發表)等。應該說,在目前還沒有更為先進的評價制度出臺前,用這種辦法也是完全可以的。但事實上,“量化評價”卻實實在在地成了不少教師投機的幌子。比如,不會寫文章,沒關係,只要肯出錢,一篇發表的論文便有了。一些獎項拿不到,跑跑關係便到手了在量化時,便可堂而皇之地進入前列。諸多事實表明,如果不創新考核評價機制,它必將抑制教師的專業發展。

四、促進農村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對策思考

(一)端正農村教育辦學思想,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有什麼樣的意識就有什麼樣的行動。農村國小教育健康快步發展,更新意識是關鍵。從上到下,從地方行政領導,到具體學校校長教師,到家長學生,都要先從思想上過關,要充分認識到國小教育對孩子一生的重要性,認識到實施素質教育對孩子發展的必要性,認識到為高等教育輸送新生不應成為農村基礎教育的惟一目標,培養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他們學會生存打基礎,這應該成為國小教育的重心。具體措施:一是通過各種宣傳手段,將先進的教育理念深入到教育工作者的心田,比如,現在我們教育上每年都要進行的在職教師繼續教育,就很好地起到了這個作用。另外,多給校長教師提供一些外出學習機會以開闊視野更新理念。二是學校通過辦家長協會或教育聽證會等方式,加強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融合溝通,以形成教育共識,合力促進素質教育發展。

(二)強化法律責任,建構保障機制,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力度

“一費制”的實施,規範了學校收費,減輕了學生負擔,但同時也限制了學校收入渠道,使政府投入成了農村教育稅費投入的主渠道。為此應通過強化教育投入法律責任,建構經費投入保障機制。一是強化政府責任。重點強化中央和省級政府的投入責任,改變當前中央和省級政府在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公共投資中比例過低、作用過微的狀況。國家應制定義務教育最低財政標準,對低於財政標準的市鄉,由中央和省級財政自上而下地通過建立規範化的轉移支付或專項補助制度給予財政支援。此外,中央政府的財政支出政策要向農村傾斜,可適當調整非義務教育階段、城鎮及富裕地區的投入比例,用於增加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的經費投入。二是調整農村偏僻地區義務教育投資體制,健全政府對貧困學生的直接資助制度。普遍建立由政府公共經費負擔的政府助學金制度,以使貧困學生受到政府的特別關注,並獲得較為充足的經費資助。現在國家已經在這方面加大了行動力度,有5%的學生已經受益。

(三)校本研訓工作納入常規教學管理,繼續教育結碩果

制訂校本研訓方案,提出校本研訓工作的管理措施。在實施過程中,要適時地根據實際需要探索創新性的管理方法。例如:在實施每一次教研活動時,學校教導處要制定具體的活動計劃,然後召開會議,佈置教研活動內容,再由各科組根據學科特點、制定科組教研活動計劃。學校領導參加每個科組舉行的活動,教研組長是科組活動的第一責任人,是科組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促進者和指導者。教研活動做到“四有”,即每次活動要有專題,有中心發言人,有全組教師共同探討,集思廣益,有考勤和活動記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真實問題,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難題,新的教學理念、新教材、新教法的學習、實踐和推廣,必須以開展教研活動為主渠道,通過舉辦專題研究課,課堂會診、案例評析、成果展示、問題探討、共同切磋、經驗交流、集思廣益等形式予以落實。積極倡導科學精神,營造寬鬆、求真、務實、嚴謹、交流合作的研究氛圍,促進教師積極進行思考,讓教師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得到鍛鍊;讓教師在參加科組集體研究和學習過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整合自己的知識結構,接受新的教學資訊,不斷提高教師的教研能力和綜合素質。在開展課堂教學研討時,每位教師每學期要選定一個研究課題,上好一節專題研究課,提供一份有關研究課的說課材料,寫好一篇最佳教案或教學案例,製作一個課件,撰寫一篇教學論文。通過實施“六個一”活動,有效地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四)堅持公平原則,不斷縮小農村教育的差距

必須堅持教育平等、教育公平原則,依靠國家的政策大力扶持農村國小。一是在充分考慮自然村距離和生源多少的基礎上,分析學生上學的安全和經濟等問題,教育行政部門要合理規劃設定學校網點,力爭方便家長和學生。二是應儘快取消辦重點幼兒園、重點國小、重點國中,實現縣城以下城鄉教師、生源、物力財力投放的公平性、平衡性,以利調動鄉鎮農村中國小教育的積極性。

(五)完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變單位人為系統人

把考試、考核作為教師競聘上崗的依據,確實讓教師緊張起來了,但緊張過後是風平浪靜,能勝任教學者埋頭苦幹,上不了講臺的依然優哉遊哉,工資分文不少,誰也不了崗,這極大的挫傷了一線教師工作的積極性。改革要徹底,要將教師由單位人轉變為系統人,要讓教師合理流動,雙向選擇,充分調動一線教師工作的激情。建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農村學校內部有效且可操作的人事管理制度。從外部看,學校師資可相互流通,對教師優化起到外部供給的壓力作用。建立教師行業資格機制,進一步完善教師資格認證制度,吸收合格的人員擔任農村教師。從內部看,要加速實施“全員聘任、平等競爭、定編定崗、擇優聘才、淘汰轉崗、優化組織、強化培訓、科學考核、合同管理”的人事改革。在學校管理上應與時俱進,優化科學管理與規範管理、剛性管理與彈性管理、激勵管理與懲罰管理的綜合化、系統化的學校管理執行機制。

總之,教育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全社會人共同的努力建構。作為政府,應保障科學規範法規的出臺及貫徹落實督導;作為教育管理部門,應作好推行管理督察及及時反饋;作為教師,應愛崗敬業教書育人;作為家長,應熱心公益關心教育,等等。如果這樣,我國的教育何愁不發展?我國的經濟何愁沒有強勁後力?中國的騰飛也必世界矚目。

【參考文獻】

(1)關銳捷《“重中之重”的農村義務教育必須警鐘長鳴》中國農村研究網。20xx年

(2)周滿生《中國邁向終身學習時代》中國農村研究網。20xx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