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吐溫的簡介(精品多篇)

文思社 人氣:2.07W

馬克吐溫的簡介(精品多篇)

馬克吐溫的生平簡介 篇一

馬克·吐溫的第一部鉅著《卡城名蛙》,在1865年11月18日在《紐約週六報刊》首次出版。這作品在那裡出版的唯一原因是因為它完成得太遲,趕不及納入阿特姆斯·沃德收集美國西部特色著作的書中。

這以後,《沙裡緬度聯邦報》派馬克吐溫去當時被稱為三明治群島的夏威夷作通訊記者,給聯邦報寄來關於那裡的事情的信。後來他在舊金山《加利福尼亞大地報》工作時也是根據這些幽默的信件寫出的,因為《加利福尼亞大地報》派了他取道巴拿馬運河從舊金山到紐約市,作巡迴記者。當時他就不斷寄出信件給報紙出版,諷刺而幽默地記錄他的所見所聞。1867年6月8日,吐溫乘遊艇前往費城,要住5個月。這一遊導致了《傻子旅行》的誕生。

1872年,吐溫出版了第二部旅行文學著作《艱苦歲月》作為《傻子旅行》的續集。《艱苦歲月》的內容是吐溫到內華達的旅程及在美國西部的後期生

活的半自傳式描述。這書以“傻子”對歐洲和中東的很多國家的批評來諷刺美國及西方的社會。吐溫的下一作品《艱苦歲月》把焦點放在美國社會上。之後的《鍍金時代》並不是旅行文學作品,因為這以前的兩本書都是旅行文學作品,而這是他第一次寫小說。這本書亦很著名,因為這是吐溫唯一一本與人合作寫成的書;這本書是由吐溫和鄰居查爾斯·達德利·沃納寫成的。

吐溫之後的兩本著作均是關於他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經歷。《密西西比河的舊日時光》一系列的小品在1875年出版於《大西洋月刊》,最具特色的是吐溫對浪漫主義的醒悟。吐溫在《舊日時光》之後更著了《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之後吐溫寫了《湯姆·索亞歷險記》,這本書描寫了他在漢尼拔的童年。吐溫模仿自己小時候的性格,塑造出湯姆·索亞的性格來。這書亦引入一角色哈克貝利·費恩為配角。

《王子與貧兒》的故事情節雖然今天常出現於很多電影和文學作品中,但其實並不普遍被接納。這是吐溫首次嘗試寫“乞丐”,其缺點是吐溫在英國社會並沒有太足夠的經歷。《王子與乞丐》寫作期間,吐溫亦開始了《頑童流浪記》的寫作,並也把另一部遊記《浪跡海外》完成。《浪跡海外》是馬克·吐溫往中歐及南歐旅行的遊記。

吐溫之後的出版著作為《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這本書出版以後,令他成為更著名的偉大美國作家。《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湯姆·索亞歷險記》的續集,嚴肅的氣氛比後者更為濃厚。這書成為了美國大部分學校的必修書,因為哈克放棄服從規矩,而很多這樣年齡的人

正是這樣想(哈克的故事背景為還有奴隸制的1850年代)。吐溫於1876年夏,《湯姆·索亞歷險記》發行後手寫了約400頁的《頑童流浪記》故事內容。

吐溫的妻子死於1904年,這以後他才得以把他的著作審查員及編輯者--他的妻子不喜歡的書籍出版。這些書中有一本是《神祕陌生人》,這本書並未在吐溫有生之年出版,所以人們找到1897至1905年之間的三種版本的手稿。這三種版本令這部著作的出版情況很混亂,而現在才可得到吐溫最先寫的版本。

吐溫最後一部作品是他口述的自傳。一些案卷保管人和編輯者把這自傳重新整理一遍,要令它的格式更符合一般格式,因而一些吐溫的幽默字句被刪掉了。

馬克吐溫的社會評價 篇二

馬克·吐溫作為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其創作的觸角紮根於社會現實的方方面面。隨著生活閱歷加深,馬克·吐溫對美國表面繁榮掩蓋下的社會現實有了更清醒的認識,他開始在作品中探討一些深刻的社會問題,這個時期是馬克·吐溫創作的黃金時代,也是他在繼續觀察社會的基礎上加深對美國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情操的思考和探索時期,尖銳的諷刺和無情的揭露是這一時期作品的主要特點。其作品的基調也由早期的幽默樂觀轉為無情的揭露和辛辣的諷刺,筆鋒更加犀利,諷刺更加激烈,幽默諷刺中批判的成分增強了。作品生活畫面的廣闊和人物形象的確立,反映了作者藝術技巧的更加成熟,更具有魅力,更為豐富多彩。

海倫·凱勒曾言:“我喜歡馬克·吐溫——誰會不喜歡他呢?即使是上帝,亦會鍾愛他,賦予其智慧,並於其心靈裡繪畫出一道愛與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納稱他為“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我們都是繼承他而來”。他是美國鄉土文學的集大成者,海明威曾經說過“一切當代美國文學都起源於馬克·吐溫一本叫《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的書”。

馬克吐溫的幽默故事 篇三

4月1日是愚人節,美國人民在這一天會以各種各樣奇葩的理由來整蠱對方。而馬克吐溫也在某個愚人節被紐約一家報紙給整蠱了。

話說,某一個愚人節,有人為了捉弄馬克吐溫,便在紐約一家報紙上刊登馬克吐溫已經去世的訊息。結果,這個訊息被馬克吐溫的親朋好友知道了,他們從各地趕來,前來悼念馬克吐溫。

當馬克吐溫的親朋好友們來到馬克吐溫家的時候,只看見馬克吐溫正坐在桌子前面,專心致志的創作。親朋好友們面面相覷,而後紛紛譴責那家報紙不負責任,居然刊登不實的訊息。

聽完親朋好友的抱怨之後,馬克吐溫毫無怒色,他看著親朋好友們,幽默地說到:“報道我死是千真萬確的,不過把日期提前了一些。”關於馬克吐溫的幽默故事還有一則。

一次,馬克吐溫外出坐車,當列車員讓馬克吐溫出示票時,馬克吐溫翻遍了口袋,也沒有找到自己的車票。恰好,這位列車員認識馬克吐溫,他便安慰馬克吐溫說,如果實在找不到車票的話,也沒有什麼關係。馬克吐溫聽完列車員的話,便對列車員說,如果自己找不到這張車票的話,那麼怎麼知道自己要去哪裡呢?列車員聽完馬克吐溫的回答,被他的幽默才智折服了。

馬克吐溫的文學特點 篇四

藝術特徵

馬克·吐溫又是著名的幽默諷刺作家,他的幽默諷刺風格別具特色。魯迅評價馬克·吐溫“成了幽默家,是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著哀怨,含著諷刺,則是不甘於這樣的緣故了。”馬克·吐溫自己則說:“不能一味逗樂,要有更高的理想。” 馬克·吐溫的幽默諷刺不僅僅是嘲笑人類的弱點,而是以誇張手法,將它放大了給人看,希望人類變得更完美、更理想。

寫作風格

融幽默與諷刺一體,既富於獨特的個人機智與妙語,又不乏深刻的社會洞察與剖析,既是幽默辛辣的小說傑作,又是悲天憫人的嚴肅!

馬克吐溫怎麼死的 篇五

通過相關資料得知,馬克吐溫之死是由於狹心症而引起的。馬克吐溫三個女兒陸續死亡,給馬克吐溫帶來了很大的打擊。1904年,馬克吐溫的妻子也在義大利去世,這讓馬克吐溫更加難過。

而後,馬克吐溫的寫作事業進入了最後階段,因為身患狹心病,所以馬克吐溫到了晚年時,他的著作都是口授給祕書,而後由祕書整理完成。1910年4月21日,馬克吐溫病情加重,不久之後便去世了。

除此之外,關於馬克吐溫之死還有一則傳奇的故事。根據記載得知,馬克吐溫生於1835年11月30日,有人說馬克吐溫出生時,恰好是哈雷彗星現世。而馬克吐溫在1910年4月21日去世時,哈雷彗星再次現世。

從馬克吐溫出生和死亡時間來看,哈雷彗星現世本來就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但是,更奇怪的是,馬克吐溫曾預言過自己的死亡。有人說,馬克吐溫曾經預言過,等到哈雷彗星再次來臨時,自己也將去世。

雖然不知道這件事情是否真實可信,但從故事本身來看,充滿了傳奇色彩。值得一提的是,馬克吐溫曾預言過自己弟弟的死亡。馬克吐溫曾在“賓夕法尼亞”號船上工作,鍋爐爆炸事件發生之前,馬克吐溫將弟弟亨利安排在船上工作。

三個月之後,馬克吐溫夢見弟弟亨利死亡,不久之後,亨利因鍋爐爆炸而死亡。當然,人們提及馬克吐溫預言亨利之死,也是為馬克吐溫語言預言死亡,添加了一些傳奇性的素材。

馬克吐溫的簡介 篇六

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塞姆·朗赫恩·克列門斯(Samuel Langhorne Clemens);是美國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說家。40年的創作生涯,寫出了10多部長篇小說、幾十部短篇(文章轉載自: 請保留此標記)小說及其他體裁的大量作品,其中著名的有短篇小說《競選州長》、《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和《百萬英鎊》等,長篇小說《鍍金時代》、《湯姆·索亞歷險記》、《王子與貧兒》等。《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是他的最優秀的作品,曾被美國小說家海明威譽為是“第一部”真正的“美國文學”。

馬克吐溫的成就貢獻 篇七

馬克·吐溫一生所創作的作品,有數十部之多,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百萬英鎊》、《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等。他在開創了美國鄉土文學的先河的同時,也在其中對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進行了無情的批駁。

在馬克·吐溫的文學作品中,將批判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進行了完美的融合,通過幽默、詼諧的手法,對人物的性格和靈魂進行了描繪。在隨著小說情節的發展,令讀者領略了美國的自然風光和人文習俗,將美國文化推廣世界。

在馬克·吐溫的嬉笑怒罵的文字中,又透露出了他對於民主主義和人道主義的擁護,也體現了他對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的批判。他對當時的社會問題進行了一定深度的探討,對社會的制度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一些思考。因此在威廉·福克納對馬克·吐溫進行評價時說道,他是第一位美國的真正作家。如他所言,馬克·吐溫的成就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的許多作品被譯成多種語言,並得到了世界各國讀者對他的認可。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現在所有的美國文學,都是源自於馬克·吐溫。他賦予讀者智慧,擦乾眼睛看到了在美國被繁華的表面所掩蓋的醜惡現象。

在馬克·吐溫之前,美國幾乎沒有什麼出色的文學家,因此那個時候,歐洲方面也稱美國並無文學。直到馬克·吐溫的出現,才開闢了美洲文學的新境界。馬克·吐溫擅長鄉土文學的寫作,他同樣也鼓勵別人對鄉土文學進行寫作。他提倡作家對自己熟悉的地區和風情開始描寫,並運用當地的言語和民歌、民謠等,加深作品中的鄉土風情。在這一基礎之上,再對故事進行展開描寫,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作家才能更好地刻畫人物性格,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

馬克·吐溫的貢獻在文學史上,是舉足輕重的。他開創了用口語化文學創作的先河,通過簡潔明瞭、幽默詼諧的語句,對當時的社會現狀進行嬉笑怒罵。他的這一創作特色,對後世的美國作家影響十分巨大,很多作家在後期都採用了馬克·吐溫的這一創作手法,在輕鬆的語言環境中揭露醜惡。因此換言之,馬克·吐溫的文字特色,充滿了現在為我們熟知的美式幽默。

除此之外,馬克·吐溫對移民深表同情,同時對帝國主義侵略其他國家進行了抨擊,極其富有人道主義精神。因此,馬克·吐溫不僅是美洲文學的奠基人,也是將美國的鄉土風情推廣到世界的第一人,影響了後世許多著名的作家。

馬克吐溫風格 篇八

馬克吐溫風格之一就是,他善於用幽默的語言,來渲染文學作品。從馬克吐溫作品中也可以看出,美國西部文學具有幽默的傳統。

其次,馬克吐溫風格還有第二個顯而易見的特點,那就是在馬克吐溫作品中,經常用第一人稱,也就是“我”來敘述事情。在馬克吐溫作品中,“我”出現在任何地方,扮演著各種各樣的喜劇人物。

馬克吐溫筆下的“我”,大多天真,單純,善良,老實,做事情時總是一股熱血的向前衝,在一廂情願的行動之下,總會得到事與願違地結果。從馬克吐溫在作品中,塑造的“我”來看,主人公們總是懷揣著各種各樣地理想,或者總是萌生一些單純的想法。

他們想要實現心中的理想,但是在現實社會中,總是處處碰壁。馬克吐溫通過主人公,來說明現實與理想的差距。當讀者被主人公啼笑皆非的故事弄得哭笑不得時,卻又想到現實社會就是這樣的殘酷。

與其說讀者同情馬克吐溫筆下的主人公,不如說,這些主人公正是萬千普通群眾的縮影,同情主人公的悲慘遭遇,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是同情我們自己。馬克吐溫風格之三在於馬克吐溫擅於用幽默夾雜諷刺的口吻來記敘事情。

馬克吐溫在《自傳》中總結自己寫幽默小說的經驗。他告訴讀者,自己能堅持寫書三十多年,都是因為自己能把握寫作方向和寫作目標。

馬克吐溫的成長經歷 篇九

雖然馬克·吐溫的財富不多,卻無損他高超的幽默、機智與名氣,被稱為美國最知名人士之一,曾被推崇為“美國文壇鉅子”,擅長寫諷刺小說。其交友甚是廣泛,迪士尼、魏偉德、尼古拉·特斯拉、海倫·凱勒、亨利·羅傑諸君,皆為其友。他曾被譽為文學史上的林肯。海倫·凱勒曾言:“我喜歡馬克·吐溫——誰會不喜歡他呢?即使是上帝,亦會鍾愛他,賦予其智慧,並於其心靈裡繪畫出一道愛與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納稱他為“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我們都是繼承他而來”。他於1910年4月21日去世,享年七十五歲,安葬於紐約州艾瑪拉。

馬克·吐溫於1835年11月30日出生在美國密蘇里州佛羅里達的鄉村的貧窮律師家庭。他是家中7個小孩的第6個小孩。他只有兩個兄弟姊妹可以在童年過後倖存下來,他的那兩個兄弟姊妹就是哥哥奧利安·克列門斯(Orion Clemens)(1825年7月17日 - 1897年12月11日)和姊姊帕梅拉(Pamela)(1827年9月19日 - 1904年8月31日)。他的父親是當地的律師,收入微薄,家境拮据。小塞繆爾上學時就不得不打工。他十二歲那年父親去世,從此開始了獨立的勞動生活,先在印刷所學徒,當過送報人和排字工,後來又在密西西比河上當水手和舵手。兒時生活的貧窮和長期的勞動生涯,不但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累積了素材,更鑄就了一顆正義的心。他的母親瑪格麗特(Margaret)在他四歲時死去,而他的哥哥本傑明(Benjamin)(1832年6月8日 - 1842年5月12日)在三年後亦死去了。他的另一個哥哥Pleasant(1828年 - 1829年)只活到吐溫出生前三個月。繼這班年齡較馬克·吐溫大的兄弟姊妹之後,吐溫又有一個弟弟--亨利·克列門斯(Henry Clemens)(1838年7月13日 - 1858年6月21日)。

在吐溫4歲時,他們一家遷往密蘇里州漢尼拔(Hannibal)的一個密西西比河的港市,而這就成為了他後來的著作《湯姆·索亞歷險記》和《頑童流浪記》中聖彼得堡的城市的靈感。 那時,密蘇里州是聯邦的奴隸州,而年輕的吐溫開始瞭解奴隸制,這成為了往後在他的歷險小說中的主題。

馬克·吐溫是色盲,而這激起了他在社交圈子的詼諧玩笑。1847年3月,當吐溫11歲時,他的父親死於肺炎。接著的那一年,他成為一名印刷學徒。1851年,他成為一名排字工人,也有投稿,並開始給他哥哥奧利安創辦的《漢尼拔雜誌》(Hannibal Journal)寫草稿。在他18歲時,他離開漢尼拔並在紐約市、

費城、聖路易和辛辛那提市都當過印刷工人。22歲時,吐溫回到密蘇里州。在下密西西比河到紐奧良的旅途中,輪船的領航員“碧士比”要吐溫終身成為輪船領航員,而這職業是當時全美國薪資第三高的職業,每月250美元(等於現在的155,000美元/每年)。

由於那時的輪船是由很易燃的木材建造,因此在晚間亦不可以開燈。領航員需要對不斷改變的河流有豐富的認識,因而可以避開河岸成百的港口和植林地。吐溫在他得到領航員執照(1859年)之前花了2年多一絲不苟地研究了密西西比河的2000米。在得到執照前的訓練期間,吐溫說服他的弟弟亨利·克列門斯與他在密西西比河上工作。亨利死於1858年6月21日,那是由於亨利工作的那艘輪船爆炸。吐溫為此感到極內疚,並在餘生中一直覺得他自己需負上責任。可是他繼續在河上工作並一直是領航員,直到1861年南北戰爭爆發而縮減了密西西比河的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