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麼不能說快樂【新版多篇】

文思社 人氣:7.1K

端午節為什麼不能說快樂【新版多篇】

端午節的故事 篇一

1

紀念介子推

東漢蔡邕《琴操》中提到,蒲月(即五月)初五眷念介子推。晉國的重耳與介子推逃亡在外19年,饑饉中介子推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謊稱是獵得野獸拿給重耳果腹。其後重耳返國登位成為晉文公之後,卻忘了封賞介子推。為此,介子推有些怨氣,寫了篇《龍蛇歌》,感慨自己和晉文公的經歷。

有龍于飛,周遍天下。

五蛇從之,為之承輔。

龍返其鄉,得其處所。

四蛇從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橋死於中野。

——介子推《龍蛇歌》

他把晉文公比作飛龍,當初輔佐他的人比作蛇。五條蛇曾追隨在龍的左右,作為輔佐陪侍在它身旁。有一天龍飛回到故鄉,得到了安身立命的合適地方。有四條蛇還在它的左右得到恩露滋養,卻有一條蛇羞於再與龍蛇相處,寧願乾死在荒涼的原野上。

寫完《龍蛇歌》後,他猜想到重耳會來找他,於是就揹著母親躲進山中,不願與他相見。果然重耳聽到《龍蛇歌》後多次出人尋找,請他下山出仕,可介子推拒不下山。無奈之下重耳下令縱火燒山,三面點火,只留一面出路,意在逼迫介子推從此下山。沒想到介子推卻和母親態度堅決,劇不下山,最後被燒死在山上。

大家都知道這是寒食節的來源,但有一說粽子也是當時寒食的一種。因為懷念介子推,重耳敕令每年五月初五不得生火,只吃粽子。

2

紀念屈原

有關屈原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另據聞一多考據,把屈原和端午節綁在一起,是南朝梁吳均在著作《續齊諧記》中才首次現的。

公元前278年,秦國上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在這一年農曆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在此之前,他被楚王貶出政治中心,放逐到了江南。

楚國人在汨羅江上泛著竹筏,四處尋找屈原的下落無果,卻形成了賽龍舟的習俗。此外,為了不讓江中魚蟹吃掉屈原的屍身,百姓就向江中投了許多糯米食品,這被認為是粽子的來源。

3

紀念伍子胥

伍子胥原是楚國人,因躲避滅口之禍隻身逃到吳國。後和孫武為吳國共事,差點滅掉楚國,並將楚平王的遺體挖出來鞭屍。吳王闔閭身後,吳王夫差登基。在吳越爭霸之中,吳軍擊敗越國,越王勾踐請和。伍子胥提議“雞犬不留”,但夫差贊成媾和。隨後越國收買奸臣陷害伍子胥,夫差聽信讒言,賜他死罪。

臨死前伍子胥和人說,在他死後把他的眼睛挖出來,懸掛在國都東門上,他將親眼看著越軍滅吳。夫差震怒,將伍子胥的屍身裝在革袋中,在五月初五這天投入大江。後人眷念伍子胥,因而開始泛舟投粽。

4

紀念越王勾踐

越王勾踐,姒姓,別名鳩淺、菼執,是越王允常之子。他在吳越爭霸中戰敗之後,臥薪嚐膽十年之久,在范蠡輔佐下重整兵力,最終擊敗吳國。

在復國運動中,越人為了掩人耳目做了許多伶俐的安排,其中一件就是以划龍舟來操演水軍。吳國軍隊看到越人整日划龍舟,還以為他們醉心生活享樂,不再懷有復國鬥志。其實,越人這樣做正是勾踐的精心安排,不讓吳國覺察越國練兵的念頭。《越絕書》中對此有所記載。

據傳因為勾踐練兵採用的龍舟法幫助越人實現復國,後人就在端午這天專門設立龍舟賽活動,用來紀念勾踐的膽色和才智。

5

紀念孝女曹娥

明代書法家董其昌謄寫的《孝女曹娥碑》文

曹娥是東漢時期會稽上虞人,其父曹盱在五月五日迎伍神(即伍子胥)的祭祀活動中溺於舜江(今曹娥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曹娥只有十四歲,為了尋找父親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她在五月二十二日這天也投江自盡。五日後,人們發現曹娥的屍體抱父屍浮出水面,眾人驚詫不已。此事一時傳為神話,縣府知事度尚為之立碑,又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從此,曹娥生前所住之鎮即更名曹娥鎮,殉父之江改名為曹娥江,人們自發捐資建廟慰其孝心。

5

紀念週處

三國東吳末年西晉初年,江蘇宜興有一個名叫周處的少年。他自幼父親早亡,母親溺愛,以致他囂張跋扈,再加上身材魁梧、臂力過人,整日縱情肆欲、橫行鄉里。當時有民謠把他當成一個禍患,與南山猛虎、西氿蛟龍合稱為陽羨城“三害”。這個說法傳到周處那裡,才自知自己為人所厭,幡然悔悟,決心為民除害,隻身入山射虎,下山搏蛟,經三日三夜,在水中追逐數十里,終於斬殺猛虎、孽蛟。此後他自己也改邪歸正,認真拜師學文練武,“三害”終於皆除。

改弦更張的周處成為國之棟樑,先後任新平太守、廣漢太守、楚內史、散騎常侍、御史中丞等職,做事用功,剛直不阿;由於得罪顯貴,他被派往西北討伐罪氐、羌等部落兵變,期間遇害於疆場。

值得注意的是,“端午”一詞最早就見於西晉名臣周處所著的《風土記》,這本文獻成了當代人們窺見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重要參考。此時此刻的端午節中,在祭祀前人的同時,也連帶著對周處的一份歌頌。

端午節的詩句 篇二

1、楊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蛟龍得雨鬊鬣動,螮蝀飲汀形影聯。——劉禹錫《競渡曲》

2、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劉禹錫《競渡曲》

3、鬥輕橈,鬥輕橈,雪中花捲棹聲搖。天與玻璃三萬頃,盡叫看得幾吳舫。——黃公紹《瀟湘神》

4、側聞屈原兮,自沉汨羅。造託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極兮,乃殞厥身。——賈誼《吊屈原賦》

5、年忠血墮讒波,千古荊人祭汨羅。風雨天涯芳草夢,江山如此故都何。——文天祥《端午感興》

6、稽古堂前,恰見四番端午又來江上,聽鳴鼉急鼓。棹歌才發,漠漠一川煙雨。——郭應祥《傳言玉女》

7、宜歡聚。綺筵歌舞。歲歲酬端午。——張孝祥《點絳脣》

8、玉臺金盞對炎光,全似去年香。——朱翌《朝中措》

9、楚人猶自貪兒戲,江上年年奪錦標。——文天祥《端午感興》

10、便當裹米粣,爛醉作端午。——陸游《春晚嘆》

11、魚腹魂銷,龍舟叫徹,不了湖亭張戲。滿庭芳芷。正艾日高高,葛風細細。——劉辰翁《齊天樂》

12、好是佳旦稱觴,班衣拜舞,有鵷雛相對。後院嬋娟爭勸酒,端午彩絲雙緊。——王邁《念奴嬌》

13、舊俗傳荊楚。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許及之《賀新郎》

14、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在,只留《離騷》在世間。——張耒《和端午》

15、香蒲角黍,對暑悄無言,梅雨細,麥風輕,悵望空垂淚。——楊無咎《驀山溪》

16、艾虎釵頭,菖蒲酒裡,舊約渾無據。輕衫如霧,玉肌似削,人在畫樓深處。——周紫芝《永遇樂》

17、文字間金釵,消盡晚天微暑。無雨。無雨。不比尋常端午。——陳三聘《如夢令》

18、天氣潤羅衣,病起卻忺微暑。休雨。休雨。明日榴花端午。——范成大《如夢令 》

19、贏得兒童,紅絲纏臂,佳話年年說。龍舟爭渡,搴旗捶鼓驕劣。——張榘《念奴嬌》

20、重午佳辰獨掩門。巢燕引雛渾去盡,銷魂。空向樑間覓宿痕。——李之儀《南鄉子》

21、有意莊嚴端午,不應忘卻重陽。菖蒲九葉,金英滿把,同泛瑤觴。——朱翌《朝中措》

22、畫簾開、束衣紈扇,午風清暑。兒女紛紛誇結束,新樣釵符艾虎。——劉克莊《賀新郎》

23、逢佳節,粼粼波上,百舟爭渡。奸當道,謠言布;遭放逐,悲難訴。——王充《滿江紅》

24、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陸游《楚城》

25、楚湘舊俗,記包黍沈流,緬懷忠節。誰挽汨羅千丈雪,一洗些魂離別。——張榘《念奴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