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微知著,我眼中的改革開放四十週年

文思社 人氣:9.11K

見微知著,我眼中的改革開放

見微知著,我眼中的改革開放四十週年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有感

說起改革開放,不得不提到一個註定被載入史冊日子:1978年12月16日。這一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會上確定了對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影響深遠的改革開放戰略。這四十年來,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在中國人民的不懈努力下,我們國家和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關乎國計民生,惠及千家萬戶。

40年前的今天,對於每個國人來說,電燈、電話、樓上樓下是夢的追求。我們生活的年代就屬於一個夢想成真的年代,也許五年、十年前的期望,用不著五年、十年就會慢慢的轉化為現實,走進了千家萬戶,走進了我們的身邊。在2018年的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

回首過去,我們40年的風雨歷程,歲路途艱辛,但是碩果累累。

在經濟上,我國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全球公認。在一個10多億人口的大國,在人均資源和資本積累都不是很豐富的條件下,實現持續了近40年的高速經濟增長,這是世界經濟史上的壯麗一頁。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改變了社會主義的命運,改革開放也讓百年中國告別積貧積弱,重拾歷史榮光和大國自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GDP的增長迅速。儘管美國、法國、日本都實現了正增長,但增長率都大大低於中國;從世界經濟體系和貿易體系角度來看,中國為更平衡的貿易體系做出了貢獻。40年來,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歷史性跨越,日益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之源、穩定之錨。

在科技上,中國正在走向世界巔峰,引領科技創新潮流。1988年,鄧小平第一次明確指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成為中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理論基礎。四十年間,我國科技發展碩果累累:神州系列飛船的成功返航、“蛟龍”下海、“墨子”升空、“復興”起航、“天宮”合體,一系列象徵著中國騰飛發展的“超級工程”的出現讓我感到作為一名中國人是多麼的驕傲自豪。袁隆平雜交水稻的研發,大棚以及無水栽培的廣泛普及,也標誌著我國農業在改革開放之後也有了迅猛發展。改革開放為科技的發展注入了一把強勁的推動力。

改革開放使人民生活有了顯著提升。四十年前,人們生活在單色調的環境中,中山裝、平頭、公社是那個社會的代名詞,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玩具充其量是毽子和沙包,一兩毛錢就能買一根好吃的冰棍,電視成了鄉里鄉村人眼裡的香餑餑……而四十年後,人們不但要吃飽,還要吃好,粗糧細作合理搭配,營養均衡科學衛生的觀念也深入人心。隨著二零二零年全面小康社會的程序推進,農村的公路不再是又窄又泥濘不堪、坑坑窪窪的土路,水泥路、柏油路通往各個鄉鎮、各個村社,公交車不再是城區的標配,真正實現了惠民利民。中國新“四大發明”也火熱出爐:國家名片高鐵、網購、支付寶和共享單車。這些民生髮展,剛好驗證了習近平總書記對改革開放的評價:“中國進行改革開放,順應了中國人民要發展、要創新、要美好生活的歷史要求。”

面向未來,我們要堅定信念,攻堅克難,路途雖還漫長,但已是前路可期。

昨天,永遠屬於過去,過去不管成功或失敗,都永遠屬於過去。回首過去,我們心懷坦蕩,既不沉淪於昨日的鮮花與掌聲之中,也不拘泥於昨日夢想的得失之間,對於中國,這個全世界矚目的騰飛巨人,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堅定不移的堅持改革開放,腳踏實地、謹慎大膽的探索,不斷取得經驗,對於未來,我們勢在必得。

於我們而言,這個時代無疑是幸運而多彩的。改革開放引入了新的體制,激發了大家對成功的渴望。作為新時代的一名黨員,我們更要胸懷理想,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樹立創新精神,開拓眼界,在本職崗位上履職盡責,盡心盡力,和國家、和公司一起奮勇前行,實現國家、單位與個人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