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遺產作文多篇

文思社 人氣:2.04W

歷史文化遺產作文多篇

歷史文化遺產作文 篇一

為了慶祝文化遺產日這個日子的到來,紹興市在鏡湖文化中心廣場舉辦為期一天的熱熱鬧鬧的非遺集市活動。

這次共有66個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類非遺專案,在非遺集市中亮相。既有竹編、麵塑等多個專案的工藝品,也有嵊州小籠包、紹興香糕等特色食品,還有平水日鑄茶、大佛龍井等精品名茶,甚至還有“三六九”傷科等傳統醫藥專案。

令我驕傲自豪的是,外公也參加了這次非遺集市。他帶著大大小小、各種圖案的扇子來到集市上,特別是黑紙扇,因為具有“日晒雨淋不變形”的特點,尤其受到了大家的關注和讚揚。我家制作扇子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把小小的扇子承載著幾代人的心血和汗水,凝聚著外公一生的光榮和夢想,他把這些形形色色的扇子看作是自己最珍貴的寶貝。為此,電臺和電視臺的記者還採訪了外公呢。

我想,我們一定要把傳統工藝傳承下去,繼續發揚光大。

歷史文化遺產作文 篇二

中華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這些歷史為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文化遺產,它們或許會給我們帶來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或許會讓我們瞭解美麗動人的傳說,或許會讓我們大開眼界,心中不由得肅然起敬。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現代人的生活品質越來越高,而這些文物在一點點消逝。許多人來到景區,隨意的亂扔亂吐,甚至在文物上隨意刻畫“到此一遊”,還有的人惡意損壞文物,正是因為現代人類的無知,才會使文化遺產漸漸荒廢,成為文化廢墟。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則報道。

萬里長城上,大量遊客將口香糖隨地亂吐,每天地上的口香糖大約有四萬多塊,清潔工人們要爬上長城,刷子一塊一塊的清理掉,一個星期下來,光是清洗的工具就花了十幾萬。看到這些數字,不知道你心裡是怎麼想的。

還有一次,我到大足石刻遊玩,來到千手觀音像的地方時,工人們正在修復,導遊告訴我們,正是因為遊客們的不愛護,才要花大量的人工和金錢去修復它。

同學們,文化遺產是歷史留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現在這些日漸消逝的遺產需要我們去保護。對許多人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個文化遺產,一個景區,更像是他們的家,他們的親人,所以,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呼籲身邊的人們,保護文物,讓它們流傳下去。

難道我們要踐踏祖宗的智慧,讓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看你的笑話嗎?難道我們要給後代樹立壞榜樣嗎?

不!這些文化遺產是炎黃子孫共有的精神財富!是一個民族的集體智慧!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不能就這樣毀於一旦!

我們應該發揚我們的民族文化,守住我們的精神家園!我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我們一定能將文化遺產發揚光大!

我國有好多歷史文化遺產,有泥塑、活字印刷、甌繡、竹雕、細紋剪紙……我最喜歡的就是活字印發刷了!

活字印刷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是畢昇發明的,用它印出的字既清楚又漂亮,步驟還很容易:先把字板放到盒子裡,接著把刷子在大板子上刷幾下,再用刷子在字板上均勻地來回刷上幾趟,讓墨汁佈滿字,最後,把紙壓在盒子上,字一模一樣地印在上面了,這難道不神奇嗎?這就是古代的活字印刷,也就是現代的影印機。

古代的細紋剪紙也很精美,能剪景物、花鳥、昆蟲、魚等。還有的細紋剪紙能和民謠交朋友。細紋剪紙這門精湛的工藝,一直都在我國廣泛流傳。

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中國人民的驕傲。

歷史文化遺產作文 篇三

山塘街坐落於美麗的蘇州金閶區,被譽為“姑蘇第一名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揚子晚報》小記者的採風活動就在古樸典雅的山塘街開展。

乘上大巴,欣賞著一路風景,不一會兒便到了目的地。走進古鎮,放眼望去,只見山塘街四周由湖水概括,幾條小船在湖面上慢慢地行駛,船上的遊客看著這美景,深深的陶醉了。小橋流水,亭臺樓閣,有一種古色古香的氣息,彷彿到了仙境一般,詩情畫意,讓人感覺飄飄欲仙。跟隨著老師的腳步,我們來到了吳宅莊園,這裡是吳曉邦的故居。據導遊介紹,吳小邦是現代舞的創始人。走進園子,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小亭子,亭子中間有一個小圓桌,中間有一片玻璃,下面是酒,這就是一個小酒窯。亭子旁邊有很多很多的空酒瓶在山上,我給這座山取名為“小酒山”。

再往裡走旁邊有一條河,這是護城河。湖水清澈見底,時不時有幾條小船劃過。再往裡走,我們來到了選酒區,門口有一個裝飾物,上面是一段樹的樹幹,用來釀酒;下面是西方的保護神,採用了中西結合的方式。裡面有來自各個大國家的好酒,比如:法國、義大利、美國等。藏酒屋裡有價值二十萬的酒。在門口外,有一棵小松樹,它有九層,喻意是步步高昇。在選酒區的旁邊,也有一個裝飾物:一個紅酒瓶裡的紅酒倒入茶杯,一的茶壺裡的茶倒入紅酒杯裡。這也是中西結合。

吳宅莊園參觀完了,走回古街,兩旁的商品琳琅滿目,有江南特產糕點、麥芽糖、絲綢等,我們逛了會兒後,就坐上了大巴,走上了返程之路。

這次旅行,讓我充分地感受到古鎮的的文化氣息,這大概也就是它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原因之一吧。

歷史文化遺產作文 篇四

我在一陣敲鑼打鼓的聲響倏然驚醒,越劇舞臺如同救生圈迅速充脹在眼前——

一張帶桌圍的赭色木桌和兩把帶椅披的長木椅,格外簡單而錯落有致,毫無裝飾的舞臺只有臺前的大幕把臺子遮掩起來,如一個大黑匣子。

月色是香的。開戲前,外公外婆便帶我早早地找個地方坐下。臺下座無虛席,大都是像外公外婆那樣年紀的,他們來這,興許都懷著年輕時的某種信仰,興許帶著某種預見性的挽惜與追尋,又興許只是圖個樂趣。

一聲節奏快的鑼鼓驀然間打破黑夜的網,兩塊幕布如走圓場的演員,倏溜一下悄然隱退到屏風之後。只見,黑麵長鬢的官人揮著衣袖風風火火地跑進,衣袖向前一檔,月琴二胡一響,他便咿咿呀呀地唱了起來。

他唱得忘我,臺下人聽得入神。

曲終人散時,人們各奔東西,但在那個當下,這些互不相識的人變成了一個關係緊密、含情脈脈的群體。對於父老鄉親們來說,每一場越劇出演都如靈魂洗滌,村子的禮拜。

然而,越劇,這個被立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劇種,在我記憶裡黯淡,只留下片影。究竟是看的人越來越少,還是演的人越來越少,那樣的戲臺如同蒸發了般不再見到,抽掉“看越劇”這個頁碼,我的童年悵然若失。

外公指著電視會唱戲劇的小孩對我說:“你要是從小聽我的開始學,現在也會唱戲劇了。”外婆卻說:“現在的小孩子都這麼忙,哪有去學。”外公黯然神傷。電視裡面傳來小孩咿呀的唱聲。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軟而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越劇,戲臺,做了什麼呢?它使老一輩的人在上一代的痛苦與孤獨中找到了定義。或許戲劇裡的跌宕情節使他們認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處境。戲曲藝術如一塊沾了藥水的紗布,輕輕擦拭著他們靈魂深處的傷口。戲臺將這代零碎的、疏離的各個個體找到連結而轉型成休慼與共的社群。

外公外婆這一代人,是“灰姑娘”的一代人,在他們的時代裡,他們親眼目睹南瓜變成了馬車,開走,發出真實響聲的人。他們望見了太多美好事物的湧現,也無忘更多東西的逝去。越劇,是他們眼睜睜看著消逝卻無法無力挽留的。在時代的金馬車駛過後,他們只能撿起地上的金鬃毛長嘆。

這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越劇的缺席,非遺的黯淡,不僅意味著風物的夭折,更意味著眾多藝術與精神的流逝。曾經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卻有著精神的豐饒。戲曲文化,源遠流長。越劇中的英雄氣概與兒女長情令我們觸控、感知、讚歎,卻唯獨沒有去保護,它正面臨失傳甚至是消亡的危機。

但這都是外在因素隨時間變換帶來的必然結果,最終,正如美國詩人瑪麗·奧利弗所說的那樣:我們唯一能做的,是拯救我們的生活。

保護非遺,在這一刻起,刻不容緩。

歷史文化遺產作文 篇五

三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才算認識了鼓詞。

那天,我隔著老遠便聽見一陣敲敲打打的聲音和一個溫州腔調的女音。怪難聽的。但外公卻閉著眼,輕搖著頭,做陶醉狀,忘乎所以。我有疑惑,便問外公這是什麼,外公一睜眼,似乎來了勁頭,開始侃侃而談。

外公現在聽的,是溫州鼓詞。

“溫州鼓詞啊,本是盲人表演的,歷史有很久了。”我聚精會神,深入的瞭解了它。這些盲藝人中流傳著祖師爺的說法,他從小就是個“文藝青年”,眼睛瞎了後,便教盲人鼓詞。漸漸的,我對這溫州鼓詞也有了敬意,這些盲人的痛苦,無處可說,只能靠鼓詞一舒憂悶,以美好堅強的心靈迎接這個世界。

我轉而看向外公面前的電腦。螢幕上,一個著紅衣的短髮女人正對著四五個樂器敲敲打打。

“在中央的這個樂器是牛筋琴。”

牛筋琴,顧名思義,所用的弦是牛筋做的。短髮女人此時正揮動著雙臂,敲、彈、拉、捺、劃。我一個外行人,是看的眼花繚亂。但仔細聽,似乎只有那麼五個音。大概是宮、商、角、徵、羽。

“怎麼樣,好聽吧。你用心聽,就會有一種韻味的。”外公那張黃褐色的老臉上頓時浮現出驕傲的神態。

確實如此,這五音組合起來,本就是挺好的曲子,再加上牛筋琴的作用,樂音變化無窮,節奏感強。起初是渾厚,大江東去,勢不可擋。突然,那音便沒了聲勢,悽悽艾艾,低迴婉轉,似琵琶女哭訴哀思。但這曲子大體上還是粗獷的。這位短髮女人也能把持得住,能張能收,妙哉!不僅是如此,那地道的溫州話,吐詞圓潤清楚,模仿出各種聲音,彷彿讓人親臨故事現場,給人以親切感。

“她在唱什麼曲子呀?”

“《陳十四收妖》。”

外公閉上眼不再說話。我繼續聽,便知道這個故事是講陳十四歷盡千辛萬苦,最終降妖。這故事雖然老套,但卻有著我們中華民族淳樸的善惡信念,有一種精神文化內涵,再加上這鼓詞的美感,自然也就聽得津津有味。

而後,我又瞭解了許多。牛筋琴,純手工製作,造型、音質與功能皆得到曲藝專家的肯定和讚賞。但這般好的樂器,也因文化衝擊而漸漸沒落。工匠流失,傳承乏人,這一切都讓我有些心痛。

“我年輕時候,有個朋友便是這行的。他練的是平詞,很苦,時常端坐椅上,左手拿著筷子,敲奏琴、鼓、梆、鑼,增加表演的氣氛。他一個人得表演五六個角色哩!”吐字要清楚,神色也要符合角色,人物刻畫得相當逼真,這確實難!

“那人呢?”

“走了……”一種莫大的悲哀從我心中升起。這些老藝人們,從小開始走,走著走著就散了,溫州鼓詞,若沒有後人傳承,一夜之間,便會化為灰燼。

著實,接觸溫州鼓詞的人少之又少,就連我一個本地人,也是剛聽說。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就猶如一隻即將離開的蝴蝶,需要我們伸開雙手,將它留住,別讓它非得太遠,沒入茫茫夜色之中。

耳邊,鼓詞錚錚,一首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