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報告的範文(推薦41篇)

文思社 人氣:1.26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41篇《讀書報告的範文》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尋到更多與《讀書報告的範文》相關的範文。

讀書報告的範文(推薦41篇)

篇1:讀書報告

書,這個簡單的字眼兒,它是智慧的來源,它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溝通。

我依稀記得彌爾頓曾經講過這一句話:“優秀的書籍是撫育傑出人才的珍貴乳汁,它作為人類財富儲存下來,併為人類生活的進一步發展服務。”是的,正如彌爾頓所說的,只有書才是最寶貴的財富,只有保留下來才能讓人類的生活進一步發展。它是珍貴的;是獨一無二的;它是人一生所要追求的……

書,它其實是人們一生中最寶貴的東西了吧!書,僅僅一個字就蘊涵了人的品格、行為舉止……是的,它就是這樣,如果想要讓自己能夠成功的話,你應該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書!偉大的書啊!你就是人類的靈魂,牽制著人們;你就是人類的營養品,提供所需的“食品”;你其實就是人類的房子,在困難時出手幫助;你就是人類的家,給予?剴啊??槭僑死嗟畝?Γ?辛聳椋?湍芡誥虺鱟約罕舊淼那蹦堋J椋?敲從杖耍?萌巳灘蛔∪チ私餑悖?詠?恪D閌悄敲吹母呱校?敲吹目刪矗?敲吹摹?

書的世界,是無限的,只有一直地探索;就是老人也還是去發現書籍的奧妙;書沒有邊緣,但你只要努力的去探索,你的層次就比別人的要高。在古代,一般讀書的人都窮,但志不窮,他們就比滿嘴粗話的人層次高了好多好多……別看原來在有錢人家出身的人身穿華麗的長袍,很有氣質;但看他的人品以及才學了嗎?現在很多公司招人都招有品格的,就算出身世家或者擁有博學,沒有品格的人都不招。品格也可以從書中悟出,從書中懂得。

如果沒有了書,世界就是黑白的,而不是現在這樣;沒有了書,世界是顛倒的,而不是現在這樣;沒有了書,世界上將充斥著不文明,而不是現在這樣;沒有了書,世界將是沒有發展的,而不是現在這樣。為什麼這樣說呢?擁有這些需要智慧,智慧又是從書中得到的,就算你的IQ很高,很有天賦,但是你沒有讀過書,天賦也是白白浪費!如果沒有了書,人之間就沒有了交流,就沒有了現在的21世紀……

是啊!有了書籍你的生活就增添了不少色彩,使生活更有活力!愛上讀書吧,它將讓你去探尋另一個世界!

篇2:讀書報告

眾所周知,《細節決定成敗》是汪中求先生總結多年管理、諮詢工作的實踐經驗,並借鑑國外企業管理的經驗及大量怵目驚心的案例寫成的一部細節管理專著。汪先生是一個成功的營銷專家和企業管理者。在書中他沒有羅列一大堆晦澀難懂的道理,而是舉了一個個實實在在的,或正面或反面的例子,講明瞭細節在企業日常經營管理中的作用,讓人看了不禁嘖嘖稱讚。這本書強調,不論做什麼工作,都要重視小事、關注細節,揭示了“細中見精”、“小中見大”、“偉大與平凡”的真理,也體現了充滿競爭的今天,如何做好各項工作,關鍵在於是否抓住了一個“小”字。細節決定製度。

海爾總裁張瑞敏先生在比較中國公司員工與日本公司員工的認真精神時曾說:”如果讓一個日本員工每天擦桌子六次,日本員工會不折不扣地執行,每天都會堅持擦六次。可是如果讓一箇中國員工去做,那麼他在第一天可能會擦六遍,第二天可能也會擦六遍,但到了第三天,可能就只會擦五次,四次,三次,到後來,就不了了之。”鑑於此,他提出,把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偉大來自於平凡,往往一個單位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每天重複著所謂平凡的小事。偉大來自於平凡,往往一個企業每天需要做的事,就是每天重複著所謂平凡的小事。一個企業有了巨集偉、英明的戰略,沒有嚴格、認真的細節執行,再英明的決策,也是難以成為現實。“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禮不辭小讓,細節決定成敗。

細節來源於用心。

我覺得細節來自於用心。教師是世界上責任最重,最不能停止學習的職業。尤其是國小教師,你甚至無法完全地區分開教師和父母這樣的角色,因為孩子在校園裡,教師就成了“全職的監護人”,這份責任中有對孩子知識的傳遞,有思維的啟迪,有習慣的培養,也有生活的照顧,甚至還有對孩子進行情感上情緒上的處理。誰的橡皮丟了,誰揪了誰的小小辮子了,誰 流鼻涕了,誰又哭了等等,國小教師就是要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去關愛孩子,當然還要加上些創意。老師還要想出各種辦法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同時還得用心觀察用心揣摩孩子的特點,用他們能夠接受喜歡接受的'方式來組織教學,這樣才能實現讓孩子花更少的時間獲得更多的收穫。“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教師,亦深感學校無小事。例如每道例題的分析,板書的順序,看似小事,卻能在循序漸進中培養了一個人的邏輯性。再如:你在對學生的教育中,說不準你不經意中說的一句鼓勵的話讓他銘記在心,使得一個無所事事者變成為一位有成就的成功者。而一句譏諷之言,讓學生對你產生反感的情緒,處處與你對抗,有的不惜犧牲自己的學業、前途,更有甚者斷送了自己年輕的生命。這樣的事例在我們身邊發生的是屢見不鮮。俗話說“一句話使人笑,也能使人跳”,這一句話不正是細節所在之處嗎?

細節來源於生活。

正如汪中求先生在《細節決定成敗》一書所說的:芸芸眾生能做大事的實在太少,多數人的多數情況總還只能做一些具體的、瑣碎的、單調的事,也許過於平淡,也許雞毛蒜皮,但這就是工作,就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礎。在現實生活中,細節往往被我們忽視。隨著經濟的發展,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社會分工越來越細,也要求人們做事認真,精細,否則會影響整個社會體系的正常運轉。對一個單位來說也是如此,單位要成功,就必須把單位每個員工工做的每個細節有機地聯絡,協調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才能使單位發展壯大。

在工作中我體會到認真做事只是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如果你熱愛你的工作,你每天就會盡自己的能力求完美,而不久你周圍的每一個人也會從你這裡感染到這種熱情。

看不到細節,或者不把細節當回事的人,對工作缺乏認真的態度,對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這種人無法把工作當作一種樂趣,而只是當作一種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熱情。他們只能永遠做別人分配給他們做的工作,甚至即便這樣也不能把事情做好。而考慮到細節,注重細節的人,不僅認真對待工作,將小事做細,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細節中找到機會,從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

的確,細節在我們生活中表現出來的魅力是無予倫比的。你可能因為對它的注重而使你抓住很多的機會,從而體現了自身的價值,修復了自己的人生,完善了自己的品格。品味細節,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你會更強大,因為成績與榮譽是一點一滴堆積起來的。沒有小的成功,哪來大的收穫。細節的文化底蘊與深刻含義往往是一般人難以把握的,相反,對細節有一定的認知,能用細節來塑造自己的人,是既聰明又成功的人。他們瞭解細節之美,能靈活運用細節給他們帶來的財富,從而使自己即使置身瓦礫之中,也能閃爍出耀眼的光茫。細節是生活與事業中一些很小的閃光點,但它的作用卻不可低估。有些人奉行做大事,認為自己高人一等,勝人一籌,從而忽視小節,結果不但沒有提升自己,反而更加失敗。因為他們不明白,浩瀚的大海是由一滴滴水融會而成,茂盛的森林是千百棵樹連線而成,驕人的戰績更是無數細小的成功凝聚而成。讓我們把握生命中的細節,醞釀過程中的細節之美。只有這樣,你才會取得不斷的成功。

篇3:讀書報告

讀書報告格式一般要包括:題目、署名、內容提要、關鍵詞、前言、正文。

(1)內容提要:概括性地歸納書的主要內容,包括作者陳述的基本觀點(不超過300字)。

(2)心得評論:對書的評價與思考;對其主體的看法與認識,或者反駁作者的觀點,或提出創造性的見解,或將本書與類似書籍做比較分析,總之要寫出獨特的思考與體悟。

(3)結語:提出問題、表達期許、歸納全文。

(4)參考書目:讀書報告中曾參閱哪些書籍、雜誌、或其他資料。

-------------------------------------------------------------------------------------------------

篇4:讀書報告

“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懸掛著一面雖然飽經風雨剝蝕卻依舊豔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動著雲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光――超越極限!”――海明威

一個陽光充足的午後,端一杯清茶,坐在陽臺的花架下,任陽光透過層層疊疊的葉子,斑斑駁駁的照在我身上。我捧著手上深藍色的《老人與海》,看著封面上的海錨深深扎進海底,頓時莫名體會到一股力量,於是我翻開書頁,跟隨著桑地亞哥,走上了一段航海的旅程。

眼前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我坐在小小的漁船上顛簸起伏,海風帶著海水的腥鹹撲面而來,圍繞著我,包裹著我。海上漾起層層巨浪,浪花像一隻只匍匐在海底的猛獸,高高躍起後又重重的摔下去,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看著眼前陌生的環境和惡劣的天氣,我怕極了,蜷縮在船的一角,隱約中看見一位老人站在船尾,臉上帶著褐色的斑痕,雙手有深深的傷疤,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博物館中珍藏多年的文物,那麼精緻,那麼華美;又像是一片很久都無人問津的沙漠,那麼滄桑,那麼寂寞。他和這艘船都像是一個遠離這個喧囂世界的工藝品,永遠綻放在屬於屬於他的地方,永遠是靜謐而美好的。

他好像並沒有看到我,只是我清楚地知道他要經過兩手空空的八十四天,之後在失敗過後迎來更大的失敗和打擊。看著他爬滿皺紋的臉,我不知道作為一個漁夫他的一生經歷了什麼,但我只知道,後面的經歷將會更加的殘酷。海上忽而狂風驟起,老人紮好馬步,雙手緊緊地拉住釣鎖,一條巨大的魚正在海里掙扎,為了得到它,老人必須使出全身的力氣,我害怕極了,緊緊閉上眼睛。

等我張開眼睛才發現,自己仍坐在花架下,旁邊的茶水在太陽的照耀下仍餘有些許溫熱,手中的書頁在風的推扶下凌亂著。我並不知道幾點了,我只繼續閱讀著。老人在歷經了沒有收穫的八十四天後,釣到了一條大馬哈魚,但是非常不幸,這也成為了鯊魚爭搶的目標,以至於最後,筋疲力盡回港的老人手中,只剩下了魚頭魚尾以及一條脊骨,他失敗了。

這無疑是個令人煩悶和壓抑的結局,我狠狠丟下書,走開了。

在一個月後的今天,當我經過無數次回憶和思考後再回到原來的地方,翻開這本書,我感慨萬千。也許是因為才疏學淺,又或許是因為心浮氣躁,當時的我並未理解到海明威的用意和老人這段經歷的內在含義。桑地亞哥的人生在我的眼裡是經歷那樣可怕的、不可避免的困難,在我眼裡那些困難一度都是根本無法解決的,但是在那八十四天裡,他經過的每一天每小時每分鐘都在為收穫做著努力,他從來都沒有放棄過自己想要收穫的信念。是的,在最後的最後他辛辛苦苦獲得的魚只剩下一條脊骨,但是他曾經收穫過,而這份收穫正是因為在那八十四天的低谷中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和一直堅持不懈的努力作出的鋪墊。我不止一次的想要問問自己,到底是什麼能夠使一個人沒有收穫的在惡劣的環境下努力八十四天,在今天我終於明白,是因為堅持不懈的信念和永不言敗的精神。

老人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漁夫,沒什麼特別之處,沒做過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沒有什麼豐功偉績,但是僅僅因為他有信念,有精神,他便無悔於自己的人生,起碼在年老體衰,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當他回想起自己的一生,做過的所有事都對的起自己。雖然最後魚所剩無幾,但他沒有遺憾。

所以,請勇敢的直面困難。請不要有那麼多的擔憂和顧慮,請依照著自己心中的信念,披荊斬棘,一直走下去。好漢可以被毀滅,但絕不能被打敗。

篇5:讀書報告

書是什麼?這個問題總是會在我們的心頭盪漾,有人說書是人類知識的寶庫,有人說書籍是我們進步的階梯。而在在我心中,書的含義不僅如此,對我而言,一本好書就像一個新的起點,在這漫長而愉快的讀書旅程中,沿途的風景就是我閱讀旅行中的點點收穫。而在茫茫書海中,《老人與海》這本書給我留下了至深的印象。它給了我無數的鼓舞、啟迪和動力,讓我在人生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定的一步,它讓我明白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強者。就如同我生命中的燈塔,為我照亮前進的路。

文章講述了一位生活在聖地亞哥的老漁夫,連續八十四天沒有捕到魚。有一天,他載著小船去往深海,釣到一條大馬林魚,由於魚的體型太大,把老漁夫的船在海上拖了三天三夜才筋疲力盡,最終被老漁夫殺死綁在船邊準備回岸。但不幸,老漁夫在返航的途中遇到了鯊魚的多次襲擊,但他並沒有放棄,而是堅毅的與數只鯊魚搏鬥,最後回港時只剩下魚頭和魚骨。

對於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來說,做事能堅持到這種地步實屬不易,但老人那種堅毅、頑強和不屈的精神才更加可貴。老人生活在一個小島上,本就以捕魚為生,可連續八十四天沒有捕到魚,老人卻仍沒有氣餒,他知道現實是殘酷的,但我們也無可奈何,就只能去面對。不管生活多麼艱難,我們決不能也決不會想現實低頭。既然,我們已在生命的海洋中穿行,那不管前方是波濤巨浪還是風平浪靜,我們總是要去闖一闖。因為我明白,生命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我們不能遇到困難就退縮,勇往直前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就像書中說的:“一個人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

對於我們這一代來說,肯定無法親身體會老人當時的艱難生活,但生活中的事卻無時無刻的在提醒我們,“堅毅、頑強、自強、不屈。”記得六年級時候,我參加了鋼琴十級的考核,因為練習時間不足,練習時也沒有盡到最大的努力,考試的結果是沒有通過。聽到結果,我的眼眶溼潤了,先是為自己的不努力而後悔,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這件事對我的影響很大,但我並沒有放棄,因為我知道要勇於面對現實,面對生活。不拋棄不放棄,我相信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穫,因為我就是強者。果不其然,通過這次的打擊,我更加努力的練習,輕鬆的通過了下一次的考核,並取得不錯的成績。這件事使我更加堅信,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他就是強者。

一位平凡的老漁夫,一個簡單的經歷,卻在茫茫的大海上發生了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許多人看過後都說:“為什麼作者不寫老人最後成功了,而寫老人失敗了?寫老人成功不更能突出老人的堅毅與不屈的品質嗎?”但我認為,書面上雖然是寫老人失敗了,但面對殘酷的現實,老人仍是強者。若是甘願成為一個懦弱的人,那這一輩子都會一事無成,而一個人他的內心是強大的,那他一定會成功。老漁夫堅強的意志,不屈的精神並不比勝利者遜色,而老人內心的堅毅證實了勝利永遠屬於這樣的人。

人生是一個不斷磨練自己的過程。然而,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會有成功和失敗,但成功不代表是強者,失敗不代表是弱者。只要敢坦然面對生活,就證明你已向成功邁向了一步。在以後的生活中,我們要經歷更多的坎坷與磨難,但是不管怎樣,我們一定要勇於面對自我,勇於面對生活。其實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向現實低頭,只要我們努力、堅持,就不會給人生留下遺憾,而我們就是強者。

人生就是一個沒有止境的追求,在追求人生的道理上,一定會有許多坎坷與磨難,來磨練自己的意志,我們要用一顆堅毅、不屈的心去挑戰它,不管現實是多麼殘酷,只要我們能坦然面對生活,就一定能戰勝一切。我們要時刻謹記,我們就是強者。

篇6:讀書報告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從智者時代,無數哲人畢生致力於弄清楚1個問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萬物初生於水,終將復歸於水。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如是說。“萬物生於有而歸於無”。

中國古代國學,將人生劃分為幾個階段,三十而立,從懵懂步入成熟,四十不惑,不惑,極盡人生苦樂,五十知天命,人生聽天由命,死亡的終極將是1個倍為嚴肅的話題。

他懇切踏實的論調,加上諸佛菩薩的箴言開示,除卻人們對死亡的“大恐懼”,甚至使人們視死為相伴一生的老友。索甲仁波切在喇嘛大行後看著酥油燈點著的影子,思考著死亡和自己的死,“在我的悲傷當中,慢慢浮現出1種深沉的接受,一旦接受死亡的事實,我就決心把一生奉獻在修行。”或許佛家的修行固非目的,卻是格物致知的1種方式。固然,死亡不是終點,卻使人類在自然的面前跌了跟頭。當他們肆無忌憚地為著自己眼前的利益而掠奪地球,生活自私得足以毀滅未來,直到後悔莫及。如同致力挽救亞馬遜雨林的前任巴西環境部長所說的,我們到底還需要多少類似的警告呢?

那日去北川,站在老北川廢墟前,看著滔滔的江水,捲起層層浪花,靜默的北川,在浪花中總結生命力。“是否有來世”,從西藏佛教所持觀點來看,我們可以把整個存在分成4個不斷而息息相關的實體:①生,②臨終和死亡,③死後,④轉世。佛學者在這個空隙之間,提出1個觀點,像天空一樣無邊無際的心性,剎那間生死之際顯現無遺。

或許北川對於過去來說已經成為1個符號,頹敗的符號,這(]符號中,每一處是有故事的,天災毀滅的是自然,作為符號的存在,好似時間的產物。龐貝呢,龐貝的每一處,都流下了歷史的眼淚,頹敗的美麗見證著地球的成長,就像美麗的堰塞湖,形似九寨的山水,三色匯流,錯落有致,符號也湧動出應有的生命力。

篇7:讀書報告

最近還閱讀了另一本書《沉思錄》,這是一本用靈魂寫成的書。人可以通過雙眼看世界,但是有個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用眼睛能夠做到的,唯有用心靈去審視過去,去反省過往。而反省自己,與自己對話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絕對真誠、平和的心態,需要超凡、決絕的勇氣。在這本《沉思錄》裡,作者好似一個異常嚴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鏡子前面,告誡鏡子裡頭的自己。這不是簡單的內心獨白和情緒傾訴,這是自己與自己的交談,這是解剖靈魂對自己進行告誡,比如他在書中這樣對自己說道:“你錯待了自己,你錯待了自己,我的靈魂,而你將不再有機會來榮耀自身。每個人的生命都是足夠的,但你的生命卻已近尾聲,你的靈魂卻還不去關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別的靈魂。”他總是這樣在書中狠狠地拷問自己。

《沉思錄》是一本正大而質樸的哲學書。作者用無華的文字平鋪直敘了對宇宙、個體、時間、心靈、本性、思想、行為、生死等事物的深刻體悟,沒有刻意晦澀的思辨,沒有冗長乏味的說教,只是嚴峻而不失平和的叮囑和告誡,啟思耐品。我簡單歸納了一下,《沉思錄》說了這些道理:宇宙是流變的,時間是即逝的,名利是短暫的,人惟一的選擇,就是把握現在所過的生活;一個人退隱到何處也不如退到自己的心靈更為寧靜和更少苦惱,寧靜是心靈的井然有序;靈魂要關照自身,要抑制一切無目的和無價值的想法以及大量好奇和惡意的情感,使智慧僅僅用於正直的行動,每時每刻地塑造你自己,達到與滿足、樸素和謙虛結為一體的自由;要遵從自己和人類共同的本性生活,讓行為和活動限定於有益社會的行為,追求正義、節制、仁愛、鎮定等品德的完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虔誠地預設現有條件,高貴地忍受不幸和痛苦,接受變化,死亡也是變化的一部分;人們是彼此為了對方而存在,應為普遍利益行善。這些觀點,對於我們這些行色匆匆、碌碌打拼的現代人來講,無疑為一方撫慰心靈焦灼、困頓的良藥。在《沉思錄》中,我還似乎讀出了佛祖的拈花一笑和孔孟的仁愛、老莊的清靜,更窺到了當今建設和諧社會所提倡的包容、平等、理性、公正、和諧等思想的端倪。可見,真正的智慧是跨越時代、地域、宗教和種族的。

這部黃金之書以莊嚴不屈的精神負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幫助人們去過更加美好的生活。法國雷朗指出,馬可.奧勒使人有這麼一種樸實的信仰:面對宇宙自然,一顆高貴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種族、國家,是任何革命、任何遷流、任何發現都不能改變的。《沉思錄》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聯結的,這一紐帶是神聖的,幾乎沒有一個事物與任何別的事物沒有聯絡。因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們結合起來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還指出,理性的動物是彼此為對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結構中首要的原則就是友愛的原則,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同類友好,意識到他們來自同一根源,趨向同一目標,都要做出有益社會的行為。他除了強調人的理性以外,還強調人的社會性,認為人不能脫離社會、脫離整體而存在。使自己脫離他人,或做出反社會的事情來,就好比是使自己變成脫離身體的一隻手或一隻腳。如果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就要致力於使自己與整體重新統一起來。他關於人的德行的強調中有許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個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別強調的是:德行是不要求報酬的,是不希望別人指導的,不僅要使行為高貴,而且要使動機純正,要放棄一切無用和瑣屑的思想。

這本哲學書有許多閃光點,給了我很多啟示:,好的品德閃耀在良好的傳承中。我們也要以此為鑑,學會善於取人之長,豐富知識、提升境界、弘揚美德;正確對待自己、他人,有一種包容的心,碰到任何事情都首先要檢查自己做得對不對,不要隨意責怪他人,要有一種克己忍讓和包容的心。要懂得在人的關係結構中,首先的原則就是友愛;堅持顧全大局、維護社會利益,要讓你的行為和活動限定於有益社會行為,因為這符合你的本性;正確對待人生,樂觀面對生死,生與死之間的距離是很短暫的,看看在你之後的時間,再看看在你之前的時間,在這種無限面前,活三天和活三代之間有什麼差距呢?因此要在有限而寶貴的生命裡,抓緊做好每一件事,以自己的勤奮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篇8:讀書報告

《第五項修煉》深奧難懂。這本書主要告訴我們如何構建一個學習型組織。其中,五項修煉分別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隊學習、系統思考。自我超越的修煉是深刻了解自我的真正願望,並客觀地觀察現實,對客觀現實正確的判斷。通過學習型組織不斷學習激發實現自己內心深處最想實現的願望,並全心投入工作、實現創造和超越;心智模式影響自我表現出來的行為,通常在剎那間決定什麼可以做或不可以做,這就是心智模式在發揮著作用。改善心智模式我們把自己工作組織看成學習的場所,把自己工作組織看作是轉向自己的鏡子,這是心智模式修煉的起步,我們學習發掘內心世界的潛在能力,使這些能力浮在表面,並嚴加審視;共同願景指的是一個組織中各個成員發自內心的共同目標,在一個團體內整合共同願景,並有衷心渴望實現的目標的內在的動力,將自己與全體衷心共有的目標、價值觀與使命的組織聯絡在一起,主動而真誠地奉獻和投入;團體的集體智慧高幹個人智慧,團體擁有整體搭配的行動能力。當團體真正在學習的時候,不僅團體整體產生出色的成果,個別成員成長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學習方式為快;企業和人類的其他活動一樣,也是一種系統,也都受到細微且息息相關的行動所牽連,彼此影響著,因此必須進行系統思考修煉。系統思考的修煉是建立學習型組織最重要的修煉。

《第五項修煉》提供了一套使傳統企業轉變成學習型企業的方法,使企業通過學習提升整體運作“群體智力”和持續的創新能力,成為不斷創造未來的組織,從而避免了企業“夭折”和“短壽”。在如今學習型組織是一種適合時代潮流的管理方式,只有通過這種方式,一個企業才能永葆青春,不至於早早夭折。

當然在社會之中,個人終究是渺小的,集體的力量才是強大的,學習之中也是如此。所謂學無止境,學習的過程也就是我們戰勝一個個困難與挫折的過程。的敵人其實就是我們自己。只有打敗了自己才能獲得最終的勝利。在學習中,我們如果團結集體的力量,積極採取其他人的意見,以沉著冷靜的頭腦來分析,才能把握全域性。團隊學習不僅是自我水平的提高,也是集體水平的提升,學習的真正價值才會慢慢體現出來。

雖然現在我還是一個大一的學生,但是光陰似箭,時間就如同白駒過隙,一眨眼就過去了,所以現在就要開始瞭解職場相應的知識。這樣才能為自己今後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如今的我,應該以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為主,在空餘時間補充職業相關的知識。社會是殘酷的,如果時時刻刻更新自己,很快就會被淘汰。學習型組織的建設就是一個特別值得借鑑的學習方法,相信在未來的企業工作中,團隊協作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篇9:讀書報告

在知識更新日益劇烈的時代,重視人的再教育、終身教育,是面對新形勢的有力舉措。接受教育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更是示範的榜樣,感召的力量。這個假期,我閱讀了彼得・聖吉博士的《第五項修煉》,寫下了我的體會。

彼得×聖吉所創立的是學習型團隊,他希望建立的組織模式能夠更適合人們的工作。在一個團隊中,很多有共同理想的人組成一個大的學習型群體,使人們在團體中都能以自己的理想為目標,不斷的前進。同時在團隊中不斷髮揮自己的潛能,敢於挑戰極限,不斷創新,幫助他人,和其他人一起,共同創造知識的成果。從真正的團隊學習中體會工作生活的意義,實現自我價值。

彼得・聖吉博士的《第五項修煉》對每一項修煉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對五項修煉的結合也恰到好處,指出了個人與組織間的密切關係,使人讀後深受感觸:分別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理想、團隊學習、全域性思考。

1.自我超越。自我超越的修煉就是要建立個人“願景”,保持創造性張力,看清結構性衝突,誠實地面對真相,學會運用潛意識。能夠運用自我超越的人,可以不斷實現他們心裡的願望,我覺得自我超越就是一種精神力量。當人們希望達到某些願望的時候,首先要有“我想達到”的願望,這種願望越強烈,願望能夠實現的機會就越大。對於能夠自我超越的人,他們對待生命的態度就好像雕刻家一樣,全心投入,不斷的創新和超越,是一種真正的學習。鼓勵別人追求“自我超越”的力量,便是你自己先認真地追求自我超越。

2.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於心中,影響我們如何瞭解這個世界,以及如何採取行動的許多假設、成見,或甚至圖象、印象。我們通常不易察覺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對行為的影響。學習如何將我們的心智模式開啟,並加以檢視和改善,有助於改變心中對於周遭世界如何運作的既有認知。改善心智模式就是要有效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開放心靈,接受別人的想法。總之,在團體中,每個人的思想都是不一樣的,一個團隊的成功合作,就需要我們開啟自己的心扉的同時,也要接受別人的想法和意見。這樣才能開啟通向成功的門窗。

3.建立共同理想。一個共同理想是團體中成員都真心追求的願景,它反映出個人的願景。而這種共同的理想就是團隊中的“凝聚力”。這種凝聚力是可以無限放大的,是一個超越個人上升到團隊高度的概念。願景具有強大的驅動力,在追求願景的過程中,人們自然而然就會產生勇氣,去做任何為願景所必須做的事。系統思考是建立共同願景的沃土,它的修煉需要系統思考的支撐。

4.團隊學習。團隊學習是發展團體成員整體搭配與實現共同目標能力的過程。曾經有過這樣一個試驗:在一個團隊中,大家都認真參與,每個人智商都在一百二十以上,而集體的智商卻只有六十,這是為什麼呢?團隊學習的修練即在處理這種困境。團隊學習的修練從“深度探討”開始,深度探討是一個團隊的所有成員,在思考了所有問題之後,毫無保留的說出心中的思考而進入真正共同思考的能力。換言之,即在群體中讓想法自由交流,以發現遠比個人思考更深入的見解。同時,在深入討論當中,每個人都能獲得超過自己思想數倍的思想。思想是可以傳遞的,不同方向的思想能夠使人們變得更加聰明。

5.全域性思考。群體與人類其它活動都是一種系統,也都受到細微且息息相關的行動所牽連,彼此相互影響並要經年累月才完全展現出來。我們是群體中的組成部分,要時時刻刻想著群體的願望。身在團體中,想要看清所有的事情是很困難的,有的時候需要犧牲自己的利益,來保護群體的利益。而我們就應該從全域性巨集觀的角度思考群體的價值取向,進而調整自己的價值取向,達到個人價值與全域性價值的平衡。

當然,每個團體都有自己的特點,彼得聖吉×博士的觀點是要我們去發展學習型的團隊合作。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從中學到自己需要的理論,並把這項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真正做到活學活用,學以致用。

篇10:讀書報告

很久以前就知道餘華的兩部代表作,《活著》《許三觀賣血記》。高中時旁邊的書桌上放了一本《活著》本想著只隨便掃一兩眼便罷,沒想到一讀起來就和嚼了炫邁一樣,根本停不下來,一個下午的時間一口氣讀完這本小說,眼睜睜的看著一個又一個的角色已各種各樣的方式接連死去,心裡就像是被痛苦接連不斷的蹂躪,但是餘華似看客般冷漠的筆調又讓這種絕望的痛苦找不到宣洩的出口,無法釋放。因此《活著》讓我難受了很長時間。潛意識裡也暗暗覺得慎讀餘華。那天去圖書館本來要找一部小說,但卻無意間瞟到了《許三觀賣血記》,就像有魔力般的,我走近那本書,慢慢蹲下,看著那已經發黃的書脊,卻遲遲伸不出手。只是聽書名就覺得有種心痛的感覺,賣血,賣誰的血?為何要賣血?是賣自己的,還是倒賣別人的?許三觀是像福貴一樣最後全家都遭遇了不幸還是他一人的坎坷命運便足以讓人扼腕?以餘華慣有的冷漠風格,這本書會不會再次讓我反覆品味濃濃的痛苦?這一切的疑慮都積聚在了我的右手,無法移動。強大的好奇心終究戰勝了疑慮,又是半個下午,當餘暉落下,餘華的另一部代表作也完全成了我記憶的一部分。

怎麼說呢,讀完這本書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這就完了?第二個感覺就是,終於大家都沒死,都活得好好的,能長舒一口氣了。說實話可能由於我閱歷淺薄,或者缺乏對那個時代更為深入的認知,剛讀完放下書我都不知道作者到底要表達什麼核心,但我慢慢發現,這篇小說越品越有味道,雖然看起來餘華僅僅是在道來一個故事,一個發生在50年代的小城市裡一個叫許三觀的絲織廠工人和家人的故事。

人是矛盾的集合體。有時我會因為許三觀的對孩子深深的愛感動,在饑荒時期,為了讓老婆孩子們吃上一頓面,走進了醫院的大門,去賣血。為了救不是親生兒子的大兒子的姓名,一路奔波,一路賣血,前後賣血間隔甚至只有5天,還差點因此而送命。但有時候他身上也有狹隘的市民性,比如災荒時期帶他二樂三樂去吃麵,卻唯獨不帶一樂,直接告訴一樂因為你不是我兒子,所以你去吃一個烤紅薯吧。試想一個10歲大的孩子,已經吃了57天的玉米飯,眼看著自己的弟弟被爸爸媽媽領著去了飯店,自己卻只能吃沒有巴掌大的紅薯,去找自己的親生父親卻又毫不留情的被趕出來,大人之間的事情卻要一個無辜的孩子來承擔,這未免太不公平。所以讀到這裡,我對許三觀又有些不滿了。

接下來說他和許玉蘭,當時他追許玉蘭的情節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只因為給女孩子買了8角的零食,便要人家嫁給他,更出其不意的是,許玉蘭居然就答應了。讀到他們剛結婚時候我以為他們之間是沒有愛情的。許三觀抓住了玉蘭的把柄:與何小勇曾經偷嚐禁果,並且三觀和玉蘭的大兒子一樂長得越來越像何小勇。於是許三觀便整日不做家務,躺在椅子上舒舒服服的晒太陽,將家務全丟給許玉蘭。後來許玉蘭知道了三觀與林芬芳的事情,在使出看家本領―坐在門檻上喊出一番風格與佟湘玉極為相像的怨言之後,也一如當年的許三觀,整日不做家務,而是嗑瓜子串門,頗有輕喜劇的味道。但是讀到最後,我卻改變了原來的看法,十年內亂時期,由於許玉蘭曾經將自己交給兩個男人,因此被冠以“妓女”的稱號,整日當“陪鬥”,胸前掛著牌子一站就是一天,許三觀本想避風頭,讓三個孩子去給媽媽送飯,沒想到他們都嫌丟人,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偷偷摸摸的去送飯,這時有個情節讓我大為感動,許玉蘭一看滿鍋的白米飯,只好勉強嚥下,但是將米翻起來,卻發現底下是滿滿的肉,原來三觀害怕有人來檢查,便將肉埋在米飯底下。這是三觀對玉蘭的愛。三觀老了之後因為想吃炒豬肝喝黃酒,就去賣血,沒想到年輕的血頭說他的學老了,只能去當給油漆匠刷牆用的“豬血”,這番話讓一輩子靠賣血度過艱難時光的許三觀頓時感到支柱倒塌,在大街上嗚嗚的哭起來。相似的,三個兒子為父親的舉動感到丟人,玉蘭則對三個兒子的反應大為斥責,並歷數了三觀賣血為他們做的事,爾後用哄孩子一樣的語氣安慰三觀,並和他一起吃了炒豬肝和黃酒。當玉蘭聽說了年輕血頭對三觀說的不客氣的話時,便義憤填膺的擺出潑婦的架子罵了起來,但是這次,與以往不同,我覺得她是那麼的可愛,我感受到了她對丈夫深深的愛。

誠然,三觀和玉蘭是相愛的,他們的愛通過輕喜劇一般的情節慢慢的像讀者展現,直至結尾,令人動容。於是我便困惑之前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生活小事又該如何解釋?這時,我似乎覺得文章並不是這麼簡單,除了一些家長裡短的敘述,背後隱藏著另一條主線,那就是――平等。

可以說三觀和玉蘭都是追求平等的人。三觀之所以在抓住玉蘭把柄之後不做事,是因為他自己辛辛苦苦養大的兒子居然是別人的孩子,自己當了徹徹底底的“烏龜”,心裡委屈,所以讓玉蘭做事心裡感到平衡。玉蘭後來的舉動也是這個道理。還有另一件大事可以證明,三觀聽說給自己戴綠帽子的何小勇出了車禍之後高興了好半天,逢人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何小勇自己的親生兒子不認,自己辛苦撫養,這就是何小勇遭了報應,而自己卻身體健康。從這些話可以看出許三觀內心裡追求的平等。做了“惡事”的何小勇的悲慘結局讓他心理平衡,雖然這種想法很不道德,但卻將許三觀心裡積壓了幾十年的心病治好了不少。

但可惜的是,許三觀雖有平等觀念,卻不是我們真正意義上提倡的平等。他眼裡的平等就是你們家有什麼,我們家也要有,你對我差,我也不能對你好。這種平等只是一種處於低階水平的比較,三年饑荒時期,許三觀曾埋怨過一句:這饑荒早來晚來都沒事,偏要在我們家無所積蓄的時候來。他只知道饑荒來的不是時候,但卻沒有進一步想過為什麼會有饑荒,如果沒有人民公社運動將他家幾乎所有的儲備都交公,即便今年收成不好恐怕也不至於落得如此地步(作者借許三觀之口說出此句,實在犀利)。別人家也吃不上好的所以許三觀沒說什麼,但卻不知對政策的分析與質疑能力的缺失是一種更大的不平等。所以許三觀縱然骨子裡是一個善良的,甚至可以說是有大愛的人,但仍然逃脫不了這種幼稚的平等觀帶給他的小市民氣。

試想我們自己的生活,是否也會因為關注範圍之小而成為了日後開闊眼界的桎梏?

總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小說主題是多元的,總有一個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引發讀者的深思,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好的作品越想越有味道。

以上僅本人自己讀後的一些想法,文章仍有許多不足,尤其是後面寫到關於平等,總是感覺沒有辦法寫到我滿意,這和閱讀量,思想深度有很大關係,在此檢討。

篇11:讀書報告

《杜拉拉昇職記》講述的是主人公杜拉拉在工作中不辭辛苦,升遷途中經歷的挫折與磨難,對自己所處的公司的政治鬥爭的感悟以及她在工作中所擁有的愛情經歷,生活理念和為人處事的方式。

人的最輝煌的時間段可以說是獻給了自己的工作的。在人的前二十幾年中,努力學習,學習各種各樣的知識。對於學生而言,學校是溫房,沒有任何的風雨,沒有任何的外界的干擾,學生很舒適的成長著,被溫房中的養分滋潤著。而當脫離溫房時,他們會發現,外界與自己心中所想像的是那麼與眾不同。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不是人人都是富二代,不是人人都有雄厚的背景,在如今的社會中,有著背景是令人羨慕的,因為它可以令你少走很多彎路,直接就可以通向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或許這對許多人來說很不公平,不過這就是生活這就是社會,理想的公平是絕不不存在的。對於那些初出茅廬,或是已打拼過一段時間的那些沒有背景的人們來說《杜拉拉昇職記》是一本可以借鑑的書。《杜拉拉昇職記》是一部描述白領生存法則的小說.小說的主人公杜拉拉是典型的中產階級的代表,她沒有背景,受過較好的教育,走正規路子,靠個人奮鬥獲取成功。在這本書中小說主人公杜拉拉從一個民營企業做起,再經歷港臺企業,慢慢的朝著自己的外企前進。

對於人一生的職業而言大致可以分為這幾個階段,就業階段,擇業階段,樂業階段。在一開始是職業在選擇你而不是你在選擇職業,當你有了一定的經驗後,可以對自己嚮往的職業開始進行選擇,而樂業,顧名思義,就是享受自己的職業了。當然很多人一輩子都處於就業階段,始終無法再向前一步,小說中的主人公拉拉,卻不是這麼一個人,她有這自己明確的目標,一心想去外企的她,歷經民營企業和港臺企業的洗禮後,拉拉終於如願以償地進了通訊行業的美資500強企業db,任職華南大區銷售助理,月薪四千。那時的她,大學畢業四年了。在進入外企後,拉拉在外企的經歷跨度八年,拉拉從一個樸實的銷售助理,成長為一個專業幹練的hr經理,見識了各種職場變遷,也歷經了各種職場磨練。然後其經歷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比如:同級對直接領導有了矛盾後,作為旁人,該怎麼處理,尤其是當事人自己也對上級有抱怨的時候,該怎樣處理?當直接上司和間接上級之間對自己有不同看法的時候,該如何處理?當直接上司和更高級別上司有矛盾時,該怎麼處理?遭遇辦公室愛情的時候,該怎樣面對?遭遇情敵的時候該怎麼處理……等等一系列的問題。而這些問對於我們年輕人在實際工作中很有借鑑意義。比如在面對辦公室愛情的時候,拉拉沒有選擇逃避,而是用機智去面對,用警覺去捍衛。但在遭到同事兼情敵的惡意攻擊的時候,不退縮,不正面衝突。尤其是絕不把工作和感情糾纏在一起,很理智地區分開來。

杜拉拉,長相中等偏上,身材是標準的ol瘦版,學歷是名校本科,沒特別顯赫的背景,如果說她有什麼最為特別的地方就是有著卓越的智商iq和eq,有著特別強烈的上進心,有著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的性格,正是這些,造就了她的成功。由這本書不禁讓人想到了未來的自己,畢業後的我們即將踏上工作的崗位,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與生活。所以,《杜拉拉昇職記》讓我提前瞭解了職場中所需要面臨的考驗,以便於現在能夠更好的鍛鍊自己。

篇12:讀書報告

讀書報告2篇

9月――“玉蘭花開、書香四溢”

――公共管理學院讀書報告

科洛廖夫說過:人離開了書,如同離開空氣一樣不能生活.書籍是我們的精神食糧. 書也是我們的精神支柱.當我們在宿舍休息的時候,枕旁還放著遙遠的亞里士多德,當我們徜徉在美麗的校園時,手中也不忘捧一本“愁煞人”的紅樓夢,當我們奮筆疾書記錄下那星星點點的思想碎片時,便成就了一篇篇閃爍著獨立思考光芒的讀書報告.

“讀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發人深醒、促人思考”、“不讀書的人,不僅人要變得淺薄,也將被社會的前進步伐所拋棄。”為了讓同學更好地瞭解讀書的意義,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全面提升人文素養,打造和諧、大氣的文化,在每個學期初舉辦讀書報告比賽,在我院已經形成了一個傳統.炎熱的暑假也因為有了書籍的陪伴而不再單調,看著自己的思想結晶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也反過來進一步促進了廣大公管學子遨遊書海,呼吸書香,品味經典,對話大師,完善人格。這些也儼然成為了我們學院學術沙龍的一部分。

此外,我院還於04年承辦了“廣西大學 2004 年大學生科技節社科類學術論文及社會調查報告比賽”。社科類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比賽是我校 2004 年大學生科技節的一個重要專案。經過申報,校科技節組委會、校團委決定,把該比賽專案的承辦權授予我院,我院也不負眾望,圓滿完成了任務,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且我院學子也在該屆比賽中獲得了不俗的成績,另外我院還緊扣時代步伐,在十七大召開之後迅速舉辦了“歡慶‘十七大’喜迎‘兩會一節’”知識競賽,在廣大同學中掀起了一股學習和領會十七大精神的熱潮。

一.活動目標與思路

1.以課程為依託,在各課程中提倡閱讀文化

2.促進學校內涵式、人文化發展,提高辦學品位,努力建立“書香型學院”。

3. 在學生中倡導“與書交朋友”的思想,在學生中形成一種自覺看書的氛圍,以新穎活潑、形式多樣的讀書活動為載體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讓讀書逐漸成為學生的一種生活方式,為其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4. 以“讀書報告比賽”為載體,開展全院性的讀書活動,構建有特色的書香校園文化,推動書香校園、書香班級,提升學校品位。學生階段是人生讀書的黃金時光,幫助學生養成熱愛讀書的習慣,多讀書,讀好書,提高讀寫能力,充實文化底蘊,陶冶情操。

5.以書籍為紐帶,促進老師和同學們的交流.以書為友,增進師生的感情,也為老師在授課中把握學生興趣做好了鋪墊.

二、實施方法與過程

1.確定活動方案

2.請老師指定書目,並確定初賽和預賽的評委。

3.向各班發出通知,廣泛發動,並在學院和學校貼出板報,廣泛宣傳,擴大影響。

4.督促各班,及時把參賽作品送老師評議,決出進入複賽的作品,並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舉行網路投票。

5.決出獲獎作品,舉辦頒獎儀式。

三、工作成效及取得的經驗

1.每一屆直接參與到讀書報告比賽中的同學都多達幾十人,再加上網路投票和平面宣傳,每次比賽都能在同學當中引起強烈反響,同時也促進了老師和學生的交流與溝通。

2.通過舉辦讀書報告有效的在我院營造了良好的讀書風氣,對於陶冶情操、開闊視野,提高廣大學子的綜合素質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有利於培養學生“愛讀書,會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同時也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提升了校園文化品位,營造了積極向上的和諧校園氛圍。

3.另外通過讀書報告,還讓我們發現了我院許多具有文學天賦的人才,通過讀書報告也有利於進一步把他們引向學術的道路。

四、附件目錄

1、第四屆讀書報告策劃書

2、第六屆讀書報告策劃書

公共管理學院第四屆讀書報告比賽策劃書

活動目的:

為了進一步弘揚讀書文化,響應學校號召,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陶冶情操、開闊視野,營造良好的讀書風氣,培養學生“愛讀書,會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推進學習型校園建設,同時為了組織教育學院同學們深入學習貫徹黨的時期大精神,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升校園文化品位,提高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營造積極向上的和諧校園氛圍。我院舉辦2007年讀書報告比賽。

參與物件:我院全體本科生

活動時間:2004年9月18日至10月9日

主要參與部門:文化部、宣傳部

具體安排如下:

一、前期準備

請學院老師指定相關專業數目,併購買活借閱相關圖書。

二、宣傳階段

2004年6月1日至放假,在全院範圍內,通過辦板報、辦院刊、在網站上釋出相關文章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愛讀書,會讀書,讀好書”的習慣及相關活動。

三.主要活動:

1)督促各班宣傳委員及時收集參賽作品

2)統一上交各班作品

3)聯絡三名老師擔任評委,分別單獨評閱一部分作品,每位老師評出十名進入決賽

4)另請三名老師對進入決賽的作品分別打分,再取其平均成績

3)比賽期間其他各部進行相應的配合

作品要求: A4紙張,不少於2500字,字型為小四,上交電子版和列印版

遞交方式:交至各班宣傳委員,由班級宣傳委員將列印版和電子版分別提交至文化部幹事和郵箱

李政冀 3271992  

報名及交稿截止時間9月18日

四、頒獎儀式急暨讀書學習經驗交流活動

時間:10月9號  下午3:00

地點: 學院203

嘉賓:哲學的老師為主

獲獎選手: 一、二、三等獎的得主

主持人:暫定為李皎

獎勵以物質獎勵(現金+書籍)和精神獎勵(獎狀)相結合方式

五、具體平分標準

屆時將邀請學院各專業資深老師以匿名形式組成評分小組對作品進行評分,並用加權平均數求出最後得分。

1. 題目新穎,緊扣時代主題5 %

2. 獨特的思維角度,有一定社會價值20 %

3. 深入的思想內涵40 %

4. 語言流暢,達意清晰15 %

5. 條理清晰,有一定的知識構架20 %

獎項設定:

本次比賽將按照參賽人數,依據作品得分評出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優秀獎數名,優秀組織獎二名。 比賽共設獎金 1000 元,並頒發榮譽證書。

五、經費預算

獎金1000元

列印費用100元(預計)

頒獎活動費用 300(預計)

共計1400元

公共管理學院第六屆讀書報告策劃書

前言:

校園文化既是高校廣大師生在特定的環境中創造的一種與社會、時代緊密相關,又是具有校園特色的人文氛圍、校園精神和生存環境;校園文化的建設、繁榮和傳承,要落實到不同的層面。豐富多彩的活動給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促進了校園文化多渠道、深層次、高質量的發展!

讓我們攜手走進公管學院舉辦的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為主題的讀書報告活動中,領略浩瀚書林中的亮麗風景,體味書中的無限情趣!以“讀書求知成才”為口號,我們將全力為廣大讀書愛好者營造一方溫馨清雅的學習氛圍,為豐富校園文化,促進我院的學風建設,提高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盡一份微薄之力!

本次讀書節以“共知、共享”為主題,以“點撥人生迷津,啟迪智慧,開導人生”為己任,進一步加強同學們的求知慾,號召大家多讀書,讀好書!希望各系能組織同學踴躍報名參加。

公共管理學院第八屆讀書報告於9月3日隆重拉開帷幕。主要內容包括:

1.讀者交流會

2.品析名著---文學講座(兩場)

前期準備:

一.聯絡文傳學院老師指定相關書目和寫作主題。(團宣)

二.各班分派寫作重點,確定參加人員。

三.確定教室及主持人.(9月13日前)

四.邀請嘉賓和老師。(祕書處)

(一) 讀者交流會

活動目的:在相互的交流中,增添大家對讀書的樂趣

主題:交流學習經驗,探討文學知識,交流文學感想,共饗文學盛宴

活動形式: 選手自由交流 + 評委提問 +  觀眾提問

主持:吳靜

時間:9月18日

地點:待定

參加人員:每班四名同學(05、04級為主)

活動物件:全院師生

老師打分標準:每項各25分

口齒清晰,語言連貫流暢

針對性強,有自己獨立的思考

準備充分,對書和作者理解深刻

思維活躍,應變能力強

(二) 品析名著---文學講座

主講 :  文傳學院老師

時間 :  11月23日、11月24日

地點 :  學院101室

主題:名家講名著,新聽新智慧

主持人:王徵

活動形式:老師講述  +  觀眾提問

參加人員: 全院師生

後期工作:

一、頒發獎品和證書(學宣製作)

二、向評委老師和嘉賓表示感謝(學生會主要幹部)

三、徵集廣大師生對此屆讀書報告比賽的意見和建議。

活動經費:

評委禮品180元

選手獎金獎狀等600元

講座主講老師禮品400元

其他未知200(列印、水等)

總計:1380元

備註:

1、各班需要有一名以上負責人與文化部保持聯絡,以便臨時通知突發情況。

2、部分活動舉辦時間地點待定,屆時我們將具體通知,一旦活動時間和地點確定,各系如有時間衝突,請負責人及時與我部聯絡。

多種形式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

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以來,公共管理學院黨委積極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主題學習實踐活動,以實際行動深入學習宣傳貫徹十七大精神。

觀看開幕式,認真學習十七大精神

10月15日上午,黨的十七大拉開帷幕。公共管理學院的學生黨員圍坐在電視機前,與西鄉塘大學西路社群黨支部的黨員代表一起觀看十七大開幕式,邁出了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的第一步。

在觀看開幕式過程中,大家用心聆聽胡錦濤的精彩報告,認真記錄報告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看到十六大以來我國在各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深受鼓舞的同時對黨和祖國的未來充滿了信心,也更加堅定了共產主義的信仰,明確了自己的使命。”大家紛紛表示。

開展知識競賽,切身感受十七大精神

黨的十七大的大幕尚未落下,學習十七大精神的熱情已經高漲。10月19日,十七大的氛圍正濃,全國人民沉浸在十七大勝利召開的喜悅之中。此時,距首都千里之外的綠城南寧,一場主題為“歡慶十七大”的知識競賽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這是公共管理學院的廣大黨團青年正以一種特殊的方式慶祝十七大召開,學習十七大精神。

趣味的問答、刺激的搶答,中國共產黨的基本知識、“十七大”的相關精神已在不經意間滲透進了學生的頭腦。“選擇競賽這種靈活的方式,是為了使黨的知識更深入人心,方便學生深入學習十七大精神。”公共管理學院團委副書記黃文靜老師這樣說。

開設專題黨課,及時講解十七大精神

把十七大的新觀點、新思想融入到預備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培訓中,是公共管理學院深入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的又一有效形式。

乘著十七大的東風,公共管理學院分黨校第23期預備黨員培訓班和第25期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先後開班,分別招收學員35名和154名。開辦班典禮上,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韋日平教授開設《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弘揚十七大精神》專題講座,及時把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融入到黨校教學中,把學習和宣傳十七大精神作為黨課培訓的一個重要內容,切實加深了學員們對十七大精神的瞭解與認識,提升了學員們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的熱情。

結合專業研討,深入貫徹十七大精神

中央印發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的通知中提出:“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要緊密聯絡本地區本部門的工作實際,緊密聯絡廣大黨員的思想實際,堅持學以致用、用以促學,把用黨的十七大精神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作為學習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宣傳貫徹十七大精神,用理論指導實踐,11月11日,公共管理學院聯合自治區社科聯、廣西大學社科聯共同主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視野下的公共管理”研討會,結合專業特點,開展對黨的十七大精神的理論研究,探討和諧和會與公共管理領域的一系列問題,把十七大精神與專業建設、專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列出一批重點選題,推出一批理論成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理論依據,效果顯著。

運用課堂陣地,長期宣傳十七大精神

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陣地。根據黨中央“要切實抓好黨的十七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的工作”的要求,公共管理學院在期中教學檢查會議上,要求各學科老師認真學習十七大精神,結合各自的學科背景率先學習、深入研討、深刻領會十七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把學習黨的十七大精神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和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滲透融入到專業教學過程中去。

“讓第一課堂成為學生學習十七大精神的主陣地,引導廣大黨團青年認真學習、深切體會、深入貫徹十七大精神。”秉著這一理念,公共管理學院全體教師將以實際行動,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紮實推進十七大精神“進課堂、進學生頭腦”。

公管舉行“歡慶‘十七大’喜迎‘兩會一節’”知識競賽

10月19日晚,公共管理學院在院203教室舉行了歡慶“十七大”,喜迎“兩會一節”知識競賽,公共管理學院06級和07級學生組成的6個參賽隊參加了競賽。公共管理學院團委副書記黃文靜老師及來自廣西民族大學、我校學生委員會和各學院學生幹部代表來到現場觀看比賽。

黃文靜副書記為比賽致詞。她說,舉辦本次活動的目的在於歡慶黨的“十七大”的勝利召開,向同學們宣傳和普及黨的基本知識。她還說到此次活動是受到公共管理學院黨委和團委的高度重視,同時感謝在座的兄弟院校代表的大力支援表示感謝。

比賽主要分四個環節,分別是開場必答、幸運選題、開心搶答和風險提速。選手們以班為單位,三人為一組參加競賽。緊張的比賽開始了,每個組都有基礎分100分,然後根據所答的題目來進行相應的加減分,各位參賽選手都認真聽題,積極思考,踴躍回答問題。

在第二個環節結束後,公共管理學院文藝部的四名同學為大家帶來了詩朗誦《我的祖國》,他們用飽含感情的聲音表達了對祖**親的熱愛和對黨的熱愛,詩朗誦把現場的氣氛推向高潮。

比賽在熱鬧的氣氛中進行,統計結果最後顯示社工06參賽隊以190分的成績獲得了冠軍,該組隊員黃露燕同學還獲得了最佳表現獎,由黃文靜副書記為他們頒獎,其他組也獲得了相應的獎項。 舉辦這次活動目的在於歡慶黨的“十七大”和迎接“兩會一節”,讓公管學院乃至全校同學們瞭解和掌握黨的知識,意義重大。

廣西大學2004 年大學生科技節社科類學術論文及社會調查報告比賽總結

社科類學術論文和調查報告比賽是我校 2004 年大學生科技節的一個重要專案。經過申報,校科技節組委會、校團委決定,把該比賽專案的承辦權授予我院。根據校團委的指示精神,我院團委在院黨委的直接領導下,群策群力,得到了全院及各兄弟學院同學們的大力支援,比賽取得了圓滿成功。

本次比賽共收到 17 個學院選送的 157 件(篇)作品。其中社科類學術論文 90 篇,社會調查報告 67 篇。經過初評, 45 篇論文進入複賽, 30 篇調查報告取得複賽資格。最後, 20 篇論文和 19 篇調查報告在終評中脫穎而出(具體情況請參閱所附參賽情況一覽表)。

本次比賽專案從宣傳到總結表彰經歷了半年多時間,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果。現將本次比賽的'基本情況總結如下:

第一階段:宣傳發動階段( 2004.4 ― 004.9 )

從 2004 年 4 月校黨辦、校團委以檔案形式發出我校舉辦 2004 年大學生科技節的通知開始,我院團委高度重視,利用《社管快訊》、櫥窗、板報、開討論會等方式把學校的指示精神向全院廣大同學傳達,激起同學們極大的參賽熱情。特別是在暑假,要求同學利用假期多讀書、多寫學術論文,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寫出高質量的社會調查報告。同時,向各兄弟學院提供承辦該專案的相關資訊,為全校同學參加比賽提供便利。

8 、9 月份繼續利用《社管快訊》等宣傳媒介進行了更為廣泛的宣傳。學院團委從 9 月份起在學工組設定諮詢點,調派相關學生幹部值班,回答廣大同學關於科技節的有關疑問。

第二階段:徵稿整理階段( 9 月份― 10 月中旬)

在這個階段,參賽作品陸續由各參賽單位選送到我院團委。我院團委派專人進行收集、整理,並對參賽資格作了初步稽核。由於有些參賽作品標準化程度低或申報書填寫不完整,為了維護作者的利益,我院團委把那些需要完善的作品反饋給作者。

在這個過程中,我院應個別兄弟學院的要求兩次放寬了截稿期限,以便有更多優秀的作品能夠參加比賽。對作品進行清點、整理、核對後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把作品的詳細資訊輸進電腦。同時,為了公平起見,對每個參賽作品進行了匿名和消除相關資訊處理,並隨時向校團委彙報工作進展情況。

第三階段:評比階段,包括初評和終評( 10 月下旬― 11 月下旬)

由於作品數量較多,而專家評委老師的工作量較大,評比時間進行了將近一個月。

初評階段約佔半個月。為了公平起見,經過校科技節組委會、校團委的批准,我們聘請了 9 位專家老師作為評委。初評作品分為 7 組,作品平均分配到每個評委老師手上,然後按比例抽取初評成績較前列的作品直接進入複賽。經過初評,共抽取 45 篇論文, 30 篇社會調查報告進入複評。

複評的工作更加繁重,多位評委老師每人要對每件作品打出成績,然後以加權平均分作為終評分。由於大多數評委老師都是相關領域的專家、碩士生導師,時間相當緊,只能利用週末等休息時間來進行評審,這給評審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為了保證評比的公正性,我們將所有進入複賽的作品重新作了分組和編排。

第四階段:總結表彰階段( 12 月)

終評成績出來後,學院團委認真聽取了評審委員會評委們的意見,在此基礎上把成績和終審委員會的意見彙報校科技節委員會、校團委。在這個階段,學院團委根據實際情況設計了該專案的展板,並與各兄弟學院進行了資訊溝通。

在評比過程中,我院團委積極聽取評審委員會專家老師們的意見,不斷改進和加強組織工作,及時向校團委反映老師們的建議。對於本次的參賽作品,評委老師給予了較高評價,認為選題多樣,有深度且角度新穎、質量較高,充分反映了我校廣大同學的科研精神,特別是那些參與導師課題的同學的科研水平。同時,他們對我院團委組織的本次專案的比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組織得力,準備充分,宣傳到位,不僅參賽作品多,而且參賽作品質量也非常高。並且在時間非常緊的情況下保證了評比的公平公正性。

幹細胞治療心衰讀書報告

基礎醫學院05級臨床三班第4組

[90501320趙  冉]

[90501319郭慧凝]

[90501317劉  濤]

[90501315李  樂]

[90501313江小成]

摘要:各種心臟疾病發生後,因為心肌細胞增殖能力極低,壞死心肌有纖維組織替代,最終導致心力衰竭。幹細胞治療是指通過某種方式,使具有高度複製和高度分化能力的細胞群體或基因到達病變的心肌,在適宜的條件下,再生出新的心肌和血管,改善心肌血液供應和心功能。儘管機制不詳且仍有許多問題尚待解決,但仍然是一種很有前景的治療手段。

關鍵詞:心力衰竭;幹細胞

Abstract: The necrotic myocardium after various kinds of heart diseases often is replaced by fibrous tissue because of the very low regenerative potentiality, which will then result in heart failure. Stem cell therapy refers to the methods, which can convey cells with high replic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and genes to damaged myocardium, and then regenerate the new myocardium and vessels to promote myocardial blood supply and heart function under feasible condition. Although the mechanisms not very clear and many questions is suspending, it still is a therapeutic method with good perspectives.

Key words: Heart failure; Stem cell therapy

心力衰竭是各種心血管疾病的終末階段,多見於高血壓、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瓣膜病、心肌病等疾病的晚期,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已經成為發達地區致死的重要原因。由於大多數心肌細胞和神經細胞一樣,屬於永久性細胞,所以其數量是有限的,損傷之後沒有自我修復和再生的能力。目前應用的各種治療方法如藥物治療、外科治療和介入治療等都已經得到了改進,但因均不能使心肌數量增加,只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心力衰竭的發生或症狀,且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晚期患者常需要進行心臟移植,而供體難以獲得、免疫排斥反應、費用的昂貴及手術的高風險使心臟移植治療受到很大的限制。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必須使心肌細胞數量增加[1]。隨著分子生物學的飛速發展,基因治療或幹細胞治療可以直接對損傷的病變進行補充或修復,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本文就是小組同學共同學習幹細胞治療心衰相關文獻書籍之後的讀書報告。

一.心肌纖維的再生

心肌纖維的再生能力目前並無證據確鑿的定論,但一致認為人類心肌纖維的自我再生能力遠遠不足以補償在心肌梗死等嚴重心臟疾病時造成的心肌損傷。在一些脊椎動物實驗中,實驗者發現了心肌纖維受損後的再生,但在哺乳動物實驗模型中,損傷後的心肌纖維也表達一些促進複製的基因,卻未表現出再生的能力。

有證據[2]顯示,內皮細胞可以由骨髓源性祖細胞分化更新,但是心肌纖維的更新機制和來源卻充滿爭論,同時,一些潛在的阻礙心肌纖維更新的機制也被探索研究出來(見圖1)。具體看來,可以使心肌纖維更新的來源主要有三點:

(1)心肌纖維自我複製。在心肌細胞更新中發揮一定角色,但哺乳動物的心肌纖維複製能力非常低,屬於永久性細胞[3]。

(2)骨髓幹細胞動員。研究顯示接受骨髓幹細胞注射或動員之後的患者心肌纖維數目增加,收縮力增強。但是動員效率較低,而且多潛能分化以至於生成的心肌纖維數目較少[3]。

(3)心臟幹細胞分化。心臟幹細胞有分化成為各類心肌細胞的潛能,包括心肌纖維。目前研究前景較好,但是潛在的阻礙機制尚未探明[3]。

二.用於治療心臟疾病的幹細胞型別

目前,包括胚胎幹細胞、造血幹細胞、骨髓間充質幹細胞、脂肪間充質幹細胞、內皮祖細胞及骨骼肌幹細胞進行細胞移植的許多動物實驗都報道了幹細胞移植可以改善心臟功能(見圖2),但尚未發現非常理想的可用於臨床治療的幹細胞型別。本文主要介紹的用於心臟疾病治療的幹細胞型別有:胚胎幹細胞、骨骼肌幹細胞、骨髓幹細胞、內皮祖細胞[2]。

1. 胚胎幹細胞(embryonic stem cells):當受精卵分裂發育成囊胚時, 內層細胞團的細胞即為胚胎幹細胞。它是一種高度未分化細胞,具有分化的全能性,可以自我更新,能分化成動物的所有組織和器官。實驗證實胚胎幹細胞可以誘導分化為有功能的心肌細胞, 有助於心肌的修復和再生。小鼠胚胎幹細胞移植後,梗死區肌凝蛋白重建、肌鈣蛋白-I表達和血管數量增加,小鼠存活率提高,心室功能明顯改善。但胚胎幹細胞的應用存在倫理、道德和有關法律的爭議,限制了其研究的進一步發展[5]。

2. 骨骼肌幹細胞( skeletal muscle stem cells):骨骼肌與心肌同屬橫紋肌,與心肌相比易於獲取和增殖,對缺血有較好的耐受性,因此成體骨骼肌幹細胞也被用於心臟細胞移植研究中。研究發現綿羊心梗模型移植骨骼肌幹細胞後可減低左心室舒張末壓且提高左室射血分數,並發現肌細胞再生。但植入的骨骼肌細胞難以製造縫隙連線蛋白,從而和患者自身心肌細胞融為一體,這就造成幹細胞協調衰竭心臟舒縮的能力打折扣[6]。

3. 骨髓幹細胞( bone marrow stem cells): 骨髓幹細胞的組成很複雜。包括造血幹細胞、間質幹細胞以及其他功能不明的幹細胞, 目前移植的骨髓幹細胞成分大體分為5 種: 骨髓單個核細胞群、骨髓間充質幹細胞、造血幹細胞、邊緣細胞群和特殊細胞群等[4]。骨髓幹細胞的多分化潛能、自體移植優勢和與宿主細胞的電-機械偶聯統一性是它顯著的優勢。很多證據表明冠脈注射骨髓幹細胞可以使心臟功能改善和血管新生,進而提高心臟射血分數,縮小壞死區域等[3]。

其中骨髓間充質幹細胞( mesenehymal stem cells, MSCs) 研究較多。MSCs 突出的特點是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潛能。分析人類MSCs的基因表達譜,在未分化的單個MSCs 克隆中可以檢測到2353種基因,涉及軟骨細胞、心肌細胞、成骨細胞、造血基質、內皮細胞、上皮細胞和神經細胞等。不但如此,MSCs還有高強度的端粒酶活性。利用MSCs 這種強大的分化潛力和傳代能力,可以將其誘導分化成特異的組織型別,修復受損的組織或器官[4]。

4. 內皮祖細胞(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目前認為造血幹細胞、內皮祖細胞都是從中胚層起源,造血幹細胞分化為內皮祖細胞;內皮祖細胞在各種生長因子的作用下,分化為內皮細胞家族細胞,由此基礎上形成有完全功能的血管。實驗證實內皮祖細胞移植後病人的CD34+細胞測量證實其能改善左室功能。除了促進新生血管,內皮祖細胞還可以分化為心肌細胞,有助於心肌再生[5]。

三.幹細胞移植途徑

幹細胞治療心臟疾病應用於臨床還面臨很多的困難和挑戰(見圖3),臨床實施的每一步都非常重要,但是目前爭論比較多的幹細胞移植入心臟的方法。

幹細胞移植可有多種不同途徑: 靜脈注入、心肌內注入、冠狀動脈注入、通過細胞因子自身動員。合適的方法應當是既能使幹細胞密集於梗死處又能避免在其他組織滯留[1]。

1. 靜脈輸入:效率最低,屬於間接方式。在不知何時為最佳輸人時機及機制的情況下,經靜

脈注人可使幹細胞在其他組織(如肺、腦、脾臟)滯留。體外擴增骨髓幹細胞來增加細胞數量可能減弱其心臟定居能力[7]。

2. 心肌內注射:小鼠實驗表明幹細胞移植後可修復約68%的壞死心肌。臨床實驗顯示骨髓幹細胞注射到梗死區域,隨訪16個月發現,梗死區新生血管密度增加,心功能改善,患者運動耐力提高。然而,肌內注射可能損傷正常心肌甚至引起心律失常,並且心肌內注射肌源性細胞將導致島樣效應限制移植細胞與宿主細胞問電一機械偶聯形成[4]。

3. 冠狀動脈輸入:冠狀動脈輸人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及易操作性。臨床實驗對患者進行自體骨髓幹細胞經冠狀動脈內移植,發現治療組梗死麵積明顯減少,射血分數顯著提高,心肌灌注改善。研究中多采用適當堵閉梗死相關冠狀動脈或在側枝迴圈尚未建立時輸人。早期冠狀動脈輸注較靜脈輸注能獲得更高的細胞濃度[6]。

4. 細胞因子治療: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如干細胞因子SDF-1及其受體對齧齒類動物胚胎髮育

時心肌細胞形成很關鍵,也與骨髓幹細胞分化有關。應用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刺激心梗模型小鼠,心肌再生及存活的程度均高於對照組。由於可引起再灌注損傷、對於遠端有不穩定斑塊及非罪犯冠狀動脈損傷使用時仍需謹慎。

四.前景和展望

幹細胞移植在治療心肌梗死方面已表現出傳統方法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廣泛應用於臨床還需一定時間。幹細胞移植治療心肌梗死尚處於探索階段,在選擇幹細胞和移植方式以及注入時機方面還有待研究。但是,我們有理由相信幹細胞移植是一種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新方法,不久的將來,必然將成為治療心血管心臟疾病的有效手段。

參考文獻:

[1] Vincent F. M. Segers & Richard T. Lee, Stem-cell therapy for cardiac disease. NATURE 451,937-942(2008).

[2]Jan Kajstura, Konrad Urbanek, Marcello Rota, Claudia Bearzi, Toru Hosoda, Roberto Bolli, Piero Anversa, Annarosa Leri, Cardiac stem cells and myocardial disease. 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Cardiology(45), 505�C513(2008).

[3]Jasmin Ortak, Ibrahim Akin, Stephan Kische, Christoph A. Nienaber,Hu¨seyin Ince, Stem cell use for cardiac diseases as of 2008. Transfusion and Apheresis Science(38), 253�C260(2008).

[4]Nathan M Novotny, Rinki Ray, Troy A Markel, Paul R Crisostomo, MeijingWang, YueWang, Daniel R Meldrum, Stem Cell Therapy in Myocardial Repair and Remodeling, Novotny et al: Stem Cell Therapy,423-431(2008).

[5]林美萍,林明,基因聯合骨髓間充質幹細胞移植治療心力衰竭,醫學綜述,526-529(2008).

[6]王玉紅,陳光輝,國內幹細胞移植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臨床研究與應用進展,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4794-4798(2008).

[7]張緒洪,朱興雷,心力衰竭的非藥物治療,山東醫藥(45),71-73(2008).

[8]Philippe Menasché,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for Cell Transplantation to Prevent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Semin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 131-139(2008).

[9]楊宇,田國忠,鍾震亞,李豔君,骨髓基質幹細胞移植對心力衰竭模型心肌肌動蛋白表達的影響,解剖學研究(28),168-173(2006).

篇13:讀書報告

古巴老漁民桑地阿哥已經八十四天沒有捕到魚了。這一天碰上了好運氣,他捕到了一條特大的馬林魚,他把六盤繩子擰在一起拖魚都險些把繩子繃斷。正當老人高興地返航時卻遇到鯊魚。鯊魚不斷地襲擊那條大魚,老人一個人在小船上同鯊魚戰鬥,用漿打、戳、刺,累得筋疲力盡,鯊魚還是把這條大魚能吃的地方都吃掉了。老人拖著碩大的魚骨架爬回岸邊。但老人說:“人可不是造出來要給打垮的。可以消滅一個人,就是打不垮他。”老人的話成了美國文學界“硬漢子”形象的精神的標誌。由於《老人與海》這部中篇小說以及其他作品,海明威獲得了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中論及他的藝術風格時說:“他能把一篇短小的故事反覆推敲,悉心剪裁,以極簡潔的語言,鑄入一個較小的模式,使其既凝練,又精當。這樣,人們就能獲得極鮮明、極深刻的感受,牢牢地把握它要表達的主題。往往在這樣的情況下,他的藝術風格達到極致。《老人與海》1952正是體現他這種敘事技巧的典範。”轉摘自《老人與海》第358、359頁,灕江出版社1987年版

這本書的故事非常的簡單,寫古巴老漁夫聖地亞哥在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的情況下,終於獨自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但這魚實在太大了,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盡,被他殺死了綁在小船的一邊,在過程中一再遭到鯊魚的襲擊,最後回港時只剩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這篇文章是根據真人真事來寫的。

老人與海是一本讓你理解什麼才是真正的堅強與執著的書。老人桑蒂亞戈在與一條大魚的鬥爭中表現出了無畏的勇氣與毅力,他是一位漁夫,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八十四天之後釣到了一條巨大無比的馬林魚。魚非常的大,拖著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在海上老人與前來搶食的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但他還是沒能保住魚。老人最好拖回家的只剩一副光禿禿的魚骨和一身的傷,但他卻受到了人們的讚賞。他最後被打敗了,卻沒有失敗,因為他在抗爭時的堅韌已經得到了勝利,他與自己的極限抗爭中已經得到了勝利。

生活也是這樣,一個人可以被毀滅,卻不能放棄。海明威告訴我們一個人遇到挫折時要永遠的抗爭,永遠的拼搏,在不屈的抗爭中得到永遠的、無形的勝利。

老人的身上有一種永不言敗的精神,它讓他與大海和命運發出了挑戰。他的船是舊的,船帆是破爛的,一切都昭示著他以前打魚並不順利。但他頑強的精神支撐著他向所有的挫折發出不屈的音符,為他的人生譜寫一曲優美壯闊的樂章。他依然堅持著,他不懈地與大海抗爭,與命運抗爭,與所有的挫折與不如意抗爭。人生的意義就在於這種不懈的抗爭,跨越時間與生命的抗爭!

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力,而你能不能成功就在於你能否把它發揮出來,在與磨難的抗爭中發洩出來。文章中好幾次都提到了獅子。那不是獅子,是一種象徵,是一種永不言敗的精神,它昭示著老人無晃之王的光輝。有人說老人哪裡勝利了?他明明沒有帶回那條大魚。但是勝利並不在於是否帶回了魚,而是在他有沒有挑戰自己的極限。老人成功了,他們到了那條讓所有人驚訝的大魚,至於到底有沒有帶回來已經不重要了,能打能到這條魚本事已經是個奇蹟了。

當我面對著困難時,我會想著成功就在眼前,於是就對克服困難產生了希望,會一步一步,一點一點的走下去,直到成功。生活就是一個一個的困難組成的。老人那永不言敗的精神,將引領著我走向成功,走向希望。海明威寫這個小說中的種種不如意去抗爭,與所有的磨難和不可能抗爭。困難對我們來說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我們心中的畏懼,而老人戰勝了心中的畏懼,於是他被萬人矚目,他被讚美,被人們所推崇。海明威希望我們每個人都不要因為生活中的種種打擊是生活失去熱情。要想老人舉起魚叉那樣的勇敢的面對生活中的所有阻礙,與風暴抗擊。而你也在不斷掙扎中成長,變得成熟。我們所受的不如意難道會比老人多嗎?老人抗擊了,為什麼我們不能抗擊呢?為什麼我們不能越過心中的那道障礙,勇敢的面對那些阻礙?請勇敢的直視前方,遠處的風暴固然恐怖,但你終究要面對。人生的路上逃避不是辦法,只有抗擊才能得到成功與快樂。

篇14:讀書報告

摘要:周作人的人生觀和文學觀始終交織著表現個性和國民性的矛盾運動。他的“言志”和“載道”的文學史觀可以用彰顯個性和濟世載道來加以闡釋。

關鍵詞:言志與載道 明末文人 周作人 出世 入世

一 “言志”和“載道”的辨析

周作人的“言志”和“載道”的文學觀不是靜止的,在他創作的各個不同時期,他的文學觀都有所不同。

(一) 1927年前

1908年周作人在《河南》上發表的《論文章之意義暨其使命因及中國近時論文之失》可以概括他早年的文學觀點,即反對梁啟超小說為政治“載道”的文學觀,但承認文學對時代對民族的“非實用”的“遠功”。周作人認為文章的使命是“一曰在裁鑄鴻思匯合闡發之也。二曰在闡釋時代精神的然無誤也。三曰在闡釋人情以示世也。四曰載發揚神思,趣人心以近於高尚也。”[1]簡言之,文學的使命就是振奮國民精神,關注國民性。只是文學所載之“道”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遠功”。同時,受西方以個人為本位的價值觀的影響,他接受了強調人性發展的個人主義和人道主義的文學觀,高度重視個體的意義。周作人在《談龍集》的同名文章中闡釋了“個性的文學”應具備的特點:

1.創作不宜完全抹殺自己去模仿別人 2.個性的表現是自然的

3.個性是個人唯一的所有,而又與人類有根本的共同點

4.個性就是在可以儲存範圍內的國粹,有個性的新文學便是這國民所有的真的國粹的文學[2]

(二) 1927—1937年

五四落潮之後,社會形勢的急劇變化,左右兩派的激烈衝突,使周作人陷入了一個矛盾的夾縫之中,於是他逃回了“自己的園地”,選擇了迴歸自我的個人主義道路。表現個性的文學思想成為影響他後來文學觀的主導。在《中國新文學的源流》中,周作人對“言志”和“載道”系統地總結了中國文學的發展脈絡。在他看來,“言志”的文學核心是抒發感情,所以又可稱為“即興的文學”或是“革命的文學”。與之相對,“載道”的文學則以儒家思想、說教意識等內容作為主體,是“賦得的文學”和“遵命的文學”。周作人尊前抑後的傾向是十分明顯的。他認為“,言志之外所以又生出載道的原因,是因為文學剛從宗教脫出之後,原來的勢力尚有一部分儲存在文學之內,有些人認為單是言志未免太無聊,於是便主張以文學為工具。再借這工具將另外的更重要東西———‘道’表現出來。”[3]周作人的“言志”和“載道”思想是存在矛盾的,他在排擠一切“載道”派的同時,實際上潛意識中已經承認了“載道”對於是文學必不可少的。於是他開始打破“言志”和“載道”之間的界限,改變了言志和載道的機械對比,指出“言他人之志是載道,載自己之道是言志”,“以此(俞平伯的意境)言志,言志固佳,以此為道,載道亦復何礙?”可見,周作人並不絕對的反對“載道”,只不過“載道”的文學必須以“言志”為前提。

(三) 1937—1945年

進入四十年代,周作人的文學觀出現了表面上的大反撲。周作人竭力地將儒家思想意識形態化,強調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重視人本性的求生意志的儒家本位主義,充分肯定了知識分子關心“國家治亂之源,生民根本之計”的傳統道路,主張“凡國民應以國家民族為前提,文人也在其內。”[4]他對30年代自己提出的“言志”“載道”的觀點作了實質性的修改,把文學“直截了當地以誠與不誠分別”[5]。他所“真實”,本於人生、本於心。說這種思想的轉變是表面的,是因為周作人的這些觀點不是來自於一個文學家,而是來自於政治家。這一時期出任說的“誠”是儒家所強調的基本思想之一,大概是指文學的偽職的特殊經歷,使他不得不重新闡釋自己的觀點,以求精神上的解脫。把周作人所提出的“言志”和“載道”的理論用於他自身文學觀的發展與轉變的分析,而不是中國文學史的研究,似乎更為恰當。“言志”和“載道”的鬥爭是以“載道”為主轉變為“言志”為主的過程。由對國家社會民眾的積極關注到鑽進以個人主義和人道主義為基礎的象牙塔。最後,周作人將言志所表現的個性與載道所在的濟世同歸於“誠”,實際是超越了“言志”和“載道”的狹隘束縛,將文學與藝術、人生合而為一,隨心所欲不逾矩了。現代著名學者曹聚仁對周作人的思想變遷有著精確生動的概括,他說:“周先生十餘年思想的變遷,正是從孔融到陶淵明二百年間思想變遷的縮影。”

二 明末文人與周作人

周作人對晚明文學的情有獨鍾一個重要原因是晚明文人和他們的文章與周作人的人生觀存在共鳴。

(一) 思想的矛盾性

周作人不是沒有看到他所欣賞的晚明文人在思想和創作方面存在的矛盾性,只是這些矛盾的思想與周作人自身人生觀的雙重性是同構的。明末社會的動盪和黑暗使明末文人不得不退居於藝術的世界。他們的隱逸是被迫之舉。周作人評述說“明朝的名士的文藝誠然是多有隱遁色彩,但根本上卻是反抗的„„大多數真正文人的反禮教的態度也很顯然。”[7]正因如此,他們的文章既具有閒適的風韻,又隱含著“亡國之音”的怨憤。周作人在自傳中介紹了一個關於自己是老和尚轉世的說法。無論這個故事是真是假,但是周作人的確具有古代名士的精神風貌。他就像一個活在現代的古代書生,面對著出世和入世的思想困境。一方面他有儒者的風範,即使聲稱要閉門讀書,深入到骨髓的儒者氣質也使他時刻關注著世態炎涼;另一方面,他又是道家尤其是釋家文化滋養長大的寵兒,因此質樸、單純、自然的生活態度,閒適、優雅的精神狀態也同樣是輸入到他的潛意識之中。

(二) 解決矛盾的途徑

為了解決思想上的矛盾,晚明文人和周作人選擇了相同的道路,即尊重、提倡文學的個性、反對枯燥乾癟的宣揚道統。其不同之處在於晚明文人的張揚個性,來自於其“入世”不得的無奈,周作人的表現個人似乎更多的與他的性格相關,是一種主動的選擇。周作人對晚明文人的好感幾乎是從不掩飾的。追求率真與自然的真性情、真趣味,在他看來,這本身就是擺脫假道學與八股文之後的一種人性的復歸。晚明文人“以文自娛”的寫作姿態也源自於他們的生活態度——一種莊子式的藝術化的生活態度。公安派和竟陵派提出“獨抒性靈,不拘俗套”、“信腕信口,皆成率度”的主張被周作人視為是新文學的來源。正是人格中散發著的個性魅力,使晚明小品普遍具有為爭取精神自由而表現出來的灑脫、自娛的心境;具有那種超脫政治功利而表現出來的滿足自我、發洩自我的審美體悟式的價值取向;呈現出來的整體風貌和情調,異於秦漢古文、六朝駢文、唐宋八大家散文而自成一格[8]。周作人看似矛盾的思想是以一條主線來貫穿的———以個人主義和人道主義。他的個人主義與現在所說的西方個人主義是有區別的。同五四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周作人追求的個人主義更近於尼采所說的“成為你自己”,即確立真正的自我。對自我價值的過多強調,最終使周作人將濟世的情懷理想化了,它們成為審美、欣賞的物件,成為一種“愛好”和“趣味”。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們的高遠的理想到底只是我們心中獨自娛樂的影片”,於是釋家道家生活態度最終佔了上峰。同樣的體現自我價值和表現趣味的傾向,使周作人自覺地選擇散文,自覺地將生活審美化,人生藝術化。

(三) 周作人歸於個性的原因

周作人有著深厚的國學根底,同時接受了眾多西方學術思想的影響,但是他沒有專一的採用一種主義作為自己的思想主體,而是博採各家。日本評論家本山英雄說,在周作人的思想深處相信“個人”和“人類”之間具有一種無媒介的一貫性,而不肯承認在生活層面上填充著兩個極端的人之關係的各個階段——宗教、鄉黨乃至民族、國家[9]。他認為個人的也是人類的。文學家對濟世的關注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變得毫無意義,既然從個性中可以看到人類,那麼只要寫個性就可以完成儒家“文以載道”的使命;文學家也就不必因時代、社會等因素的變化而改變自己的創作方向。總之,個性和國民性在周作人看來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不存在質的差異。

三 出世與個性,入世與載道

(一) 中國人的出世和入世

中國人是偏感性的,圓融、中庸的,我們是通過體悟來了解這個世界的。如果一定要用兩個元素的相互作用來解讀中國文學幾千年來的發展軌跡,那應該是中國知識分子出世和入世兩種思想隨著時代的此消彼長帶來的文學上的出世抒情和入世闡道。馮友蘭先生說“:因為儒家‘遊方之內’,顯得比道家入世一些;因為道家‘遊方之外’顯得比儒家出世一些。這兩種趨勢彼此對立,但是也互相補充。兩者演習著一種力的平衡。”出世和入世相結合形成了中國人共有的心理模式。

(二) 長期以來入世思想的壓倒性地位

林毓生在《中國意識的危機》中提出了兩個十分重要的論點,即中國的社會——政治與文化——道德兩個體系因為普遍王權的瓦解而導致崩潰,因而引起了“五四”時期,全盤性的反傳統主義的興起;中國人傳統的思維模式使人們在潛意識中相信,思想文化的改革是進行社會政治經濟改革的基礎。從他的觀點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普遍王權和思維定勢的共同作用導致幾乎所有的中國知識分子具備入世思想的必然性。從中國幾千年歷史的真實情況看,歷代文人都是在入世不得的情況下轉為出世的。中國的文人在潛意識中都有一種充當社會導師的熱忱。他們是“帶著重新安排社會秩序的偉大激情與無比強烈的演說衝動”來到這個世界的。因此,後代文人多以聖賢作為效法的物件,想通過立言來達到教化國民的目的。五四時期社會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民族主義,知識分子積極從事的解放個性、宣揚民主科學、傳播人道主義等活動,其最終的目的幾乎都是為了通過思想革新改造中國社會的落後面貌。

(三) 出世和入世對文學的影響

出世和入世對文學的影響不僅表現在文章的取材、內容,更表現在藝術形式方面。出世的道家、釋家思想與入世的儒家思想總是處於相互碰撞又相互融合的過程中。當前者的力量較強時,文人會暫時忽略社會現實和他們的政治理想,轉而以閒適的心情,行雲流水地描寫人在自然中的快樂、人與自然的和諧。也就在這時,他們開始注重文筆的錘鍊,重視文章的辭藻和神韻,用審美的眼光對待文學創作。當後者的力量較強時,大丈夫齊家治國平天子的雄偉抱負就會不自覺地成為文章的主體。作者對一切人和事物的描寫都會以便於闡述自己的政治意圖為旨歸,行文中處處可見一種潛在或顯現的人格力量。文章的審美藝術特質和豐富的情感力量在兩種思想的運動中逐漸加以結合,形成了中國文學藝術獨有的風格。

(四) 出世與個性,入世與載道對應關係

傳統的觀念一般認為儒家思想形成了人們的入世思維,而道家、釋家的觀點又使人們淡然出世。這種區分只是大致上的,這幾種中國傳統思想各自有十分複雜的體系,很難絕對的判定何者出世、何者入世。出世和個性,入世和載道的對應主要是從文章的思想內容角度來分析的。“獨善其身”之時所作的文,記錄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文人墨客從這點滴中找到聊以自娛的精神源泉;“兼濟天下”之刻所作的文,關注的是國家民族蒼生的事,文人從中表現自己的愛國、憂國之思,入世、濟世之才。至於入世的文章中同樣張揚了個性,出世的作品中也有載道的傾向(隱語),應該算作是一種相對的現象。

“言志”和“載道”至今還是兩個無法說清的概念,似乎也沒有說清的必要。我們只要知道,這是兩個中國文學史上極為重要的術語,對歷代文人的創作和批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西方文論統治中國文學理論的時代,這種從中國傳統中為新文學的發生尋根的努力,格外值得稱許。

(本文素材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篇15:讀書報告

習慣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有好壞優劣之分,一個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必將受益終生。

教師的好習慣主要在於勤於動腦思考教育教學實踐收穫;勤於動筆記錄學習先進理念心得;勤於整理歸納個人做法。這其中的勤於動筆記錄學習心得,向我們提出了要能靜下心來在書中尋找激勵自己進步成長的精神食糧。

在即將放寒假的前幾天,我來到學校圖書室,找到《影響教師一生的100個好習慣》這本書翻看起來,真是一本實用性極強的好書!自從借閱那天起,我每天都能拿出這本書看上幾頁,並且能將其中很多好習慣記錄下來。

這本書的諸多好習慣分類清晰,精闢的歸納與總結,能讓每位讀者在讀的過程中對號入座,以促使自己的很多方面在對照中不斷進步。

一、教育習慣能讓教師成為一名智慧的教育者

每一個學生就是一個世界,他們的個體生命力是鮮活的,每個孩子都需要智慧,而教師更需要智慧。智慧的教育是鮮活的,良好的教育習慣,不僅能影響教師本人,還會帶動學生,讓自己成為一名陽光的教師;其中教師的耐心與細心,是學生進步的潛動力,教師的換位思考,會讓學生增添與教師之間的無障礙溝通。教師的教育情緒會直接傳染給學生,積極向上的情緒會在學生面前產生意想不到的正能量。教師毫不吝嗇的讚美,會讓所有學生找到被關愛的幸福感,教師的嚴慈相濟,會讓學生得到全方位的愛。

教育習慣的另一個方面在於教師要善於每天反思自己,因為“成長=經驗+反思”,就讓反思成為一種好習慣吧。

二、教學習慣能讓教師成為有魅力的教師

創新精神與能力是教學能力,教師應該具備這樣的教學能力。應該養成自己獨特的個性,我們要在教學上敢於大膽嘗試和創新,讓自己的教學形成與眾不同的鮮明個性,教師只要堅持個性化備課了,才會讓自己的課前準備更充分。好的教學習慣不僅有充分的課前準備就夠了,轉變課堂教學觀念更重要,教師角色轉變會讓學生沒有與老師之間的`距離感,教師走入到學生中間去,適時適度插入精準的講解,會限度的激發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團隊學習的熱情。

關於教學好習慣中還為我們提出了許多有待於在實際教學中應用的好習慣。總而言之,教學好習慣其精髓之處在於教師勤于思考,在每節課堂教學之後都要善於反思,讓改變伴隨每一節課堂教學,讓好習慣伴隨師生和諧互動學習的全過程。

三、學習習慣能讓教師做一個完善的人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要想實現當優秀教師的理想,良好的學習習慣會讓實現理想的過程順風順水。

筆耕不輟是優秀教師的好習慣,善於思考和善於研究自己,善於反思自己,會讓自己在反思中不斷進步,其中教師的“三字一話”練習好會讓教學特色鮮明,“毛筆字、鋼筆字、粉筆字和普通話”是成長為優秀教師的基礎所在。

書中提到的許多優秀教師的成功培養學習習慣的例子,會一直激勵我們讀書,激勵我們進步。

四、生活習慣會讓教師成為充滿情趣的人

讀書應該是教師的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教師只有天天看書,天天以書為友,才會讓點滴收穫匯聚成充滿教育教學思想的河流。

於永正老師曾經寫過一篇關於讀書的文章《感謝書》,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我這個人讀書喜歡想自己,我是抱著從書本中尋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態度讀書的。如果讀書不與自己、與工作聯絡起來,學而無用,對我來說,讀書就失去了大半的意義。”於老師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並形成了一生受用無窮的讀書好習慣。

當然,生活習慣不僅體現在讀書方面,熱愛生活,樂於幫助他人都會促使我們成長為充滿情趣的人。

五、行為習慣會讓教師做一個有品位的人

教師精神飽滿的投入每一天,會讓自己的生活目標性更明確,會讓激情與品位並存。其中“有親和力、善於觀察、自我約束、舉止言行為人表率、勇於認錯、學會尊重、學會真誠、樂於助人”等都會讓自己煥發出有品位教師的特質,讓自己成為人人羨慕的優秀教師。

學會規劃自己會讓所有好習慣持之以恆並受益一生。

良好習慣益終生,在未來的工作生活中,我會將自己的各方面好習慣堅持培養下去,讓所有好習慣持續在每一天,讓好習慣伴隨成長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早日成長為優秀教師。

篇16:讀書報告

在我們的一生中,總有一些翻不過的山,越不了的河。但我們不能不越過這些“坎”。在《人生必須跨越的15道坎》中,寫了人生中,我們必須越過的15道坎。目前我們在中學階段應該跨過這幾道坎:①挫折;②嫉妒;③自卑。

挫折。挫折是我們人生中的一道坎。美國總統林肯的一生中,就是充滿挫折的。林肯23歲經商失敗;22歲逐角議員失敗;26歲經商再次失敗;27歲第二次逐角議員再度失敗;30愛人去世;32歲精神崩潰;34歲第三次逐角議員又是失敗;40歲逐角美國副總統失敗;45歲第四次逐角議員,仍然失敗了。經過百般努力,林肯在他52歲那年終於登上了美國總統的寶座,為黑人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美國曆一位偉大的人。

是啊,林肯一生中是充滿了挫折,但是他從來都沒有被這些“敵人”給嚇倒,而是堅強地,不顧一切地,艱辛地與這些“敵人”做鬥爭,一步一個腳印地不斷完善自己,最終成為一代偉人。不僅僅是林肯,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中總是有許多坎坷的,不會是一路順風的。我們不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只要遇到困難都應該像林肯一樣不畏艱險永不停止地前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一點一點地進步,一步一步地邁向成功。

嫉妒。嫉妒是一種害人又害己的事。戰國時期的龐涓就是因為嫉妒自己情同手足的師弟,加害於他,而遭到報應,最後慘死他鄉。在戰國時期龐涓和孫臏都是鬼谷子的學生,兩人是情同手足的兄弟。一天,龐涓準備下山闖蕩,臨走前答應孫臏大展巨集圖之際一定會回來接孫臏下山。他來到魏國,見到了魏王,受到了重用。這時候孫臏也來下山了,下山之前鬼谷子給他一個錦囊,他也來到了魏國與魏王談起了政事,魏王覺得他更有才華,便想讓孫臏代替龐涓的位置,但孫臏沒有同意。漸漸的,龐涓發現魏王更加重用孫臏便產生了嫉妒之情,想加害於他。就誣陷他想謀反。魏王想殺孫臏,龐涓念孫臏有祖傳兵書,便為孫臏求情,使孫臏受了削膝之苦。無奈孫臏開啟錦囊,有一妙計——裝瘋。孫臏歷盡千辛萬苦,受盡磨難,終於被墨子得知,想辦法解救了孫臏。在後來的“圍魏救趙”中龐涓慘死在異國他鄉。

情同手足的師弟怎麼忍心傷害?就是因為那一點嫉妒。當我們的好朋友、好同學取得好成績時我們應該去祝福他們,在背後更要倍加努力,爭取超過他們。而不是嫉妒他們,去加害於他們。嫉妒是害人又害己的。

大家或許有以上幾個方面就可以了,但你們忘了“自卑”這道坎。

自卑是萬萬不能的,正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一個人如果自卑了就不敢永於嘗試,看到什麼事就害怕,連“挫折”都經歷不了。首先要認識自身潛能,這裡有個故事:從前,印度有一個富裕的人,為了找寶藏賣掉了所有家產,在外尋覓,最終貧困而死。可是,在他賣掉的土地裡,人們找到了世上最珍貴的珠寶。這個人就是自卑,不相信自己,才會落到如此下場。相反,如果自信了,就會取得成功,科學家愛迪生為發明電池做試驗,雖然失敗過25000次但始終充滿必勝的信心,最後取得成功;世界上第一位女宇航員捷列什科娃,滿懷自信,和兩名男宇航員一起在太空工作了近三個晝夜;我國雙手殘缺的運動員沈繼良在美國第七屆傷殘人奧運會上,充滿信心地打破了A7級自由泳和仰泳的世界記錄;我們在學習生活中,也要相信自己,不斷嘗試,即使失敗了也沒關係,再努力,重來。終有一次可以成功。關鍵在於相信自己,否則將什麼也沒有。

朋友,如果你不怕挫折,不會嫉妒,相信自己。成功屬於你。

《人生必須跨越的15道坎》,是一本好書。我們讀了之後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人生許多阻攔我們邁向成功的坎,還介紹了許多名人的故事,指導我們應該怎麼做,怎麼樣學習名人,一步一步的邁向成功。

篇17:讀書報告

摘 要(Abstract)

文章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具有獨立性和完整性。

前 言(Introduction) Why?

主要是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範圍,扼要說明有關主題的現狀或爭論焦點,使讀者對全文要敘述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

正 文(Subjects) How?

是綜述的主體,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順序綜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那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所蒐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正文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文獻引用和評述。

總 結(Summary) What?

將全文主題進行扼要總結,對所綜述的主題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參考文獻(References)

參考文獻雖然放在文末,但卻是文獻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表示對被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獻的依據,而且為讀者深入探討有關問題提供了文獻查詢線索。因此,應認真對待。參考文獻的編排應條目清楚,查詢方便,內容準確無誤。

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參考文獻撰寫格式:

1 任敬心,華定安主編.磨削原理.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1988:83-91

2 E.M. Trent. Metal Cutting. Butterworth, 2001: 20-40

3 孫方巨集.關於高效磨削時採用徑向射流衝擊強化弧區換熱的基礎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1998

4 李漢中.砂輪工作面形貌的檢測.磨料磨具與磨削,1986,4(34):38-46

5 Tonshoff H K,Peters J,Inaski I,et ling and Simulation of Grinding ls of the CIRP,1992,41(2):677-688

何為“讀書報告(即文獻綜述)”?

“綜”是要求對文獻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歸納整理,使材料更精練明確、更有邏輯層次; “述”就是要求對綜合整理後的文獻進行比較專門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統的論述。 總之,讀書報告(文獻綜述)是作者對某一方面問題的歷史背景、前人工作、爭論焦點、研究現狀和發展前景等內容進行評論的科學性論文。

寫讀書報告的幾個階段:

1. 選題

2. 蒐集、整理、閱讀文獻資料(教材、專著、學位論文、期刊論文)

3. 擬定提綱(包括歸納、整理、分析)

4. 成文

為什麼要寫讀書報告?

上面小鹿也有提到,現在我們深處資訊爆炸的時代,以前的人一輩子接觸不到的書、不知道的書,只要我們想讀,就基本能夠拿到手。這當然歸功於網際網路絡的發展及知識的普及。但相伴而來的是“貪多嚼不爛”的現象。

想要將自己接觸過的書,真真正正化成自己的東西是需要反覆咀嚼品味、去分析去記憶的。書寫讀書報告,就是咀嚼分析進而記到腦子裡的過程。

寫好讀書報告的關鍵點

讀書報告的客觀性:文學研究這一塊,很多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文學研究專業和法律專業最為相似。

注意,我說不是法律跟文學像,是法律跟文學研究像。很多人都覺得律行的工作很帥氣很有挑戰性,而事實上法律是一門枯燥的學問,在律行工作第一條就是要坐得住板凳。

法律,是客觀嚴謹的,文學研究同樣。文學可能會有作者的.天馬行空及藝術加工在裡面,而文學研究卻完全和文學區別開來。文學研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客觀分析,歷史背景、確實證據等必不可少。若你用自己的主觀判斷去研究文學作品,得到的將是隻能說服自己、感動自己一個人的“垃圾”。文學研究,同樣需要面對大量文學材料,坐住板凳也要跑得了腿去找尋能夠證明你觀點的客觀材料證據。

同理,若你想要寫好一篇讀書報告,可絕對不能僅用自己的主觀想法去評價去解讀,思維邏輯的客觀性必不可少。只有你的讀書報告能有理有據說服十分之七的人,才能稱為合格的甚至於優秀的讀書報告。

揪出“功與過”即“贊與彈”:“贊”這一塊,相信大家很容易理解。手中的這本書這篇文章,到底是哪裡優秀,又是哪一塊與你產生了共鳴,讓你覺得讚不絕口,這便是要你去“贊”的地方。但,一定要記住,你已不再是國小國中的孩紙了,不要用[內容豐富,描寫細膩,刻畫入微,感人肺腑]這種詞彙來對付你的讀書報告了,如果愣是要贊這些,那起碼你要點出來內容是怎樣豐富,哪一部分的描寫怎樣細膩,究竟這刻畫入微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感人肺腑是因為什麼因素是否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等等。。。

事實上,讀書報告中的“贊”,只需畫龍點睛,贊到作品最精髓的部分,最好是這本書獨有的、最突出的優點就可以了。

接下來,“彈”這一塊,要細細琢磨一番。比起“彈”,“贊”實在是簡單太多太多了。找出一本書一篇文章中的缺點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時刻記住上面第一條有講到的“客觀性”,言之有理,能夠讓人信服的“彈”,需要敏銳的頭腦、嚴謹的邏輯,而讀者往往卻又遜於作者。因此,“彈”的好,可以讓你的讀書報告做到質的提升,但這需要很長時間的知識積累及訓練。

正確掌握時代背景必不可少:常說,文學玩的好的人歷史也學的明白。任何文學作品都離不開一定的時代背景,書中的一些思想一些描述,都可能在分析時代背景過程中找到其出發點。同樣,藐視時代背景去批判或評論都是一件不客觀且無產出性意義的事情。就好比,去評價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如果你忽略掉當時歐洲社會的觀念背景等,盲目的覺得十四行詩中對於女性的描述過於偏激,過於貶低女性從而給出一個極低的評判,那肯定會錯過其他更有實質性意義的東西。

篇18:讀書報告

《季羨林談人生》讀書報告

1.作品介紹

本書是季羨林先生散文之集大成。季羨林先生以北人治南(南亞之學)、學成西方而精通東方(東方之學),學問好,人人都知道,散文寫得好,卻容易被忽略,其實他的文章一直伴隨著他的學問,是他學問生命的另一種形態。

季羨林的散文精髓是“真情”,情感的紐帶把他和環繞著他的人情物事連線了起來,把今時今日和往時往日連線起來,文字再樸實不過,情感再真純不過。他建造的文學寶塔,帶有繁麗多姿的特點,可以說是一種復調散文。鍾敬文如此評介:“浮花浪蕊豈真芳,語樸情醇是正行;我愛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話家常。”再恰當不過。

2.作者介紹

季羨林教授生於1911年8月,山東省清平縣(今臨清市)人。著名東方學家、梵文學家,中國東方學的奠基人。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1935年赴德國,入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在德期間發表論文多篇,獲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奠定了先生在國際印度學界的地位。1946年任北京大學教授,主持創辦東方語言文學系,並任系主任長達四十年。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南亞東南亞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研究會會長,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卷副主編、語言卷主編,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華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德國哥廷根科學院《新疆吐魯番出土佛典的梵文詞典》顧問,冰島大學《吐火羅文與印歐語系研究》顧問,第二、三、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和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

3.版本介紹

2006年版

平裝:292頁 開本:16開

商品尺寸:22.7 x 15.2 x 1.1 cm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第1版 (2006年1月1日) 2007年版 精裝:188頁 開本:16開 商品尺寸:23.6 x 15.8 x 1.6 cm 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8月1日) 2011年增訂版平裝:162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商品尺寸:24.6 x 18.2 x 1.4 cm 出版社:長春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1月1日)2011年平裝版 叢書名:季羨林誕辰100週年圖文紀念叢書:圖文紀念版平裝:320頁 開本:16 商品尺寸:24 x 17.2 x 2.4 cm 出版社:武漢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8月1日)2011年精裝版 叢書名:季羨林談人生[1] 出版社:武漢出版社 (2011年8月1日)

4.內容概要

這是一本探討有關生活態度的書籍。季羨林先生結合自身九十多年的生活體味,感悟有關於人生的總總。包括緣分、命運、容忍、寬容、朋友、成功、知足、愛情、孝順等等。是季老先生感悟和體悟人生的雜文集,文中字句簡潔清雅,乾淨流暢,將日常中的小事用平淡無奇的語言娓娓道來,在訴說家常的同時將人生的智慧與感悟滲透於字裡行間,是一本值得年輕人閱讀並且能幫助年輕人走出心靈困惑,獲得智慧啟迪的大成之作。

5.評論心得

讀完這本書,讓我對人生有了很深很深的感悟,身心也似乎得到了一種洗滌,面對人生我們總是存在這樣的問題:

人為什麼活著?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

先生說:“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他們也從來不考慮這樣的哲學問題。走運時,手裡攥滿了鈔票,白天兩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點小權術,耍一點小聰明,甚至恣睢驕橫、飛揚跋扈,昏昏沉沉、渾渾噩噩,等到鑽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活這一生。其中,不走運的則窮困潦倒,終日為衣食奔波,愁眉苦臉、長吁短嘆。即使是日子還能過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夠溫飽,然而也終日忙忙碌碌,被困於名韁、被縛於利鎖。同樣是昏昏沉沉、渾渾噩噩,不知道為什麼活這一生。”如此一針見血鞭辟入裡的批判式揭露,酣暢淋漓,發人深省。

人生是多種多樣的、紛繁錯雜的,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這人生,細細去領會去參透人生的價值。季羨先生對此有自己的心得體會,他向我們一一敘述了人生的真諦,他用愜意的曲調低吟淺唱,語重心長地教育我們,為我們講述著人生百態。先生認為,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聖殿堂裡的哲學家們的專利,“吾輩凡人”也要捫心自問:你為什麼活著?通常,人無法選擇生與死,但人不能總處在被動和糊塗之中,我們應有所作為。季老對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是這樣評價的:“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

不完滿才是人生,在季羨先生的眼中,沒有任何人的人生是完滿沒有缺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正因為這份不完滿,為我們勾勒出了人生的輪廓,也讓我們懂得在缺陷中領略美好,才不至於那麼高傲自大、目中無人。人性善惡,知足常樂、謙虛虛偽,為人處世,世態炎涼??這一切的一切,不論是人生意義上的,還是內在精神上的,先生都為我們講解得一清二楚,道理也顯而易見、一目瞭然了。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他在書中反覆提到的《關於人的素質的幾點思考》和《漫談倫理道德》。在這兩篇文章中,先生談道:“人生於世,必須處理好三個關係:一、人與自然的關係;二、人與人的關係,也就是社會關係;三、人自己與自己的關係,也就是個人思想感情矛盾與平衡的問題。”他認為這三個關係處理好了,人就生活得幸福愉快,否則就痛苦。結合我們的現實生活,我感到季老談到的三點是全面深刻的,對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都有幫助,並使我們認清了人生的方向。

6.結語

季老先生是一位面容慈祥目光深邃的智者,通過這本書,他用和藹可親的話語,平心靜氣地與我們交談著,給我們講故事講道理講人生。他講述著中華文化的淵源流長,向我們展示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懂得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來涵養自己。品味先生簡潔通俗的人生大道,就好像獨自漫步在深山中小溪旁的林間小路上,靜靜地走進了寧靜和諧的仙境,使我的心靈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禮??

7.附註

1.報告內所有圖片選自百度圖片(季羨林談人生)

2.作者以及版本介紹選自百度百科(季羨林)

3.內容簡介選自《季羨林談人生》一書中編者注語

篇19:讀書報告

1《老人與海》讀書報告

老人與海是一本讓你理解什麼才是真正的堅強與執著的書。

老人桑蒂亞戈在與一條大魚的鬥爭中表現出了無畏的勇氣與毅力,他是一位漁夫,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84天之後釣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馬林魚。魚非常大,拖著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在海上老人與前來搶食的鯊魚進行了殊死搏鬥,但他還是沒能保住魚。老人最後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和一身的傷,但他卻受到了人們的讚賞。他最後被打敗了,卻沒有失敗,因為他在抗爭時的堅韌已經讓他得到了勝利,他在與自己的極限的抗爭中已經得到了勝利。

生活也是這樣,一個人可以被毀滅,卻不能不放棄。海明威告訴我們一個人遇到挫折時要永遠的抗爭,永遠的去拼搏,在不屈的抗爭中得到永遠的、無形的勝利。

老人的身上有一種永不言敗的精神,它讓他與大海和命運發出了挑戰。他的船是舊的,船帆是破爛的,一切都昭示著他以前打魚時並不順利。但他頑強的精神支撐著他向所有的挫折發出不屈的音符,為他的人生譜寫一曲優美壯闊的樂章。他依然堅持著——依然堅持著。他不懈地與大海抗爭,與命運抗爭,與所有的挫折與不如意抗爭。人生的意義就在於這種不懈的抗爭,跨越時間與生命的抗爭!

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力,而你能不能成功就在於你能否把它發揮出來,在與磨難的抗爭中發洩出來。文章中好幾次都提到了獅子。那不是獅子,是一種象徵,是一種永不言敗的精神,它昭示著老人無冕之王的光輝!

有人說老人哪裡勝利了?他明明沒有帶回那條大魚。但是勝利並不在於是否帶回了魚,而是在於他有沒有挑戰自己的極限。老人成功了,他打到了那條讓所有人驚訝的大魚,至於到底有沒有帶回來已經不重要了,能打到這條魚本身已經是個奇蹟

我在面對著困難時,我會想著成功就在眼前,於是就對克服困難產生了希望,會一步一步,一點一點的走下去,直到成功。生活就是一個一個的困難組成的。老人那永不言敗的精神,將引領著我走向成功,走向希望。

海明威寫這個小說的本來用意就是要我們能鼓起勇氣,與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去抗爭,與所有的磨難和“不可能”去抗爭。困難對我們來說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我們心中的畏懼,而老人戰勝了心中的畏懼,於是他被萬人所矚目,他被讚美,被人們所推崇。海明威是希望我們每個人都不要因為生活中的種種打擊而失去對生活的熱情。要像那舉起魚叉的勇敢的老人一樣面對生活中的所有的阻礙,與風暴抗擊。而你也在不斷掙扎中成長,變得越來越成熟。我們所受的種種不如意,難道比老人所受的苦難要多嗎?老人抗擊了,為什麼我們不能抗擊?為什麼我們不能跨越心中的那道障礙,勇敢的面對那些阻礙?請勇敢的直視前方,遠處的風暴固然恐怖,但你終究要面對。人生的路上逃避不是辦法,只有抗擊才能得到成功與歡樂!

2《老人與海》讀書報告

作者簡介: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說家。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樹園鎮一個醫生的家庭。他的父親酷愛打獵、釣魚等戶外活動,他的母親喜愛文學,這一切都對海明威日後的生活和創作產生了不少的影響。中學畢業後,海明威在美國西南的堪薩斯《星報》當了6個月的實習記者。這家報館要求新聞報道簡捷明快。海明威在《星報》受到了良好的訓練。他對創作懷著濃厚的興趣,一面當記者,一面寫小說。他的創作得到當時著名小說家的鼓勵和指點。他的一生非常的坎坷,經歷過兩次世界戰爭。戰爭讓他得到榮譽,伴隨榮譽的是他身上237處的傷痕和趕不走的惡魔般的戰爭記憶。因為這些不尋常的經歷,他創作出許多經典的作品,《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非洲的青山》、《乞力馬扎羅山的雪》等。其中《老人與海》榮獲了諾貝爾文學獎和普利策獎。這部小說創下了人類出版史上空前絕後的一個紀錄:48小時售出500萬冊,50小時售出530萬冊!當他被宣佈為當年的普利策文學獎得主時,評論界一致稱好。海明威自己認為 “是這一輩子所能寫的最好的一部作品”。

1961年7月2日,蜚聲世界文壇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整個世界都為此震驚,人們紛紛嘆息這位巨人的悲劇。美國人民更是悲悼這位美國重要作家的隕落。

內容簡介:

老漁夫桑提亞哥在海上連續84天沒有捕到魚。起初,有一個叫曼諾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過了40天還沒有釣到魚,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條船上去了,因為他們認為孩子跟著老頭不會交好運。第85天,老頭兒一清早就把船劃出很遠,他出乎意料地釣到了一條比船還大的馬林魚。大魚拖著船往大海走,但老人依然死拉著不放,即使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武器,沒有助手,而且左手又抽筋,他也絲毫不灰心。經過兩天兩夜之後,他終於殺死大魚,把它拴在船邊。但受傷的魚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蹤,引來無數鯊魚的爭搶,老人奮力與鯊魚搏鬥,到最後只剩下一支折斷的舵柄做為武器。結果,大魚仍難逃被吃光的命運,最終,老人筋疲力竭地拖回一副魚骨頭,讓其他的漁夫佩服不已。老人回到家,倒在床上,沉沉的睡去。孩子來看老頭兒,他認為桑提亞哥沒有被打敗。那天下午,桑提亞哥在茅棚中睡著了,夢中他見到了獅子。

讀後感: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報道,說某某人因為感情不順利就鬧自殺,某某人因為工作不順心而做一些危害他人的事。。。難道那些問題真的那麼的難解決?難道生命對於他們而言真的這麼隨意?難道他們不在意那些關心愛護他們的人?我覺得如果真的你的生活中有什麼你覺得過不去的坎,可以來看看《老人與海》!真的,讀完這本書你才知道什麼事真正的人生,什麼才是真正的堅強!

他與大海,與自然界的強大力量對抗,而我們現在只是面臨一些學習上、生活上的挫折,與老漁夫相比,真的只是小巫見大巫。他的雙手已經長滿老繭,面板也已經被刺眼的陽光晒出斑點,那艘破爛的漁船也不能抵禦什麼風暴,自己那破舊的小屋也是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的那種。但是,他沒有放棄對生活的希望,他和那個小男孩聊棒球,去酒館喝酒聊天,仍然天天早上迎著第一縷陽光出海捕魚。無論有沒有收穫,他都會堅持出海捕魚,這不只是因為他要依靠捕魚謀生,而是捕魚已經成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他的一種記憶。最後一次捕魚,他抓到了一條大魚。雖然,最後那條大魚被鯊魚吃光了,只剩下白色的骨架。但是,老漁夫那種不言敗的精神,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他勇敢去付出的那種行為,卻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特別是我們大學生,我們還很年輕,還有很多的機會;我們暫時還沒有要為生活而奔勞,也就不知道生活的艱難。我們所說的挫折、煩惱,只能說是小小的不如意。

在社會上,還有許多人像那個老漁夫一樣,艱難的活著。那些農民工、小販、修補匠。。。。。。都是現實生活中的那個“老人”。我們不應該歧視他們,我們城市的建設,是依靠他們那堅實的臂膀挑著一擔擔的磚石壘。每個人都是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們要尊敬他們、也學習他們,他們就是《老人與海》的一種現實演義,他們也是那麼堅強,對生活充滿了熱愛。

剛讀完時我覺得很好奇,為什麼作者沒讓老人最終獲得勝利呢?後來想想,老人有句話正好解答了這個疑問。老人說過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要被打敗的。”“人儘可以被毀滅,但卻不能被打敗。”這也正是這本書所揭示的意義。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他將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永不言敗,這就是《老人與海》告訴我們的。

3.《老人與海》讀書報告

每一本書,都有它自己的“靈魂”,當你閱讀一本書時,自己也就在不知不覺當中,陷入了那個書中所構想的世界。

因為書所有的“靈魂”不同,自然那個所構想的世界也不一樣。而我所指的“靈魂”,就是每本書,其自身要表達的思想,或者願望。

我們會因為那些感人的書,而潸然淚下,或因為那些記錄屈辱歷史的書,而熱血沸騰,甚至因為那些武俠、玄幻的書,而將自己想象成天下第一的人。

《老人與海》卻是一本能讓人瞭解,什麼才是真正的人生,什麼才是堅強的書,一本實實在在的好書。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不斷地受到挫折、失敗還有許多負面的情緒,許多人因此而消極、失去對生活的熱愛。而《老人與海》卻刻畫出一個與大海搏鬥,在艱難的環境下,奮力生活的老漁夫。大家應該記得,在書中提到過,老人的漁船上那破舊的帆布,就像是一

篇20:讀書報告

讀書報告模板

《XXXXX》讀書報告

姓名、學號

一、著作基本資訊

作者、著作名稱、(版次)、出版社、出版年份、著作來源。

二、著作簡介(300字左右)

可包括著作背景、作者研究特色、著作基本主題及核心觀點、基本方法等。

三、報告主體

可另行自擬題目,選取任何閱讀和思考視角均可。

可以是對整部著作的評析,也可以是對部分章節內容的評析,甚或某個觀點、某種理論、某種研究方法的解讀和延伸思考。

也可以採用比較閱讀、同主題多篇著作比較分析、同作者多篇著作比較分析等。 還可以採用註解式、批判式等其他方式擬寫。

四、參考文獻

按照正規學術著作參考檔案格式(或參考畢業論文格式)。

總體要求:

1.凡引用原文或其他理論,一律註明出處,具體規範參考畢業論文寫作規範。

2.讀書報告繫個人獨立完成,且要鮮明表達個人見解和觀點,禁忌任何介紹性或導讀類乃至抒情式寫作,禁忌照搬照抄任何未經註解的其他人理論立場和觀點。

3.讀書報告成績佔期末總成績20%,成績評定依據包括:

(1)著作的代表性和理論性10;

(2)對著作及相關主題理解的深度和廣度20;

(3)評述和分析著作的基本思路、結構和理論立場50;

(4)語言文字組織能力和寫作水平10;

(5)內容完整性和寫作規範性10。

4.原則上要求提交正規格式的列印稿,如提交手寫稿請注意文字清晰整齊。

5.讀書報告截止日期:第十教學周。

篇21:讀書報告

讀書使人明智。翻開一本書,你可以輕易閱讀一個人的一生,感受他的思想,這真是世上最便宜的事了。

精選讀書報告範文一:

高爾基曾說過:“書是人類的進步階梯。”書是我們的好朋友,通過它可以“看”到廣闊的世界,“看”到銀河裡的星星,“看”到中華瑰麗的五千年,“看”到風土人情和世間永珍……對我們擴大視野、增長見識、豐富積累、提高素質,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我國偉大詩人杜甫說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人人擁有一好書,人人讀一本好書的讀書工程的號召下,我買了一本李開復先生的《做最好的自己》。

首先吸引我的是書名,當書到手時我懷著好奇的心情去讀這本書。讀完後不禁覺得神清氣爽,以前也曾讀過一些書,讀後似乎感覺都是一些空話,僅僅留給我一些無謂的說教,沒什麼實質性的幫助。看了這本書後,感覺與眾不同,如何才能做最好的自己?這需要我們每個人進行思考。是的,更多的時候,大家都在審評對方,研究對手,卻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了解自己。李博士用平實的語言為我打開了一扇瞭解自己、重新審視自己的心門。他告訴人們:做人不是隻有自省才能更完美,但是不時的自省卻能讓自己更加的清醒;做人不是簡單的樹立理想就可以輕鬆實現,但是沒有理想的人卻一定無所適從;做人一定要有廣闊的胸懷,真正做到嚴於律已,寬以待人才有容天下之大量的非凡氣度;做人要有勇氣,真正敢於追逐自己夢想的人才能讓更多的機會停留在自己身邊……他不僅提出了淺顯易懂的“成功同心圓”說,而且運用了發生在他身邊的大量故事來闡述成功的祕訣。這些故事很值得我學習和品味,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指導我走向成功之路。

其次,每個人對成功的理解不同。相信許多人和我一樣,或許經常有這樣的感覺: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成功,怎樣才能得到成功,搞不清真正的人生價值是什麼,如何實現。現在看了李老師的“成功”學後,體會到:人和人之間千差萬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不能用同一個模式去衡量所有人的成功,無論是所處地位與名望的高與低,擁有財富的多與少,只有發揮了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又對社會和他人有益,同時還體驗到了無窮的快樂,這就是成功,做到了最好的自己就是成功。

世界本來就是一個矛盾的集合體,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抉擇,但不需要為壓力過重而苦惱,更不需要為了失敗而哭泣,也不要讓事情來主宰我們,而是要用積極的態度來主導、推動事情往更好的方向進展。

最後李開復博士認為:成功就是不斷超越自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對此我的理解就是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形式不同,成功的意義也不同,不要去在乎世俗的模式,只要自己努力去實現理想,並且每天都在向理想靠近,就是成功。成功的標準並不是單一的,社會給每個人提供了不同的舞臺,只要在自己的舞臺上將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極限,無論是令人矚目還是平凡普通,都是成功。當然,在現實社會中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我們的理想和現實永遠存在著差距。而許多事情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改變心態,調節情緒,改變思考方式,不斷超越自己,努力讓自己的生命充分燃燒,做最好的自己。

讀完《做最好的自己》,感到其實做好自己並不難。作為一名職業女性,工作經常陷入一種疲勞的狀態,經常會被學生的問題搞得自己覺得很累,我知道這不應該是年輕老師應有的心態,但是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總是會被學生不如意的表現所影響,開始經常抱怨這,抱怨那,甚至開始懷疑自己到底適不適合教師這個職業,剛參加工作時的熱情減少了,這種心情影響到我的生活和工作,受李老師的影響,“既然只能當老師,那麼悲悲慼慼是當,高高興興也是當,我當然選擇後者!”

是啊,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為什麼不天天開心呢?可是,每天出現的讓人頭疼的事情,讓人頭疼的學生,怎麼能高興得起來呢?我經常想:多想孩子們可愛的地方,儘量把課上好,儘量和他們一起玩兒,這樣孩子們就會越來越愛自己,每天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又怎麼能不高興呢?

多麼簡單多麼樸素的道理,為什麼我當初就沒想到呢,想想我們在工作學習中難免會與人產生摩擦,如果我們只盯著別人的.錯誤,那麼只能讓矛盾越來越激化,但是我們如果想別人的優點,就會使我們很快的冰釋前嫌,問什麼同樣的問題發生在學生與老師的身上就這麼不可調和呢?其實還是緣於“愛”,如果我們給學生多點,再多點的愛,對於他們的錯誤我們都用理解之心,包容之心,責任之心看待,而不去苛求他們像成年人那麼懂事,師生關係會不會更和諧一點呢?在眾多的壓力與競爭下,要保持積極的心態,不論遇上什麼困難都不要氣餒,積極心態戰勝一切困難,一樣可以做到優秀。

事實證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一個最好的自己,都可以做到優秀。我們更不必為自己趕不上別人而太過自責,也不必因為境遇不好而太過感傷,怨天憂人。我們所需要做的,是追隨自己心靈的選擇,不求其他,但求做最好的自己。我們就會變成一個更美好、更大度、更成功的人!

精選讀書報告範文二:

在我們的一生中,總有一些翻不過的山,越不了的河。但我們不能不越過這些“坎”。在《人生必須跨越的15道坎》中,寫了人生中,我們必須越過的15道坎。目前我們在中學階段應該跨過這幾道坎:①挫折;②嫉妒;③自卑。

挫折。挫折是我們人生中最大的一道坎。美國總統林肯的一生中,就是充滿挫折的。林肯23歲經商失敗;22歲逐角議員失敗;26歲經商再次失敗;27歲第二次逐角議員再度失敗;30愛人去世;32歲精神崩潰;34歲第三次逐角議員又是失敗;40歲逐角美國副總統失敗;45歲第四次逐角議員,仍然失敗了。經過百般努力,林肯在他52歲那年終於登上了美國總統的寶座,為黑人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美國曆史上一位偉大的人。

是啊,林肯一生中是充滿了挫折,但是他從來都沒有被這些“敵人”給嚇倒,而是堅強地,不顧一切地,艱辛地與這些“敵人”做鬥爭,一步一個腳印地不斷完善自己,最終成為一代偉人。不僅僅是林肯,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中總是有許多坎坷的,不會是一路順風的。我們不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只要遇到困難都應該像林肯一樣不畏艱險永不停止地前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一點一點地進步,一步一步地邁向成功。

嫉妒。嫉妒是一種害人又害己的事。戰國時期的龐涓就是因為嫉妒自己情同手足的師弟,加害於他,而遭到報應,最後慘死他鄉。在戰國時期龐涓和孫臏都是鬼谷子的學生,兩人是情同手足的兄弟。一天,龐涓準備下山闖蕩,臨走前答應孫臏大展巨集圖之際一定會回來接孫臏下山。他來到魏國,見到了魏王,受到了重用。這時候孫臏也來下山了,下山之前鬼谷子給他一個錦囊,他也來到了魏國與魏王談起了政事,魏王覺得他更有才華,便想讓孫臏代替龐涓的位置,但孫臏沒有同意。漸漸的,龐涓發現魏王更加重用孫臏便產生了嫉妒之情,想加害於他。就誣陷他想謀反。魏王想殺孫臏,龐涓念孫臏有祖傳兵書,便為孫臏求情,使孫臏受了削膝之苦。無奈孫臏開啟錦囊,有一妙計——裝瘋。孫臏歷盡千辛萬苦,受盡磨難,終於被墨子得知,想辦法解救了孫臏。在後來的“圍魏救趙”中龐涓慘死在異國他鄉。

情同手足的師弟怎麼忍心傷害?就是因為那一點嫉妒。當我們的好朋友、好同學取得好成績時我們應該去祝福他們,在背後更要倍加努力,爭取超過他們。而不是嫉妒他們,去加害於他們。嫉妒是害人又害己的。

大家或許有以上幾個方面就可以了,但你們忘了“自卑”這道坎。

自卑是萬萬不能的,正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一個人如果自卑了就不敢永於嘗試,看到什麼事就害怕,連“挫折”都經歷不了。首先要認識自身潛能,這裡有個故事:從前,印度有一個富裕的人,為了找寶藏賣掉了所有家產,在外尋覓,最終貧困而死。可是,在他賣掉的土地裡,人們找到了世上最珍貴的珠寶。這個人就是自卑,不相信自己,才會落到如此下場。相反,如果自信了,就會取得成功,科學家愛迪生為發明電池做試驗,雖然失敗過25000次但始終充滿必勝的信心,最後取得成功;世界上第一位女宇航員捷列什科娃,滿懷自信,和兩名男宇航員一起在太空工作了近三個晝夜;我國雙手殘缺的運動員沈繼良在美國第七屆傷殘人奧運會上,充滿信心地打破了A7級自由泳和仰泳的世界記錄;我們在學習生活中,也要相信自己,不斷嘗試,即使失敗了也沒關係,再努力,重來。終有一次可以成功。關鍵在於相信自己,否則將什麼也沒有。

朋友,如果你不怕挫折,不會嫉妒,相信自己。成功屬於你。

《人生必須跨越的15道坎》,是一本好書。我們讀了之後可以

幫助我們認識人生許多阻攔我們邁向成功的坎,還介紹了許多名人的故事,指導我們應該怎麼做,怎麼樣學習名人,一步一步的邁向成功。

篇22:讀書報告

《朝花夕拾》讀書報告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的一部回憶性散文集,原名為《舊事重提》。

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它描述了魯迅先生兒時在家時在百草園得到的樂趣,以及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充分描繪出百草園這個荒原充滿著無限的樂趣,那兒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裡去了”,那裡無疑不是一座兒童的樂園,無一不充滿生氣,無一不充滿歡樂,難怪魯迅先生喜歡這兒了。

當魯迅先生到了要上學的時候了,家裡將他送進了三味書屋。三味書屋是魯迅先生的教師的家的書房。

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生生涯,“每一天只讀書,正午識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工作。魯迅先生和同窗們經常到屋後的園裡去玩,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教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遠遠不及在百草園裡自由、快活。

經過將百草園與三味書屋比較,讓我感覺到小時候的童年是那麼完美、愉快,此刻,我是在理解教育的時候了,自然會有些不高興,可是,應當用美的眼睛去觀察生活,才會發現美。

魯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來幾乎沒有時間玩耍,束縛了學生愛玩的天性;而我們此刻上的學校,每節課下課都會有時間玩,又玩了,又學了,也還算得上自由。跟三味書屋比起來,我們像在天堂。

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裡,揭示了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表達了應讓兒童健康活潑地成長的合理要求。

我覺得,讓兒童理解教育的同時,也應當讓他們玩好。

《朝花夕拾》是魯迅在受到政府的壓迫、“學者”們的排擠,又歷經戰亂後寫下的回憶。作者在這樣紛擾中尋出一點空閒來,委實不易,目前是這麼離奇,心裡是這麼蕪雜。一個人到了只剩下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算是無聊了,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

對往事的回憶,只是現實生活的一點安慰,而每一個完美的回憶又都有一個悲慘的結局:百草園和繡像摹本賣掉了,長媽媽也匆匆告別了人世,本應是激發人們的愛心的《二十四孝圖》背後,卻隱藏了謀人性命,教人看的醜惡禍心。去留學,並且碰到了一位令自我敬仰的師長,卻因為感受到醫治人的精神比醫治身體病症更重要而離別了,在學校辦事兼教書,實在勤快的能夠的老友範愛農,終究擺脫不了貧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運。

在對這一連串苦樂參半的事件的記敘中,作者還追究了自我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貓,小小的,帶給作者遐想的隱鼠的失蹤,只是個象徵的意念:當我失掉了所愛的,心中有著空虛時,我要充填以報仇的惡念!這才是作者仇貓的動機:它在奪人所愛。從魯迅先生一生的經歷看:嫉惡如仇,可是是對缺乏愛、失落愛、痛惜愛的一個自然反應罷了。

對這個細節下作者又給自我開了個悲痛的玩笑:他的仇貓是毫無道理的,雖然貓吃老鼠,但他的隱鼠卻不是貓吃的,而是被長媽媽踏死的,那麼是否要恨長媽媽呢?在下一節回憶中,長媽媽也確實有些讓人生厭,睡覺時佔領了全床,滿腦子的窮規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這樣一位長媽媽,卻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別人都不能重視的渴望化成了現實,不懂識文斷字的長媽媽把她自我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經》買來,送給了“我”。正因為長媽媽這顆未被舊道德泯滅的愛心,使作者記起她,追念她。

在朝花夕拾的回憶中,作者多次寫到封建教育的失敗和狹隘。

小時候,長媽媽的故事裡說:“倘若有陌生的聲音叫你的名字,你千萬不可答應他,以免那是害人性命的美女蛇,提防陌生人,並假想他就是壞人的邏輯。

在朝花夕拾之間,我隨作者一齊,回到“我”的童年時代,重新回味那些人和事。走過留學的日本的求學索過程,一齊追憶失去的老友。沿著這條線索,我看到二十紀初,以“我”為中心的一個個生活場景,人物心理歷程,讀著每一個寓意深遠,回味無窮的結束句,我的心也隨著作者一齊潮起潮落。

篇23:讀書報告

很久以前就明白餘華的兩部代表作,《活著》《許三觀賣血記》。高中時旁邊的書桌上放了一本《活著》本想著只隨便掃一兩眼便罷,沒想到一讀起來就和嚼了炫邁一樣,根本停不下來,一個午時的時間一口氣讀完這本小說,眼睜睜的看著一個又一個的主角已各種各樣的方式接連死去,心裡就像是被痛苦接連不斷的蹂躪,可是餘華似看客般冷漠的筆調又讓這種絕望的痛苦找不到宣洩的出口,無法釋放。所以《活著》讓我難受了很長時間。潛意識裡也暗暗覺得慎讀餘華。那天去圖書館本來要找一部小說,但卻無意間瞟到了《許三觀賣血記》,就像有魔力般的,我走近那本書,慢慢蹲下,看著那已經發黃的書脊,卻遲遲伸不出手。只是聽書名就覺得有種心痛的感覺,賣血,賣誰的血?為何要賣血?是賣自我的,還是倒賣別人的?許三觀是像福貴一樣最終全家都遭遇了不幸還是他一人的坎坷命運便足以讓人扼腕?以餘華慣有的冷漠風格,這本書會不會再次讓我反覆品味濃濃的痛苦?這一切的疑慮都積聚在了我的右手,無法移動。強大的好奇心終究戰勝了疑慮,又是半個午時,當餘暉落下,餘華的另一部代表作也完全成了我記憶的一部分。

怎樣說呢,讀完這本書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這就完了?第二個感覺就是,最終大家都沒死,都活得好好的,能長舒一口氣了。說實話可能由於我閱歷淺薄,或者缺乏對那個時代更為深入的認知,剛讀完放下書我都不明白作者到底要表達什麼核心,但我慢慢發現,這篇小說越品越有味道,雖然看起來餘華僅僅是在道來一個故事,一個發生在50年代的小城市裡一個叫許三觀的絲織廠工人和家人的故事。

人是矛盾的集合體。有時我會因為許三觀的對孩子深深的愛感動,在饑荒時期,為了讓老婆孩子們吃上一頓面,走進了醫院的大門,去賣血。為了救不是親生兒子的大兒子的姓名,一路奔波,一路賣血,前後賣血間隔甚至僅有5天,還差點所以而送命。但有時候他身上也有狹隘的市民性,比如災荒時期帶他二樂三樂去吃麵,卻唯獨不帶一樂,直接告訴一樂因為你不是我兒子,所以你去吃一個烤紅薯吧。試想一個10歲大的孩子,已經吃了57天的玉米飯,眼看著自我的弟弟被爸爸媽媽領著去了飯店,自我卻只能吃沒有巴掌大的紅薯,去找自我的親生父親卻又毫不留情的被趕出來,大人之間的事情卻要一個無辜的孩子來承擔,這未免太不公平。所以讀到那裡,我對許三觀又有些不滿了。

接下來說他和許玉蘭,當時他追許玉蘭的情節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只因為給女孩子買了8角的零食,便要人家嫁給他,更出其不意的是,許玉蘭居然就答應了。讀到他們剛結婚時候我以為他們之間是沒有感情的。許三觀抓住了玉蘭的把柄:與何小勇以往偷嚐禁果,並且三觀和玉蘭的大兒子一樂長得越來越像何小勇。於是許三觀便整日不做家務,躺在椅子上舒舒服服的晒太陽,將家務全丟給許玉蘭。之後許玉蘭明白了三觀與林芬芳的事情,在使出看家本領—坐在門檻上喊出一番風格與佟湘玉極為相像的怨言之後,也一如當年的許三觀,整日不做家務,而是嗑瓜子串門,頗有輕喜劇的味道。可是讀到最終,我卻改變了原先的看法,文化大革命時期,由於許玉蘭以往將自我交給兩個男人,所以被冠以“妓女”的稱號,整日當“陪鬥”,胸前掛著牌子一站就是一天,許三觀本想避風頭,讓三個孩子去給媽媽送飯,沒想到他們都嫌丟人,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偷偷摸摸的去送飯,這時有個情節讓我大為感動,許玉蘭一看滿鍋的白米飯,只好勉強嚥下,可是將米翻起來,卻發現底下是滿滿的肉,原先三觀害怕有人來檢查,便將肉埋在米飯底下。這是三觀對玉蘭的愛。三觀老了之後因為想吃炒豬肝喝黃酒,就去賣血,沒想到年輕的血頭說他的學老了,只能去當給

油漆匠刷牆用的“豬血”,這番話讓一輩子靠賣血度過艱難時光的許三觀頓時感到支柱倒塌,在大街上嗚嗚的哭起來。相似的,三個兒子為父親的舉動感到丟人,玉蘭則對三個兒子的反應大為斥責,並歷數了三觀賣血為他們做的事,爾後用哄孩子一樣的語氣安慰三觀,並和他一齊吃了炒豬肝和黃酒。當玉蘭聽說了年輕血頭對三觀說的不客氣的話時,便義憤填膺的擺出潑婦的架子罵了起來,可是這次,與以往不一樣,我覺得她是那麼的可愛,我感受到了她對丈夫深深的愛。

誠然,三觀和玉蘭是相愛的,他們的愛經過輕喜劇一般的情節慢慢的像讀者展現,直至結尾,令人動容。於是我便困惑之前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生活小事又該如何解釋?這時,我似乎覺得文章並不是這麼簡單,除了一些家長裡短的敘述,背後隱藏著另一條主線,那就是——平等。

能夠說三觀和玉蘭都是追求平等的人。三觀之所以在抓住玉蘭把柄之後不做事,是因為他自我辛辛苦苦養大的兒子居然是別人的孩子,自我當了徹徹底底的“烏龜”,心裡委屈,所以讓玉蘭做事心裡感到平衡。玉蘭之後的舉動也是這個道理。還有另一件大事能夠證明,三觀聽說給自我戴綠帽子的何小勇出了車禍之後高興了好半天,逢人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何小勇自我的親生兒子不認,自我辛苦撫養,這就是何小勇遭了報應,而自我卻身體健康。從這些話能夠看出許三觀內心裡追求的平等。做了“惡事”的何小勇的悲慘結局讓他心理平衡,雖然這種想法很不道德,但卻將許三觀心裡積壓了幾十年的心病治好了不少。

但可惜的是,許三觀雖有平等觀念,卻不是我們真正意義上提倡的平等。他眼裡的平等就是你們家有什麼,我們家也要有,你對我差,我也不能對你好。這種平等只是一種處於低階水平的比較,三年饑荒時期,許三觀曾埋怨過一句:這饑荒早來晚來都沒事,偏要在我們家無所積蓄的時候來。他只明白饑荒來的不是時候,但卻沒有進一步想過為什麼會有饑荒,如果沒有人民公社運動將他家幾乎所有的儲備都交公,即便今年收成不好恐怕也不至於落得如此地步(作者借許三觀之口說出此句,實在犀利)。別人家也吃不上好的所以許三觀沒說什麼,但卻不知對政策的分析與質疑本事的缺失是一種更大的不平等。所以許三觀縱然骨子裡是一個善良的,甚至能夠說是有大愛的人,但仍然逃脫不了這種幼稚的平等觀帶給他的小市民氣。

試想我們自我的生活,是否也會因為關注範圍之小而成為了日後開闊眼界的桎梏?

總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小說主題是多元的,總有一個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引發讀者的深思,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好的作品越想越有味道。

以上僅本人自我讀後的一些想法,文章仍有許多不足,尤其是後面寫到關於平等,總是感覺沒有辦法寫到我滿意,這和閱讀量,思想深度有很大關係,在此檢討。

篇24:讀書報告

讀了彼得·聖吉的《第五項修煉》後,對“學習型組織”有了一個初步的理解:

一、創立學習型組織必須是自主的,是自願的。

這一點十分重要.僅有我們自我切實有這種迫切的需求,才會有效果.如果是上級的指令,是上級的要求,這是一種被動的,應對式的工作觀;同時必須不是趕時髦,不是追風,否則只會是形式主義.所以主動與迫切,這兩點事關創立的成敗.僅有發自內心的,是出於對事業的愛,才會有成效.創立學習型組織,就是在為事業打造未來。

二、創立學習型組織沒有模版,沒有模式,沒有地圖。

創立的實踐中,才認識到原先我的認識有誤區。其實世界上沒有什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東西。過去我們搞什麼東西都習慣有什麼“模式”,強調一套方法和方式,拿過來就能用.此刻看,這本身就不貼合學習型組織理論.每個組織的具體情景不一樣,創立的切入點也會不一樣,我們強調的是差異化,是個性.到達的標準是不斷變化的,這需要你自我不斷設定,惟有此,才會實現真正的自我超越。

三、創立學習型組織是一個系統工程。

或許我們不明白學習型組織是什麼,但我們必須要弄清學習型組織不是什麼.學習型組織不是一項活動,我們必須明白創立學習型組織是可持續的,是永無止境的.這就貼合學校的“第二曲線理論”.這樣我們才會使組織內部的變化超前於外部的變化,才會保證組織內部有足夠的活力,堅持著核心的競爭優勢,到達永續經營,基業長青.既然我們找到了創立學習型組織這條路,我們就不怕路遠.

四、擴充套件組織創造未來的能量,保證擁有組織需要的持續增長的學習力,這需要全體成員全身心的投入.既然我們對過去的理論基礎研究少,那麼,此刻市場的要求,需要我們來補上這一課.以改造我們的學習,改造我們的管理,提升我們的業績。

在這本書中我還喜歡一個水煮青蛙的小故事:如果你把一隻青蛙放在沸水中,它會立刻跳出。可是如果你把青蛙放在溫水中,不去驚嚇它,它將呆著不動。此刻如果你慢慢加熱,當溫度從華氏70度上升到華氏80度,青蛙仍顯得若無其事。甚至自得其樂。可悲的是當溫度慢慢上升時,青蛙將變得愈來愈虛弱,最終無法動彈。雖然沒有什麼限制它脫離困境,青蛙仍留在那裡直到被煮熟。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青蛙內部感應生存威脅的器官,只能感應出環境中激烈的變化,而不是針對緩慢漸進的變化。

大部分動態性複雜都是處於緩慢漸變的過程,極不易察覺。即使察覺了,已經為時已晚。在生活中,想想看,水質是突然變壞的?交通是突然擁塞的?健康是突然變差的?孩子是突然變壞的?……

所以我們要學習看出緩慢漸進的過程,放慢自我認知變化的步調,並異常注意那些細微以及不尋常的變化,避免被煮青蛙的命運。

還有一個印象深刻的就是當閱讀到第五章時,有個例子:在學校中,教師對學生的看法,會影響那位學生的行為。珍妮個性害羞,她在新學校第一學期的成績異常差(因為她的父母感情不睦)。珍妮的教師於是認為她懶散。下一個學期,教師給予珍妮的關切更少,她的成績於是更不好,因而個性更退縮。隨著時間的過去,珍妮陷入一個惡化退縮的旋渦之中,被教師冠上不認真學習的標籤後,她更加封閉。於是,被教師視為才能高的學生,得到更多的關切;而被視為才能低的學生,他們的成績卻因增強的反饋而更糟。最終演變成“差者愈差、優者愈優”。我認為教師應當公平對待學生,不應當片面的去評價對待某個學生。

經過閱讀,讓我們看到了個人及組織中幾種潛藏著的巨大力量來源——它們是最根本、最持久、但卻是最不明顯的。當掌握這些力量,個人的生命空間會變得很大,才能成為一個全神貫注做自我真正想做的事,才能成為出色團體中的一分子,並在這個團體中,一群人以極不尋常的方式在一齊工作,彼此信任,相互補長短,為共同的大目標全力以赴,並創造出驚人的成果。

篇25:讀書報告

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細節構成的,如果一切都歸於有序,決定成敗的必將是微若沙礫的細節,細節的競爭才是最終和最高的競爭層面。以下心得體會範文《閱讀細節決定成敗心得》由出國留學網讀書心得頻道為您精心帶給,歡迎大家瀏覽閱讀。

近段時間閱讀《細節決定成敗》一書,頗有體會。可謂淺顯中蘊涵著深刻的道理。不妨記錄下來,聊以自勉。

“簡單的招式練到極致就是絕招”。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什麼是絕招讓我想起金庸武打小說中主人翁的獨門絕學,似若無奇的不經意之間一招致命,殺敵於無形,讓我久久無法釋懷。

人世間真有所謂的絕招汪中求先生作了最好的註解:所謂絕招,是用細節的功夫堆砌出來的!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了一位上世紀50年代服務業的勞模兼全國人大代表。他是一位賣糖的服務員,平凡得不得了,然而他在平凡的工作中練就了“絕招”:賣糖基本上不用秤稱,用手抓,一抓一個準,讓櫃檯上那把秤成為了高效工作的見證。這樣大大節儉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服務的有效時間。同時,他還發明瞭“接一待二招呼三”的服務方式,對服務業的影響可謂深遠。而他怎樣練就這門絕活自然少不了日復一日的練習。據報道,為練成這門絕招,他自我買糖回家,閉門練習,一顆一顆地加加減減,手指打起了老繭,褪了皮又繼續練習,彷彿為練習鐵沙掌,凡身肉掌穿梭於鐵沙之間。“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最終一招一式之間成就了“大手筆”。

我們所從事的金融業,隸屬於服務行業,常有熱情易逝,委屈難平的感覺,這些都給我們的服務帶來必須的困難。而惟有職責感,催生著敬業精神茁壯生長,成為揮之不去的動力源泉。

熱情消退,職責感推動著你毫不遲疑地走下去,很多時候,又會得到新的樂趣,燃起新的熱情。枉受委屈,職責感支撐著你平心靜氣,胸懷坦蕩,你會覺得你對生活又有新的感悟,心境得到進一步的歷練。而這一切,便就蘊藏在匆匆的一朝一夕、平淡的一招一式之間。細節決不僅僅僅是細節,更是一種肯定自我的生活態度,一種愛屋及烏的進取精神。

篇26:讀書報告

《平凡的世界》這本書,作者是路遙,他出生於一個動盪的年代,他做過許多工作,遇到過許多挫折,但最終當上了著名作家,譜寫了那個時代,以及那一代人的青春。

孫少安與田潤葉是這本書裡的兩個主角。他們兩個人離感情那麼近,卻離婚姻那麼遠,終究也沒個結果。“那時我們年紀小,你愛談天我愛笑,有一回並肩坐在桃樹下,風在樹梢鳥在叫,不知怎樣睡著了,夢裡花落知多少。”他們從很小的時候開始,便是親密無間的朋友,他們一齊吃飯要,一齊睡覺,一齊穿著開襠褲在廣闊的天地裡無憂無慮地亂跳,亂跑,唱著婉轉的信天游。他們上了同一所國小,同一所高小。之後,潤葉在省城上了中學,少安卻因為家境貧苦自願回家務農。他明白,這是他的職責,是他要走的路…他們兩個人的差距愈來愈大。距離愈來愈遠。長大成人後,潤葉成了教師,少安成了農村社員一隊隊長。潤葉與少安也互相看望,只是,沒有小時候那種親密無間的感覺了。直到_田潤葉的二媽堅持促成她與李向前的婚事。潤葉這才明白,他一向都愛著少安,他卻不明白。

潤葉向少安證明心意後,少安一時沒反應過來竟有些挪不開步子。他不明白,潤葉是不是那個他放在心尖兒上的人,他只明白,他與潤葉不可能。那個時代的婚姻,不只是需要感情那麼簡單。若是他給不了她幸福,不能把她當做寶一樣捧,他便不能娶她。於是,他開始冷落潤葉。潤葉堅持,卻無濟於事。

最終,潤葉還是沒能擺脫與李向前結婚的結局,儘管她不願。少安也與山西姑娘秀蓮結為連理,生活看似安寧。

在這世上,或許註定,有些我們最初的追逐,不能陪我們到底。把那斷舊事放在心底即可。不能說,不能想,卻又不能忘。

孫少平是孫少安的弟弟,他敢於打破舊思想,舊牢籠,不限於農村這一方小天地。起初,因家境貧窮,在學校受人冷眼也只能吃得起兩個黑麵膜。何曾想到有個叫郝紅眉的女孩和他一樣,每一天避開人群最終兩個領自我的食物。或許是他們對自我內心一方小小自尊的維護,他與郝紅眉的關係微妙起來,他從心底喜歡上了這個女孩。誰料郝紅眉是個無比現實的主兒,在與孫少平傳緋聞後依然離開了他尋到了家境優裕的新歡。孫少平陷入了悲傷,或許,他對郝紅眉,只是對遭遇相似的人的同情與悲憫。

在他萎靡時,又遇到了田曉霞,那個改變他人生的女子。他們一齊討論國家大事,一齊閱報,一齊看書,倒也長了不少見識。

之後的之後,孫少安聽從國小同學張根民的提議,用牲口拉磚,一天能夠賺三四千。孫少安與家人商量後接下了這筆生意。之後野心促使他建了磚廠,開得越來越紅火。誰料天災人禍降臨到他身上,他破了產。這彷彿晴天霹靂,但好在他們熬過了最艱難的一段時間,他們也曾想過放棄,但一家人的生計迫使他從頭開始,成了一名頗有名氣的農民企業家。

孫少平的結局就不是那麼盡人意了。他畢業後做了教師,之後去黃原城闖蕩,遇見了田曉霞。在他做煤炭工人的時候,田曉霞一向支援著他。他們在麻雀山的草地上對著璀璨的星空暢談自我的夢想,念著親切的《白輪船》;他們在古塔山的樹叢裡擁抱並親吻;他們在南山的另一塊草地上手拉著手,確定了自我的心意…她愛他,他也愛她。他原以為會一向這樣生活下去,直到-田曉霞在一次抗洪中因救人失去了自我的生命…

孫少平不敢相信,也不願相信。那個天真爛漫的笑臉,再也不會出此刻他眼前,他還記得杜梨樹之約。第二年夏天,他滿懷期待地來到古塔山杜梨樹下,卻沒能如願…

孫少平與田曉霞的感情,不一樣於孫少安與秀蓮,也不一樣于田潤生與郝紅眉。他們更像知己,卻高出知己。

她愛他,忠貞不已。他愛她,矢志不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路遙的筆下,刻畫了幾個不畏挫折,不屈不撓的青年主人公。他們敢愛敢恨,不懼命運,闖蕩出了自我的一片天地,創造了一個時代。

路遙的筆,已經停駐。他們的故事,沒有結束…

夜那麼長,月光那麼涼。他們的身影,宛如我心頭的白月光。

我明白,這月光,此經多年,盡不能忘。

篇27:讀書報告

《活著》讀書報告

“活著,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職責,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在大學塵土飛揚的圖書館裡,找到一本古舊泛黃的書,是餘華的《活著》,很早就聽過這本書的大名,卻一向沒有機會細讀,不料,卻是這麼一本很薄的書,作者餘華以近乎冰冷的語調給我們敘述了一個在我看來並不正常的故事:

主人公福貴曾是一個風光一時的小地主,整天無所事事,吃喝嫖賭,不務正業,結果一次賭場失利,把家產全部輸光,一百多畝地一夜之間成了別人的財產,從此,家道一落千丈,父親也被氣死,福貴成了名副其實的敗家子,從此,他與母親、妻子、女兒相依為命,過著與以前大相庭徑的農民生活。

本來這樣也沒什麼,正如家珍說的:“只要你以後不賭就好了。”母親也安慰他:“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可是禍不單行,福貴上街去給累倒的母親抓藥,卻意外被國名黨抓去當壯丁,整天在炮彈中穿梭,爬在死人堆裡,兩年後才得以輾轉回到家鄉,家鄉此時已物是人非,母親已經離世,但善良的妻子仍在家中等著他,辛苦把兩個孩子拉扯大。

本以為一家人歷經磨難,最終能夠安安穩穩過日子,可好景不長,兒子上國小,因抽血救縣長老婆失血過多而死,家珍也應勞累過度倒下,可憐的大女兒是個啞巴,卻命好嫁了個好人,但生孩子是卻難產而死,不久女婿也因意外事故死亡,而唯一相依為命的孫子苦根卻因多吃豆子噎死……整個家就像在一夜之間被颶風掃過,只留下了福貴一個人和一頭名叫福貴的牛……

借用作者在本書的序言中的一段話:“《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齊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齊化作雨水和泥土。與此同時,《活著》還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講述了眼淚的廣闊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福貴親手埋葬了六個他至親至愛的人,“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著自我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些年……我是有時侯想想悲痛,有時候想想又很踏實,家裡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親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擔心誰了。”在歷經了那麼多另人難以想象的苦難之後,他學會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壓。在很多人看來,福貴是最有理由死去的人物,就連作者自我也說:“我見到的這個世界上對生命最尊重的一個人,他擁有比別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著。這個人就是福貴”。的確,福貴擁有比別人多更多死去的理由,但他仍然活著,他經歷了一家四代人的生離死別,無以名狀的痛苦,經歷了從興旺的六口之家到孤家寡人,可他仍然活著,和一頭和他一樣衰老的老牛相互陪伴,在垂暮之年堅強而又樂觀地活著,他只是很單純地為了活著而活著,活著不需要理由,活著本身就是一種理由。

“老人黝黑的臉在陽光裡笑得十分生動,臉上的皺紋歡樂地遊動著,裡面鑲滿了泥土,就如佈滿田間的小道。”當他在以自我獨特的方式敘述這一段往事時,沒有悲傷,沒有痛苦,僅有對故人的懷念,對生命的感嘆。

可能在很多人看來,福貴的一生充滿坎坷,命運對他太不公平,不僅僅讓他從闊少爺變成農民,還相繼讓至親至愛離去,讓他一個人孤獨終老,甚至連個操辦的人都沒有。可是,或許在福貴自我看來,他也得到了很多很多,有對他疼愛有加的父母,娶了個善良賢惠的妻子,有一對懂事乖巧的兒女,還有個憨厚孝順的女婿和聰明聽話的孫子……我想,當他回憶往事時,更多的想到的不是不幸,而是這些幸福的瞬間,緊緊圍繞他的溫暖,他不會後悔曾今來到過這個世上……這就是命運,命運無論帶給你的是悲或喜,你都要理解,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活著,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職責,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堅忍就是活著的力量!

作者在自序中提到了一首美國的民歌《老黑奴》:

“歡樂童年,如今一去不復返,親愛朋友,都已離開家園,離開塵世到那天上的樂園,我聽見他們輕聲把我呼喚,我來了,我來了,我已年老背又彎,我聽見他們輕聲把我呼喚。

為何哭泣,如今我不應憂傷,為何嘆息,朋友不能重相見?為何悲痛,親人去世已多年。我聽見他們輕聲把我呼喚,我來了,我來了,我已年老背又彎,我聽見他們輕聲把我呼喚。

幸福伴侶,如今東飄西散,懷中愛兒,早已離我去遠方,他們已到我所渴望的樂園。我聽見他們輕聲把我呼喚,我來了,我來了,我已年老背又彎,我聽見他們輕聲把我呼喚。”

這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離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的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福貴也是如此,無論生活給予他什麼,他都欣然理解,不抱怨,不反抗,這不是逆來順受,而是另一種豁達與堅強。

在這部小說中,令我感動的還有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感情,無論是家珍的願望:“我只求每年都能為你納一雙鞋底”,家珍臨死之前對福貴說:“這輩子也快過完了,你對我這麼好,我也心滿意足,我為你生了一雙兒女,也算是報答你了,下輩子我們還要在一齊過。”還是福貴抱著鳳霞說:“就算是全家餓死,也不送鳳霞回去。”亦或是有慶死後,福貴瞞著家珍每晚去墓地陪著有慶……書中還有太多太多讓人深深打動我的親情、友情與感情,讓我眼淚每每不期而至。

總而言之,這部小說帶給我的感觸實在太多太多,從中我讀到了生命的韌性、力量、感情、友誼……讓我明白了,生命只是靜靜地“活著”,“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我們不要對生命有太多的奢望和追尋,生活中其實是沒有幸福和不幸的,生命僅有一種存在,不要沉迷於舔嘗痛苦,讓我們像福貴一樣“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在世”吧。

篇28:讀書報告

《名人傳》的作者是羅曼羅蘭,他是法國著名小說家,劇作家和評論家。《名人傳》是他的得意之作。他一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單核全人類的偉大情懷。

這本書分別寫了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三位人物。他們三人,雖然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兼畫家,另一個是小說家,卻都為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獻出了畢生的精力。

傅雷先生先生說:“在陰霾遮弊了整個天空的時候,從《名人傳》中得到的啟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蒂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杯具,才能幫忙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我們要從這些偉人的生涯中吸取生存的力量和戰鬥的勇氣。

在這三個人物中,貝多芬是最令我感動了,他1770年12月16日出生於科隆附近的波恩的一所破舊屋子的閣樓上,父親是一個不聰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女僕。童年和少年的時代生活困苦。還經常受到父親的打罵,他被整天的綁在洋琴面前,或和一架提琴一齊關在家裡。他創作了舉世聞名的《英雄交響曲》。《特來莎奏明曲》。《命運交響曲》,歌劇《費德里奧》。可是,命運總是和他開玩笑,他的耳朵聾了,這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可是並沒有放棄創作音樂。任何時候他都絕不向命運屈服,任何事情不論是成功的喜悅還是身體健康帶來的痛苦,都不能使他停止前進,放棄自我鍾愛的事業。

一個不幸的人,貧苦,殘廢,孤獨,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歡樂給予世界!他用他的困難鑄成歡樂,正如他那豪言壯語所說的——那是能夠總結他一生,能夠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用痛苦換來的歡樂”“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這句古訓被貝多芬的:“在悲痛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基羅的“愈愛哭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所很好的印證。

我們應學習這些偉人在應對悲慘的命運時,那種不屈不饒的精神!當我們遭受挫折時,應當想到他們——戰勝痛苦的榜樣。堅定自我的信仰,好好的活著!

貝多芬:長相醜陋。渴望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卻總是遭受失敗,所以要承受打擊。他同時又以頑強的毅力投入到音樂創作中去,創作出易系列輝煌的作品。他不會向命運屈服,不會放棄自我的事業。他給世界創造歡樂!

米開朗基羅:他對待自我的藝術工作追求盡善盡美;對待感情純潔;對待困難他不會絕望;對待危險他不會逃避。他只明白夜以繼日的工作,別的什麼都不想。他是一個杯具人物。

托爾斯泰:他是一個文學巨匠,永遠不會放棄自我所熱愛的藝術。他有時又因自我的貴族出身而驕傲自大。不會相信別人。他的容貌醜陋使他感到自卑和絕望。他願意為了自我的祖國而奉獻出自我寶貴的生命。他是一個英雄!

一本《名人傳》,我看完之後,為列夫·托爾斯泰的命運而惋惜,也為米開朗琪羅的天賦而驚歎,更為貝多芬雙耳失聰的天才而敬佩。他們之所成為流芳百世、為後人奉為楷模的名人,其共同點,正如一生橫跨兩個世紀的德國著名作家歌德所說的那樣:“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找到一個巨集遠的目標,並下定決心實現它”,也就是說,他們都有為之奮鬥終生的夢想,並經歷無數磨難才得以實現。

出身於貴族家庭的列夫·托爾斯泰,從讀書時起,就選定了寫作作為自我的目標,無論是在故鄉的土地上耕作,還是在高加索軍隊上服役,他都沒有離開寫作。在他去世前兩年的1899年,完成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也是對俄國社會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為世界文學不朽名著之一。貝多芬從小就立志做一名音樂家,12歲的時候已能自如地演奏。1789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給了他很大的啟發,從而奠定了其人文主義思想的基礎。他不怕困難,自我努力用音樂來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鬥爭。在生命的最終的10年,貝多芬在雙耳失聰、健康情景惡化、生活陷入貧困、精神受到折磨的情景下,仍然以巨大的毅力,創作完成了流芳百世的《第九交響曲》,以不朽的音樂總結了他一生完美的願望。他以往說過:“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它絕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這些名人的一生,讓我們明白:人生,總得有必須的目標。也許,一輩子都得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奔波;也許,實現目標的道路不會很平坦。即使想是平凡的生活,也會讓你摔跤,可能會疼,甚至可能會受傷;但,這就是挫折,是人生最寶貴的收穫。他們的一生,又讓我們懂得:挫折,只是五彩斑斕生活的一部分色彩。看到自我辛勤付出卻不可能有所回報,平添幾分遺憾,或許會悲痛;但,風雨過後總見彩虹,幾經挫折的人,將與成功相伴一生。

試想一下,如果人生沒有目標,那這個人註定一世活得十分平淡,像一潭死水一樣沒有波瀾,沒有生氣。到頭來碌碌無為,虛度人生。或者是胸懷轟轟烈烈的夢想,但又不願意腳踏實地辛勤付出,不思耕耘只想收穫。遇到困難和挫折,就畏縮不前,或者一門心思尋找捷徑。到頭來無所作為,“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生活在我們面前呈現出五彩斑斕的色彩,“找到一個巨集遠的目標,並下定決心去實現它”應成為我們年輕一代的座右銘。馬克思曾說過:“人要學會走路,先得學會摔跤,這樣他才能學會走路。”在實現自我人生目標的旅途中,總有坎坷,總會摔跤,但我們不怕,就像那勇敢的海燕,在狂風暴雨來臨的大海上,高傲地、自由自在地飛翔。

讓我們迎接人生的挑戰吧!

篇29:讀書報告

寒假期間,學校給我們推薦了兩本書,一本是《杜拉拉昇職記》,一本是《第五項修煉》,由於個人比較喜歡記敘類的東西,一看書名,就明白第一本講的是一個故事,所以我就先讀了《杜拉拉昇職記》這本書,所以下頭我先來說說我看完《杜拉拉昇職記》的感受吧:

《杜拉拉昇職記》講述的是:二十出頭的杜拉拉一個柔弱的南方女子在一家全球500的大企業中打拼的過程,她初進公司,先是忠心耿耿地傻幹,之後發現幹了很多活兒,可上司就是不待見,她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她在在複雜的多重關係中摸索,並不斷的進行自我調整,最終掌握了職場生存規律,她憑著自我聰慧的頭腦,和對工作的韌勁,最終她成功了!套用下書中的話:“Youdeserveit!”

不得不承認這本書是一本好書,雖然我們剛上大一,但在短短的三年後我們也將應對這樣的問題,杜拉拉的經歷讓我們更早的瞭解到了職場中廠面臨的問題,也教會了我們不少的解決與生存之道,我從這本書中得到的最大啟示有兩點:一是“改變”,二是“思考”。對於以後我們剛剛踏出校門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懷揣各種各樣的夢想,然而當你真正步入一個公司,處於一個職位的時候,你可能會發現其實現實與自我所想象的情景是不一樣的,這樣有些人非要逆流而上,而有些人則會順流而下,然而時間和實踐證明往往後者會走的更遠、更好、更順利,而前者多會在抱怨中生活。所以,當你發現自我不適應當前環境的時候,我覺得其實改變自我比起改變環境更容易一些,也更實用和實際一些。這樣在工作中不論環境如何改變,你都能夠應對自如,因為你本身就在改變。而另一方面,對於工作和環境的不斷變化,在你的身邊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對於這些問題,我們還應具備的就是“思考”。其實在工作中會思考的人要比只會努力的人更簡便、更有效率、更有前途。

做為一名現代社會的大學生,我們也很快將要走出學校,踏上社會,有屬於自我的一份工作。想要在自我的工作崗位上有所作為,我認為向杜拉拉學習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她的善於改變勤于思考。

下頭是《第五項修煉》,一聽名字就明白它應當是一本很專業的書,所以當我讀完第一遍的時候,完全不知所云,我只好靜下心來仔細的讀了第二遍,強迫自我以讀小說的態度來讀,最終皇天不負苦心人,我感覺有點懂了,所以我就簡單的說說自我對這本書的理解吧:

作者的觀點是要我們去發展學習型的團隊合作,五項修煉包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夢想、團體學習、系統思考。

1、自我超越。自我超越的修煉就是不斷理清並不斷加深個人的真正願望,集中精力,培養耐心,並客觀的觀察現實。

我認為能夠實現自我超越的人,是一個自身素質及本事都極強的人,他們能有效利用客觀條件實現自我內心深處的願望,並不斷的提高完善自我。

2、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於心中,影響我們如何瞭解這個世界,以及如何採取行動的許多假設、成見,或甚至圖象、印象。

我認為改善心智模式這點在團隊合作中十分重要,心智模式,通俗來講,就是自我的內心想法,在團隊合作中,不要什麼都是“我以為,我認為”,以自我為中心,應當常與夥伴共同自我的意見,使整個團隊想法一致,這樣整個團隊才有凝聚力。

3、建立共同夢想。如果團隊擁有共同的夢想,那麼,團隊中的每個人都會為了這個共同的夢想而努力。

這點和上一點有相通之處,就是大家要有共同目標,勁往一處使。

4、團隊學習。以往有過這樣一個試驗:在一個團隊中,大家都認真參與,每個人智商都在一百二十以上,而團體的智商卻僅有六十,這是為什麼呢?團隊學習的修練即在處理這種困境。團隊學習的修練從“深度探討”開始,深度探討是一個團隊的所有成員,在思考了所有問題之後,毫無保留的說出心中的思考而進入真正共同思考的本事。換言之,即在群體中讓想法自由交流,以發現遠比個人思考更深入的見解。同時,在深入討論當中,每個人都能獲得超過自我思想數倍的思想。思想是能夠傳遞的,不一樣方向的思想能夠使人們變得更加聰明。這就是試驗的真正含義。

5、全域性思考。群體與人類其它活動都是一種系統,也都受到細微且息息相關的行動所牽連,彼此相互影響並要經年累月才完全展現出來。

我們不是單純的個人,我們生活在團體中,團隊中,做什麼事時,我們要以全域性利益為重,必要時應犧牲個人利益。

這本書需要我們在生活與學習中不斷地理解並加以運用,建立學習型組織,使我們所在的團隊更加強大。

這兩本書使我的寒假充實而有意義,《杜拉拉昇職記》教會了我勤奮與思考,《第五項修煉》讓我明白了團隊合作中的法則。

篇30:讀書報告

到目前為止,《紅樓夢》看到了70多回,因為畢竟還是要以學業為重,只能利用一些課餘時間來閱讀。讀的也是囫圇吞棗的,很多東西都還沒有細想。可是對我這個水平來說,也應當差不多了。按劉心武說的曹雪芹寫的前八十回才是精華。後四十回完全就是狗尾續貂,我還沒有看到後四十回,還無法驗證這句話,可是即使看了倒也不必須看的出來。

在紅樓夢裡,人物眾多,可是發一個人物的人性都十分的鮮明,即使僅有寥寥數筆,曹雪芹也能把人物的性格特點表達出來。並且對環境的描述,也十分細緻,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紅樓夢裡所涵蓋的知識面也十分多。以致於有人專門的開了以紅樓夢裡所描述的食物為基礎的紅數菜館。還有的人就專門研究紅樓夢裡的詩,一本小說裡的詩就值得人去專門研究,可見紅書中詩的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含意之豐富。

紅樓夢裡的人物之多,關係的複雜也是令我感到驚訝。以致我此刻有些人物的關係我也不是理的十分清楚。這也是為什麼曹雪芹歷經數十年才完全這部鉅著。只是之後由於借閱者的丟失,又有版本說是因為被為禁書而查禁,故意燒燬。才導致了我們只能欣賞到原版的80回,

在紅樓夢的人物中,每個階段我所喜歡的人物也是不一樣的。剛開始我對林黛玉每一天都是哭哭啼啼的感到十分的厭煩,但隨著故事的不斷髮展,人物的性格也豐滿起來,我也開始能夠理解為什麼曹雪芹把人物寫成這個樣貌的原因,在大觀園的眾多人物中也數林黛玉的才華最出眾。

對紅樓夢的文學性的欣賞來說,我是沒有什麼太多的評價。主要是因為我自我知識本事有限。對小說理解不夠深刻。對我來講,只是看看其中的情節。對小說的所謂的反封建性質還不是能夠深刻理解。我個人認為作者想經過賈寶玉來反映他對封建社會的深惡痛絕是有點不勉強的。賈寶玉厭惡讀書,完全是因為他貪玩的天性所致。賈只是一個小孩而已,哪個小孩不貪玩呢並且一個有錢的公子哥不願讀書也是能夠想象的。沒有生活的壓力。讀書有什麼好呢。讀不讀書都是一樣的生活。那邊是大觀園的姐姐妹妹,那邊是煩悶的私塾,我想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有心境讀書吧。

看了一些相關的紅學研究的書,說實話,我能夠理解為什麼很多人中意於紅學研究,因為這本書確實有它的獨到和美妙之處,可是我同樣認為有些研究是有些過火了。只是主觀的臆斷,而沒有足夠的證據。說實話,曹雪芹老先生死了那麼多年,有誰明白他的腦子裡到底想的是什麼呢。雖然他的作品是能夠反映他的思想,可是我們不能什麼東西都往裡放的啊。

畢竟他只是小說。可是卻有人生拉硬拽的去找生活原型。我覺得未免有些牽強。畢竟這只是一部小說。不是回憶錄。或者傳記。

篇31:讀書報告

三國演義是一部出名的歷史小說,屬於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該書的背景是東漢末年,從宦官亂政、黃巾起義開始,描述在亂世中曹操、劉備、孫堅父子怎樣運用人才爭奪天下的故事。俗話說亂世出英雄,三國演義讓一個個英雄人物形象的在我心中出現。勇武過人的呂布、霸氣十足的孫策、忠心護主的曹洪、老當益壯的黃忠。想象典韋拼死守寨門的悲壯、趙雲血戰長板橋的慘烈、周瑜縱火燒赤壁的快意、孔明病死五丈原的無奈。三國是英雄輩出的年代,我對以下幾個重要人物說點感想:

曹操。自小就崇拜曹操,也許是他太有軍事才能,也許他太有人格魅力,(也許在遊戲中他總是超級全能主角太好用。)曹操為統一亂世做出巨大的貢獻,更經過屯田制度解決了大部分老百姓的溫飽問題。曹操刺殺董卓失敗後白手起家,討董卓、攻陶謙、伐呂布、徵張繡、擊劉備、戰袁術、抗袁紹,更把漢獻帝從西涼鐵軍中解救出來,統一了大半個中國。曹操有不少缺點,他因為好女色害死了猛將典韋和長子愛侄,他因為報父仇屠殺了許多無辜的徐州百姓。可是曹操畢竟是那麼悲天憫人,“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是亂世的寫照,他有著結束亂世的決心,有著天下太平的憧憬,這就足夠了。曹操善用權謀,深得人心,挾持天子以號天下,他的氣質成就了他的霸業。

劉備。演義中的劉備仁慈的太過了,十足一個偽君子。我一想到劉備,就想到關於他的兩句名言,“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劉備是我厭惡的主角之一,但不得不佩服他的韌勁。他能有關張這樣的兄弟,他能有屢敗屢戰的勇氣,多次寄人籬下,卻從未放棄過爭霸天下的決心。他的眼淚威力不可謂不大,“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劉備雖然波折叢叢,但還是在取得西川,成功建立自我的政權。不得不說,劉備是一個讓男人也敬愛的男人,以仁義之名行權術之實,多少賢人才士為他死心踏地,助其成就霸業,不由人不為之讚歎。

孫權。孫堅孫策為他打下了江山,他受兄長遺命保家業,壓力不可謂不大。孫權的外交手段實在高明,在當時已經能熟練運用實力均衡的戰爭法則。在曹操百萬雄師南下、劉表投降的時候聯劉抗曹,結果周瑜火燒赤壁讓曹操遭受了最大的挫折;在曹操敗走漢中、關羽連場勝利直逼許昌的時候毅然聯曹抗劉,呂蒙白衣渡江順利襲殺關羽奪回荊州重創劉備實力。“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孫權軍事實力不可恭維,可是政治手段的確高明。孫權最終順利穩固政權,黃袍加身,這也是對他的最大肯定吧。“三國英雄,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諸葛亮。演義中的孔明整一個妖道,未卜先知、呼風喚雨、裝身弄鬼、鑲星續命,太多的妖化反而讓我對他反感。諸葛亮是智慧的象徵,更是封建道德的典範。可是他在劉備託孤之後,集軍政法大權於一身,實在不智,還給此刻人以架空皇帝的藉口。事無大小必親自處理,這是領導的做法麼一方面大大限制了下屬本事的發展,導致之後“屬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六十多歲的老頭打先鋒反映了蜀漢後期人才缺乏;一方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整一個此刻的...員,但精神可嘉,做法不可取,任誰也不是鐵打的,結果把自我活活累死在五丈原,讓人感嘆讓人反思。

最終總結下,三國的年代可是是一場爭權奪利的鬥爭,曹劉孫都是鎮壓農民起義的凶手,都是封建地主豪強的代表,他們之間的戰爭沒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以前我看到曹操失敗就悲痛,看到劉備受挫就歡呼,此刻看來也是演義中毒吧。學習三國演義,我們就應當學習古代人的長處,借鑑他們的做法,更好的完善自我,做一個對現代社會有用的人。

篇32:讀書報告

前段時間讀了林偉賢先生的《創新中國》,感觸頗深。眾所周知,中國的經濟正突飛猛進,可是放眼市場,卻是“MadeinChina”遠多於“CreatedinChina”。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造是最強戰鬥力。沒有創造,就沒有提高;沒有提高,又何談發展,何談復興?

同理,學生會的工作要有所突破,從到優秀到卓越,創造是必不可少的助推劑。要建立創意團隊,首先要打造好創意環境。為此,我們需要有三個“T”:Talent,才華橫溢的人才是創造的基礎;Technology,科技,尤其是我們能接觸到的新產品能夠把創意更好地變為現實;Tolerance,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相容幷蓄會帶來各種創意。

作為在一線策劃、組織、參與活動的人,我們應有本事,也有自信能夠提出可行的創意。臺灣的許多企業有ideabak,寶潔公司有許多專案經理,海爾公司有許多以基層員工名字命名的改善版生產工具。重視創造,鼓勵創造,是它們不斷髮展壯大的動力之源。而推動它們騰飛的,恰恰是來自基層的創造。

所以,改“一言堂”為“多言堂”早已是席捲世界的潮流。多元化往往能碰撞出趣味的創意。跨國公司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靠著多元化:日本人的嚴謹縝密,美國人的自由開放,中國人的按部就班,印度人的精誠團結……所以這些結合在一齊,創意的火花就層出不窮。當然,在這之中,資訊的開放與共享作為溝通的橋樑,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交流、互動,我們需要協同作戰,才能把創意的火燃的更旺。

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過:“不創新,就滅亡!”希臘船王歐納西斯也曾說過:“找出方法來,不然就創造一個新方法。”沒錯,我們常常生活在過去的經驗中,當我們在舊的經驗中絞盡腦汁,卻忘了我們擁有創造方法、創造未來的本事。我們需要的是養成創造的習慣。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簡單的過程,就可能帶來巨大的能量。無論是奧斯本的Brainstorm,還是信徒的靜坐禱告,我們在尋找的就是新的方法,新的方案!

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思考造就人類,創意造福人類。不要畏懼現實的束縛,想你所想,創意點亮生活!

篇33:讀書報告

《紅樓夢》中人物數量之多,人物關係之複雜,讓我感到驚訝。因此,目前我對一些角色之間的關係不是很清楚。這就是為什麼花了幾十年才完成這項偉大的工作。但後來,由於借款人的損失,另一個版本說,它是禁止禁止書籍和故意燒燬。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只能享受最初的80次。

在《紅樓夢》的人物中,我喜歡的人物在每個階段都是不同的。起初,我很厭倦林黛玉每天的哭鬧。但隨著故事的不斷髮展,人物性格也變得豐滿起來。我也開始明白為什麼這些文字被寫進了這個畫面。在《大花園》的眾多人物中,林黛玉的才華最為突出。

我對《紅樓夢》的文學鑑賞沒有太多的評論。主要是因為我自己的知識潛力有限。理解這部小說不夠深刻。對我來說,只要看看情節。這部小說所謂的反封建性質尚不清楚。我個人認為,作者是想通過一點點勉強來反映他對封建社會的厭惡。我討厭讀書,因為他生性愛玩。賈只是個孩子。哪個孩子不好玩?而不願讀書的有錢弟弟也是可以想象的。沒有生活的壓力。閱讀有什麼好處?讀書還是不讀書,生活都是一樣的。在官園有姐妹,也有無聊的私立學校。我不認為大多數人會有閱讀的心情。

我讀了一些關於紅色研究的書,說實話,我可以理解為什麼很多人喜歡研究紅色研究,因為這本書確實有它的原創性和美麗,但我也認為一些研究是過度的。這是一個主觀的假設,而且沒有足夠的證據。說實話,老先生已經死了這麼多年了。誰知道他在想什麼?雖然他的作品能反映他的思想,但我們不能把一切都寫進去。

畢竟,他只是一部小說。但卻有生命在艱難地尋找生命的原型。我覺得有點牽強。畢竟,這只是一部小說。這不是回憶錄。或傳記。

篇34:讀書報告

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今天,我讀完了《伊索寓言》這本書,心裡的感觸十分深刻。

《伊索寓言》這本書主要寫了一個又一個的寓言故事,每個寓言故事的最後,都有一句點睛之筆的話語,教會我們許許多多的道理,傳說,伊索的一生非常的不好,因為他不會說話,所以大家都排斥他,他被一位富豪開走,變成了奴隸,一天,他夢見有人把舌頭安在他嘴裡,第寓言二天,他就會說話了,就這樣,編出一個又一個的寓言故事。

在這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喜歡偷盜的兒子與他的母親》這篇寓言故事,它的主要內容是:一天,有一個小孩在他的學校裡面偷了一個蘋果,回到家,母親沒有批評,還說他能幹。第二次,他偷了一件大衣,他的媽媽很滿意。就這樣,因為母親的縱容,小孩長成小夥子時,便去偷東西,有一次,他被捉住,送到了劊子手那裡,他說,要和母親說句話,卻一口咬下她的耳朵,母親罵他不孝,可他說“我當初偷的時候,如果你打我一頓,我就不會這樣子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小錯起初不懲罰,必釀成大錯。對這則道路我太熟悉了,因為父母的放縱,讓我們養成了壞習慣,而如果把一些小小的錯誤和壞習慣放大,就會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我們應該要好好的面對這些錯誤,習慣和缺點,並把它們給清除掉。

我平時也有一些做錯的小事,馬馬虎虎地寫作業,有時總拖到不能再拖的時候才開始寫作文,總是寫錯別字,我也不重視。結果,那次我考得好差,東一個錯誤,西一個錯誤,如果一些小缺點不重視,那麼就會是你前進道路的擋路石。我還在電視上看到過一篇手抄報,上面有:四歲時,我在工地拿了一堆小小的釘子,六歲時,我在家裡拿了幾個小小的錢,十歲到十五時,我在超市裡拿了幾個小蘋果,長大後,我就開始偷東西了。看到這裡,我想到了我看見的一篇報告,上面說,有一個小孩,他天天都偷東西,可—媽不知道,後來,那個小孩就變成了小偷。你看,如果他能及時的面對這些壞習慣,並把它改正的話,那麼,不是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嗎?

《伊索寓言》這本書告訴了我們許許多多的道理,讓我們受益匪淺,教會我們的道理至關重要,我一定會牢牢地記在心裡。

篇35:讀書報告

《西遊記》,又名《西遊釋厄傳》,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編撰而成。此書描寫的是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傳奇歷險故事。

吳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漢族,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吳承恩自幼喜歡讀稗官野史,熟悉古代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科場的失意,生活的困頓,使他加深了對封建科舉制度、黑暗社會現實的認識,促使他運用志怪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他自言:“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鑑戒寓焉。”吳承恩還寫過一部短篇小說集 《禹鼎志》,不過已經失傳,只能看到一篇自序。

《西遊記》全書分為三大部分,前七回是全書的引子部分,一邊安排孫悟空出場,交代清楚其出身、師承、能耐、性情;一邊通過孫悟空在天、地、冥、水四境界穿越,描繪四境界風貌,建立一個三維四境界立體思維活動空間。八至十二回寫唐僧出世、唐太宗入冥故事,交待去西天取經緣由。十三至一百回寫孫悟空、白龍馬、豬八戒、沙和尚保護唐僧西天取經,沿途降妖伏魔,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到達西天,取得真經,修成正果的故事。

文字以白話文為主,間有贊賦詩詞,多用誇張、比喻手法,鋪陳、排比句式,音調韻律鏗鏘,朗朗上口,平話、彈詞、戲曲指令碼痕跡很重,這樣的語言極大發揮了音調韻律對人心理的作用,增強了感染力。

《西遊記》中的諸多人物中,孫悟空的性格是最鮮明不過的了。它最大的特點便是敢於鬥爭、崇尚自由、正義大膽。與至高至尊的玉皇大帝敢鬥,愣是叫響了“齊天大聖”的美名;與妖魔鬼怪敢鬥,火眼金睛決不放過一個妖魔,如意金箍棒下決不對妖魔留情;與一切困難敢鬥,決不退卻低頭。這就是孫悟空,一個光彩奪目的神話英雄。它橫掃一切的大無畏氣概,說到豬八戒,他的本事比孫悟空可差遠了,更談不上什麼光輝高大,但這個形象同樣刻畫得非常好。

豬八戒是一個喜劇形象,他憨厚老實,有力氣,也敢與妖魔作鬥爭,是孫悟空第一得力助手。但他又滿身毛病,如好吃,好佔小便宜,好女色,怕困難,常常要打退堂鼓,心裡老想著高老莊的媳婦;他有時愛撒個謊,可笨嘴拙腮的又說不圓;他還時不時地挑撥唐僧念緊箍咒,讓孫悟空吃點苦頭;他甚至還藏了點私房錢,塞在耳朵裡。他的毛病實在多,這正是小私有者的惡習。作者對豬八戒缺點的批評是很嚴厲的,但又是善意的。他並不是一個被否定的人物,因此人們並不厭惡豬八戒,相反卻感到十分真實可愛。

沙僧是師徒四人中最忠厚的了,一心想著取經,以師父和師兄為主。師父唐僧,雖說沒有孫悟空的本領、豬八戒的活絡、沙僧的勤快、白龍馬的腳力,但他品行端正,會念真經,不怕“千刀萬剮”,有堅定的信念;沙僧和白龍馬雖說沒有什麼大本事,但都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甘心當好後勤,不好出風頭。

《西遊記》並不只是一部神魔小說,當我們細細品味時,便會有許多感悟。我想到了他們的執著、不畏艱險、鍥而不捨的精神,這著實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再想想自己曾經的半途而廢,我不禁慚愧自己當初為何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到底呢?也許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從頭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只要我盡力去做了,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成功啊!因為我去做了,而且堅持到了最後。

篇36:讀書報告

《三國演義》是一部著名的歷史小說。它屬於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這本書的背景是東漢末年。它從太監起義和黃巾起義開始,講述了在動盪的年代,父子三人如何爭奪天下的故事。俗話說,英雄出亂世。《三國演義》使英雄出現在我的心中。勇敢,霸道,野心勃勃,孫素,忠誠的曹紅,強壯的老人。想象一下衛國和衛國的巨大悲劇,守衛著村門,長橋上漫長而激烈的`戰鬥,火和五元錢的幸福。三國時代是英雄的時代。我想就以下幾個重要的數字談談我的看法:

他說。他從小就崇拜耶穌。也許他有太多的軍事天賦。也許他太迷人了。他為統一亂世做出了巨大貢獻,並通過田制解決了大多數人的溫飽問題。董卓被暗殺後,他沒能開創自己的事業。他白手起家,董卓、陶潛、伐林、張繡、錘擊、袁叔、袁紹,甚至從西鐵軍手中救出了韓顯,統一了大半個中國。有許多缺點。他殺了韋大師和他的長子,他的侄子,因為有好女人。為了報仇,他殺害了許多無辜的平民。但畢竟,他是如此的悲傷。“白骨在野,千里無雞叫”是亂世的寫照。他有結束動盪時代的決心,有世界和平的遠見。這就足夠了。他充分利用他的權力來贏得人民的心。他扮演了皇帝在世界上的角色,他的氣質成就了他的霸權。

他說。小說中的善良太多了,簡直是虛偽。當我想到它,我想到關於他的兩個著名的詞:“借用別人”,“兄弟就像手和腳,妻子就像衣服”。他是我討厭的主要角色之一,但我不得不佩服他的韌性。他和張這樣的兄弟關係很好。他可以有失敗的勇氣和不斷的戰鬥。他雖多次落水,但從未放棄稱霸世界的決心。他的眼淚的力量不小,“劉備的山都哭了。”

篇37:讀書報告

在知識更新日益劇烈的時代,重視人的再教育、終身教育,是面對新形勢的有力舉措。接受教育不但是自我提升的手段,更是示範的榜樣,感召的力量。

當我拿起學校極力推薦的《第五項修煉》時,看著那些環行線路圖和那些專業術語,有些為難,有些看不懂。真奇怪它怎麼能以連續三年名列全美暢銷書的排行金榜。但我想排行金榜一定自有它的道理,學校的推薦一定也很有道理。再捧起書時我就強迫自己以讀小說讀散文的感覺來讀。還真的有效,看來真的是態度決定一切呀!慢慢我讀懂了。呵,那感覺真的像作者彼得、聖吉博士坐在我面前,我像一個國小生樣端坐著,聽著他從內心深處流淌出的肺腑之言,看著他為我開啟了一扇重新看世界的窗,那些經典的事例那些睿智的語言那些寓意深刻的小故事,還有那些我還是有些不感興趣的圖表,都在給我以啟迪以思考。

在《第五項修煉》中,五項修煉被劃分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體學習和系統思考。“自我超越”是不斷反照個人對周邊影響的一面鏡子;“改善心智模式”專注於以開放的方式,體認我們認知方面的缺失;“建立共同願景”培養成員對團體的長期承諾;“團體學習”是發展團體力量,使團體力量超乎個人力量加總的技術;“系統思考”極其務實,可以使我們瞭解與現實世界之間的距離,它的精髓是用整體的觀點觀察周圍的事物。融合五項修煉的最高境界就是建立學習型企業組織模型,其中的系統思考是核心,是動力,是掃除學習型企業智障的主力軍。

讀了彼得·聖吉的《第五項修煉》後,對“學習型組織”有了一個初步的理解:

一,建立學習型組織必須是自主的,是自願的。

這一點非常重要。只有我們自己切實有這種迫切的需求,才會有效果。如果是上級的指令,是上級的要求,這是一種被動的,應對式的工作觀;同時必須不是趕時髦,不是追風,否則只會是形式主義。因此主動與迫切,這兩點事關建立的成敗。只有發自內心的,是出於對事業的愛,才會有成效。建立學習型組織,就是在為事業打造未來。

二,建立學習型組織沒有模版,沒有模式,沒有地圖。

建立的實踐中,才認識到原來我的認識有誤區。其實世界上沒有什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東西。過去我們搞什麼東西都習慣有什麼“模式”,強調一套方法和方式,拿過來就能用。現在看,這本身就不符合學習型組織理論。每個組織的具體情況不一樣,建立的切入點也會不一樣,我們強調的是差異化,是個性。達到的標準是不斷變化的,這需要你自己不斷設定,惟有此,才會實現真正的自我超越。通過閱讀,讓我們看到了個人及組織中幾種潛藏著的巨大力量來源——它們是最根本、最持久、但卻是最不明顯的。當掌握這些力量,個人的生命空間會變得很大,才能成為一個全神貫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才能成為出色團體中的一分子,並在這個團體中,一群人以極不尋常

篇38:讀書報告

波特認為,決定企業獲利能力的首要因素是“產業吸引力”。企業在擬定競爭戰略時,必須要深入瞭解決定產業吸引力的競爭法則。競爭法則可以用五種競爭力來具體分析,包括:新加入者的威脅、客戶的議價能力、替代品或服務的威脅、供貨商的議價能力及既有競爭者。這五種競爭力會影響產品的價格、成本、與必要的投資,也決定了產業結構。企業如果要想擁有長期的獲利能力,就必須塑造對企業有利的產業結構。

在與五種競爭力量的激烈抗爭中,只有靈活運用競爭戰略才能勝出。波特提出三種思路:

“總成本領先戰略”要求企業必須建立起高效、規模化的生產設施,全力以赴地降低成本,嚴格控制成本、管理費用及研發、服務、推銷、廣告等方面的成本費用。為了達到這些目標,企業需要在管理方面對成本給予高度的重視。

“差異化戰略”是將公司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差異化,樹立起一些在全產業範圍中具有獨特性的東西,如設計名牌形象,保持技術、效能特點、顧客服務、商業網路及其他方面的獨特性等。但這一戰略與提高市場份額的目標不可兼顧,在建立公司的差異化戰略的活動中總是伴隨著很高的成本代價。

“專一化戰略”是主攻某個特殊的顧客群、某產品線的一個細分割槽段或某一地區市場。低成本與差異化戰略都是要在全產業範圍內實現其目標,專一化戰略的前提思想是:公司業務的專一化能夠以較高的效率、更好的效果為某一狹窄的戰略物件服務,從而超過在較廣闊範圍內的競爭對手。公司或者通過滿足特殊物件的需要而實現了差異化,或者在為這一物件服務時實現了低成本,或者二者兼得。這樣的公司可以使其贏利的潛力超過產業的平均水平。

波特認為,這三種戰略是所有戰略的核心,每一個公司必須做出選擇,必須決定希望在哪個範疇取得優勢。全面出擊的想法既無戰略特色,也會導致低於水準的表現,它意味著企業毫無競爭優勢可言。 波特的競爭戰略研究開創了企業經營戰略的新領域,對全球企業發展和管理理論研究的進步,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價值鏈佈局:將競爭戰略轉變為競爭優勢,競爭優勢是競爭性市場中企業績效的核心。然而,經過幾千年蓬勃的擴張和繁榮,很多企業在追求瘋狂的增長和多角化經營的過程中,將競爭優勢拋於腦後。在競爭戰略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波特於1985年出版了《競爭優勢》。

波特認為,競爭優勢源自於企業內部的產品設計、生產、營銷、銷售、運輸、支援等多項獨立的活動。這些活動對企業的相對成本地位都有貢獻,同時也是構成差異化的基礎。因此,分析競爭優勢的來源時,必須要有一套系統化的方法,來檢視企業內部的所有活動、及活動間的相互關係。

價值鏈就是一套分析優勢來源的基本工具。企業的價值創造是通過一系列活動構成的,這些活動可分為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兩類,基本活動包括內部後勤、生產作業、外部後勤、市場和銷

售、服務等;輔助活動則包括採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管理和企業基礎設施等。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關聯的生產經營活動,構成了一個創造價值的動態過程,即價值鏈。

價值鏈在經濟活動中是無處不在的,上下游關聯的企業與企業之間存在行業價值鏈,企業內部各業務單元的聯絡構成了企業的價值鏈,企業內部各業務單元之間也存在著價值鏈聯結。價值鏈上的每一項價值活動都會對企業最終能夠實現多大的價值造成影響。

波特的“價值鏈”理論揭示,企業與企業的競爭,不只是某個環節的競爭,而是整個價值鏈的競爭,整個價值鏈的綜合競爭力決定企業的競爭力。根據價值鏈需要設計的組織結構,有助於形成企業創造並保持競爭優勢的能力。

篇39:讀書報告

通過學習《第五項修煉》使我瞭解了很多相關的知識,體會頗深。

“學習型組織——第五項修煉”是當代管理大師美國麻省理工史隆學院彼得。聖吉博士通過對四千家企業的培訓研究,窮十年之功而研究、提煉、總結推出的一套完整的、操作性很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新型企業管理方法。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煉是: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摸式、建立共同願景、團體學習、系統思考。

五項修煉告訴我們:一個人怎樣從一般的人變成學習型的人。

在文中更能理解什麼是“學習”和“修煉”。在我以前的認識裡,學習無外乎是“吸收知識,或者是獲得資訊”;而在這本書裡,“真正的學習,涉及人之所以為人此一意義的核心。透過學習,我們重新創造自我。透過學習,我們能夠做到從未能做到的事情,重新認知這個世界及我們跟它的關係,以及擴充套件創造未來的能量。事實上你我心底都深深地渴望這種真正的學習。”這是一個新的觀念,因為學習乃是“活出生命的意義”!當然,學習還必須是“終身”貫之的!而關於“修煉”一詞。看這本書之前,我以為它談的無非是個人品德修養問題,如先哲孔子談修身養性之類。但這裡的“修煉”不僅指個人修身養性,還指組織的“修煉”。所以既有第一項修煉“自我超越”,也有第二項修煉“改善心智模式”,第三項修煉“建立並同願景”,第四項修煉“團體學習”,第五項修煉“系統思考”。

多年來關於學習型組織的論述和著作可以用“汗牛充棟”來形容了,綜合其對心智模式的定義、解釋,可以歸納出以下特點:它是人們長期記憶中隱含著的對世界的認知;它深植於我們心靈之中,關於我們自己、別人、組織以及世界每個層面的形象、假設和故事;它包括人們的心理素質、思維方式和心態;每個人的心智模式與成長環境密切相關,所以每個人的心智模式也不相同;一個人的心智模式好,說明他心中的影象清晰、準確,因此認識客觀事物就正確,他就容易成功,反之就可能失敗;因為我們很少對自己的心智模式進行反思和評價,所以這些模式很少得到改變;世界在變化,心智模式也要改變;推動世界進步的主要是思想,思想觀念是在一定的心智模式下形成的。

《第五項修煉》字字如玉,發人深思,催人覺醒,授人以漁,引人成功……今天,我僅對我當前感受最深的“心智模式”同大家分享,以求共勉。現在,我又捧起了《第五項修煉》這本書,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我堅信她會為我開啟另一扇窗,指引我的幸福人生,照亮我的美好前程!

篇40:讀書報告

讀書報告基本要求:

1、內容要求:英文撰寫;

2、閱讀目標:Jane Eyre;

3、篇幅:1000英文單詞左右;

4、格式:A4紙列印,頁面設定為:左2.5,右2.5,上2.5,下2.5,行距1.5倍;讀書報告題目3號字,正文小4號字。英文字型為TIMES NEW ROMAN

Jane Eyre

I. Introduction (about 200 words)

In the introduction part, information about the book, the author, and her times should be covered. A brief account of the author’s life should be given together with a description of her times. The latter should include the circumstances that led to the writing of the book under discussion and the historical and social background related to the content of the book.

II. The Story or A Summary of the Book (about 200 words)

A summary should be self-contained, clear and easy to understand. (Comments on and criticisms of the book should not be mixed with the summary; they can be left to the third part.) The summary of a novel or a play is usually written in the present tense, or sometimes in the tense of the original work.

III. Comments or My Views on the Book (about 600 words)

In this part, the writer expresses his or her own views on the book, names its merits and demerits, and discusses its relevance to the present time. The discussion should of course center on the content of the book, the author’s style and techniques of writing, if interesting, can also be touched upon.

篇41:讀書報告

摘 要(Abstract)

文章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具有獨立性和完整性。

前 言(Introduction) Why?

主要是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範圍,扼要說明有關主題的現狀或爭論焦點,使讀者對全文要敘述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

正 文(Subjects) How?

是綜述的主體,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順序綜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那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所蒐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正文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文獻引用和評述。

總 結(Summary) What?

將全文主題進行扼要總結,對所綜述的主題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參考文獻(References)

參考文獻雖然放在文末,但卻是文獻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表示對被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獻的依據,而且為讀者深入探討有關問題提供了文獻查詢線索。因此,應認真對待。參考文獻的編排應條目清楚,查詢方便,內容準確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