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背景下國小語文寫作教學課堂的優化策略論文(多篇)

文思社 人氣:1.78W

新課改背景下國小語文寫作教學課堂的優化策略論文(多篇)

新課程改革論文 篇一

一、高中英語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

新課改要求高中英語教學應該以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為目的,將學生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因此,英語老師在英語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傳授學生基礎的英語知識,而且還要將工作重心放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上。然而,現階段英語老師對新課改這一教學理念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在教學活動中仍然採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理念。

二、新課改背景下英語教學的改善措施

1.深入瞭解新課改英語教學理念

老師在教學之前首先要樹立正確的英語教學理念。老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再是知識的單向傳授者,而是一名指導者、監督者,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對學生的引導,將新課程教學內容落實到英語教學的各個環節,並不斷改善和提高,實現教育教學理念與教學行為的契合。讓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在教學活動中得以提升,為其養成良好的終身學習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

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老師通過指導學生學習,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以便達到學生自主學習、自由發展的。教學目的。高中英語新教材內容以時代為背景,大多為學生生活的真實描述。其既關注社會的需求,也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老師應該作為學生的引導者,幫助他們改善以前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鼓勵他們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對未知問題勇於探索,發揮他們的內在潛能,充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技能。人們通過學習獲取知識和技能,學生在學習時應該注重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老師不可能一輩子跟著學生,也不可能將自己的所有知識都傳授給學生,老師只能在學生的學習道路上作為一名指路人,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慢慢地將學生培養成一名自主學習者。自主學習是與傳統學習相對應的一種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強調的是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學生自己獨立分析、解決問題來達到學習的目的。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老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老師的角色應從知識的單向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改變傳統的老師臺上講,學生臺下記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將所學到的英語知識運用到課下去、生活中去,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英語的快樂。

三、結束語

綜上所訴,英語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在我國高中教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並且英語作為一門國際化語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加強英語學習,培養國際化英語人才已成為一種主流趨勢。新課改倡導“面對學生全體,全面進行教學”的教學理念,在推動我國英語教育事業的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問題,如學校所提供的硬體設施不足,學生積極性不高,學生實踐機會較少,課堂環境無法達到與國外一樣的水平等,老師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利用有效的資源,探索更好的英語課堂教學方法是英語教學成功的關鍵之一。

新課程改革論文 篇二

一、後現代教學文化分析理論

教學文化分析是將學校組織作為文化實體來分析,認為“學校教育組織就像複雜的社會組織一樣符合網路構成,而不是一個自由標、官方角色、命令和規則推動的正式系統”。文化分析關注課程變革的意義,它確定和檢查教育時間所處社會文化環境裡的變革過程。其中一個關鍵是“教學對教師的意義”和那些意義的源泉。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文化與一般意義上的文化不同,它不是特定的學校文化。教學文化承認學校教育本質上是教師做的,在很大意義上是一種普通的職業文化。它使用許多界定文化的詞彙和“標準實踐”、“共享期望”等。構成教學文化的規範、信念和價值觀不具有平等的意義。按科柏特等人的說法,構成教學文化的規範、信念和價值觀可分為“神聖的”和“世俗的”。神聖的被認為是不可更改的教師底線。依據教師實踐的基礎,當神聖的規範受到課程變革的挑戰時,變革將遇到教師的抵制。例如,在許多教師看來,傳授經典永恆的知識是神聖不可改變的,但如果有人提出知識是次要的,能力發展才是最重要的,課程實施重視能力培養和智力開發,這一定會遭到極力反對。與神聖的規範相比,世俗的規範更容易變革。神聖和世俗的文化區分,有利於課程變革許多方面概念的重建,也為教師抵制變革現象提供基礎。這種區別也幫助解釋吸收變革時的不一致。它告訴我們:課程變革中包含的文化與學校中存在的文化優勢越適合,它挑戰的規範越少,成功實施變革的機會越多。因此,看起來,學科的基礎革新與認識中的信念、教育中的教學時間越一致,他們創造出的“文化不協”就越少,因此更能為教師所接受,至少在中學如此。後現代的教學文化分析理論中,我們至少可以作出這樣兩點認識,一是教師與原有教學職業文化對課程改革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二是為了課程變革能成功,有必要建立合作的教學文化。

二、教學文化分析理論對課程改革的探索

教學文化可以被看成是課程文化的組成部分。課程文化是一個複雜的概念,課程是文化的選擇、改造和重組,這是課程文化學上的含義。教學文化分析理論所提出的教師教學文化對課程改革的影響及合作教學文化的重建問題,為我們當前的課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鑑。從教學文化的角度出發,結合新一輪課程改革,應該充實以下兩方面。

1、充分認識教學文化對課程改革的影響

前面說過,後現代教學文化分析理論中,教學文化指教師的'職業文化,這種職業文化,對課程改革可以產生促進或阻礙的作用。筆者認為,對於教學文化應從以下兩個方面著眼。首先,從大的方面說,國家在推進新課程改革時,必須考慮教學文化的影響。作為國家來說,應該瞭解國家的教學文化,以求在課程改革中減少教師對課程改革的抵制。這不是說,國家為了這個目的,減低課程改革的要求,這種被動適應或許為課程改革創造一定的條件,但這會影響課程改革的質量。筆者認為最好的辦法是積極尋求如何通過課程改革所蘊涵的文化觀念,極力促進教師教學觀念的變革。其次,從微觀層面說,學校領導必須考慮本學校教學文化對課程改革的影響。學校是教育變革的基本單位,任何改革,沒有學校參加,它的實現只能是一句空話。特別是課程觀念變革的今天,課程管理體制由集權走向分權的趨勢佔據主流。把課程還給教師,教師從實施者走向課程的參與者,教師成為課程的主體,校本課程開發已經成為一個主要趨勢。所有這些要求校長必須對本校教學文化有深入的瞭解,然後根據教師的實際情況,適當調節所推行的改革與教學文化的衝突,保持一定的張力。設法把教學文化從抵制改革的阻力轉變為推動教師參與改革的動力,推動課程改革不斷髮展。

2、建立合作型的教學文化

首先,建立學校內部合作型教學文化。學校內合作型教學文化可分為幾個層次:單個教師之間的合作,教師小組的合作,全校教師的合作,這是一個由低到高的層次。單個教師的合作主要是教師之間相互討論問題,相互促進,促使問題解決或向好的方面發展;教師小組合作指單個教師合作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由教師小組解決;涉及更大的問題由全校教師共同參與解決。可以設想,當這種合作型教學文化建立後,將會極大地幫助教師解決課程改革中遇到的問題,激發教師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其次,建立合作型校外文化,這是學校教學文化的擴充套件,因為單獨在學校內形成合作型教學文化,還不能真正打破教師之間的孤立主義。它的出現,只不過是內部調整而形成獨立的學校教學文化。要想促進校內合作型教學文化的發展,必須向校外尋求一定幫助,通過校與校之間教學文化吸收和融合,來促進自身的發展。綜上所述,後現代教學文化分析理論從另一個視角審視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角色,它為我們進行的課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啟示,課程改革中,只有關注教學文化,才能使教學改革科學發展。

農村國小新課程改革論文 篇三

新課程改革下高中語文論文

一、教學方式的轉變

新課程改革實施後,以往的教學方式相對於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顯得刻板,不能夠很好地適應當前學生髮展的需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教學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逐漸形成了情境教學方式、遊戲教學方式、實踐教學方式等,鼓勵學生自主進行探索和實踐,在實踐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通過設定探究性課題,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積極地參與到實踐探索中,從而更好地完成閱讀教學。

二、教師角色的轉變

新時代的教學要求需要將教師的教學角色進行不斷轉換,在以往的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基本上都是機械性地完成知識灌輸,教師將自己的理解和認識直接灌輸給學生,這種教學方式顯然是非常不合理的,遏制了學生思維的拓展,因此在新時代條件下,教師需要轉變自己的教學角色,和學生形成平等的課堂關係,讓學生對於教師不再只有尊敬和害怕,還可以是平等關係,快樂地相處,將教師作為朋友,這樣就會增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互相加強溝通和認識,能夠更好地保證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在課前、課中和課後都會主動去思考課文內容,一旦遇到問題後,也會在第一時間和教師進行分享,這樣就可以幫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認識到自己存在的不足,有利於教師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由此在高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過程中,形成以學生為教學主體和教學中心的教學認識。

三、教學課堂特性的轉變

課堂要素逐漸從二元性轉變成為多元性,同時課堂管理也開始依靠學生的自律實現,將閱讀教學這個封閉性的課堂形成開放性課堂更有助於高中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展。在新課標理念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必須要進行轉變,只有發展和改變,才能夠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才能夠真正地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發展策略,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新課程改革論文 篇四

1、就我國而言,由於地域的差異,我國各地區的基礎教育發展水平。

不盡相同,無論是在硬體設施,還是師資力量上都有著很大的差別。對於部分農村學校而言,課堂依然是老師、粉筆、黑板的教學模式,教師專業素質也參差不齊。這就使新課改理念在推行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的難度,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出現“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

以高中物理教學為例,一些農村學校多媒體裝置和基本實驗條件缺失,在這樣的條件下,教師基本是口述實驗,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探究式學習”也只能停留在課本插圖加大腦想象的層面上,不利於學生基本知識的掌握,更談不上探究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作為凸顯學生主體性的重要環節之一,學生課後收集相關資料或進行自主實踐探究對於農村學校的學生來說也是一大難題,受客觀條件的限制,這種活動最後變成了少數人的任務。此外,住校因素和當下繁重的課業也會使該活動的效果大打折扣。

2、新課程改革旨在培養綜合型人才,重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現行的考試製度下,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是教師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實際教學工作中,任課教師會更傾向於效率更高的講授法。對一些老教師而言,往往會拿著新教材,憑藉以往的經驗,採用傳統的方式進行授課。在部分校方人士看來,新教材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而舊教材更有利於學生參加大學聯考,迫於家長和教育主管部門的壓力,有的學校也更加傾向於使用舊版教材。這就使新課程改革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3、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在情境創設階段,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學生在課堂上看似很活躍,課堂氛圍很好,但由於教師創設的情境過於簡單或不夠豐富,通過情境並不能夠引起學生真正的思考,致使學生往往提不出問題,或者提出來的問題沒有價值。或者老師在進行簡單引入之後,又立即迴歸課本,引入部分的作用並不明顯。實際上,並沒有深入思考一些問題,一節合作探究課往往成了一節表演課。學生忙碌之餘自己獨立思考問題的時間很少,導致一節課結束後收效甚微,課堂效率不高,更談不上學生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課程改革不是單一的教材改革或教學方法改革,而是涉及課程理念和整個教育觀念更新的系統變革。基礎教育作為社會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本身具有一定的社會制約性。

任何一種教育改革都離不開所處的。社會環境,都會受到當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背景的影響。例如,與新課程改革緊密相關的教師素質的提升,不僅是一個教育範疇內的問題,同時還是一個社會問題。從某種角度上來看,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也是各方利益角逐的過程。發展才是硬道理,新課程改革是當今中國實施改革的一部分,具有非凡的意義,比如,社會對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教育公平,以及學生負擔過重等問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清醒地認識到新課程改革自身具有的一些侷限性,指望通過這次改革解決所有教育遺留問題的想法是不切合實際的。沒有任何一種改革是一帆風順的,前進中的新課程改革要立足國內,對現有基礎教育現狀進行改良,需要結合我國當下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處理好科學探究與接受學習的關係,權衡多方利益,敢於讓課改成果接受實踐的檢驗,力爭做到穩中求進。

新課程改革下高中語文論文 篇五

關注人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課堂學習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過程。在充滿生命力的課堂上,學生應該是積極的、自由的、充實的、快樂的、幸福的。那麼課堂教學應怎樣組織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呢?

一、發揮教師情感的積極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課堂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學過程不但是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學生往往由喜歡一位老師,到喜歡老師所教的這一門課,再到這一門課學的很優秀。因此,老師在教學的全過程中,對每一位學生都要充滿愛心,關注每一位學生的進步與成長,這種良好的師生關係與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是學生敢於參與的條件。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才會產生對話的慾望,課堂才能實現智慧的碰撞、經驗的共享、心靈的契合和理性的昇華。師生之間這種平等的雙向交流,有利於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選擇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素材,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數學問題源於生活,同時又服務於生活,《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國小數學教學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將數學活動置身於真實的生活背景之中,為他們提供觀察、操作、探索、實踐的機會,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蘇聯教育家斯卡特金認為“數學是一種傳授社會經驗的手段”。因此我們今天的數學教學要與資訊社會發展的趨勢相適應。要從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的素材,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這樣學生就會產生親切感和求知慾,形成似曾相識的接納心理,對於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和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都是十分重要的。如在教學《確定位置》時,我聯絡學生的課堂實際,讓他們說說自己坐在第幾排第幾個,並說說是怎樣確定自己的位置的。這樣設計更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的經驗,使學生學習探索更感興趣。用上課班級小朋友做操的佇列圖片替代教材上安排的小動物圖片,使學生身臨其境,將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解決自己班級小朋友的位置問題,調動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

三、在練習的設計中,除了完成書上有關的習題,還增加了一些趣味的題目,如畫一畫、猜一猜等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我不斷地給學生以“有趣”和“成功”的體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主地探索,自由地思考,自信地表達,在充滿情感和智慧交織的流光溢彩中,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了學習的自信心,增強了學習的動力和能力。

四、設計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練習,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清代教育家顏元說過:“講之功有限,習之功無已。”練習是學生學會學習的載體,也是學生自我激勵、獲得成功的載體。練習完成的過程是學生不斷嘗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調整解題策略、選擇學習方法的過程,是一個探索、研究和創新的過程,而不僅僅是一個操練的過程。數學練習的解題過程除了能訓練學生思維、提升學生學習水平外,還對意志力的培養、學習興趣的激發、對美的感受等人格因素的形成也有強大的影響作用。因此數學練習的設計必須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從模仿性的基礎練習到提高性的變式練習,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練習,還必須要注意練習內容的情趣性和練習形式的多樣性,既要關注後進生和中等生,又要關注優秀生,滿足差異發展,從而使學生學習積極性得到保護,個性得到張揚,不同學生的數學能力得到展示,讓不同層次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得成功。如:我設計過“數學口算接力賽”,即全班分成8個小組,每個小組採取每人練習一題,並快速傳給後面同學,依次進行,做完為止。這樣的形式,要求學生每人答題時間要少,傳遞過程要穩,團結協作要好,短時間內正確率要高。這樣的練習具有很大的挑戰性,大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口算速度,也培養了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同時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隨筆 總之,“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我們應不斷轉變觀念,在數學教學中關注學生情感態度的發展,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讓數學真正成為學生善學、樂學的學科,讓數學成為學生了解生活、服務生活的工具,只有這樣才能為學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實踐的空間或時間,才能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國小語文新課程改革論文參考 篇六

課程改革在我縣自秋季實施以來,已初步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由於受種種原因的影響和制約,暴露出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今天把這些問題疏理出來,願與大家共勉。

新課程改革是在全國教育科學發展和改革的背景下,由教育部組織發展的基礎教育改革。農村教師對新課程的接受能力和實際執行情況,關係到新課程改革在農村能否成功,是課程改革成敗的重要因素之一。新課程改革執行多年來,大部分農村教師已普遍接受並在實際工作中採用新課程教學,但一些實際問題仍困擾著農村教師,併成為他們進一步推進這一實踐的障礙。

新課程改革學習心得 篇七

新課程改革經驗交流材料

我校從2013年下學期開始實施新課程。經過一年的實踐和探索,我們積累了一些經驗,但同時也存在相當多的困惑。現在就我校實施新課程的有關情況作一些介紹、說明。

一、新課程實施的管理制度

1、提高認識、統一思想

我校在2013-2013學年根據教育部新課程實驗方案對學校課程體系進行了規劃,在學校《工作計劃》中就制定了《學校課程改革方案》、《學校課程計劃》、《校本教材開發管理制度》、《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方案》。為後來新課程的實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學校行政一班人對新課程的實施高度重視。學校在2013年寒假期間組織全體任課教師到呼市參加了新課程改革的通識培訓和各科的專業培訓,之後相繼又派出各科教師參加了全市的專業課研討和課例分析。假期組織高一全體教師參加了網上遠端培訓。為新課程的實施奠定了思想基礎,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在2013年第一學期,組織了課程改革領導小組成員赴山西等課改實驗區進行實地考察。2013年第一學期,學校就著手製定新課程實施方案,為學校實施新課程進行了全面的規劃。

2、組織管理

為切實加強我校新課程實施工作的組織領導,確保各項工作順利行,學校成立以下組織機構:

(1)、課程實施領導小組

校長擔任組長,副校長擔任副組長。主要職責是負責對學校新課程實施做出正確的決策和部署,在經費投入、政策支援、辦學條件、制度建設、師資培訓、輿論宣傳等方面提供保障,對實施過程加強指導與監控。

(2)、課程實施工作小組

分管教學副校長擔任組長,教導處、教研組、政教處、辦公室、團委、總務處等處室與各學科教研組、備課組負責人任成員。負責教師的培訓、課程的編制、教學過程的管理、學校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建設,審定學校課程設定。

(3)、學分認定委員會

新課程實施用學分計量學生的學習量、學業過程,並對學生在課程方面的發展水平作出評價。進行學分認定是新課程實施的重要環節,為確保學分認定的科學性、真實性、規範性,學校成立學分認定委員會。學分認定委員會是學生學分認定的最終機構。學分認定委員會制定學分認定標準,統一學分認定程式,認真監督學分認定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以確保學分認定的公正、公平、公開。學分認定委員會為每個學生組建學分檔案。

學分認定基本程式:(1)監督檢查學分產生的全過程中。包括學生出勤、檢測、考試命題、監考、閱卷、評分等。(2)公示學分。接受公眾的監督舉報並負責調查處理。(3)認定學分並註冊。(4)建立學生學分檔案。

學分認定委員會實行校長負責制,委員會其他成員由學校其他領導人員、教導處負責人、各學科教研組長和各科備課組長組成。

(4)選課指導中心

學生自主選課是新課程實施的重要環節。為指導與幫助學生形成符合個人特點的、合理的課程修習計劃,避免學生選課的盲目性,特成立選課指導中心。

選課指導中心負責制定學生選課的各種具體政策。指導中心提供學校詳細的課程安排,並對學生的選課提供建議和諮詢:通過心理測試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瞭解自己的興趣愛好、個性特徵、發展趨向,為學生科學選課提供客觀依據;學科組負責本學科選課指導、諮詢。人員由教導處、各學科任課教師、班主任組成。

文章來源

個人轉載本站內容,請務必保留上面文章來源資訊!任何媒體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

(5)學科課程實施研究組

組長:各學科教研組長

成員:各學科教師

學科課程實施研究組職責:負責組織課程實施的具體研究和操作工作;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方案;組織各科教師進行課程的實踐活動:總結經驗教訓,收集課程個案,做好課程實施成果的收集、分析和整理:與第一線參加課程實踐的教師保持聯絡,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及時提出調整意見。

二、加強教師培訓,為新課程的實施提供了師資保障

新課程的實施關鍵在教師,教師對新課程的正確認識和教師的教學觀念關係到新課程教學的成敗。為此,學校把針對新課程的教師培訓作為實施新課程實施的首要工作來抓。堅持“全員培訓”和“先培訓、後上崗,不培訓、不上崗”的原則,採取“集中培訓、分段實施”的方法,學校針對新課程的教師培訓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外出學習考察,學校派出學科專業指導小組成員外出學習;二是組織教師參加由區市組織的集中培訓。擔任新課程教學的高一和高二的全體老師和部分高三教師都參加了區市舉辦的各種新課程培訓;三是校本培訓。每學期開學初,教導處都要結合教學實踐對全校老師進行一次新課程的通識培訓,各教研組組織學科老師學習學科課程標準、開展新課程教學研究和新課程課堂教學實踐培訓,進行課例分析、和課例示範。

三、完善校本教研製度,開展課堂教學研究、開發校本課程

備課組每週開展一次活動,研究一週教學的重點、難點和教學中的注意事項。學校的教研課進入學校周工作計劃,這樣保證了教研課的落實。通過深入課堂聽課、學生問卷調查、師生座談會、教學常規檢查等形式,及時解決新課程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學校教導處每兩週召開一次教研組長和備課組長會,及時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關於校本課程的開發,我校始終關注學生個體發展和健康成長,重點開發國旗下講話、班團活動等德育校本課程;開發資訊、數理化生競賽、開發體育藝術節、心理健康教育。

四、我校實施普通高中課程方案

1、學校所開設的課程

2013年實施新課程以來,學校根據《呼和浩特市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制定了《新課程實施方案》,並按規定開設課程。學校目前開設的課程有:語、數、外、理、化、生、政、史、地、體育與健康、音樂、美術、資訊、通用技術、綜合實踐活動、心理健康等16個科目,其中音樂、美術、心理健康在高一年級和高二年級都開設,資訊課只在高一年級開設,通用技術課在高二年級開設。

2、具體開設方案及完成計劃

各科目課程分為必修、選修1(又分為必選即大學聯考必考的模組和任選即大學聯考不考但是由學生髮展意向和興趣自由選擇的模組)、選修2為校本課程,以學校現有的師資和裝置條件,選修1中的任選部分和選修2只能開出很少一部分,並且準備在本學期開設。

其中語文、數學、英語的必修部分用五個學段即高二的第一學段前完成必修五本書。語文選修1的`必選部分的五個模組在第八或第九學段完成,然後進入總複習階段;英語選修1的六個必選模組爭取在第九學段前完成,然後進入總複習階段;數學選修1的五個必選模組在第八學段前完成。然後進入總複習階段;物理、化學的必修部分二本書高一年級全部結束,本學期開始選修1的必選部分,高二結束時全部結束進入總複習階段;生物用五個或六個學段完成必修部分三本書,然後開始必選部分,高二結束時全部結束進入總複習階段;政治用七個或八個學段完成必修四本書,歷史、地理用六個學段即高二的第一學期完成,高二的第二學期開始必選部分,高二結束時全部結束進入總複習階段; 文章來源

個人轉載本站內容,請務必保留上面文章來源資訊!任何媒體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

3、課時開設,我校一週上6天,每天除了活動課有7節課,每週42節,其中語文、數學、英語為五課時;物理、化學為4課時;生物4課時;政治、歷史、地理2課時,其餘9課時安排體育、音樂美術、資訊科技、研究性學習。大學聯考必考科目課時嚴重不足,完不成教學進度,文理分科後需調整課時。

4、對部分課程開設情況的說明

(1)、通用技術課程實施情況

我校通用技術課程準備在高二年級開設,每週一課時,每學期學習一個必修模組,高二完成兩個必修模組。由於裝置和師資的關係,我校無法開設通用技術的選修模組。我校沒有教師擔任通用技術課程的教學,學校沒有通用技術實驗設施。

(2)、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情況

(1)社會實踐活動課程

我校的社會實踐活動課程包括校內實踐我校外實踐其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軍訓:這是一個必修專案,主要進行軍事知識教育、軍事技能訓練和紀律的養成教育。

校內公益勞動:主要是開展校園衛生、校園環境整治活動和學校重大活動的青年志願者服務。

校外公益活動:主要是指學校團委組織開展的學雷鋒系列活動和青年志願者活動。

社會調查活動:主要是學生對自己的家鄉和社群的風土人情、經濟建設、人文景觀、社會發展、國家政策的實施等進行調研,結合研究性學習進行。

(2)社群服務課程

社群服務課程是指參加家庭所在社群或鄉村的各種公益活動,其內容包括:社群或鄉村文化活動、社群或鄉村環境建設、見習社群或鄉村幹部活動。其中社群或鄉村文化活動是指參加社群或鄉村各種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如法制宣傳、人口與保健宣傳、環保與衛生宣傳、科普活動、電腦培訓、助學幫困、擁軍優屬、文娛活動等。社群或鄉村環境建設是指參加社群或鄉村內力所能及的物質文明建設活動,如環保衛生、科普宣傳、校外輔導、文體活動、交通秩序維護及其他志願活動等。

社群服務課程由學校團委統一規劃,班主任具體佈置,學生利用高一和高二上學期的寒暑假實施。

(3)研究性學習課程

我校研究性學習課程從2013年就開始開設,學生在高一年級和高二年級各完成一個不同型別的課題。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由教導處負責,學校成立了研究性學習備課組,採用專職教師具體負責,任課教師具體指導課題的管理方式。對研究性學習課程的評價我們採用開題評價、過程評價和結題評價的三階段評價方式,嚴格研究性學習課程學分管理。

五、學分管理及學分認定情況

1、學分認定的程式

(1)、學生在按規定完成課程(模組)修習並經考試、考核後,方可填寫學分認定申請表提出學分認定申請。

(2)、教學班任課老師要綜合學生出勤、過程表現、考試考查等情況進行稽核,並提出書面的是否予以認定的初步意見。同時提交給學分認定小組稽核。

(3)、學分認定小組對任課老師提出的初步意見和學生相關的資料進行復審,向學分認定委員會提交書面認定意見。

(4)、學分認定委員會是學生學分認定的最終機構。學分認定委員會在對學分確認後,由負責人簽署學分認定的意見。

(5)、公示獲得學分的學生名單。對不能獲得學分的學生以書面形式通告本人,並告知其原因。 1 2 3 4文章來源

個人轉載本站內容,請務必保留上面文章來源資訊!任何媒體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

(6)、學分認定中可能產生的情況及處理辦法:

未獲得學分認定的學生對學校認定結果如有異議,可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5日內向學分仲裁小組提出複議申請。學分仲裁小組自接到複議申請15日內召集教學班任課老師、學分認定小組有關人員複議,作出書面決議並通知申請人。學生若對其他學生的學分認定有異議,可以書面形式向學分仲裁小組反映,闡明提出異議的理由並有權得到答覆。 4、學分認定的方法和內容

學分認定不僅要關注學習的結果,也要關注學習的過程,

2、學分認定的具體辦法

(1)學習課時(共10分)

各模組任課教師認真確定學生實際學習時間,根據學時數認定其相應的得分,36學時以上(含36學時)為10分;32學時以上(含32學時)為8分;30學時以上(含30學時)為6分;28學時以下(含28學時)為4分;27學時以下必須參加補考或重修。

2、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性評價(共30分)

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性評價主要從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紀律、完成作業的次數和質量、課堂表現、課外表現,以及階段性知識與理解的測試等五個方面對學生進行評價。

具體的操作方法是:①學習態度和學習紀律②完成作業的次數和質量③課堂表現④課外表現等四個方面通過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定相結合的方法,取平均值作為最後得分。⑤階段性知識與理解的測試由各模組任課教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評定。

3、學業水平測試(共60分)

每一學科每一模組完成教學任務後必須進行相應的學業水平測試。學業水平測試的組織、命題、閱卷、評析,原則上任課由教師負責。測試中一般採用百分制,全卷分值100分,測試時間按學科需要可分為90分鐘或120分鐘。測試後可將實際分數乘以60%即為學業水平測試這一塊的得分。

凡學生學習課時、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性評價和學業水平測試三項得分相加滿60分者,即可獲得該模組相應的學分。

六、問題和困惑

我校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摸索和體會到了一些新舊教材的編排區別和教學思想變化的感受,但不可否認新課程的實施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還遇到了相當多的問題,存在不少的困惑。歸結起來有如下幾方面的困難和困惑。

(一)新課程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比較高,而各級教師培訓部門對教師的培訓中,針對教師教學有實效的培訓不多,尤其是旗縣在學期中的培訓,組織比較困難打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

(二)受大學聯考制度和社會對學校評價的影響,很多老師的觀念難以適應新課程的教學,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思維觀念很難從根本上得到改變;由於沒有考剛,再加上現在的教輔資料在難度、深度和教學思想上並沒有在實質上與新教材達到同步,老師們在教學的難度和深度很難把握。

(三)通用技術課程缺乏相應的專業教師和教學設施,很難結合實際開設。

(四)部分教學設施不能適應新課程的教學,跟不上新課程的要求。

(五)研究性學習等非大學聯考課程得不到應有的重視,難以得到學生和家長的認同。綜合實踐課程的實施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學校很難組織學生外出活動,實踐活動有些流於形式。

(六)學生成長檔案、學分認定、綜合素質評價內容繁雜,容易形式化,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七)校本課程的開發缺乏專業引領,教師編制緊張、教學任務重、開發校本課程更加加重教師的負擔。

(八)新課程科目多、教材多、教輔多,加上對大學聯考課程教學時難度的增大,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文章來源

個人轉載本站內容,請務必保留上面文章來源資訊!任何媒體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

淺談新課程改革論文 篇八

摘要:世紀是教育和學習起核心作用的時代,教師是現代化教育的排頭兵,“一專多能”,“複合型”的人才更是時代所需,在新形勢下,教師除具有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素養外,應該加強新的素養的培育和浸潤,應當包括資訊素養,民主素養,國際素養,外語素養,專業素養。

論文關鍵詞:課程,教師,素養

“國運興衰,繫於教育,教育振興,全民有責”。新的世紀,新的曙光;新的挑戰,新的需要。在“科教興國”的戰略背景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彰顯成為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旋律。21世紀是以知識的創新和應用為重要特徵的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力的強弱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社會的資訊化,經濟的全球化,使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成為影響整個民族生存狀況的基本因素。21世紀是教育和學習起核心作用的時代,教師是現代化教育的排頭兵,“一專多能”,“複合型”的人才更是時代所需,在新形勢下,教師除具有傳統意義上的文化素養外,應該加強新的素養的培育和浸潤。

一、資訊素養

資訊素養,是滲透著素質教育的核心要素,教師應優先開發適應知識經濟與資訊時代需要的資訊知能,改變“資訊貧困”的現狀,力求將資訊素養的培育融入有機聯絡著的教材、認知工具、網路以及其它有效的教學資源利用之中。教師必須具備相應的資訊素養及能力,適應資訊化社會,從浩瀚的資訊汪洋中整合必要的資訊,能夠結合教學內容,利用資訊平臺,創造性地發現、探究、分析、交換、提供資訊,能迅速從媒體、文字、符號、資訊、社群、文化中獲得前瞻性的思想和經典性的素材,把資訊教育滲透到全方位的素質教育中。同時,教師的資訊素養,著重於在媒體的取向中把握方向,善於趨利避害,引導學生從被動的媒體消費者轉為主動的設計者、策劃者,避免學生成為媒體的奴隸。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已有的基礎知識構建新知識、新資訊,培養知識管理、資訊管理的能力,增進學生在科技社會中學習調適、價值判斷、問題解決和創造實踐的基本能力。

二、民主素養

現代化的教育樣式中,學生“全人發展”、“主體性”、“合作性”等特徵越來越明顯,教師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因此教師必須摒棄傳統的“大灌溉”,“大包辦”的意識,培育民主素養,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民主的師生關係。在“自主,協作,探究”的學習環節中,學習的內容是開放的,有的偏重社會實踐,有的側重於文獻研究或思辯的,或者是多學科交叉綜合的。探究視覺的定位,研究目標的鎖定,方法手段的運用等,都有相當大的靈活度。多角度,多層面的反思性、批判性思維層出不窮,為此,教師不應再扮演“權威”的代言人,充當“裁判”的角色,而須“簡政放權”,養育民主素養,包容學生的不同意見,善待其個性特長,重視學習過程,重視尊重學生,重視團隊合作,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成為有見識、有批判性思維的創造者,發展創造性、分析性和革新性的見解。改變“接受性學習”的被動狀態,發展“研究性學習”的民主氛圍,在互動的教學中,相互平等善待。現代化的教育是一種開放的、浸潤性、積極互動的學習構架,學習的型別及方式呈現多元狀態,例如,解決問題的學習,基於案例的學習,拓展性學習,基於目的的學習,超媒體超文字的學習,研究性學習,等等,這些跨學科、跨時空、跨知能的多維度學習程式,增強了知識的彈性,促進了知識的遠遷移,更需要教師放下架子,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智商和情商,對學生的素質發展,提供更多的民主引導、民主支撐、民主調控和民主評價。尊重人的獨立性、主動性、首創性.反思性、合作性,正是民主素養的體現。

三、國際素養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已成為應對新世紀挑戰的力量性決策。“三個面向”的方針,開啟了中國教育以開放系統的方式執行。特別是加入WTO後,中國全方位地融入世界舞臺中,在中國和世界互動的發展中,尋求教育發展的制高點,才能實現跨越式進步。全球化社會的發展,要求教師具備國際素養,以全球化視野審視問題,創造性的培養出基於高新技術、基於資訊科技的合格公民。世界的距離感日益縮小,互動學習的能力迫於眉睫,跨國界、跨洲際的交流日趨頻繁,“國際素養”、“國際意識”、“國際理解”等理念,業已融進教育課程。尊重並學習不同族群文化,理解與欣賞本地及世界各地歷史文化,瞭解世界為一整體的地球村,培養相互依賴、互信互助的世界觀,已成為教育課程設定的目標。以國際社會為背景,以豐富的人性和社會性為依託,提高在國際社會中的國際生存力和國際競爭力,成為現代化教育的一種思路。跨文化的理解與世界大同意識的形成是開放時代的必然格局,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親密,資訊科技的日益延伸,對異國文化的尊重、認同和欣賞顯得越來越重要。同時,文明的進步要求世界公民的素質普遍提升,教師的跨文化意識中,應該有高度的道德完整性和對待多元文化的清晰敏銳性,促使民族素養和國際素養的協調發展,這是現代化教育中教師須具備的特質。

四、外語素養

新形勢下,新課程的構架,教師作為專業工作者,必須有意識地自我規劃,以謀求最大限度的自我發展,追求卓越、優質的教學效率,追求專業的成熟和昇華,追求素養的培育和更新。教師的素養本身就是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課程資源,兼具條件性與素材性課程資源的屬性。全球經濟的一體化,為教育注入了新鮮血液,外語教學成為課程改革的一大焦點。

當今的“外語熱”一浪熱過一浪,“沛沛英語”、“希望英語”、“瘋狂英語”、“雅思英語”、“託福英語”、“GRE英語”等等,層出不窮,演繹著“志在四方”的進取豪情;“英文原版教材”、“CET等級證書”、“雙語教學法”、“脫口秀課堂”、“同聲傳譯”等等,趨時而興,打造著“國際通行”的亮麗風景,這些都是對教師的戰略性驅動和挑戰,是對教師綜合素質的嚴肅考驗,要求教師自身實現先行性、跨越式發展,如同培育“媒體素養”、“藝術素養”、“數字素養”、“人文素養”一樣,加快培育外語素養,提高外語能力,應對全球化趨勢對外語的需求,儘快適應陌生文化環境。

五、專業素養

素質教育教學理念,強調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應用性、技術性。以高職高專為例,應專注以職業崗位素質、能力需求為導向的“階梯遞進式”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著力於實施“素質平臺、崗位平臺、能力平臺”的人才培養方案,突出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人才培養特色。

1、辦學模式:要有機融入產業要素、行業要素、企業要素、職業要素、實踐要素、職業道德等六大要素。強化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的定位,要以市場為需求及時調整專業結構,努力做到“學校圍著市場轉,專業圍著產業轉,人才培養圍著需要轉”,要進一步推動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為主線,對專業建設的五個核心環節——課程建設、“雙師”團隊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頂崗實習實施與管理、校企合作制度建設等方面努力推進。專業建設要構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職業崗位為依據,以職業能力為本位”的人才培養模式。

2、教學理念:探索“一箇中心”、“兩個主體”、“三重目標”、“四性統一”、“五個魅力”,即:

①“一箇中心”:以學生為中心,以德育人,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培育獨立精神,增強創新意識,促進全面發展。

②“兩個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動和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形成兩個主體互動的教學動力體系。

③“三重目標”:教師做到既教書又育人,使學生獲得知識、增強能力和提高素質的教學目標。

④“四性統一”:堅持教學的思想性、理論的深刻性、現實的針對性、教學的實效性四性統一的教學標準。

⑤“五個魅力”:努力創造具有思想魅力、理論魅力、知識魅力、藝術魅力、人格魅力的教學氛圍。

3、教學內容:把握教學大綱的契合度和嚴密性;融合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的目標性和多維性;透析重點難點問題的精闢性;講授問題深度和廣度的延展性;語言表達的準確性與生動性;思維邏輯條理的層次性和清晰性;知識運用的自如性和豐富性;多媒體課件的豐富性和邏輯性;板書的整潔性和條理性。

4、教學方法: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教學方法的選擇和運用的能力;使用普通話的能力;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按照“教、學、做”合一的總體原則將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新標準及時進入課堂,根據專業和課程特點選擇教學方法。根據學生特點,著力研究教學新規律﹑新特點,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積極利用新的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涵,加強師生互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探索互動式教學模式,重點突出,精講多練,專題講授,師生互動,採用靈活的教學方法:

(1)專題講授法

(2)案例分析法

(3)問題研討法

(4)時事點評法

(5)學生登臺講課模擬教學法

(6)小組研究教學法。

5、教學效果:根據教學大綱,鑽研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備好課,做到“四備”: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備社會實踐。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加強職業能力訓練,提高學生就業能力的基礎素質。實現“三個轉變”——轉變教師知識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學生成績評價方式。

“瞄準天上的星星總比瞄準樹上的蘋果打得高”,教育者的使命在於用人格孵化人格,用智慧點燃智慧,用生命影響生命。教育者應當做到“用真理的力量感謝召人,用人格的力量感染人,用真摯的情感打動人,用生動的形式吸引人”。

教師的目標應當高遠,教師的情懷應當豪邁,教師的素養應當優質,才能“化腐朽為神奇,化干戈為玉帛”,實現教師資源價值的超水平發揮,才能讓學生採擷素質教育的甜美果實。“玉不琢,不成器”,教師應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做終身學習的實踐者,做素質教育的開拓者,與時俱進,持續發展,煥發素質教育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教育部基礎司,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2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鍾啟泉等主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

3自主。協作。探究-研究性學習在天河,天河區教育局教研室2002年

新課程改革論文 篇九

新課程改革論文

新課程對教師的一個重要要求就是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正如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所說:“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靠教師的善於運用”。教材不是聖書,也不是絕對權威,它只是提供了最基本的教學資源。在教學中由於學生情況、教師素質、地區差異、教學條件等方面的不同,教師對教材的使用也應從實際出發,既要遵循教材,有不囿於教材;既要憑藉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因為教材是影響學生髮展的重要載體,教師只有深入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創造性地開發和運用教材,才能跟得上新課程改革的步伐和時代發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實現課程目標,提高教學質量。要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用好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和作用。教師應做到以下四點:

第一,認真分析和理解教材編寫的意圖

教師對教材的處理不僅要全面,而且要深刻。能否領會教材編寫者的意圖,是衡量教師理解教材深淺的一個重要標誌。教師對教材編寫意圖領會得越深,越發能夠充分發揮教材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教學過程是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認知結構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整體觀念,從教材的整體入手,通讀教材,瞭解教材的編排意圖,弄清每個部分在整個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學會用聯絡的、發展的觀點分析教材,處理教材。

第二,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內容的多重價值

教材一般都具有簡約化的特點,有的課時內容由於篇幅的限制,不可能提供詳盡的學習材料和呈現完整的教學過程,當然也就很難反映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因此,教師應改變過去那種側重於知識與技能傳授,而忽略過程方法教育的傾向,在教學中不能完全照搬照套教材內容,被教材所提供的學習材料所束縛,而應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多角度分析,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的多重價值。傳統教學注重學科知識的傳授,教材基本上使用敘述性的語言直接呈現知識,比較重視知識的遷移價值,而忽視認知價值和情感價值,新教材則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若要體現教材內容的多重價值目標,教師就要看到教材內容背後所蘊涵的思想、觀點和方法,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和探究活動,想方設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第三,正確把握教學內容與教材內容的區別

教材是落實課程標準、實現教學計劃的重要載體,也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主要依據。教學內容則來自於師生對課程內容與教材內容及教學實際的綜合加工、再生和內化,它不僅包括教材內容,還包括了師生在教學中實際活動的全部,教材內容只不過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已。況且,教材本身還有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因此在處理教材上,教師的任務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性,在教學創新中既要尊重教材,又要靈活處理教材。

第四,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設計好教學活動

教學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項活動。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考慮到教材中的活動設計反映的是編寫者的認識和意圖,不一定是最適合教師本身和學生實際的。因為學生的生活環境不同,所接觸到的事物不同,對自然界、對生活的認識也就不同,生活在不同環境裡的學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城市的學生熟知的是公園、電車、火車、地鐵、網咖、商場等等;農村的學生最熟悉的卻是春種秋收、打魚撈蝦、布穀聲聲、百鳥朝鳴、牛鈴晚歸··還有南方與北方的學生,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學生,富裕家庭與貧困家庭的學生,不同民族的學生,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同,所認識的事物不同,經歷不同,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也就各有差異。也就是說教材上的某些內容對某些學生來說是熟知的,容易理解的,而對另外的一些學生來說則是陌生的,難以理解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因地制宜,因人而易,根據自己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對教學內容和學習活動過程重新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已有知識經驗出發,設計出更適合於自己、更適合於本班學生的教學活動來。

教無定法,只要受學生歡迎的教法就是好教法。同時使用一本教材,能夠靈活應用,推陳出新,教出成績,使學生受益的教師就是好教師。從認真學習、理解、把握教材到研究、反思、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這是教師教學的一大飛躍,也是教師思想認識和教學技能的一次昇華。這並非一朝一夕可成之事,它需要教師日久天長,積年累月,堅持不懈學習和努力。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每一位教師都需要不斷學習再學習,研究再研究 ;不能停步不前,更不能不思進取。

淺談教師素質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的重要性:

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逐步實施,校本課程開發的價值已充分顯現,且越來越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教師是校本課程開發的主體,教師素質的提升在校本課程開發中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就校本課程開發中的教師素質這一問題,本人想從以下三個方面談一談自己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教師要樹立科學的課程觀念。

首先,確立參與課程開發的主體意識。不要認為課程開發只是課程專家的事,與我等無關,我們只知道教書,也不要過分崇拜、依賴課程理論和課程專家。理論還要靠實踐來證明,就校本課程開發這一實踐性的問題,光有理論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行動起來,以主人翁的姿態關心“如何教”、“教什麼”,研究“怎樣教”,紮紮實實把自己由“課程的消費者”轉變為“課程的開發者”。

其次,教師要樹立課程統一性與多樣性結合的觀念,合理看待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者之間的相互聯絡。

再就是,教師要確立“開放、民主、科學”的課程觀念。即:以開放的姿態發動全社會關心教育事業的人共同參與課程開發;以民主而非獨斷的姿態與支援校本課程開發的各方人士共同合作,開發出集眾人智慧於一身的課程來,從馬克思主義科學發展觀出發,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為宗旨,科學地發展學生的個性,激發和保護好學生創新的靈性。

二、教師要有正確的工作態度。

教師正確的工作態度,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所強調的主要包括開發態度和合作態度兩個方面:

其一,開發新課程意味著在日常工作之外,要放棄自己熟悉的程式和方法,還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一些教師,尤其是老教師,往往出於職業的惰性,不願改變自己的多年來已經熟悉的工作方式,加之不甚瞭解校本課程開發的益處,很難從輕車熟路中脫身出來,在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強制壓力下甚至出現牴觸情緒。實踐證明,只有教師真正理解了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樹立正確的工作態度,積極熱情地投身於課程開發工作,才能有效地推進校本課程開發的程序。

其二,教師在校本課程開發中要摒去“專業個人主義”的思想和做法,通過與他人合作,一方面形成課程開發的共同體,建立起內部反饋和激勵機制;另一方面彌補自身理論知識儲備的不足,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為完善校本課程做出努力,為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做出努力。

三、教師應具備比較全面的知識和能力。

若要開發新課程,教師必須具備更為合理的知識結構。在這裡我們可以把校本課程開發中教師必須具備的知識分為三個層面,即: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所謂本體性知識,是指教師特定的學科知識,這是校本課程開發的直接物件,也是教師有效地進行課程開發的基本前提;所謂條件性知識,是指教師的教育學、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尤其是關於課程的目的、性質、設計、實施和評價等方面的理論知識,這是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必備條件;所謂實踐性知識,是指教師面臨實際課程開發情境和課程實施實踐時,具有的關於客觀現實的背景性知識,如課程實施物件——學生的已有發展狀況,所在校區的軟、硬體設施條件,所在鄉鎮擁有的課程資源及家長對學生的期望等等。以上這些方面的知識都是保證教師所開發的課程具有實效性的重要前提,三者缺一不可。教師只有知識,沒有足夠的課程發展能力,校本課程開發就只是美好的願望而已。校本課程開發中教師必備的能力主要有:合作交往能力,它能使教師遊刃有餘地處理好課程開發中的協作關係;自學和資訊處理能力,它能使教師在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變化中,時時刻刻把握資訊變更,從而做出更合理的應對決策;課程開發能力,它直接指向校本課程開發,使教師科學合理的制定出課程目標,進行課程組織、實施課程和評價課程。

淺談新課程改革論文 篇十

一、培養良好的預習習慣

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源於積極主動的預習習慣,只有學生自主地開發自身的學習潛能,學習才能變成自覺行為。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從中年級開始培養學生逐步養成課前預習、課後複習以及課外閱讀的良好習慣。”但我認為預習並不是摘幾個詞語,讓學生回家解釋,或者讓學生給課文分分段、寫寫段落大意,而應該重在讓學生養成一種觀念與習慣。如使學生明白理解詞語應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要聯絡上下文,你讀了課文後知道了什麼,可以用筆在書上寫下來,有什麼疑問,也可以在書上圈圈劃劃,盡力培養學生預習的良好習慣,其目的是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從而調動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激發其學習興趣。

二、創設良好的情境進行匯入

優質的教學情境,是開啟學生智慧大門的鑰匙。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多媒體具有聲形並茂的特徵,可以將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求知慾,這在創設與教學內容相一致的教學情境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如《找春天》一文非常適合運用多媒體技術,設計出春天風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在教學中就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了迷人的春光,並配上學生愛聽的兒歌《春天在哪裡》,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然後自然點題,引出《找春天》一文。這樣,學生的思維一下被激活了,在美景和音樂的渲染下,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效果甚佳。

三、尊重學生學習需求

學生對知識的需求是興趣的導火索,而興趣則是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學習以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動力源泉。一位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教師曾告誡我:“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輸,重在引發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有很多,我在教學中曾嘗試過“直觀演示、巧設懸念、旁徵博引”等方式,激發他們的閱讀積極性,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如在教學《太陽》這篇課文時,我找來有關的錄影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學生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太陽了!我扣之心絃地提出:“你們想問太陽些什麼呢?你還想說些什麼?”學生不僅興趣未減,而且情趣高昂,爭先恐後地回答。可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使課堂呈現出勃勃生機。

四、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機會

新課程標準一直強調,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變成學生自由體驗、自由探索、自由展示才華的大舞臺。因此在進行新課前,我總是鼓勵學生去尋找和蒐集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材料,課上,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成果,進行資源共享。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感到成功的喜悅,參與興趣非常濃厚,久而久之,課前尋找便成了學生的習慣,大大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五、教會學生通讀課文

俗話說得好,“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文章題目好比眼睛,是文章主要內容或中心思想的精華。因此,進行閱讀教學時必須從文章的題目入手,把題目所反映出的內容說出來,把自己想要知道的內容或不理解的內容作為問題,並從文章中尋找答案。這樣,學生就會對文章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讀得認真、讀得細緻。另外,在指導學通讀課文的時候,教師還應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尤其是長句,教師要進行示範輔導,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學生在各種形式的朗讀中,與字詞多次“見面”,牢固掌握字的讀音,強化識記字形,從而有效地識字、識詞,加上反覆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

六、用直觀、生動、形象的畫面進行課文分析

國小生的思維正處於形象思維狀態,即使高年級的學生也沒有完全過渡到抽象思維階段,他們喜歡生動具體、顯而易見的事物。為此,教學中,教師應發揮多媒體優勢,為學生提供形象、生動的教學素材。例如,《四季》一文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四季的特徵,感受各個季節的美麗。”這是國小一年級上冊的內容,如果單純靠教師講,學生不但不能想象出四季的畫面,反而會對教學產生厭倦之感。藉助教學軟體和課件,可以把小草發芽變綠、冬天雪花飛舞、秋天穀穗鞠躬等四季景象直觀、生動、形象地融入到學生的視聽感官及至心靈裡,使學生在愉快、寬鬆的環境中學習,為課堂營造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在語文教學中這種學習氛圍尤為重要。

七、語文教學應緊密聯絡生活

新課程標準要求:“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回眸多年的語文教學生涯,當我第一次批閱學生的作文之後,便深深感受到:語文源於生活,定要回歸生活。只有學生養成善於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並把所學的語文知識用於描寫生活、品味生活中,其語文素養才能迅速提高。因此,我不斷鼓勵學生堅持觀察周圍的一切,鼓勵他們養成從生活中汲取養分的好習慣,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語文就在我們身邊,生活皆語文。我相信,長期堅持語文教學聯絡生活的原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就會成為學生學習語文的資源和運用語文的場所。總之,培養人才靠教育,國小語文教育必須為培養適應現代化的新型人才發揮重要作用。為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語文課程標準和內容都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面對這些變化,教師必須更新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小語文教學才能為社會的發展做出更新、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