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一案到底” 靈動法治課堂

文思社 人氣:2W

巧用“一案到底  靈動法治課堂

巧用“一案到底”  靈動法治課堂

【內容摘要】:國中道德與法治的“一案到底”是指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利用“一案”創設多個教學情境,幫助學生在討論、分析材料的過程中,自主構建知識,提高多方面能力的教學方法。在“一案到底”教學模式的引領下,可以使基於核心素養時代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思路更加清晰靈動,更有利於達成課程追求目標。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一案到底;核心素養

道德與法治課堂作為學校德育的主陣地,必然要強化學科的價值和核心素養的培育,而好的教學設計是教學成功的基本保障,新課程的改革帶來了道德與法治課堂許多可喜的變化,給道德與法治教師帶來了新的挑戰,使道德與法治教師不斷致力於新的教學方法研究。其中案例教學法就是被道德與法治課堂廣泛採用的教學方法。但是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為了落實知識目標而搜尋大量案例,在一堂課上全部丟擲,一個知識點一個案例的現象普遍存在,這樣做使得學生將大量的精力花在不斷閱讀各種案例上,課堂最重視的情感目標得不到很好的落實,違背了案例教學法的初衷。“一案到底”教學法不再是一個個知識點的講解,而是通過一個鮮活的案例引起學生運用課本中的諸多知識加以解決,使得教學內容整合凸顯邏輯美、簡約體現設計美、創新彰顯獨特美。

一、“一案到底”整合凸顯邏輯美

道德與法治的每一課的教材,一般情況下都會有幾個知識點,知識點之間既有一定的邏輯關係,又相互獨立。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需要使用不同的案例或者故事,將知識點進行講解。在講解過程中知識點之間的關聯容易被割裂,變成單個知識點的講授,不利於學生對知識點的整體和全面理解。教師在精心研讀教材、有效把握教材的前提下,利用“一案到底”的設計重新整合教材內容,把教材內容科學合理、嚴密有效地安排到各個環節之中。

一節好課的結構,既要搭配合理,又要排列有序,給人一種邏輯美。例如在上九年級上冊《凝聚法治共識》這框內容時,通過研讀教材,我們將教材中的“法治政府”“厲行法治”兩個知識點的內容重新整合編排,利用“浙江金華小夥扶人被訛”這一案例貫穿課堂,把教材重新編排為“全員守法齊天下”“政府依法民心聚”兩個板塊,併力求設計有梯度、有深度、富有思維含量的問題,引導學生參與其中,養成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習慣,以提高學科素養。在“全員守法齊天下”這一環節中,引導學生觀看“浙江金華小夥扶人被訛”的視訊,讓學生討論該案件主要涉及哪些人物,如何看待這個人物的言行,從而使學生理解法治社會中,各主體要做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才能真正厲行法治。在“政府依法民心聚”這一環節中,繼續挖掘“浙江金華小夥扶人被訛”這個案例,讓學生思考為什麼視訊中的交警要那麼認真負責地調查事實真相,從而引出政府的工作宗旨、政府依法行政等知識內容,讓法治政府的形象通過這樣具體的方式躍然在學生們眼前。最後設計“感悟入心我來抒”的環節,請學生結合“浙江金華小夥扶人被訛”案例談談感想和啟示,在分析整個案件的來龍去脈、各個人物的言行舉止的基礎上,使學生認識到法治意識的重要性,在情感上樹立學法、知法、懂法的意識。

實踐證明,諸如《凝聚法治共識》這樣相對抽象、枯燥的章節上,教師在課堂上精心設計教學案例,並將這個案例帶入到整個教學情境中,變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靈動、變雜亂為有序。這一設計,著眼於學生深層思考和價值觀生產,注重培養學生的動腦協作能力,著力提高學生思維品質和學科核心素養。

二、“一案到底”簡約體現設計美

追求簡約是人類的天性,現代人崇尚簡約、力避繁瑣。課堂教學作為向學生傳遞人類基本價值理念的平臺,理應體現、發揚這一理念。但是筆者認為,“簡約”並不是簡單的壓縮和簡化,相反,它是一種更深廣的豐富,寓豐富於簡單之中。因此我們追求的簡約課堂是“簡約而又豐富”課堂、是“簡約而不簡單”的教學境界。“一案到底”教學模式追求的就是簡約的境界和高效的目標,它猶如我們身體中的骨骼一樣,支撐起整個身軀。教學環節的簡約設計、教學過程的適度預設,使一堂課的教學節奏從容自若、張弛有度。

例如七年級上冊《增強生命的韌性》這一框,教材內容依次是“生命難免有挫折”和“發掘生命的力量”。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設計,選取相關的素材設定相關的問題,讓學生依次探究“挫折產生的原因”“挫折的不同影響”“如何發掘生命的力量”,是很難做到一材多用的,課堂教學也容易出現材料堆砌化、講不清悟不透的現象,難以實現課堂教學高效化。為了避免以上問題,筆者跳出教材原有的框架,用《小磯鷸》視訊貫穿始終,提煉出三個遞進式的教學環節:感受挫折—對待挫折—戰勝挫折。課堂匯入後第一個環節播放《小磯鷸》視訊片段一,讓學生感受生命是挫折,引出挫折的含義,並寫下自己曾經或現在遇到的挫折,引導學生回到現實,挖掘生活經驗,領悟挫折感受挫折。第二個環節播放《小磯鷸》視訊片段二,看看小磯鷸是怎樣對待挫折的,讓學生髮揮想象,續編故事,得出對待挫折的認識和態度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和行為反應。接著回到現實選取一個學生典型事例,讓學生置身於情境中,參與並體會對待挫折的不同感受和行為反應,讓學生明白麵對挫折要及時調整自己,正確對待。第三個環節播放《小磯鷸》視訊片段三,讓學生結合視訊圍繞例項,討論現實生活中應該如何發掘生命的力量,戰勝挫折,做一個意志堅強的人。最後教師總結,學生感悟,產生情感共鳴,並學以致用,促進道德踐行,讓核心素養落地。

三、“一案到底”創新彰顯獨特美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靈動的課堂源自於精巧創新的教學設計。在研讀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創新內容的呈現方式,最大程度地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脈絡和知識脈絡,為達成教學目標提供不同的路徑和獨特的視角。“一案到底”的教學模式應用得當就能創新教學,有意向不到的收穫。

例如七年級上冊《愛在家人間》這一課中,筆者大膽地把課堂交給學生,老師只作為一個特約嘉賓的角色出現在課堂。整節課以一個學生(兼主持人)講述他的家庭故事作為線索,把教學內容分成三個環節:我愛我家—認識我的家、我愛我家—說說心裡話、我愛我家—溝通傳遞愛。在“我愛我家—認識我的家”環節中,主持人展示一張他的全家福照片,介紹家庭成員並講述照片背後的故事,同時邀請其它同學也來介紹他們的家庭成員及家庭故事。這一情境設定真實、有趣,很好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也加深了同學之間的相互瞭解。在“我愛我家—說說心裡話”活動中,主持人先分享他在家中的冷暖故事,再邀請其它同學說說在生活中類似的經歷,並談談當時的感受。這個環節從親情之愛出發,開啟學生心扉,引領學生體味、尋找愛的表現,探究產生愛的衝突的原因,讓學生們有話說、願意說。這個活動中,主持人發現一位女生的異常反應,及時走到她身邊,讓她來分享自己與家庭的關係。她用一個非常低的聲音說出了一個“冷”字,接著她含淚情緒激動地講述了她與父母之間的矛盾,並提出了自己的無奈和困惑。課堂中出現這樣的教學意外不得不說是一種驚喜,主持人把問題拋給了學生:你們和家長髮生過矛盾和衝突嗎?你們是如何處理這些矛盾和衝突的呢?接著進入第三個教學環節“我愛我家—溝通傳遞愛”。主持人先分享自己是怎麼處理家庭矛盾的,再聆聽其它同學的故事,通過本環節,這個女生獲得了心靈上的一些慰藉,讓她意識到家庭中存在問題和衝突是很正常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另外也可以幫助他尋找解決自己與父母關係的方法。最後主持人讓學生在卡片上寫上自己想對父母說的話,並將這些話大聲讀出來,筆者將每個學生的發言都用手機錄音下來發給家長。輪到這位女同學發言的時候,筆者撥通了該女生爸爸的電話……長久以來父女之間的隔閡,在對話中得到一定的消解。

這節課,筆者沒有用多個案例、多種材料,而是創新地用一個學生(主持人)的家庭故事串聯課堂,把課堂真正交還給學生。化繁為簡、創新設計,完美演繹了一節有深度、有對話、走心的課堂,為實現心靈深處的對話提供了條件和平臺,最終達到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當然,筆者認為教學設計的創新是必要但不是必須的。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教師不同於高科技產業,教學設計要面對的不是工廠的產品而是有血有肉的學生,創新在教學設計中有著重要的地位,但不能唯創新論。教學設計要面向的是千人千面的學生,教學設計最重要的問題是因材施教,有效提高教學的效果。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一案到底”也有其侷限性。首先,教學內容本身有其豐富性和複雜性,要求只用一個案例來解讀一節課的全部知識點,會導致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存在偏差,一案到底也很難覆蓋所有知識點。其次,道德與法治的教材中本身提供了豐富有效的教學材料,過分追求“一案到底”的模式,教材本身的優秀材料沒有得到有效應用,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最後,“一案到底”還容易讓教師為了保持案例的完整性,生拉硬扯,往往會讓學生覺得牽強附會,說服力不強,教學效果適得其反。

總的來說,在“一案到底”教學模式的引領下,可以使基於核心素養時代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思路更加清晰,更有利於達成課程追求目標。但是教無定法,所有教學方法都要堅持理論和實踐的歷史統一,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只有在自己課堂上不斷反思,不斷總結,“一案到底”教學設計才能更加彰顯法治課堂的魅力,讓法治課堂“靈動”起來。

參考文獻:

[1]徐蘭《教學情境創設的課例探討》,杭州:浙江教學月刊社,2019年1月版。

[2]李先妹《課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44期。

[3]楊帆《高效課堂研究與實踐》,廣州:廣東教學報社,2019年第27期。

[4]蔡梓權《新課程問題教學法實驗與研究》,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16年4月版。

TAG標籤:課堂 法治 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