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科學家的故事多篇通用多篇

文思社 人氣:8.58K

關於科學家的故事多篇通用多篇

天才少年,在車庫造核反應爐 篇一

10歲時,他製造了一個炸彈;14歲時,他建造了核融合反應爐,成為世界上完成核融合壯舉最年輕的人;2013年2月28日,19歲的泰勒·威爾森登上了科技、娛樂、設計大會(簡稱TED大會)的演講臺,向坐在臺下的那些世界頂級科學家、企業家們介紹他設計的小型核分裂反應爐。這個反應爐造價低廉,以廢舊核武器的放射性物質為原料,可以持續供能30年,能產生50兆瓦至100兆瓦電力,足夠為10萬個家庭提供清潔能源。最棒的是,因為存放在地下,且放射物濃度極低,這個簡易反應爐對人身健康影響甚微,也不會被_濫用。

聽到這番演講,相信沒人會把這位天才少年僅僅看作一個智商超高的書呆子。威爾森是抱著改變世界理想的、全球最年輕的核專家。

生日禮物是一輛吊車

威爾森1994年出生在阿肯色州特克薩卡納,父親肯尼斯曾是足球運動員,後來在一家公司工作,母親蒂凡尼是名瑜伽老師。5歲生日時,威爾森告訴父母,他想要一個吊車作為生日禮物。而當大人拉著他去玩具店時,他跺著腳嚷道:“不,我要真的!”也許很多父母會一笑而過,肯尼斯卻找了個在建築公司工作的朋友幫忙。於是,在威爾森生日那天,一輛6噸重的吊車停在了他家門口。威爾森興沖沖爬上去,坐在駕駛員的腿上,學習操縱這個龐然大物,樂得合不攏嘴。

10歲時,威爾森不知從哪弄來一張元素週期表,不到一週,他不僅記住了所有元素,還把它們的質量和熔點也記得清清楚楚。一天,威爾森穿著實驗室外套,一手攥著醫用手術刀,煞有介事地告訴家人,他要從每個人的手指頭上弄點血,在車庫做“基因比對實驗”,結果每個人都乖乖伸出手指任他擺弄。還有一次,威爾森把家人召集到後院,只見他拿出一個藥瓶——瓶裡裝著糖和硝酸鉀,點燃了瓶底的導火線,隨後就是天崩地裂般的爆炸聲。鄰居們驚慌失措地跑出來,竟發現一團小小的黑色煙霧從威爾森家後院中升起。

一次小小的爆炸遠不能滿足威爾森,他又開始迷上了核反應爐。為了慶祝他11歲生日,奶奶帶他去書店買書。威爾森挑中了一本講述製造核反應爐的書。他完全被這本書迷住了,看了又看,還常常大聲朗讀其中一些章節。“製造核反應爐的事情,我肯定也能做到!”

等到威爾森12歲時,學校已經沒法教給他任何東西了。他每天只能無所事事地坐在教室。於是,父母答應讓他收集一些常見的放射性物質,為學校的科技比賽做準備。為此,父親肯尼斯借了一個用於測量放射性物質的蓋格計數器,一到週末就帶著威爾森到各個古董店搜貨。威爾森發現了帶有放射性物質的鬧鐘、燈罩、瓷器;他還拽著父母跑到新墨西哥州的沙漠找鈾礦石,然後一箱箱地帶回自家車庫研究。

這個對放射性物質感興趣的孩子,讓父母有了一絲擔憂。還好,一位專業人士告訴他們,這些放射物濃度極低,不會危害到威爾森的健康。

每當有人看不下去,告誡肯尼斯要管管威爾森時,這位父親總會感嘆:“在威爾森眼裡,根本就沒有‘不能’這個詞。”

用幾百美元造出核武器檢測儀

正當威爾森忙著研究放射性物質時,他的外婆患上了癌症,常常要做放射性治療。威爾森發現,用於診斷和治療癌症的同位素價格高昂,許多病人因此得不到治療。“如果能找到一種更便宜的方式獲得這些同位素,或許可以挽救更多患者。”一天,當他看著太陽時,突然靈光一閃,“太陽放光發熱靠的就是核融合反應。如果我能製造核融合,不就能得到高能中子來獲取同位素了嗎?”

可威爾森只是一個高中生,沒有儀器,也沒有實驗室,怎麼能做得到呢?威爾森試圖在家裡車庫自造核反應爐。恰好此時,他的父母得知內華達州立大學雷諾分校可以為高中裡的尖子生提供研究所需的儀器和實驗室。於是,威爾森拜訪了該校的一位物理系教授。聽說他想要造核融合反應爐時,這位教授嚷道:“你才13歲,就想搗鼓上千萬伏高壓和致命的X射線?”

不過,威爾森最終還是得到了物理學家法諾夫的支援。威爾森每天下午都泡在法諾夫實驗室裡尋找材料和解決技術難題,還鉚足了勁,自學了化學、工程學、電漿物理學等20多個領域的知識。慢慢地,他開始試著組裝核反應爐了。14歲生日那天,一切準備就緒,他神情專注地往反應器裡注入氘,然後通上幾萬伏的高壓電。他成功了——威爾森成為了世界上第31個完成核融合反應的個人,而且是年齡最小的。

不過,這只是威爾森實現理想的第一步而已,“核融合能用來做些什麼?”一天,他看到一篇報道,每天數以萬計的集裝箱被運入美國,探測儀根本不可能一個個檢測箱子裡面是否藏有核武器;而且這些探測儀需要用到的氦-3元素非常昂貴。“何不利用核融合產生的中子來探測核武器呢?”接下去的幾個星期裡,他構思出一套快速檢測裝置:如果集裝箱中藏有核武器,核融合產生的中子會迫使武器中的原子發生裂變,從而發出伽馬射線或氮氣,探測器就會採集到訊號,併發出警報。他用幾百美元造出的核武器檢測儀比海關幾十萬美元的還要靈敏。

2008年,威爾森帶著這個核檢測儀參加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全球最高級別的中學生科學展。英特爾執行長保羅聽說一個14歲的孩子造了核反應爐時,徑直走向威爾森,與他交談了20分鐘,然後,保羅帶著難以置信的表情離開,“我腦子裡只有一個想法,我太慶幸這孩子是我們國家的了!”威爾森毫無懸念地摘得了大獎。之後兩年裡,他獲得了9個獎項,獎金總額達到10萬美元(約合62萬元人民幣)。2012年,威爾森應邀參加在白宮舉行的科技展,為總統奧巴馬介紹了他的檢測儀,成為媒體競相報道的物件。

熱情才是關鍵

瘦瘦的威爾森頭髮蓬鬆,留著齊劉海,模樣乖巧。大部分時間,他都在野外尋找放射性物質或者埋頭做實驗。“一些人不願意研究科學,因為他們覺得只有書呆子才會做那個,科學一點也不酷。其實,科學比什麼都酷,只有科學能改變世界,改變未來。”熱衷於科學並沒有影響威爾森的社交生活,相反,這還讓他成了名人。

“有時我會帶女生到實驗室參觀,這招很有用,當我說‘你想看我的核反應爐嗎?’哪個女生會拒絕呢!”平時,威爾森還喜歡和朋友們踢足球,性格隨和的他也成了大家開玩笑的物件,“別惹威爾森,那傢伙有核反應爐!”威爾森聽了哈哈大笑。

去年5月,威爾森高中畢業了,卻不打算讀大學。他想建立一家通過核分裂反應爐獲得清潔能源的公司,並計劃5年內將產品推向市場。他樂觀地表示,這項發明,不僅能給開發中國家帶來廉價的清潔能源,還能用於太空專案。

威爾森是一個智商高並善於表達的“綜合型人才”。一次,美國國土安全部邀請他參加討論會,看他的設計能否用於反恐。官員們對這個十幾歲的孩子沒抱什麼期望,但威爾森卻是有備而來。他先是禮貌地和每個人握手,然後出人意料地說:“你們都知道這棟樓有放射物吧?”威爾森隨身攜帶的蓋格計數器一直髮出“嗶嗶”的聲音,原來大樓裝飾用的花崗岩含有放射物,雖然危害很小,卻讓這些官員對他另眼相看。“他們總算開始認真對待我,不把我當小孩了。”威爾森不無得意地表示。

雖然許多人認為他太年輕了,缺乏經驗,但威爾森覺得年輕人能夠改變世界。“因為我們沒有接觸到科學領域的官僚和限制,更願意嘗試。我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能做得更好!”

談到自己成功的最大原因,威爾森表示:“也許我的腦子挺好使,但我的熱情才是關鍵。真正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比如喬布斯,一直都有種熱情和幹勁,因為他們對這個世界有獨特的認識。”

哥白尼的日心說 篇二

1473年2月19日,哥白尼生於波蘭維斯瓦河畔的託倫,18歲時考入克拉科夫大學。1495~1496年,他在德國幾所大學遊學。1497~1503年,他赴義大利留學,先進入博洛尼亞大學,同時努力學習希臘文,攻讀天文學。1497年3月9日,哥白尼在博洛尼亞觀測月亮掩金牛座α星(畢宿五),這是他一生中的第一次觀測記錄。他在1500年1月9日和3月4日還觀測了土星合月,並在羅馬講學期間觀測過1500年11月6日的月食。1512年,哥白尼定居在弗龍堡,弗龍堡城牆中的平臺成為哥白尼的天文觀測臺,他自制了三分儀、三角儀、等高儀等器具。這座遺址被稱為“哥白尼塔”,一直保留到今天。

哥白尼的畢生成果是其鉅著《天體執行論》,全書分為6卷。在第1卷裡,哥白尼講述了地球的運動和宇宙的構造,駁斥了托勒密的地球是宇宙中心的理論。在後5卷裡,他用精密的觀察記錄和嚴格的數學論證,闡明第1卷的主張。

哥白尼說:太陽屹立在宇宙的中心,行星圍繞著太陽執行。離太陽最近的是水星,其次是金星,再次是地球。月亮繞著地球執行,是地球的衛星。比地球離太陽遠的行星,依次是火星、木星和土星。行星離太陽越遠,執行的軌道就越大,週期就越長。在行星的軌道外面,是佈滿恆星的恆星天。哥白尼錯誤地把太陽說成是宇宙的中心,他的宇宙模式是建立在肉眼觀測基礎上的太陽系構造圖。

哥白尼的著作長期不能得到出版,後來由他的朋友們偷偷在德國紐倫堡排印。1543年5月24日,已經雙目失明的哥白尼撫摸著剛剛出版的《天體執行論》說:“我終於推動了地球。”7月26日,哥白尼逝世。

著名天文學家和思想家哥白尼,他的思想曾經改變了人類文明的程序。

科學家的勵志小故事 篇三

1642年的聖誕節前夜,在英格蘭林肯郡沃爾斯索浦的一個農民家庭裡,牛頓誕生了。牛頓是一個早產兒,出生時只有3磅重。接生婆和他的雙親都擔心他能否活下來。誰也沒有料到這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東西會成為了一位震古爍今的科學巨人,並且活到了竟活到了85歲的高齡。

牛頓出生前三個月父親便去世了。在他兩歲時,母親改嫁。從此牛頓便由外祖母撫養。11歲時,母親的後夫去世,牛頓才回到了母親身邊。大約從5歲開始,牛頓被送到公立學校讀書,12歲時進入中學。少年時的牛頓並不是神童,他資質平常,成績一般,但他喜歡讀書,喜歡看一些介紹各種簡單機械模型製作方法的讀物,並從中受到啟發,自己動手製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風車、木鐘、摺疊式提燈等等。藥劑師的房子附近正建造風車,小牛頓把風車的機械原理摸透後,自己也製造了一架小風車。推動他的風車轉動的,不是風,而是動物。他將老鼠綁在一架有輪子的踏車上,然後在輪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剛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斷的跑動,於是輪子不停的轉動。他還製造了一個小水鍾。每天早晨,小水種會自動滴水到他的臉上,催他起床。

後來,迫於生活,母親讓牛頓停學在家務農。但牛頓對務農並不感興趣,一有機會便埋首書卷。每次,母親叫他同她的傭人一道上市場,熟悉做交易的生意經時,他便懇求傭人一個人上街,自己則躲在樹叢後看書。有一次,牛頓的舅父起了疑心,就跟蹤牛頓上市鎮去,他發現他的外甥伸著腿,躺在草地上,正在聚精會神地鑽研一個數學問題。牛頓的好學精神感動了舅父,於是舅父勸服了母親讓牛頓復學。牛頓又重新回到了學校,如飢似渴地汲取著書本上的營養。

牛頓的求學故事

19歲時進入劍橋大學,成為三一學院的減費生,靠為學院做雜務的收入支付學費。在這裡,牛頓開始接觸到大量自然科學著作,經常參加學院舉辦的各類講座,包括地理、物理、天文和數學。牛頓的第一任教授伊薩克·巴羅是個博學多才的學者。這位學者獨具慧眼,看出了牛頓具有深邃的觀察力、敏銳的理解力。於是將自己的數學知識,包括計算曲線圖形面積的方法,全部傳授給牛頓,並把牛頓引向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研究領域。

後來,牛頓在回憶時說道:“巴羅博士當時講授關於運動學的課程,也許正是這些課程促使我去研究這方面的問題。”

當時,牛頓在數學上很大程度是依靠自學。他學習了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笛卡兒的《幾何學》、沃利斯的《無窮算術》、巴羅的《數學講義》及韋達等許多數學家的著作。其中,對牛頓具有決定性影響的要數笛卡兒的《幾何學》和沃利斯的《無窮算術》,它們將牛頓迅速引導到當時數學最前沿——解析幾何與微積分。1664年,牛頓被選為巴羅的助手,第二年,劍橋大學評議會通過了授予牛頓大學學士學位的決定。

正當牛頓準備留校繼續深造時,嚴重的鼠疫席捲了英國,劍橋大學因此而關閉,牛頓離校返鄉。家鄉安靜的環境使得他的`思想展翅飛翔,以整個宇宙作為其藩籬。這短暫的時光成為牛頓科學生涯中的黃金歲月,他的三大成就:微積分、萬有引力、光學分析的思想就是在這時孕育成形的。可以說此時的牛頓已經開始著手描繪他一生大多數科學創造的藍圖。

隨著科學聲譽的提高,牛頓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提升。1689年,他被當選為國會中的大學代表。作為國會議員,牛頓逐漸開始疏遠給他帶來巨大成就的科學。他不時表示出對以他為代表的領域的厭惡。同時,他的大量的時間花費在了和同時代的著名科學家如胡克、萊布尼茲等進行科學優先權的爭論上。

牛頓的晚年生活

晚年的牛頓在倫敦過著堂皇的生活,1705年他被安妮女王封為貴族。此時的牛頓非常富有,被普遍認為是生存著的最偉大的科學家。他擔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在他任職的二十四年時間裡,他以鐵拳統治著學會。沒有他的同意,任何人都不能被選舉。

晚年的牛頓開始致力於對神學的研究,他否定哲學的指導作用,虔誠地相信上帝,埋頭於寫以神學為題材的著作。當他遇到難以解釋的天體運動時,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動力”的謬論。他說“上帝統治萬物,我們是他的僕人而敬畏他、崇拜他”。

1727年3月20日,偉大艾薩克·牛頓逝世。同其他很多傑出的英國人一樣,他被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他的墓碑上鐫刻著:讓人們歡呼這樣一位多麼偉大的人類榮耀曾經在世界上存在。

科林·安格爾 科學家也頑皮 篇四

“讓老人能夠享受機器人貼身的照顧。”這是科林·安格爾的夢想。身為iRobot公司的全球執行長,科林·安格爾正在用行動證明這個夢想的可行性。

在iRobot的新品釋出會上,科林·安格爾又給人們帶來了一些“震撼”:剛剛推出的iRobot Roomba系列的新產品——Roomba·880吸塵機器人,顛覆了人們用鬃毛刷頭來清潔地面這個維持了近百年的習慣。“選擇了這個行業,註定就要創造顛覆性的東西,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在科林·安格爾看來,研究機器人絕對是一件很“COOL”的事。

然而,“顛覆”談何容易,iRobot的創新基因能否在機器人領域創造奇蹟?科林·安格爾對此充滿信心。這位將畢生心血傾注於機器人研究的科學家,曾帶領全球頂級的機器人專家,研製了一系列實用的軍事機器人,目前有超過5000臺iRobot軍事機器人在全球安全防禦部門服役,維護人類安全。

在iRobot早期發展階段,科林·安格爾和他的團隊曾為美國宇航局設計了可受控制的探路者,該技術幫助美國索傑納號火星車在1997 年成功登陸火星。他們因此獲得了美國宇航局頒佈的團隊成就獎,而他的名字也被刻在了美國宇航局展出的勇氣號火星車上。

科林·安格爾堅信,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等技術日趨成熟的今天,未來機器人會對人們生活進行深度滲透,iRobot將創造這些奇蹟。

給機器人賦予生命從科學家到企業家

“機器人的夢想要追溯到大學時代,那時提到機器人,大家都覺得很難,而且離人們的生活很遠。”在麻省理工大學時,科林·安格爾就專注於對機器人的研究,從開發一個模仿昆蟲的人工智慧仿生機器人開始,他真正踏上了這個領域。

“它的效率比當時大型計算機支援的效能高出10萬倍以上。”科林·安格爾介紹,加上中控的軟體系統,這個六條腿的機器人就像被賦予了“生命”一樣,而它的商業價值從那一刻開始彰顯。

學生時期的“處女作”很快得到索尼公司的認可。直到今天,一款名為索尼電子狗的產品就是基於“昆蟲機器人”的雛形制造的。如今,科林·安格爾的這個作品已經作為機器人發展史中一個里程碑式的產物被陳列於美國航空博物館。

雖然與太空探索相關的機器人研發作為iRobot公司成立後的第一個專案,讓iRobot聲名鵲起,但“專案並沒有盈利,頂多算收支平衡”,科林·安格爾認為專案涉及的領域過於窄眾,一單生意做完只能讓團隊積累一些該領域的經驗,並不能收穫持續的盈利。

“當時我們就決定要建立一個專注於生產實用性機器人的公司。”科林·安格爾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夢想。

於是就有了iRobot公司與美國莊臣公司的合作,後者是一家生產化工原料的公司,iRobot應需為其開發了大型清潔機器人。這可以說是iRobot里程碑式的轉折,它為iRobot日後在清潔機器人領域的開疆闢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知人善任海軍上將加盟助力

“想從機器人的事業賺錢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科林·安格爾從踏進這個領域起,就感覺到了舉步維艱。無論他們嘗試任何專案,都需要擁有高精尖技術水平的精英們一起從零開始。早期的摸索、試水,儘管曲折艱難,卻讓科林·安格爾有了意外收穫:一個原來只懂技術、埋頭產品的人,學會了如何“用人”。

iRobot的團隊,各色人才聚集,甚至還有美國海軍的三星上將。這位上將管理的部隊規模曾達到32000人。起初,iRobot只是他們的客戶,但是在頻繁的業務接觸和往來中,這位上將開始對iRobot的研發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最終加入這支團隊。“我們感到很驚喜,他的到來也讓我很放心地把安防領域的機器人事務都交給了他。”科林·安格爾表示。

很難想象一個科學家從技術大拿到管理者的角色轉型會如此之快,並且效果驚人。也許正因為自己也是一個科學家,科林·安格爾在管理科學家時時常能做到“感同身受”。“我自己就是一個科學家,我瞭解放權給他們,讓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將激發他們的研究潛能。” “放權管理”是科林·安格爾的王牌,他經常讓團隊的核心成員獨()當一面。

事實上,這些都是在協同工作的過程中,科林·安格爾觀察和總結的心得。“當我們在完成一個專案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比你優秀的人就在身邊,讓他們在自己熟悉的領域發展,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林·安格爾說道。

改變生活科學家也頑皮 篇五

iRobot公司不斷擴張壯大,科林·安格爾也在iRobot的成長中已在展現他對機器人產業的遠見卓識和其卓越的經營管理能力。

直到iRobot與美國孩之寶公司合作,大家才發現,原來科學家也有頑皮的一面。孩之寶公司希望開發玩具型機器人,與iRobot的合作是希望這支團隊能夠讓玩具變得有“生命”。

其中,孩之寶一款名為“my real baby”的玩偶產品正是雙方合作的結晶。“你能看到這個玩偶的喜怒哀樂表情,以及對身邊環境感知的反應。”科林·安格爾也像個孩子一樣,扮起了玩偶的鬼臉。

和玩具公司的合作,讓科林·安格爾第一次接觸中國當地的生產製造商,也與消費者更加接近。這讓科林·安格爾更加確信了自己的方向。有了此前在清潔領域的研究積累,他果斷地選擇家用清潔機器人的發展方向,這一決定得到了資本的支援。

這項事業從2002年開始盈利,在此後的12年裡,收益增長從未降低。在科林·安格爾看來,如果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本質是科技對傳統生產力的再造,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最有可能顛覆生產和生活的會是一場率先的機器人革命,iRobot一定是下一個時代的顛覆者。

三諾首席科學家:美國回來的“鄰家大叔”

強生、羅氏、拜耳、雅培,說起血糖儀,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四大品牌,就像說《射鵰英雄傳》的武林高手時,必稱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一樣。但是,幾年前,美國一款Nova血糖儀橫空出世,隨後強生悄悄退出了美國醫院市場,同時在中國醫院大力推廣Nova血糖儀。

這一市場突變的背後有一個關鍵人物,他叫蔡曉華,美籍華人,Nova血糖儀研發者,如今是三諾生物的副總經理,首席科學家。

2014年9月,北京京西賓館,蔡曉華作為新僑“創新人才”,獲得第五屆“中國僑界貢獻獎”,並作為全國唯一一個血糖儀領域的代表,受到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此前,他還入選2013湖南高階人才“百人計劃”。

美籍華人、博士後、高收入——如果這描述的正是眼下的你,那你一定覺得未來生活充滿了無限可能。50歲以前的蔡曉華也曾這樣想。只不過,他接下來的選擇讓一些人看不懂——放棄在美國的一切,回到中國,從頭開始。回到中國後的蔡曉華,出任長沙企業三諾生物感測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首席科學家。由他率領團隊研發的中國第一款醫院級血糖監測系統“金系列”將於年內上市,有望打破洋品牌長期以來對中國血糖儀醫院市場和高階市場的壟斷。

求學:師承美國電化學泰斗級人物

青年時期的蔡曉華可以用年輕有為來形容。他27歲獲得武漢大學分析化學博士學位,後以人才引進方式前往海南大學任教,28歲就晉升為副教授。

1997年初,蔡曉華進入世界醫療儀器領域前20名的美國Nova公司工作,並研發出世界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醫院級血糖儀,目前在歐美各大藥店均有銷售,並被許多同行作為黃金標準。在公司,他拿著令人羨慕的髙薪,妻子在美國也有很好的工作,兩個女兒都在美國讀書,一家四口其樂融融。

立志:一定要回中國造福家鄉人民

如此事業有成、家庭美滿,誰都認為蔡曉華這一生肯定就在美國度過了,但蔡曉華並不這麼想。“我總覺得心裡很失落,感覺少了點什麼。”蔡曉華說,“在外漂泊20多年,我的根在中國,我很想回中國創業,想用我的技術造福家鄉人民,在國外幹得再好也是為人作嫁衣。”

期間,有不少國內外獵頭公司聯絡蔡曉華,想高薪聘請他,都被他婉拒,直到兩年多前,三諾生物兩位創始人李少波和車巨集莉找到他,給他描繪三諾生物的美好藍圖:要做亞洲第一、世界有影響的血糖儀公司。看到三諾生物在中國已小有名氣,公司領導團隊很年輕有闖勁,蔡曉華心想:“就是三諾了,我要在中國創國際大品牌。”

攻關:研發出國際一流的血糖監測系統

蔡曉華加入三諾生物後,將戰略理念由原來的“血糖儀普及推動者”轉變為“血糖儀專家”。

為什麼提出“血糖儀專家”口號?蔡曉華介紹,三諾生物用12年時間,讓行動式血糖儀走進了千家萬戶,但由於技術等原因,國內的血糖儀醫院市場和高階市場一直被國外品牌壟斷。在他的帶領下,三諾生物研發的血糖監測系統“金系列”將於年內上市。“研發出與強生、雅培、羅氏等國際大品牌相媲美的高階產品一直是我們的目標,”蔡曉華說,“金系列”就是這樣一款國際領先水平的醫院級血糖儀,目標就是進入國內的醫院市場和高階市場,並進入歐美主流市場。

TAG標籤:科學家 多篇 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