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二年級下學期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共2篇)

文思社 人氣:2.33W

第1篇:國小二年級下學期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

國小二年級下學期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共2篇)

國小二年級下學期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

光陰如水,我們的教學工作又將翻開新的一頁,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教學計劃了。以期更好地開展接下來的教學工作,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小二年級下學期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為了促進同學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同學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教育必需從他們發展的實際和可能動身。同時、有效的教育必需採用兒童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協助他們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一、教材特徵:

1、生活性。

第一、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也就是遵循兒童生活的規律;

第二、以兒童的實際生活為主要源泉、這些生活主要是小朋友們熟悉的學校生活、無可選擇的家庭生活和他們身邊的生活、這些都是親切的內容。其表示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發生在兒童身邊的真實的生活。在課程與教學中、這種活動主要表示為向兒童提供真實的生活素材或情境並組織兒童實施、如觀察小動物、家政勞動、自理個人生活等;二是模擬兒童身邊的真實生活。在課程與教學中、這種活動主要表示為向兒童提供可以供模擬的真實的生活素材或情境並組織兒童實施;

第三、以密切聯絡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為載體、這些活動主要包括遊戲、討論、交流、動手實踐、調查研究等形式。活動要合童心、有童趣、更提倡教師從兒童生活實際捕獲主題、也提倡兒童自身從生活實際動身、用自身的眼睛去觀察、用自身的心靈去感受、用自身的方式去研究;

第四、本課程內容既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順其自然而又不聽之任之。教師要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2、開放性。

本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發明性。

第一、整體視野的開放、過去只關注本學科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而現在是面對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這是全新觀念、凡是兒童生活的事都與課程有關;

第二、課程內容的開放、解決了教材的滯後性、希望能把新的資訊和兒童的實際問題納入課程內容、加強了針對性;

第三、授課的空間是開放的;

第四、授課的時間彈性延展、以學的需要和實效為動身點。

3、活動性。

第一、課程形態以主體參與性活動為出現方式、強調做中學。強調兒童直接參與、強調全員參與;

第二、課程目標通過教學活動來實現;

第三、兒童自身實地參與活動、老師指導活動、把教材內容轉化主題活動。

二、教學措施

1、全面掌握課程目標。

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這是本課程的宗旨和價值導向。分目標的四個方面“情感與態度”、“行為與習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是一個有機的統一體。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掌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技能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偏重追求結果、忽略過程與方法等傾向、全面地、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轉變教師角色。

在本課程中、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培養兒童的品德與習慣、維護兒童的好奇心、引發兒童探索的慾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生長。教師充沛發揮其引導作用、該導不導、該點不點、不符合課程改革要求、也會影響教育效果。

3、加強教學活動的指導。

本課程的活動以落實課程目標為目的、以課程規範第三區域性“內容規範”中的某一內容或幾個內容的融合為主題、以兒童的年齡特徵、經驗背景和學習興趣等為設計基礎、將知識、技能教育的要求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融為一體。因此教師在指導教學活動時應注意以下四點:

(1)教師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應注意掌握兒童的實際情況、根據課程規範的各項規定製定教學計劃和活動設計、協助兒童展開活動。活動設計和活動指導應具有計劃性和靈活性。

(2)兒童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因此、教學活動要注意活動之間的連續性、協助兒童獲得相互聯絡的、不時深化的經驗和體驗。

(3)教學活動應源於兒童的生活又高於生活、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的生活。教師要善於從兒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獲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兒童喜歡的活動、使他們在主動積極的參與中、生活得到空虛、情感得到薰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初步的培養。

(4)本課程的教科書主要不是作為知識的載體來供教師講授的、它是教師引發兒童活動的工具、是兒童開展活動時可利用的資源。教師應發明性地使用教材、聯絡當地和兒童的實際、和時地把社會中新的資訊、科學技術新的效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時提高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提高整個教育的質量。

4、活動形式應靈活多樣。

本課程以兒童直接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強調寓教育於活動之中。教學活動在內容上既依據教材又不拘泥於教材、提倡和鼓勵教師從兒童的實際生活中捕獲有教育意義的內容、或與兒童合作選擇內容、或利用兒童自身的選擇來組織活動;教學活動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從內容、可根據具體目標、內容、條件、資源的不同、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選擇各種不同的教學活動型別。教學活動形式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幾種形式結合使用;教學活動時間的佈置比較靈活機動、根據主題、內容、可在一課時內完成、也可持續幾課時或一段時間。可在課堂上完成、也可佈置必要的課前準備活動或課後延伸活動來配合。

5、注意與其他學科、教育活動的結合。

本課程教學活動應注意利用其他學科或教育活動的效果、與其他學科和教育活動、如少先隊、班會活動、節日慶祝活動等相結合、相互促進、資源共享、實現綜合教育效益。

三、課時佈置

第一單元第1課——尋訪大師的童年——2課時

第2課——大師成才的故事——1課時

第3課——大師在我身邊——2課時

第二單元第1課——班級風景線——2課時

第2課——一次運動會——2課時

第3課——班級小明星——2課時

第4課——我們的班級報——2課時

第三單元第1課——美麗的大自然——2課時

第2課——動物、植物和我們——3課時

第3課——美好的家園——2課時

第四單元第1課——我們的社群——2課時

第2課——社群的文明——2課時

第3課——遠方的客人、請你留下來——2課時

第五單元第1課——我長大了——2課時

第2課——生長檔案——2課時

第2篇:

國小二年級下冊品德與生活教學計劃

林麗文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為了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兒童期是品德與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教育必須從他們發展的現實和可能出發。同時,有效的教育必須採用兒童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為他們今後人格的和諧發展與完善奠定基礎。 一、學生現狀分析

二年級這些學生活潑好動,上進心和求知慾都很強。這就要求利用《品德與生活》課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學會做人,樹立班集體榮譽心,用科學的方法指導每個人去學習。 二、教材特徵 1.生活性。

第一,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也就是遵循兒童生活的規律;

第二,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為主要源泉,這些生活主要是孩子們熟悉的學校生活、無可選擇的家庭生活和他們身邊的生活,這些都是親切的內容。其表現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發生在兒童身邊的真實的生活。在課程與教學中,這種活動主要表現為向兒童提供真實的生活素材或情境並組織兒童實施,如觀察小動物、家政勞動、自理個人生活等;二是模擬兒童身邊的真實生活。在課程與教學中,這種活動主要表現為向兒童提供可以供模擬的真實的生活素材或情境並組織兒童實施;

第三,以密切聯絡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為載體,這些活動主要包括遊戲、討論、交流、動手實踐、調查研究等形式。活動要合童心、有童趣,更提倡教師從兒童生活實際捕捉主題,也提倡兒童自己從生活實際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

第四,本課程內容既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順其自然而又不聽之任之。教師要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2.開放性。

本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重視地方、學校、教師與兒童的創造性。 第一,整體視野的開放,過去只關注本學科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而現在是面對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這是全新觀念,凡是兒童生活的事都與課程有關;

第二,課程內容的開放,解決了教材的滯後性,希望能把新的資訊和兒童的實際問題納入課程內容,加強了針對性;

第三,授課的空間是開放的;

第四,授課的時間彈性延展,以學的需要和實效為出發點。 3.活動性。

第一,課程形態以主體參與性活動為呈現方式,強調做中學。強調兒童直接參與,強調全員參與;

第二,課程目標通過教學活動來實現;

第三,兒童本身實地參與活動,老師指導活動,把教材內容轉化主題活動。 三、課程基本理念:

1、道德存在於兒童的生活中。

2、引導兒童熱愛生活,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 3、珍視童年生活的價值,尊重兒童的權利。 4、在與兒童生活世界的聯絡中建構課程的意義。 四、課程總目標與分類目標

總目標:培養具有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 分目標: 1、情感與態度:

(1)教育學生愛親敬長、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

(2)珍愛生命,熱愛自然,熱愛科學。

(3)自信、誠實、求上進。 2、行為與習慣:

(1)初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勞動習慣。

(2)教育學生遵守紀律,養成基本的文明行為。

(3)保護環境,愛惜資源。 3、知識與技能:

(1) 使學生初步瞭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見的自然、社會常識。

(2) 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識和勞動技能。 4、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探究活動。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2.轉變教師角色。

在本課程中,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結合實際培養兒童的品德與習慣,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引發兒童探索的慾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

3.加強教學活動的指導。 4.活動形式應靈活多樣。

5.注意與其他學科、教育活動的結合。

六、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第1課——好山好水好地方——2課時

第2課——富饒的地方——1課時

第3課——我們生活的地方變了樣——2課時

第二單元第1課——我喜歡美好的環境——2課時

第2課——節約水和電——2課時 第3課——愛惜每一張紙——2課時 第4課——我比以前做得好——2課時

第三單元第1課——向別人學習——2課時

第2課——每天進步一點點——3課時 第3課——夏天到了——2課時

第四單元第1課——清涼一夏——2課時

第2課——開開心心過暑假——2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