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塘荷韻讀後感(共23篇)

文思社 人氣:1.78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23篇《清塘荷韻讀後感》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尋到更多與《清塘荷韻讀後感》相關的範文。

清塘荷韻讀後感(共23篇)

篇1:清塘荷韻讀後感

好久不見荷花開放了,自從讀了這季老的《清塘荷韻》。彷彿自己又站到了小河邊,蓮葉一片一片浮在水上,那含苞欲放的荷花用丰韻的體態,清新的花瓣,吸引著我的眼球。正是這種感覺,所謂“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再一次深深的覺醒在我的記憶之中。

古時候有許多詩人的閒情雅緻,就是賞花,而清新而又淡雅的荷花自然就成了許多詩人們讚美的物件。我曾經在一份報紙上看到一位畫家畫的一幅《清塘荷夏》。畫中蓮葉映出荷花的嬌美,蜻蜓點點水,那意境使畫面動了起來,使我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到荷花的美。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像荷花一樣的人,它們的出身並不是多麼高貴,沒有牡丹的嬌豔,也沒有百合的高雅,它他們也就像季老那隨意撒下的幾顆蓮子。但是,它們卻擁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追求,不甘心的他們用“蓮葉”襯托出自己,也就是他們自己的付出,把自己“開放”,像荷塘中那一片一片的荷花,是自己能夠挺胸抬頭的活在這世上!

也許,你會問:“那你說的那些人是誰哪?”我會輕輕地告訴你,他們就在我們的身邊,路邊的清潔工,大山中徒步行走的郵遞員,還有最高尚的老師,他們都在默默地奉獻著,像一顆荷花,傲立在清塘之中!

篇2:清塘荷韻讀後感

【清塘荷韻】是季爺爺的代表名篇,這天我讀了【清塘荷韻】,平平淡淡的文字,讀起來卻感觸頗深。【清塘荷韻】是寫了季爺爺把幾顆洪湖的蓮子投入門前的池塘,期望長出蓮葉荷花。經過四年的耐心等待,最後長出了大片荷葉,葉子擴張的速度驚人地快。光長荷葉是不行的,荷花也接踵而至。那裡的荷花不僅僅紅色濃,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開出十六個復瓣。文中還寫了他讀過一本詩話,其中有兩句詩: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作者認為第二句對仗不工整。我與爸爸探討時,爸爸也有同感,爸爸對了一句:池花對影落,日葵向�開,我看比較工整。

【清塘荷韻】文中還提到,一年夏天,天氣十分炎熱,而荷花卻開得特歡,幾乎連池塘的水面都看不見了,寫出了荷花生命力的旺盛,也寫出了季爺爺喜愛荷花的情緒。文章的後面寫他的一個愛花的鄰居,天天數荷花。季爺爺是明白的,在荷葉底下、石頭縫裡,旮旮旯旯,不明白隱藏著多少花骨朵兒。荷花的生命力也是很頑強的。

季爺爺寫的文章,詩句引用得很多。如在文章中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靜靜的池塘裡靜靜地開著荷花,這種境界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季爺爺的文章個性好,值得我們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需要我們以後慢慢品讀和體會。

篇3:清塘荷韻讀後感

拜讀季羨林先生的《清塘荷韻》,不禁被文中優美的言詞,深刻的思想所折服。文章意味蘊藉,僅已栽荷小事便道出了深藏在作者心中的濃烈的期盼,期望和欣慰。文章構思之巧妙,寫作之精良,實令我讚歎不已。

再觀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便覺兩文之差異甚大。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表達了自已淡淡的喜悅與哀愁,這便與季先生強烈的期望之心構成了鮮明的比較。同樣是寫荷花,朱先生在觀賞美,而季先生是在創造美。觀賞美的人每當發現美中之不足。便多幾分惆悵,但創造美的人會痴迷於美中,戴著美的眼鏡看世界,一切都是完美的,毫無瑕疵,他沉浸在美中,樂觀看世界,永遠有期望,永遠有快樂。

在《清塘荷韻》中,季先生行文嚴謹,貫穿全文的兩條線索十分明顯,一條以荷塘中荷花狀況為線:先寫原先塘中似有荷花但此刻全無,再寫我種蓮子,之後寫第一、二年塘中仍無荷花,然後了寫第三年“塘中浮動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葉片”,最後寫第四年荷花生長旺盛,荷葉“遮蔽了半個池塘“。另一條則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先是塘中無荷花,作者“總覺得是一塊心病”,再是種了蓮子作者微有期望但情緒還比較消極,之後作者的期盼日益強烈,然後兩年過後塘中仍無荷花,作者“完全灰了心”,繼而到了第三年荷花長出“五六個葉片”。作者自白“雖微有期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最後第四年荷花茂盛,作者“心中狂喜”。

整篇文章,以時間順序行文,事情起因、經過、結果交待清楚,過渡自然。兩條線索既相對獨立,又密不可分,它們被作者的那管神奇的筆有機地結合起來,真可謂是:相輔相承,相孕相生。

從文章的許多方面而言,《荷塘月色》與《清塘荷韻》都有著本質上的區別,首先《荷塘月色》是以空間順序行文,頗有些遊記的味道,這是寫作順序的不一樣。其次,《荷塘月色》的資料以作者所感為多,它是抒情散文。但《清塘荷韻》的資料中作者的所感相比之下便顯得十分單薄了,它們大都凝聚在作者的一舉一動中,較為含蓄,且整段的“自我剖白”在《清塘荷韻》更是全無蹤影,因此我認為與《荷塘月色》相比之下,《清塘荷韻》更傾向於敘事散文,此乃文體之異也。之後,《荷塘月色》是以“荷塘”這一地區作為寫作物件的,文章以寫景為主,這就決定了它的寫作手法,即《荷塘月色》是在寫荷塘範圍內作者所見之景,描述的景物眾多,強調的是景物間的相互搭配,所要表現的是荷塘周圍景色的和諧美、整體美。而《清塘荷韻》中,季先生描述的景物就具有了單一性,他只刻畫了荷花,表現他對荷花頑強的生命力的讚美,寫作中採用了一枝獨秀的方法,而對其它景物隻字未提,這是寫作手法的差異。

下面是文章所提及的相同細節間的區別。如:同樣是因為等了四年,所以“心中狂喜”,且感嘆於自然力的偉大。同樣是看到了昂首怒放的荷花,朱先生說它色白,為點綴之物,但季先生說它“紅豔耀目”,“凌駕於荷葉之上,迎風弄姿。”最後,我要說兩文結果不一樣,朱先生最後是“什麼都沒有”欲超脫而不得,情緒鬱悶。季先生最後得到了滿塘荷花,並且這些荷花被命名為“季荷”,他心中自然無比愉快。當然,兩篇美文在用詞、造句、修辭等眾多方面是近似的。那裡便不消細說。

篇4:清塘荷韻讀後感

讀季羨林《清塘荷韻》有感

季羨林曾於《漫談散文》中說道:“散文的精髓在於‘真情’二字,這二字也能夠分開來講:真,就是真實,不能像小說那樣生編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敘述文,也務必有點抒情的意味。平鋪直敘者為我所不取。”又說:好的散文作品是於“意匠慘淡經營中”,簡練揣摩,煞費苦心,在文章的結構和語言的選用上,狠下工夫。文章寫成後,讀起來如行雲流水,自然天成,能夠讀起來“如飲佳茗,香留舌本;如對良友,意寄胸中”。

季老所提出的這類散文作品,我想我們這些文學愛好者是讀過的,即使只有一兩篇,也足夠品味文香感悟久久。

最早讀《清塘荷韻》時我還在海運公司做職員。業餘時間裡,除家務外大多以圖書為伴,只是對於書的種類還是像小時候那樣比較挑食,常喜歡翻看一些例如《十月》《讀者文摘》《收穫》一類的期刊文學雜誌。因此直到此刻,對於優秀的散文作品和作者自我還是十分偏愛。自我雖然不會常提筆去寫身邊的山水人事,但胸中卻仍然有一種騷動,每每在睹物有思之時便欲伏案記下。而這或許就是散文更多關乎真情的實照吧。

我喜歡散文,更多是喜歡其中不一樣的個人寫作風格和文章中不時顯現的靈句雋語,也愛那份貼近生活和感受的真實。《清塘荷韻》本是一個人日常休憩中的小事,或許同等的放在自我身上,便不會有這如此入心的情懷了。“我在一片寂靜中,默默地坐在那裡,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綠肥、紅肥。倒影映入水中,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它從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卻是從下邊向上落,最後一接觸到水面,二者合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裡。“作者這樣寫。沒有華麗的詞語,也沒有刻意地鋪陳,簡簡單單就道盡了情懷。季老的散文真情直露,毫不做作。即使他在八十多歲高齡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那筆觸裡溢位的仍然是一種難得的純真。

季老善於在文章中借典並融典,那些古往今來的佳句一入其文,便卓然生色韻味無窮。單從《清塘荷韻》中,談起夏月荷花,轉而提到楊萬里那句”映日荷花別樣紅“;想到冬天即將到來,池塘中的荷花會逐漸枯萎,又借用了雪萊的那句”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去寄予荷花新的期望,並從中暗示對人生困苦和光明的感悟。而最有意思的是,在文章伊始,季老將朱熹的《詠方塘》中兩句,作為自我對燕園池塘早先落寞情景的嘆息出現,則更顯示出他淵博的知識以及對寫作方面的睿智。

他曾在《漫談散文》一篇中提到,”文章的結構方面,最重要的是開頭和結尾。“這點我極贊同。文章的起首是一道吸引受眾閱讀慾望的門,或古雅或簡潔或樸實無華,俱都離不開一個適度貼近思想的主體。信筆開河無端起勢會使得讀者茫然而失去了對文章資料的興趣。另外,這開頭也包括了題目的確立。一個主題既一個思想的反映,它就應有著就一斑而窺全豹的提示功能。於網路文學論壇中住久了,也常能看到一些文學愛好者不管自我文章資料,顧左右而言它。標題驚人醒目資料卻東拉西扯,弄得自我還沒看上兩三行之後就急欲逃跑,此後這個人的文字便再也不想讀了。文章的結尾是一座山,好的結尾能讓作者和讀者在思想的世界裡尋覓到昇華的契機。所以,一篇優秀的散文作品,在結尾的出現的時候,它應當成為一面鏡子,在直視作者自我的同時也倒影了讀者。

《清塘荷韻》中,等待荷花綻放的過程對於一個期頤之人來說是漫長的,但這沒有阻礙作者對於期望的追求,其中反映出的人生道理顯而易見。

前段時間,我在漢文學論壇中讀到過一篇故園所作的散文《活著,真好》。裡面有這樣一段話值得每個文學愛好者以及專業寫作者警醒,“文學,不要違背良心,更不要壓抑天性。豐腴的土壤,要麼挺起參天的大樹,要麼邂逅永不言棄的野草。但千萬不要搭起一個華麗的戲臺,簇擁那些脂粉滿面的嬌娘小生,在外表纏綿的支架之內,眼看著一條條血脈的荒蕪。我們要走回風雨的淋漓之中,我們要走回烈日炎炎的天空之下,我們狂暴,我們掙扎,我們要永遠保留真實的那一角蒼穹!”這段話有些憤俗,可又是那麼真實揭示了當今網路文學界的一種現象,也深深感受到作者本人對於文學承載的職責和文學最終走向那種憂慮。當自我呻吟和自我憐憫、陶醉的文字正氾濫於網路文學中的時候,作為我們自我來說,是否就應擯棄那些自我怡悅的態度,持續一個讓文學發揚的期望呢?或許我們本身沒有太大的力量能夠扭轉現實,但只要從我開始,這狀況就會好轉,也不枉我們的祖先將漢文化傳承下來的厚意。等待是漫長的,而堅守期望則是歲月長河中唯一值得生命留下的理由,不管這理由是否已在冰雪之下,就如詩人雪萊所說“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因此,我們只需播下如燕園池塘中那樣的幾粒種子,然後於日常生活裡殷勤地固守一個期望。

季羨林先生是大學問家,我們可能一輩子達不到他那樣的境界。可我們也許能把握眼前的這些時間和機遇,於平時寫作的那一刻,多由內心去感受事物,將自我還在繼續的過程當作一次歷練,讓自我的領悟更貼近社會進步,更貼合時代發展,更言之有物吧!

篇5:《清塘荷韻》讀後感

昨天,上的課是《清塘荷韻》,季羨林的。一說,季羨林的名字,幾乎沒有一個學生知道。我告訴他們,從今天開始,你們讀了這篇《清塘荷韻》,相當於在北京大學上了一週的課!

季羨林的文字,揮之不去。我連做夢,都在想,那個翠綠的荷塘!真可惜,我們水電職院找不到一個這樣的荷塘!只有學校門口那口臭得不能再臭的爛池塘,每天都要橫衝直撞地閃現在我離校回家的第一時間!

沒有荷塘,會成我的一塊心病。天天在學校上班,總感覺學校是一片“荒涼地帶”,總覺得這“荒涼地帶”缺點什麼,原來是缺的是荷塘!

季羨林,說中了我想說的話。他的原話是這樣的:“可我們樓前池塘中獨獨缺少荷少。每次看到或想到,總覺得是一塊心病。”

由此看來,我的這塊心病,確是由來已久了。

我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過的。外婆家附近,有兩個荷塘,一個大的,一個小的。大荷塘,緊挨著小荷塘,大荷塘那頭是外婆家,小荷塘這邊是我的小姨家。從外婆家,到小姨家,白天黑夜,都得經過這一大一小兩個荷塘。每每到夏天的晚上,我和幾個小夥伴會搬出涼蓆,拿把蒲扇,爬到一個水泥砌的晒穀臺上,躺著看星星。荷塘的風徐徐吹來,那風兒,像外婆溫柔的手掌在撫摸著我,我總能在這柔柔的風中沉沉睡去。數不清啊,有多少個夏夜,我就沉醉在外婆家的荷香荷風裡。

外婆已經去世多年了。可我依然能清晰地記得,那時夏夜納涼的情景。那樣的日子,不會再回來了。如今的我,每天在一堆枯燥的.工作中忙碌著,無暇去懷念什麼荷塘了!沒想到,季老先生的《清塘荷韻》,竟又勾起了無窮無盡的荷塘懷想!

不能忘卻,終究不能忘卻。外婆的音容笑貌,依然那麼清晰。外婆沒讀過什麼書,可是她卻很會取名字!我的母親叫李蓮和,我的小姨叫李荷蘭,我猜想,可能是外婆太喜歡荷塘的緣故吧。

季羨林的《清塘荷韻》,寫於1997年,正是香港迴歸的那一年。不知,季先生的荷塘,與朱自清的荷塘,哪一個更美?北大校園,清華大學的清華園,我都沒有去過,無從比較。我只能從文字裡去猜想,他們各自不同的心境與情感。

《荷塘月色》與《清塘荷韻》,成了“寫荷雙璧”。在這之前,我一直以為,寫荷塘,除了朱自清,再無二人了。沒想到,在20xx年湖南人民出版社的這套教材裡,終於出現一位來自山東的北大教授――季羨林。

我寫過關於季羨林的博文,這是第二次。

季先生的話語,又一次敲響在耳邊了。“天地萌生萬物,對包括人在內的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總是賦予一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充套件蔓延的力量,這種力量大到無法抗禦。”

“我無法知道,荷花怎樣在深水中淤泥裡走動。反正從露出水面荷葉來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離,才能形成眼前這個局面。”

“前年和去年,每當夏月塘荷盛開時,我每天至少有幾次徘徊在塘邊。坐在石頭上,靜靜地吸吮荷花和荷葉的清香。‘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我確實覺得四周靜得很。我在一片寂靜中,默默地坐在那裡,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綠肥、紅肥。”

“那時荷花大概會在冰下冬眠,做著春天的夢。它們的夢一定能夠圓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我為我的‘季荷’祝福。”

是啊,這幾天長沙的天氣忽地變冷。今天,我一面清理著入冬的衣服,一面在想著,我得寫篇“荷塘”的文章。

忽地想起這次國慶,從雙峰到長沙的高速公路,有個地名,令我眼前一亮,那是“荷塘”!荷塘,曾國藩故居,這兩個地名,緊挨在一起。

靜靜地坐在電腦桌前,心中無一絲一毫的雜念。耳邊只有“嗚嗚嗚”的摩托車聲,再也聽不到蓮瓣掉入水中的聲音了,再也無法感受“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的意境了,再也無法領略荷葉驚人擴張荷花含苞怒放的樂趣了,再也無法欣賞“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了。

這令我到底惦著外婆家的荷塘了。不知外婆家的荷塘現在是什麼光景了!我已很多年,沒去看過那裡的荷塘了。

季先生的荷塘,嵌在我的心海里了。君不見,我的大中華部落格的左下角,亭亭玉立著一大捧我心愛的荷花。

季先生,你見著了我的荷花嗎?

篇6:清塘荷韻讀後感

季羨林先生是當代一代文學大師,讀了他的《清塘荷韻》想寫點讀後感來表述一些東西。

季先生的話語,又一次敲響在耳邊了。“天地萌生萬物,對包括人在內的動、植物等有生命的東西,總是賦予一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充套件蔓延的力量,這種力量大到無法抗禦。”

“我無法知道,荷花怎樣在深水中淤泥裡走動。反正從露出水面荷葉來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離,才能形成眼前這個局面。”

“前年和去年,每當夏月塘荷盛開時,我每天至少有幾次徘徊在塘邊。坐在石頭上,靜靜地吸吮荷花和荷葉的清香。‘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我確實覺得四周靜得很。我在一片寂靜中,默默地坐在那裡,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綠肥、紅肥。”

“那時荷花大概會在冰下冬眠,做著春天的夢。它們的夢一定能夠圓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我為我的‘季荷’祝福。”

是啊,這幾天長沙的天氣忽地變冷。今天,我一面清理著入冬的衣服,一面在想著,我得寫篇“荷塘”的文章。

忽地想起這次國慶,從雙峰到長沙的高速公路,有個地名,令我眼前一亮,那是“荷塘”!荷塘,曾國藩故居,這兩個地名,緊挨在一起。

靜靜地坐在電腦桌前,心中無一絲一毫的雜念。耳邊只有“嗚嗚嗚”的摩托車聲,再也聽不到蓮瓣掉入水中的聲音了,再也無法感受“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的意境了,再也無法領略荷葉驚人擴張荷花含苞怒放的樂趣了,再也無法欣賞“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了。

這令我到底惦著外婆家的荷塘了。不知外婆家的荷塘現在是什麼光景了!我已很多年,沒去看過那裡的荷塘了。

季先生的荷塘,嵌在我的心海里了。君不見,我的大中華部落格的左下角,亭亭玉立著一大捧我心愛的荷花。

季先生,你見著了我的荷花嗎?

篇7:清塘荷韻讀後感

清塘荷韻讀後感

清塘荷韻讀後感

初讀賈平凹的《西安這座城》,我最懷疑的一句話是:“但可愛的是,時至今日,氣派不倒的,風範依存的,在全世界的範圍內最具古城魅力的,也只有西安了。”我雖沒到過西安去,但也去觀光了北京這座古城了。雖然北京現在很大一部分面積都建滿了高樓大廈,但,它畢竟是擁有很多老四合院,還有萬里長城及故宮這樣古老的建築,也算得上一座充滿魅力的古城了,不見得西安比它還古吧。加上我對作家的深疑不信就使我覺得原來賈平凹也這麼會造作啊,後來,很驚異地在宋曉夢的《訪西安古城牆》一古城牆比作環繞在北京城脖頸上的一串綠色的項鍊。可惜那景緻在我出生前就已不復存在。然而,今年秋天,我卻在古城西安看到了這一景觀。這倒讓我有些相信西安的古城魅力來了。兩個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寫同一地點竟會不謀而同,而這不謀之同就定是實言。

賈老先生的語言精煉也嚴肅,有時來點恰到好處的幽默,譬如:“你突然感到歷史並不遙遠,以至眼前飛過一隻並不衛生蒼蠅,也忍不住懷疑這蒼蠅的身上有著漢時的模樣或是有唐時的標記”。荒唐的外表裹著深刻的內涵,這就是作家的level了。

宋曉夢的這篇《訪西安古城牆》語言莊嚴,並不像賈老先生的`那樣幽默。她說到1983年前的古牆,據說被災民、難民們打了2100多個洞,後來在西安人民的努力下終於修復。這不禁讓人感嘆這座古城牆被賦予的新形象與新意義。

賈、宋敘寫西安的文章使我對於西安的古老有所瞭解,激起了我對於西安神祕的古老的嚮往,待到有了足夠的錢和時間的好日子,定抽身前往,去感受賈、宋二人的感受。

這篇《清塘荷韻》是季羨林老先生於86歲高齡時完成的佳作,可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幾顆來自洪湖的蓮子帶著老人的希冀和憐愛躍入了紅湖,一種頑強而高潔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圍中開始萌芽。

如果說周敦頤筆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潔的隱者,朱自清筆下的荷花是撫慰心靈的舞者,那麼,季老筆下的荷花則應該是張揚生命的強者,是徹悟生命的智者。

我們很難想像,在寂寞的歲月裡,在荒蕪的湖面下,在陰暗的泥沼中,那蓮子是怎樣暗暗地積蓄著力量,是怎樣將生命的嫩芽鑽出了堅硬的外殼。這芽一旦破殼而出,便以一種驚人的力量展示著生命的頑強與美麗。經過了整整兩年的期待後,在第三年,奇蹟終於出現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圓圓的綠葉。這是生命的使者啊!雖“細弱單北“可憐兮兮”,卻足以使那顆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絲慰藉。一千多個日夜過去了,在經歷了漫長的寂寞後,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盤。“蟬噪城溝水,芙蓉忽已繁”,原來平臥在水面上的一些荷葉竟躍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鋪滿了半個池塘”,放眼望去,滿目的綠荷紅蕖,撩雲逗雨,映日迷霞。再聯想季老的人生遭遇,這種頑強而美麗的生命,這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充套件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歷程的真實寫照嗎?

季老深愛著這滿塘“季荷”,每天數次徜徉於湖畔,默坐靜觀。塘中“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令人萬躁俱寂,陶然於玄思冥想之中。這就是智者與自然的對話,是心靈與自然的交融。“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而此時,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實,微風已拂不起半點漪淪。望著墜落的蓮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寧靜,這便是對生命的徹悟。這瓣荷花,曾飽嘗過孕育的艱辛,也曾感受過生命的快樂,而此時它要悄然離去了,那便順應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飄逸,如此灑脫。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態面對生命的消逝,荷花實在是徹悟生命的智者。

隨著天氣變寒,翠妝褪盡,滿池殘荷,繼而消逝得了無影蹤。此時也不必傷感哀嘆,該去的終將會離去,該來的必然會到來。待到來年春水溢,又該是翠蓋千疊,滿塘紅豔了……

篇8:《清塘荷韻》讀後感

《清塘荷韻》讀後感

從古至今,人們一說到荷花,首先想到的便是高雅、純潔,是的,荷花出於汙泥而不染,它根本不屑於在泥沙中那不見天日的生活,它會不斷地為著光明,為著美麗,為了給人類那豐富的生活中再新增一抹美好的色彩,絢麗而無暇的為之奮鬥。荷花也深受我的喜愛,我不僅只是因為它的外表,更是因為他的精神所給予了我無限的力量,敢於面對困難和險境……今天有幸讀到了季羨林先生的佳作《清塘荷韻》,更令我感觸頗多。

文章中大量筆墨,作者都著重描寫了荷花生長的`過程。起初,作者言“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水塘和自己的“心病”,說明了養荷花的原因,為後文荷花的誕生作了鋪墊。下文中作者又記敘了自己播種荷花、盼望荷花出現的急切心情。如:“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邊上去看上幾次”“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邊上去觀望”。這些語句生動的勾畫出作者對荷花的盼望和喜愛,語言幽默淳樸。後文中描寫了荷花的生長之盛與不同尋常的特點:不但紅色濃而且花瓣多,

我想這幾株荷花在四年的拼搏與煎熬中,早已超凡脫俗,不與那些受幫助的“凡夫俗子”相同,因而受過磨難的人或物,他們的身上都閃耀著純潔而無暇的光芒,令人心生敬佩。最令我喜愛的段落便是那“月下插曲”了:可愛的小波斯貓會見到水中的“白玉盤”,心生趣意,竟縱身一躍落入了塘中。此情此景都不禁令人發笑,感到憐愛,同時這也側面寫出了荷塘的景色加上月光的配合,無疑是一幅栩栩如生的風景畫,令人沉醉其中……我們都知道有得必有失,有盛必有衰,有分必有合,因而這塘美麗的“季荷” 即將走向衰落。而作者是什麼心情呢?“既然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多麼豁達的作者,我想此時,作者已被這迷人的荷花所征服,心中波瀾不驚,寧靜高雅,充滿期待……

本文中作者描寫荷花的婀娜,寥寥無幾,甚至少得可憐,為何我們讀來卻被深深打動?我想,荷花的精神已常駐在每個人的心間,揮之不去,因而能與作者產生共鳴。荷花,一種堅強毅力的生靈;荷花,一種高傲美麗的生靈;荷花,一種高尚純潔的生靈。荷花它具備了人所應該具備的品質,因而它在百花中大放異彩!

最近我還讀過一篇有關荷花的文章,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這篇文章則把荷花的種種姿態和美麗,

篇9:《清塘荷韻》讀後感

我喜歡讀書,尤其喜歡讀散文。閒暇之餘,我會先泡上一杯芬芳的茉莉花茶,然後端坐窗前,手捧一本經典的散文佳作,細細地品讀。那日午後,我再次翻開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清塘荷韻》,其實,對於這篇佳作,我已讀過多遍,但每一次讀來,心中都有新的感觸……真是含英咀華,回味無窮。下面,我就以笨拙的文筆,來斗膽評析一下這篇美文佳作。

《清塘荷韻》是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寫於一九九七年一篇散文,當時,季老已是八十六歲的高齡。文章開頭,他是以較為平淡的文筆,記述自己所處的北京大學的朗潤園內,有一個數畝的清塘,以前,清塘內長有許多荷花,每當到了盛夏時節,荷塘內就會翠蓋紅裳,清香逸散。但是後來,荷花莫名其妙地遭到劫難,全都消逝得無影無蹤,只剩下一塘寂寞的清水,季老作為一名熱愛生活,嚮往自然的文人,他常渴望清塘中會重新長出荷花來。

有一天,季老的一位朋友帶來幾粒洪湖蓮籽,他就滿懷希望地把這幾粒不起眼的蓮籽丟在清塘內。他期待著有一天,奇蹟會發生,孤寂的清塘內會長出荷葉來……但是,很遺憾,第一年、第二年,水面上毫無動靜,就在作者灰心喪氣的第三年,一直靜寂的水面上竟出現了五六片荷葉,這怎不讓季老歡欣鼓舞!雖然,這幾片荷葉都是那麼的纖細柔弱,毫不起眼,但總算有了希望,有了盼頭。到了第四年,荷葉竟然不停地生長出來,大面積的鋪展開來……以至於把整個清塘的水面都佈滿了!

我讀到這兒,真是感嘆生命的偉大與神奇!這又怎能不讓季老欣慰,是季老創造了這一美麗的奇蹟!他竟把西湖的“接天連日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搬到了自己的家門前!

縱覽全文,季老的寫作順序是盼荷、種荷、觀荷、賞荷,他向我們娓娓道來,他又把動靜兩種截然不同的描述完美結合。季老寫道,在蓮籽剛剛投入湖中淤泥的第一年、第二年的時候,水面不見一點兒動靜,這些是靜的描述;第三年,水面上也只是僅僅長出了幾片纖弱的圓葉,到了第四年,荷葉的綠色竟蔓延到整個荷塘,每天都有變化,這是動的描寫。

還有在賞荷時,季老又一次運用動靜結合的方法。他巧妙地運用了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又是靜的描寫。“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撲通一聲,是我的小貓撲入水中,把月亮的倒影打的支離破碎,好久才恢復了原形。”這幾處都是動的精彩描寫,這一靜一動的對比,形成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給人以無限的遐思,真是越品越有味道。

季老的文筆雋永,情感更是真摯。他能巧妙地把荷花細微的變化與自己的心理活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把自己對荷花的一腔深情抒寫得淋漓盡致,誠摯地表達了他對荷花的無比熱愛之情。

在文章結尾處,季老又寫到,天氣逐漸轉寒了,這滿塘的荷葉荷花也即將凋零、消逝,但是,荷花的根還在,它們會在冰下冬眠,做著春天的夢。是的,荷花是不會消逝的,它會繼續儲蓄著生命的能量,等到來年的春天,又會翠葉輕舞,重綻嬌顏。季老引用雪萊的詩句:“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正是表達了他對生活的熱切向往和對未來的美好希望,以及他對戰勝一切艱難困苦的決心與信心。

回想季羨林先生的一生,那真是曲折坎坷,歷盡風雨……但他始終保持著寧靜、豁達、樂觀的心態,他一生甘於寂寞,淡泊名利。他熱愛祖國、人民,他把自己的畢生所學,完全奉獻給了祖國人民。這不正像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荷花嗎?荷花的高潔品性,不正是季老一生的精神追求與寫照嗎?

還有,本文的語言異常的細膩優美,讓人讀了猶如品酌一杯芬芳的清茗,又如聆聽了一首舒緩的禪曲……真是回味無窮,妙不可言。我特別喜歡文中那些描述荷花色彩、姿態的經典語句,細細讀來,真的就彷彿把我帶到了荷塘前,看到了那一株株在微風裡搖曳的嬌荷……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我可以這樣說,本文不論是謀篇佈局,還是語言運用,真是無愧為一篇經典名作。向季老致敬!

篇10:《清塘荷韻》讀後感

荷花,有出汙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有“花朵中的天使”的美麗稱號,有讓中國古代君子不斷對它描述的高雅氣質,這樣美麗的花,怎能不讓作者著迷?

荷花是一座高尚品質的寶庫,其中有讓我們學也學不完的品質,這篇《清塘荷韻》,就講述了很多。

荷花的種子殼很厚,在淤泥中能夠千年不爛,這說明了荷花頑強的生命力;荷花突破種子的殼要好幾年的時間,這恰恰體現了荷花那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荷花能夠在幾天裡迅速蔓延生長,表現了其驚人的力量;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說出了荷花的清廉。

但這篇文章最令我著迷的地方不是荷花的種種品格與優點,而是文章中的一句話,這句話很經典,那就是“既然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這句話很有韻味也很搞笑,早冬和初春之間有3個月,而晚冬和初春之間只是彈指一揮間,人們也編出很多很多句話來,什麼“既然戰爭到了,和平還會遠嗎?”等等……我雖然不能讀懂,但卻明白了一個共同點:

句子中寄託的是人們的期望!是人們對完美生活的盼望!是人們對禮貌的眺望!

篇11:《清塘荷韻》讀後感

《清塘荷韻》是季羨林大師的散文名篇,這篇文章現在收錄在很多中國小的語文課本中,而我是在返回阿聯酋的途中,很偶然地在一本免費雜誌上拜讀到的。

20xx年的初夏,98歲高齡的季老安然地躺在北京的病床上,永遠地合上了雙目。病房不遠處的院內池塘中,點綴在綠色浮萍中的嫩白色的花骨朵剛剛露出水面,而季老卻沒等到它們再一次綻放。雖在異域風沙之地連池塘都很難得見,但是讀完這篇《清塘荷韻》,我的身心在那一瞬間也彷彿站在那汪青綠的水塘邊,看見一位和藹的老人,他注視著滿池亭亭的荷葉與純白的蓮花,臉上的神情彷彿那些可愛的植物是他的孩子,又好像是他的戀人……

荷花是季老的愛戀所在,用它為此文作名,有以荷喻人的用意,正所謂“春風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塵”。既然是借荷喻人,那麼我以為此種人必須具備三種難能:一是學問精深,二是為人樸厚,三是情深志純。這三個詞,在我看來是做人做事的一個很高的標準,正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一個人品行修為的境界,值得我一生去追求。

我想,要達到這種境界其實有很多方法,歸隱山林、清修無為是一種選擇;下可安於市井、上可鳴於殿堂,出世入世、能屈能伸,更是一條鴻途。我想,無論我已走在了哪條道路上,都會常念父母之恩,專心摯愛之人,珍惜師友之情,洞明是非之理,勤學眾家之精,苦練一己之長,在炎熱乾燥的域外之地保持一份潤沏恬靜的心情,在中庸之風盛行的世間裡闖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

為荷之道,亦是為人之道,人生上下而求索,此之謂也。學問無大小,人生無貴賤,文章無高低,情感卻有真假濃淡深淺――這算是此趟旅程中我讀季老文章的一大收穫吧。

篇12:《清塘荷韻》讀後感

對視那一雙歷經人世七八十個歲月的雙眼,我看到的,是對待人生的睿智和坦然。

季老在《清塘荷韻》這本書中,集中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耄耋老人對往事的追憶。大概人的年齡大了,就容易懷舊吧。然而,這追憶又不僅僅只是簡單的對過去的回放,從這最深情、最樸實的追憶中,我們不僅能看到他的不同尋常的人生際遇,還看到了他對待人生的看法和態度,其中除了應有的懷念,還蘊藏著對每一段際遇的感激。

從山東到清華,再到德國的哥廷根,再到北大任教,季老把他的一生奉獻給了事業和學術研究。在這輾轉顛簸的路途中,經歷了種種的`悲歡離合,在書中都彷彿歷歷在目。有對祖國的懷念與責任感、對師友情誼的緬懷和感激、對文革的憤懣與坦然,有對待名利金錢的淡然、對待自然和動物的善心,也有對人生的深刻感悟。

思念是永恆的話題,對於季老來說,這個話題更為迫切,也更為深重。本書開篇便是他在燕園聖地時對家鄉山東西北大平原的懷念,季老在燕園奉獻了半生,而在他的家鄉只待了六年,相比來說,雖然很短,卻依然值得懷念,正如他所說:“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故鄉的月亮”。讓他懷念的,除了那故鄉的明月,更多的,是故鄉的親人,特別是他的母親。

背井離鄉之後,連母親的最後一面也沒能見到,那種悔恨正向他描述的那樣“悔恨像大毒蛇直刺入我的心窩”,自此之後,母子之愛便成了一道明媚的傷,無處不可觸及。後來,對於喪子之後哭死的傭人王媽,悲哀沉重的壓住了他的心,就連院子裡的夜來香都感到寂寞。餵養的三隻兔子因為大兔子的丟失兩隻小兔子也相繼死去,他又感到“冷慄,寂寞,混上了一點輕微空漠的悲哀,壓住了我的心”。回憶起愛貓咪咪的死,他覺得簡直像是失掉了一個友人,一個親人心頭彷佛被挖掉了點什麼。這裡除了對自身情感的寄託,還有這對待動物的仁慈與善良。

除此之外,季老的學習生涯無疑是漂泊的,一個在國外求學的遊子又如何不思國思鄉呢,然而,對於一個習慣了漂泊而又深情的人來說,家的概念,並不侷限於那個出生地。出國留學的時候,時時刻刻想著故國,等到要離開的時候,又有著千般萬般的不捨,正如在《別哥廷根》中寫到的那樣“別了,我的第二故鄉哥根廷,什麼時候我再能見到你們呢?”回國後一直在北大教學,這裡又何嘗不是家呢,就算是隻住了十幾天的印度,在離別的時候也是依戀難捨。可見,有深厚感情的地方便可是家了。

除了對“家”的懷念,還有許許多多的人是值得去回憶的。無論是國內的《回憶陳寅恪先生》、《站在胡適之先生目前》、《回憶雨僧先生》、《掃傅斯年先生墓》、《回憶梁實秋先生》、《悼念沈從文先生》、《懷念喬木》,還是國外的朋友和老師,其中都包藏了或感激、或尊敬、或惋惜等等情懷,除了這些,恐怕還對風景依舊昔人不在的淒涼之感吧。

其中不得不提到的,還有文革那段不得不說卻又沒有幾個人願意說的非人經歷。談起那段經歷,季老在《牛棚雜憶》中說他難道悲哀,感到孤獨,感到恐懼,然而,也只能坦然,他自己問心無愧,只是同情無辜的文人們,雖然憤慨,卻也只能說:“奈何,奈何!”除了對當時的真實敘寫,再無多話,我們看到了他對往事的寬容和對待人生的睿智。

讀完《清塘荷韻》,在其純樸而不乏味,情濃而不矯作,莊重而不板滯,典雅而不雕琢的語言中,我們看到了季老的平和,品味了母子情、師生情以及凡人市井人文情懷,也悟出了一些做人的真諦。這種飽食之後的滿足感,韻味悠長。

篇13:《清塘荷韻》讀後感

季羨林曾於《漫談散文》中說道:“散文的精髓在於‘真情’二字,這二字也可以分開來講:真,就是真實,不能像小說那樣生編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敘述文,也必須有點抒情的意味。平鋪直敘者為我所不取。”又說:好的散文作品是於“意匠慘淡經營中”,簡練揣摩,煞費苦心,在文章的結構和語言的選用上,狠下工夫。文章寫成後,讀起來如行雲流水,自然天成,可以讀起來“如飲佳茗,香留舌本;如對良友,意寄胸中”。

季老所提出的這類散文作品,我想我們這些文學愛好者是讀過的,即使只有一兩篇,也足夠品味文香感悟久久。

最早讀《清塘荷韻》時我還在海運公司做職員。業餘時間裡,除家務外大多以圖書為伴,只是對於書的種類還是像小時候那樣比較挑食,常喜歡翻看一些例如《十月》《讀者文摘》《收穫》一類的期刊文學雜誌。因此直到現在,對於優秀的散文作品和作者自己還是非常偏愛。自己雖然不會常提筆去寫身邊的山水人事,但胸中卻仍然有一種騷動,每每在睹物有思之時便欲伏案記下。而這或許就是散文更多關乎真情的實照吧。

我喜歡散文,更多是喜歡其中不同的個人寫作風格和文章中不時顯現的靈句雋語,也愛那份貼近生活和感受的真實。《清塘荷韻》本是一個人日常休憩中的小事,或許同等的放在自己身上,便不會有這如此入心的情懷了。“我在一片寂靜中,默默地坐在那裡,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綠肥、紅肥。

倒影映入水中,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它從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卻是從下邊向上落,最後一接觸到水面,二者合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裡。”作者這樣寫。沒有華麗的詞語,也沒有刻意地鋪陳,簡簡單單就道盡了情懷。季老的散文真情直露,毫不做作。即使他在八十多歲高齡寫下這段文字的時候,那筆觸裡溢位的仍然是一種難得的純真。

季老善於在文章中借典並融典,那些古往今來的佳句一入其文,便卓然生色韻味無窮。單從《清塘荷韻》中,談起夏月荷花,轉而提到楊萬里那句”映日荷花別樣紅“;想到冬天即將到來,池塘中的荷花會逐漸枯萎,又借用了雪萊的那句”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去寄予荷花新的希望,並從中暗示對人生困苦和光明的感悟。而最有意思的是,在文章伊始,季老將朱熹的《詠方塘》中兩句,作為自己對燕園池塘早先落寞情景的嘆息出現,則更顯示出他淵博的知識以及對寫作方面的睿智。

他曾在《漫談散文》一篇中提到,”文章的結構方面,最重要的是開頭和結尾。“這點我極贊同。文章的起首是一道吸引受眾閱讀慾望的門,或古雅或簡潔或樸實無華,俱都離不開一個適度貼近思想的主體。信筆開河無端起勢會使得讀者茫然而失去了對文章內容的興趣。另外,這開頭也包括了題目的確立。

一個主題既一個思想的反映,它應該有著就一斑而窺全豹的提示功能。於網路文學論壇中住久了,也常能看到一些文學愛好者不管自己文章內容,顧左右而言它。標題驚人醒目內容卻東拉西扯,弄得自己還沒看上兩三行之後就急欲逃跑,此後這個人的文字便再也不想讀了。文章的結尾是一座山,好的結尾能讓作者和讀者在思想的世界裡尋覓到昇華的契機。所以,一篇優秀的散文作品,在結尾的出現的時候,它應當成為一面鏡子,在直視作者自己的同時也倒影了讀者。

《清塘荷韻》中,等待荷花綻放的過程對於一個期頤之人來說是漫長的,但這沒有阻礙作者對於希望的追求,其中反映出的人生道理顯而易見。

前段時間,我在漢文學論壇中讀到過一篇故園所作的散文《活著,真好》。裡面有這樣一段話值得每個文學愛好者以及專業寫作者警醒,“文學,不要違背良心,更不要壓抑天性。豐腴的土壤,要麼挺起參天的大樹,要麼邂逅永不言棄的野草。但千萬不要搭起一個華麗的戲臺,簇擁那些脂粉滿面的嬌娘小生,在外表纏綿的支架之內,眼看著一條條血脈的荒蕪。我們要走回風雨的淋漓之中,我們要走回烈日炎炎的天空之下,我們狂暴,我們掙扎,我們要永遠保留真實的那一角蒼穹!”這段話有些憤俗,可又是那麼真實揭示了當今網路文學界的一種現象,也深深感受到作者本人對於文學承載的責任和文學最終走向那種憂慮。

當自我呻吟和自我憐憫、陶醉的文字正氾濫於網路文學中的時候,作為我們自己來說,是否應該擯棄那些自我怡悅的態度,保持一個讓文學發揚的希望呢?或許我們本身沒有太大的力量可以扭轉現實,但只要從我開始,這情況就會好轉,也不枉我們的祖先將漢文化傳承下來的厚意。等待是漫長的,而堅守希望則是歲月長河中唯一值得生命留下的理由,不管這理由是否已在冰雪之下,就如詩人雪萊所說“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因此,我們只需播下如燕園池塘中那樣的幾粒種子,然後於日常生活裡殷勤地固守一個希望。

季羨林先生是大學問家,我們可能一輩子達不到他那樣的境界。可我們也許能把握眼前的這些時間和機遇,於平時寫作的那一刻,多由內心去感受事物,將自己還在繼續的過程當作一次歷練,讓自我的領悟更貼近社會進步,更符合時代發展,更言之有物吧!

篇14:清塘荷韻讀後感

從古至今,人們一說到荷花,首先想到的便是高雅、純潔。是的,荷花出於汙泥而不染,它根本不屑於在泥沙中那不見天日的生活,它會不斷地為著光明,為著美麗,為了給人類那豐富的生活中再新增一抹完美的色彩,絢麗而無暇的為之奮鬥。荷花也深受我的喜愛,我不僅僅只是因為它的外表,更是因為他的精神所給予了我無限的力量,敢於應對困難和險境。今日有幸讀到了季羨林先生的佳作《清塘荷韻》,更令我感觸頗多。

文章中很多筆墨,作者都著重描述了荷花生長的過程。起初,作者言“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的水塘和自我的“心病”,說明了養荷花的原因,為後文荷花的誕生作了鋪墊。下文中作者又記敘了自我播種荷花、盼望荷花出現的急切心境。如:“我每一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邊上去看上幾次”“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邊上去觀望”。這些語句生動的勾畫出作者對荷花的盼望和喜愛,語言幽默淳樸。

後文中描述了荷花的生長之盛與不一樣尋常的特點:不但紅色濃並且花瓣多。我想這幾株荷花在四年的拼搏與煎熬中,早已超凡脫俗,不與那些受幫忙的“凡夫俗子”相同,因而受過磨難的人或物,他們的身上都閃耀著純潔而無暇的光芒,令人心生敬佩。最令我喜愛的段落便是那“月下插曲”了:可愛的小波斯貓會見到水中的“白玉盤”,心生趣意,竟縱身一躍落入了塘中。此情此景都不禁令人發笑,感到憐愛,同時這也側面寫出了荷塘的景色加上月光的配合,無疑是一幅栩栩如生的風景畫,令人沉醉其中……我們都明白有得必有失,有盛必有衰,有分必有合,因而這塘美麗的“季荷”即將走向衰落。而作者是什麼心境呢?“既然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多麼豁達的作者,我想此時,作者已被這迷人的荷花所征服,心中波瀾不驚,寧靜高雅,充滿期待。

本文中作者描述荷花的婀娜,寥寥無幾,甚至少得可憐,為何我們讀來卻被深深打動?我想,荷花的精神已常駐在每個人的心間,揮之不去,因而能與作者產生共鳴。荷花,一種堅強毅力的生靈;荷花,一種高傲美麗的生靈;荷花,一種高尚純潔的生靈。荷花它具備了人所應當具備的品質,因而它在百花中大放異彩!

最近我還讀過一篇有關荷花的文章,是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這篇文章則把荷花的種種姿態和美麗,毫無保留的“傾瀉”在紙上,令人讀後心神皆靜。其中最令我感受到完美和寧靜的一段是: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文中一個“瀉”字,生動的展現了月光溫柔嫻靜的性格,給人以無限的感觸。後文中“薄薄的青霧”“籠著輕紗的夢”,塑造出一種隱隱約約、若有若無,可觸而不可及的朦朧意境,給人一種迷迷糊糊的美。文中還描述了“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楊柳的稀疏的倩影”,更給荷塘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這寥寥數筆,竟將荷花的種種美質刻畫得淋漓盡致,真不愧於是文學鉅著。

總之,荷花給人們帶來的美感,是無窮無盡的,是感嘆不完的。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美的存在,關鍵是要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篇15:清塘荷韻讀後感

寫荷花的文章很多,讀季羨林先生寫荷花則另有一番情境,季老寫荷花,寫出了淡定、雅緻與浪漫的韻味。在季老的身上,既有舊文人的情懷,也有新時代文人的氣息。在他的全文中,其實我最喜歡的是他所引用的“池花對影落”的這一詩句,在引用此句之前,季老是這樣寫的:“我在一片寂靜中,默默地坐在那裡,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綠肥、紅瘦。倒影映入水中,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它從上頭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卻是從下邊向上飛,最終一接觸到水面,二者合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裡。”季老的這段文字實是對“池花對影落”的註釋,花能找到影子,人也會如此,由此我想到的是對生命的禮讚。

季老的一生歷經坎坷,早年曾是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的學生,後留學國外,精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精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幾位精於該語言的專家(吐火羅文是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他先是北京大學的教授,1967年被查到反革命證據,抓去審訊、批鬥,1968年在北京大學理解改造,後被拉到煤廠批鬥,又被送到北京大學分校改造,其後又被關進牛棚,1969年下鄉理解貧下中農再教育,1970年回北京大學看校門。改革開放後,1978年成為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季老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耄耋之年,仍舊不能放下筆,最終“池花對影落”,他生命的盡頭終結在他為之奮鬥的事業裡(享年98歲)。不光季老如此,中國千千萬萬個文化學者,科技工作者,兩彈一星的元勳們,哪一個不是如此,“池花對影落”是他們真實生命狀態的寫照,他們是中國社會中真正構成社會脊樑的英雄。

清末大思想家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指出: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晏殊《蝶戀花》),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此第二境也;“眾裡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此第三境也。王國維先生認為這是文人的三種境界。其實,從“池花對影落”而言,筆者還認為,在三境之外還應當有一種境界,即“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毛澤東《沁園春.雪》)。筆者認為一個人僅有將自我的命運,與祖國和民族的命運連在一齊,與生他養育他的土地連在一齊,併為此獻身,他的生命才具有了更加真實的意義,生於這片土地還於這片土地,這也正是“池花對影落”的境界。

篇16:清塘荷韻讀後感

《清塘荷韻》是季羨林於86歲高齡時完成的佳作,這種文章無需擁有奢華的談吐,或是大肆宣揚的衝力,只是品味這清雅的字眼,就好似用指尖捻一瓣滴掛著露水的花瓣置於鼻翼兩側,任芳香縈繫於飄渺之中。

荷花,清新優雅、堅貞純潔,無論是“出淤泥而不染”,還是“至今蓮蕊有香塵”,她從古至今就是人們心中聖潔的象徵。今日漫步在季老先生的荷塘邊,在靜謐的典雅中我發現了荷花如強者張揚生命,又似智者靜默無言的一面。

在“天光雲影共徘徊”的空空水塘裡,幾顆來自洪湖的蓮子安然冒出了綠芽,含著老人的心願,那五六片圓圓的小綠葉在泛著漣漪的水中以不可想象的速度遊走到四方,數不清一天長出了一百片還是兩三白片,這頑強而高潔的生命不會辜負老人寄託的期望,來年在水下長眠的荷花還會亭亭出水,為路人送去一份甜美。

“別有池塘一種幽”,在荷塘邊半臥在躺椅上,看月光縝密地排列在水霧荷葉之間,注視著荷花出水向天空伸展,可是總有一天,她們將成為殘荷。其實,荷的一生與我們的人生道路頗有相似,我們在童年和少年默默地蓄勢待發,待到青年時期一躍走向社會,把自我的一切奉獻給祖國。光華過後,便在滿心歡愉中輕輕離去,什麼都不帶走,只留下一生的光彩榮華,進入一個永不甦醒的夢。“池花對影落”,說與其相似,不如說彼此相連。這瓣零落的荷花,曾飽嘗過孕育的艱辛,也曾安享綻放之歡愉,此時它要悄然離去了,投入曾今撫育她的水中,這是一個她曾夢寐嚮往的天堂。

這種徹悟正清白地擺在我面前,如一個智者在闡述高論:竟然註定任何生命都有完結的那一天,那為什麼所有人都向往生存?荷,你歷經生的艱難,埋沒於腐朽的淤泥卻積蓄了三年的希冀,在緊裹著的黑色鎧甲中夢想著綻放的那一天,也許你弱無力的葉片被灌輸了頑強的血液,還是老人的真心感動了上蒼,你浮水而出,憑著你驚人的擴充套件蔓延的力量,創造一生的輝煌。你明白秋天的到來意味著什麼,殘荷,失去了路人讚賞的目光,你卻注目時間淡遠,在你生命的輪迴中,死亡只是一種宿命。

荷,你的消逝換來來年春天裡的新生,你無所顧忌,因為這一生只為綻放,別無所求——這就是使命。

篇17:清塘荷韻讀後感

喜歡季羨林的散文,尤其喜讀《清塘荷韻》。

季先生以往反覆說:“我寫東西有一條金科玉律:凡是沒有真正使我感動的事物,我決不下筆去寫。”清塘荷韻正是季先生感動的事物,繼而又經過季先生的文章把我們感動了。

季先生的《清塘荷韻》看似隨筆流出,實則寫出了作者對荷花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在人生低谷時對生活依然堅持的樂觀態度。

文章開頭出現了一幅美麗的畫面:樓前有清塘數畝。初有荷花,數年後,池塘裡卻變得“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再也不見什麼荷花了。有無之間,均很美麗。無卻留有遺憾。

之後作者寫了池塘與荷花的絕配,中國人的愛荷。很自然的,湖北洪湖的幾顆敲破的蓮子被作者投入池塘中。“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變成了作者的期望。溜溜盼了三年,池塘裡總算浮動了孤零零的五六個葉片。雖有期望,令人灰心。真正的奇蹟出此刻第四年上。從荷葉的長出,到荷花的怒放,到“季荷”的得名,到每一天至少有幾次徘徊在塘邊,坐在石頭上,靜靜地吮吸荷花和荷葉的清香,到賞荷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只看到荷花綠肥、紅肥,到風乍起時“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到粗略估計荷花的將近一千多朵的朵數,都充分寫出了作者的愛荷之情。

文章最終,天氣變寒,荷花在不遠的將來,會變成殘荷,甚至連殘荷也將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作者祝福荷花在冰下冬眠,做著春天的夢。“既然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作者的結尾段很美:我為我的“季荷”祝福。

人如其文。季先生的荷花寫得很美,季先生的人品也像荷花一樣,清香四溢,源遠流長。

篇18:清塘荷韻讀後感

《清塘荷韻》是季爺爺的代表名篇,今日我讀了《清塘荷韻》,平平淡淡的文字,讀起來卻感觸頗深。《清塘荷韻》是寫了季爺爺把幾顆洪湖的蓮子投入門前的池塘,期望長出蓮葉荷花。經過四年的耐心等待,最終長出了大片荷葉,葉子擴張的速度驚人地快。光長荷葉是不行的,荷花也接踵而至。那裡的荷花不僅僅紅色濃,並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開出十六個復瓣。文中還寫了他讀過一本詩話,其中有兩句詩:池花對影落,沙鳥帶聲飛。作者認為第二句對仗不工整。我與爸爸探討時,爸爸也有同感,爸爸對了一句:池花對影落,日葵向陽開,我看比較工整。

《清塘荷韻》文中還提到,一年夏天,天氣十分炎熱,而荷花卻開得特歡,幾乎連池塘的水面都看不見了,寫出了荷花生命力的旺盛,也寫出了季爺爺喜愛荷花的心境。文章的後面寫他的一個愛花的鄰居,天天數荷花。季爺爺是明白的,在荷葉底下、石頭縫裡,旮旮旯旯,不明白隱藏著多少花骨朵兒。荷花的生命力也是很頑強的。

季爺爺寫的文章,詩句引用得很多。如在文章中的“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靜靜的池塘裡靜靜地開著荷花,這種境界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季爺爺的文章異常好,值得我們學習的還有很多很多,需要我們以後慢慢品讀和體會。

篇19:《清塘荷韻》讀後感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在這樣一個不能領略自然與荷香的盛夏中,清塘荷韻這篇文章卻給我帶來了清涼的感覺。優美的描寫彷彿使我置身其境;頑強的生命真正感受到了難份出淤泥而不染不的精神。

文中沒有直說荷花的`那份頑強的生命力,而是講自己將隨意的幾顆種子撒入荷塘以填補心中的空缺,而後又盼望奇蹟出現,最終在作者幾乎絕望的時候荷開滿塘的情景,著實令我們感受到了荷花生命力的頑強與作者那份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喜悅。

這得來不易的驚喜茁壯的成長著,並且色濃瓣多,比其他池塘的荷花要豔上好幾倍,令作者非常歡喜。那樣的荷花,那樣的氣候,那樣的情景是人不僅不聯想起一句詩: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作者沒有多少修飾來結尾,可一句: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足以令人沉思。作者為季荷祝福,我也為以後的美好life祝福!

篇20:清塘荷韻讀後感

荷之美,美在它的風姿。

季老先生筆下的“季荷”,花色濃,花瓣多,紅豔耀日,分外奪目。荷花在水中挺直了纖細的身軀,亭亭玉立,實在美得令人陶醉。好像自己也變成了一株荷立在水中,隨風搖曳。

荷之美,美在它的清香。

即使遠離湖邊,也可以在幾裡外辨認出那荷花沁人心脾的香。荷花的香,不濃烈,只淡淡地滲到人心坎裡去,叫人回味無窮。偶爾,還可以從荷花香中細細辨出荷葉香。清爽的感覺,伴一點柔和,簡直沒有比這更美的享受了。周敦頤他感到了,看到了,聞到了,感嘆: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荷之美,美在它的純淨。

明明是從那河底淤泥里長出來的東西,竟絲毫不受周圍的影響,立在水中,周圍是大片荷葉簇擁。好像和它沒有關係一樣,它用事實證明了自己,那還帶著晨露的花苞笑了。

荷之美,美在它的堅毅。

荷的生長極其不易。季老先生寫的他的“季荷”,連續兩年不長也不開花,到第三年長了些葉,到了第四年荷才變戲法似的一下長出一大片。若能看著荷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稀疏到茂密,又何嘗不是件樂事?即使再艱難的環境,荷,它挺住了,以它一種獨特的生命力長著,開出令人人誇讚的荷花。從長葉,到開花,到最後遍池荷花,荷以它的堅毅,竟完成了一次生命的蛻變。

荷之美,美在它的神韻。

冬日的到來,預示著荷的消逝,但它不怕,依舊挺直了腰板,在凜冽的寒風中駐足。即使死期將至,它不怕,依舊傲骨嶙嶙。

荷之美,道不清,數不盡。但它依舊立在池中,春天,夏天,秋天……

作者:葉凌星

篇21:清塘荷韻讀後感

春杏、夏荷、秋菊、冬梅,一年四季,皆有名花可賞。春遊芳草地,夏賞綠荷池。春去夏來,你總能看到你最喜愛的風景。 我在農家村旁或田野上看到過不少的荷塘,但在校園內能看到如此令人嚮往陶醉的美麗荷塘,這還是我人生的第一次。 這是S中學校園內的清塘,這清塘中的新荷別有一番難以言說的情韻。

我來到S中學任教於今已是第十個年頭了。S中學校內有兩口方塘,一大一小,一稍濁一清澈。大的方塘兩畝左右,小的方塘一畝上下。以前這兩口方塘中只有游魚,塘岸邊只是長著水草。去年學校新來的校長很有個性,很有自己的“創意”——他說朱自清筆下的荷塘令人嚮往,我們學校有這樣兩口好池塘,我們也可以使它們都變成學子們嚮往的美麗荷塘。校長說過這話不久就真的行動起來了。今春開學不久,學校請來市園林處的幾位師傅,在校園內的兩口大池塘中蒔下許多蓮藕。一段時間過去了,那口小一點的池塘水面上冒出了星星點點的“銅荷”,而另一口大的池塘卻不見“銅荷”的半點蹤影。原來大的池塘中有比較大的魚,魚把池塘中的藕種啃掉了。

幾個月過去,原來清澈的小方塘已變成眼前實實在在的荷塘了。細賞荷塘,當在夏日的清晨和傍晚時候。

我清晨起來,先在校內大操場上跑幾圈步,然後在校園內隨意散步。我散步之後總要來到荷塘處流連一番。我這樣做不為別的,只為欣賞我住房下不遠處的這一荷塘。

清澈的方塘中已先先後後長出不少荷葉,但它們因出水時間的不同而形態各異。有的剛剛出水,還只有銅錢那麼大;有的出水已有幾天時間,但荷葉完全沒有舒張開,只是捲起來形成約半尺長的筒狀“春捲”;有的出水已久的荷葉緊貼著水面,似無手柄的圓形搖扇平放在水面上,這樣的荷葉顏色很淡。在雨後的清晨,你會看到緊貼水面而又平展著的荷葉上有許許多多的水珠,大大的,猶如玲瓏剔透的珍珠般瑩潔泛光。這“珍珠”又像是誰輕輕地放上去的,穩穩地,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明亮。有的荷葉出水好久了,大大的圓圓的碧綠荷蓋早就挺出水面,並且離水面有一尺多到兩尺的距離。經過雨水沖洗的荷葉稍微斜傾,映著朝陽,更覺清新可愛。這挺出水面很高的大荷葉上是看不到大水珠的,因為大的水珠容易滾落下來。

更可愛的是那開放時間先後不一的荷花。剛出水的粉紅色的荷花“箭朵”,遠比“箭鏃”要大,好像用力掙脫了水面對他的束縛而挺出水面,又像是一個頑皮的少年游泳時突然在水面伸出一個腦袋,逗人喜愛。開放時間稍久的荷花的瓣片已舒張開了一點點,但又沒有完全張開,還看不到裡面的蓮蓬。開放時間更長的荷花花瓣已完全自由舒張開了,裡面露出碧綠的蓮蓬,可以說是花果一體,這就像那些容貌美麗而又有幾個月身孕的少婦一樣,更令人生疼愛憐惜之心。開放更久的荷花有一兩片粉紅花瓣脫落了,它們靜靜地浮在碧綠的荷葉下的水面上,讓人覺得似乎有點孤單。有的荷花的花瓣全脫了,只留下蓮蓬,但蓮蓬下還有一圈花須,這花須像是蓮蓬的點綴,確實為單調的蓮蓬增添了美感。

晨光中有幾隻蜻蜓在花葉中飛舞。“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我不得不佩服詩人楊萬里對生活的深切體驗,我看了點水的蜻蜓,對他的`詩句的別樣意境有了更深的理解。

那花葉中的嫩嫩蓮蓬會使你想到江南南塘採蓮的姑娘,可惜這荷塘畢竟太小了,荷葉也還沒有過人頭,所以,你看了這荷塘中的荷葉、荷花、蓮蓬,不覺有些遺憾,但你要知道,這畢竟是S學校內的一處荷塘。“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這裡的荷葉荷花自然無法與杭州西湖和江南南塘的荷葉荷花相比,但那樣的美景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隨時欣賞得到的,而我眼前的荷葉荷花,我每天都可以來觀賞它,這不令我感到很滿足嗎?最能讓我感受到這荷塘意趣的時候是在夏日的傍晚。

夏天天黑得遲,六點多鐘了,太陽雖然還沒有全部下山,但這荷塘在高大建築物的特別保護之下,強烈的“毒日”已不能把它怎麼樣了。這時,荷塘周圍一帶已成了陰涼之地,很多人都到這裡來享受習習涼風帶來的清爽。 S學校就在耒水之濱,這裡距離江口鳥洲很近,校園內的鳥自然也就很多。傍晚時候,荷塘招來了各色飛鳥。有時,一隻翠鳥忽然從荷塘水面掠飛而過,他嘴裡一定叼著一隻小魚。有時,膽大的黑頸白鷺從遠處滑翔而至,落在荷塘的岸邊水草裡,慢慢地邁著步子,肯定是在尋在水草中的魚蝦;有時還會有它的同伴飛來,他們一起覓食分享,滿足之後再張開雙翅一前一後飛走,岸上行人可以看見它們映在水中的清晰影子。荷塘中不時傳來蛙聲,這夏天的蛙聲顯得非常和緩平淡,一點也不像驚蟄時分的蛙鳴那樣急促熱烈。這青蛙躲在荷葉下或水草中,我們只有根據叫聲才能具體判斷出它們究竟是藏在荷塘的某一個地方。這時的夏蟬也來湊熱鬧,發出尖利的叫聲,也許它們是在對燥熱的夏天表示抗議。

一陣風吹來,荷塘一岸的垂柳一時飄飛起來,而塘中的荷葉也有些微的晃動。晃動的荷葉有時會驚動下面水中的游魚,游魚倏忽遊走,在水面留下漸漸擴大的漣漪。這荷塘中還長有一種油油的水藻,青幽幽的。我想,荷塘中的水特別清澈,一定與這水藻有關,而與這荷塘隔著一條甬道的大方塘裡面的水卻略顯渾濁,原來它裡面沒有一點水藻,這也挺奇怪的。荷塘岸邊四周還長著一種野生苧麻,人在岸邊,伸手可及,只是誰也沒有去傷害它。

荷塘的另一岸有棵需兩人才能合抱的垂柳,樹身有些蒼老了,皸裂的樹皮上甚至長著一點點苔蘚,有幾隻大螞蟻在樹幹上爬上爬下。我站在塘岸,想到了徐志摩筆下的劍橋康河和那榆蔭下的清潭。我眼前的荷塘也很清幽,但它是無法與那拜倫潭相比的,不說別的,光是這靜止的水就比不上拜倫潭的流水。我想,這S學校假如有一天能走出一個像徐志摩一樣的學子,這荷塘也就會很有名氣了。

我想到了周敦頤的《愛蓮說》。 《愛蓮說》流傳久遠,凡是上過學的人無不知道這一文學名篇。人們有一千個理由喜歡《愛蓮說》,我想最主要的一點大概就是周敦頤優美的文字下蘊含的優美意境和深刻哲理吧。“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在這物慾橫流的時代,有幾人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在這審美價值觀和審美標準幾乎雙雙顛覆的年代,面對諸如荷花之類的美的事物,又有幾人能做到“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還好,荷塘中的荷花蓮蓬至今還沒有誰來褻瀆它們,但誰又能保證它們以後不被侵染呢?我特別不喜歡人們為了防止不好現象的發生而在旁邊豎立警示牌一類的東西,因為這些東西與美的氛圍和境界是格格不入的。我想,讀過周敦頤這一美文的人確實很多很多,但是這個世界上心中能永遠盛開一朵聖潔蓮花的人還有多少呢?難怪周敦頤不得不發出這樣的感慨:“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927年夏天的一個夜晚,朱自清徜徉在清華園中的荷塘四周,暫得片刻的寧靜,他心中雖然有著淡淡的喜悅,但他怎麼也排遣不了心中的淡淡哀愁。他遺憾自己無福消受六朝時江南採蓮的盛況,我們是完全可以理解他當時內心的痛苦和隱憂的。1927年那是一個怎樣的年代?我們現在不想去具體描述它,但我們又怎麼能忘記那一頁沉痛的歷史呢?喜靜多感,嚮往和平,這可能是天下所有文人的共同特點吧。我想任何一個文人只是沉醉在自己文學藝術的小天地裡,而絲毫感受不到人間的冷暖炎涼,他是不可能活在千千萬萬的讀者心中的。朱自清作為一個高階知識分子,他沒有逃避那個動盪的時代,他沒有忘記江南的人民,他和他的《荷塘月色》已永遠存留在中國乃至世界讀者的心中。

天黑時分,我在荷塘的四周散步,自覺很是閒適。但我知道這樣的一份閒適不是每個人在這個時候都能擁有的,因為許許多多的人都在為著生活而辛辛苦苦地奔波忙碌著。想到這裡,我的腳步有點沉重,我的心也有點沉重。我想,如果人們生活的每個地方都能像我身處的S中學荷塘這般和平,這般寧靜,那是多麼美好的事情啊!

篇22:清塘荷韻讀後感

近日閱讀季羨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選集,耳目一新,感觸良多。季先生堪稱學界人瑞、文壇常青樹,其寫作期之長、創作生命力之旺盛,舉止無雙。該散文集收集了季老先生80年散文之一部分,從處女作開始一直到新作《憚巴老》,按年代順序排列。細細閱讀,可略見其創作的線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歷史變遷,顯示“世紀老人”的風範,表現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先生身處校園、情繫世界,他的社會活動、足跡遍世界,個人生活方面既出入人民大會堂,又住過“牛棚”,基於豐富的閱歷,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許多內容,絲絲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對於後來人,這是最好的、最活得歷史。更突出的一點,就是其散文知識之豐富性、活動領域之廣闊多樣性和個人體驗之深切性無縫地融合在一起,讀來不忍釋卷,季先生的散文更是反映時代風雲的鏡子,也是抒發人們心聲的畫卷。首先,季先生散文的風格更是平實、誠摯,是不屈不隱的本色寫作,讀其文,可見其人。文章平白淺近,沒有華麗的詞藻,不輕易表露深愛和沉痛。他晚年與貓為伴,其中一隻心愛的貓叫咪咪,是一隻渾身雪白的波斯貓。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難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筆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話“它從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遠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來,我內心還顫抖不止。”這篇《清塘荷韻》是季羨林於86歲高齡時完成的佳作,可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相媲美。

幾顆來自洪湖的蓮子帶著老人的希冀和憐愛躍入了紅湖,一種頑強而高潔的生命在黑暗和淤泥的包圍中開始萌芽。如果說周敦頤筆下的荷花是志行高潔的隱者,朱自清筆下的荷花是撫慰心靈的舞者,那麼,季老筆下的荷花則應該是張揚生命的強者,是徹悟生命的智者。我們很難想像,在寂寞的歲月裡,在荒蕪的湖面下,在陰暗的泥沼中,那蓮子是怎樣暗暗地積蓄著力量,是怎樣將生命的`嫩芽鑽出了堅硬的外殼。這芽一旦破殼而出,便以一種驚人的力量展示著生命的頑強與美麗。經過了整整兩年的期待後,在第三年,奇蹟終於出現了,水面上露出五六片圓圓的綠葉。

這是生命的使者啊!雖“細弱單北“可憐兮兮”,卻足以使那顆本已深感失望的心得到一絲慰藉。一千多個日夜過去了,在經歷了漫長的寂寞後,第四年,荷花完成了生命的涅盤。“蟬噪城溝水,芙蓉忽已繁”,原來平臥在水面上的一些荷葉竟躍出了水面,亭亭田田“鋪滿了半個池塘”,放眼望去,滿目的綠荷紅蕖,撩雲逗雨,映日迷霞。再聯想季老的人生遭遇,這種頑強而美麗的生命,這種“極其驚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極其驚人的擴充套件蔓延的力量”,不正是作者生命歷程的真實寫照嗎?季老深愛著這滿塘“季荷”,每天數次徜徉於湖畔,默坐靜觀。塘中“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令人萬躁俱寂,陶然於玄思冥想之中。這就是智者與自然的對話,是心靈與自然的交融。“風乍起,一片蓮瓣墮入水中”,而此時,心中已是沉甸甸的厚實,微風已拂不起半點漪淪。望著墜落的蓮瓣,心中反而更添一份寧靜,這便是對生命的徹悟。這瓣荷花,曾飽嘗過孕育的艱辛,也曾感受過生命的快樂,而此時它要悄然離去了,那便順應自然吧。它走了,走得如此飄逸,如此灑脫。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態面對生命的消逝,荷花實在是徹悟生命的智者。隨著天氣變寒,翠妝褪盡,滿池殘荷,繼而消逝得了無影蹤。此時也不必傷感哀嘆,該去的終將會離去,該來的必然會到來。待到來年春水溢,又該是翠蓋千疊,滿塘紅豔了。

清塘荷韻讀後感範文

篇23:《清塘荷韻》的讀後感

讀過季羨林老先生的《清塘荷韻》一書,有幾點感想。

以前,曾有一個偏見,那就是中國已經沒有大師級的人物了,即便是有也不是那些為人所熟知能詳的,我總覺得真正的大師應該是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平,不為高官仕途所累,一心為學的人,並且他的為學並非獨領一枝,而是博大精深,涉獵廣泛而又不失其精要的。如此人物當今世界已是寥寥,很多人物未免都徒有虛名罷了。直至讀了季老的書,又到網上查了一下相關資料才知道自己是多麼的孤陋寡聞,擔當國學大師、國寶級人物、學術泰斗的稱號,季老真是名至實歸的。

在書中,季老說自己“不是個用功的學生,玩的時候多,唸書的時候少”,他也說自己不是天資聰穎的孩子,這就很讓人費解了,試想一個天資並不出色的人,又不用功,怎能在若干領域都能有所建樹,並且曾經用了四十天的時間學會了梵文。我覺得他說的不用功可能單指國小的時候吧,至於長大以後卻一定是極用功的,就連北大的老校長鬍適都稱讚他“治學最嚴謹,態度最勤奮”,可想他的勤奮並不是一般意思上的勤奮。古往今來,凡有大成就者必有常人未有的勤奮精神,就我所知的錢鍾書、梁啟超、李敖等人,無一例外,均有超人的勤奮與剋制。樑、錢、李三人,天資自不必說,若無勤奮治學的精神,恐怕是很難達到目今之成就的。天資出奇的人尚且如此更何況“資質平平”的季羨林呢。

“積八十年之經驗,我認為,一個人生在世間,如果想有所成就,必須具有三個條件:才能、勤奮、機遇。行行皆然,人人皆然,概莫能外。……我把重點放在第三項上:機遇。如果我一生還能算得上有些微成就的話,主要是靠機遇。”我覺得季老的話說得很誠懇。人的命運其實不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無形中總有一隻手在拖拽著你往前走,走向那些無法自己掌控的明天。想一想,人生的際遇不就是這個樣子嗎?如果當初沒有被叔叔從鄉下接到濟南,如果清華沒有與德國的互換研究生協議,如果沒遇到陳寅恪(推薦季歸國後到北大任教),如果在十年**中被迫害至死……哪怕其中的一個如果變成現實,那季羨林就不再是今天的季羨林了。然而生命是無法假設的,正是因為在恰當的時機遇到了恰當的.人或事,所以才成就了今天的國學大師季羨林。換而言之,普通老百姓又豈不如此嗎?人世間多少悲歡離合的故事不都是千千萬萬個機緣的巧合嗎?怨天何用怨人亦是無用,盡人力聽天命可能是人生最好的註腳吧,我想季老的本意也一定是如此的。

季的妻子名德華,二十二歲嫁到季家,長季四歲,“德華天資不是太高,只念過國小,大概能認千八百字。……一輩子也沒有看過任何一部小說,別的書更談不上了。她沒有給我寫過一封信,她根本拿不起筆來。到了晚年,連早年能認的千八百字也都大半還給了老師,剩下的不太多了。因此,她對我一輩子搞的這一套玩意兒根本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有什麼意義。她似乎從來也沒有想知道過。在這方面,我們倆毫無共同的語言。”就是這樣的一位農村婦女,季老卻與之相濡以沫地生活了六十多年,在季的心裡,他的家庭委實是幸福的,“對這樣的家庭,一切讚譽之詞都是無用的,都會黯然失色的。”(季羨林語)。由此我想到了許多家庭的許多人,貧賤時尚能相互扶持共勉,一旦生活有了起色便找出種種藉口以擺脫“地獄般的”婚姻枷鎖,另覓佳人。曾經為周恩來與鄧穎超的愛情感動,而今天季的家庭卻讓我對責任和擔當有了一重更深的理解。

讀季老的文章就如同感受他這個人一樣:樸厚。沒有華麗的詞藻,沒有過多的修飾,娓娓道來,卻讓人感覺到親近與認同。讀他的回憶文章,就彷彿看自己或某個親人的過往,過來人的經驗與感悟一點一滴地融入到了平實的敘述中,似有提醐灌頂的功效。同輩人或有同感,晚輩人或有啟發,人人皆可讀,人人皆得益。

關於《季羨林的牛棚雜憶》這本書,並未讀過,有時間一定會找來拜讀一番的。不為別的,只為季老的勇氣。處在他的位置上,對那段歷史多少人都選擇了沉默,甚至輕描淡寫地一筆帶過,有些是為了不觸及那個傷疤,而大多數恐怕卻未必盡然吧,就連在我看來那麼不諳俗世的楊絳都對那段歷史一筆帶過,更何況其它。這個時候,季老卻有膽魄站出來“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不可謂不是真英雄真勇士。這一點他是值得欽佩的。

TAG標籤:讀後感 荷韻 清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