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業結構調整情況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文思社 人氣:7.59K

第一篇:種植業結構調整情況調研報告

種植業結構調整情況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為了調整優化全縣種植業結構,不斷提升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整體水平,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縣政協於六月十九日組織部分常委、委員,在政協領導帶領下,先後深入到東灣鎮、五合鄉、北灘鄉、三灘鄉、劉川鄉進行調研。通過實地察看、聽取彙報、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就全縣種植業結構調整現狀、存在的問題以及今後發展的思路,提出了很好的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種植業基本情況

我縣位於甘肅省中東部,黃河上游,黃河流經11個鄉鎮、154公里,地理位置優越,發展農業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全縣轄18個鄉鎮,175個行政村,總人口46.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2.3萬人。國土總面積5809.4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114.9萬畝,其中水地50.05萬畝,人均水耕地1.18畝。目前,全縣共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108.9萬畝,其中小麥23.26萬畝,水稻3.56萬畝,玉米18.42萬畝,糜谷2.83萬畝,其它穀物2.61萬畝,夏收豆類7.74萬畝,大豆0.72萬畝,棉花0.15萬畝,油料4.21萬畝,枸杞4.88萬畝,籽瓜10.5萬畝,蔬菜25.8萬畝(含洋芋),瓜類4.35萬畝。

2014年糧食總產170477噸,均產220公斤/畝,蔬菜總產658925噸,蔬菜產值80786.84萬元。農業總產值171291.68萬元,其中種植業產值133533.49萬元,佔77.96%,農業增加值102014.2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509元。種植業仍是我縣農民最基本的收入來源。根據縣情,積極推動種植業結構調整、提高種植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是發展農村經濟的現實選擇,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二、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特點

近年來,全縣圍繞“十一五”規劃提出的“一快兩翻三提高”的總體目標,極力推動“三大產業”、“六大基地”建設,及時調整農業發展策略,以經濟作物和蔬菜為重點,引導農民發展高效產業,種植名、特、優、新品種,做大做強做優比較優勢產業和產品,全面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農業結構新思路、新格局,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一)種植業結構不斷優化,經作種植逐漸擴大。一是農作物種植面積擴大。2014年全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04.69萬畝,較2014年增加16.38萬畝,增幅18.55%,年均增加2.34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為77.46萬畝,較2014年增加了10.48萬畝,增幅15.61%;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為11.29萬畝,較2014年增加2.57萬畝,增幅29.47%;園林水果面積4.71萬畝,較2014年增加1.48萬畝,增幅45.82%。二是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漸趨合理。2014年糧食、經作(含蔬菜、水果、瓜類)、飼草面積比和夏秋作物比由2014年的74.11:25.02:0.87和49.73:50.27調整為70.39:27.61:2.00和26.16:73.84。糧食比重略有下降,經作、飼草比重增幅較快,分別達到34.41%和178.48%,夏秋作物調整中,秋糧增幅較大,“壓夏擴秋”效果顯著。三是經作內部結構變化大。通過經作結構的調整,初步形成了蔬菜(含地膜早熟洋芋)、籽瓜、枸杞、瓜類等四大特色產業格局。其中:蔬菜、籽瓜、枸杞、瓜類播種面積佔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重由2014年的18.1:4.5:0.2:1.6提高到2014年的23.7:7.2:4.4:3.9,增幅分別為31.25%、57.74%、1846.23%和140.48%。調整力度最大的是蔬菜,2014年蔬菜面積較2014年增加了10.12萬畝,發展速度最快的是枸杞,增幅1846%。

(二)特色農業產業壯大,優勢農產品向區域化經濟發展。一是全縣蔬菜生產規模不斷擴大。2014年全縣蔬菜(含洋芋、複種等)種植面積達30.5萬畝,其中日光溫室達到5.18萬畝,新發展蔬菜1.5萬畝,佔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的29.13%,萬畝以上的蔬菜種植鄉鎮達到7個,形成了以東灣、三灘為主的萬畝茄子生產基地,以北灣為主的5千畝密刺黃瓜生產基地,以平堡為主的千畝反季節西甜瓜生產基地,以劉川為主的千畝洋蔥生產基地,以東灣、烏蘭為主的萬畝辣椒生產基地,以及高揚程灌區10萬畝早熟洋芋生產基地,烏蘭河靖兩千畝綠頭蘿蔔基地和永新千畝大蒜基地等一鄉一品和數鄉一品的瓜菜專業化基地生產格局。二是實施和完成農業建設專案。2014年以來,我縣申報實施農業專案31個,專案總投資3718.66萬元,其中:國家投資2185.9萬元,地方配套195.4萬元,自籌1325.28萬元。通過專案帶動,溫室蔬菜種植、枸杞栽培、旱作農業等一系列優勢高效栽培模式得到快速發展。三是圍繞主導產業發展,不斷擴大農產品深加工能力。已建成長河食品、神農米業、白塔精澱粉、三農源脫水蔬菜、陽光蔬菜保鮮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9個,其中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2家,從業人員2300多人,投資規模1.8億元,完成訂單農業13.5萬畝,帶動農戶4.45萬戶。目前枸杞、籽瓜深加工生產線專案正在積極申請立項。四是不斷加快無公害農業生產基地建設程序,向標準化發展。已建成東灣大壩和劉川張灘兩個無公害蔬菜生產中心示範區和北灣、平堡、烏蘭、糜灘、五合、北灘等10個示範點。同時積極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突出抓好地方特色蔬菜產品的綠色食品資格和品牌的申報認定。我縣生產的茄子、辣椒、洋蔥、青刀豆、雙孢菇等14種農產品先後獲得了國家a級綠色食品認證。今年我縣又被農業部列為蔬菜標準化生產示範縣。

(三)基地建設逐步加快,規模化整體水平有所提高。一是搞好30萬畝無公害優質蔬菜基地建設。2014蔬菜面積達到31萬畝,其中無公害優質蔬菜生產面積達到28萬畝。二是進行10萬畝籽瓜基地建設。示範推廣籽瓜栽培10.5萬畝,完成高灣無公害籽瓜產地認定工作。三是狠抓5萬畝枸杞基地建設。從寧夏農科院等地引進、繁育寧杞1、2、3號等優良品種,在北灘、五合、東昇、靖安等鄉大面積示範推廣種植,全縣枸杞栽培達到4.88萬畝。四是高產高效模式化栽培示範面積穩中有升。2014年達到13.56萬畝,其中洋芋種植8.5萬畝。完成地膜覆蓋14.28萬畝,示範推廣玉米全膜雙壟溝播技術1.013萬畝,2014年達到6.1萬畝。

三、種植業結構調整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縣的種植業

響自己的品牌。一要按照現代市場對蔬菜產品“優質、營養、安全、特色”的需求,加快推進優良品種的升級換代。二要充分發揮我縣14種農產品獲得國家a級綠色食品認證的名牌效應,提高靖遠農產品的市場佔有份額。三要根據市場需求,對產品進行分級篩選、分類包裝和按級論價。特別要在精品包裝上下功夫,使我縣農產品能夠貼標上市,並做好品牌的廣告宣傳,推動產業的持續快速發展。

(六)強化部門服務職能,為產業發展提供可靠保證。一是農業部門要加強產銷資訊的收集、整理和釋出,準確把握市場走向,幫助農民提高種植業生產的科學性、前瞻性,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和網上農業。二是進一步加強科技諮詢、科技示範、技術指導,及時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幫助農民破解種植業生產中遇到的優質品種不高產、不抗病,高產品種不優質的問題。三是業務部門要建立一套預防和抵禦自然災害的有效保障方案,指導幫助農民提高應急抗災的能力。四是積極組織農業種植帶頭人和能手外出學習考察,充分發揮農廣校、黨校、職業技校等陣地作用,利用多種形式,圍繞種植業結構調整培養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民技術人才。

(2014.6)

第二篇:關於對我縣種植業結構調整的調研報告

關於對我縣種植業結構調整的調研報告

一、生產與經營情況

1、我縣種植業的概況

種植業是我縣農業中的主要部分,綜觀我縣近幾年種植業的發展,從整體上來看,糧食麵積有所調減,經濟作物面積迅速增加,各類作物的產量保持增長,種植業的產值在農業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有所提高。糧食類的加工率偏低,經濟作物類商品率高,銷售途徑不斷擴闊,經營上向規模化和產業化方向發展。

(1)近年來結構調整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我縣種植業調整工作第一次高峰始於九十年代的“冬種油菜”戰略,成效不是很好。第二次高峰則是去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後,全縣進行的調減糧食麵積,擴大煙葉、蔬菜面積的結構性調整。對種植業的調整,政府首先從政策上給予扶持,制訂激勵和獎勵措施,在稅費上給予適當減免,在土地規劃和承包條款上給予優惠;其次從技術上給予大力支援,農業部門的技術人員對比較大型的種植場或基地實行跟蹤服務,無償提供技術,協助解決問題;最後在資金上給予支援,通過銀行無息或低息****提供資金是主要的支援途徑,另外,在專案開發資金上無償劃拔也是一個資金扶持途徑。種植業調整經過縣政府、各部門多年的扶持,有的已取得一定成效,如敖溪、增田、公溪三個鄉鎮的蔬菜生產業已初具規模。

(2)近年種植業產業化經營狀況。

我縣種植業產業化起步較晚,而且集中在水稻、蔬菜、果樹等傳統作物。在果樹方面,沒有形成規模;在蔬菜方面,大部分是分散種植,初具規模的,一是敖溪、增田和公溪鎮的蔬菜生產基地,該基地主要以壟斷縣城蔬菜消費為主,面積 不到2014畝,年產值800萬元;二是公溪鎮的蔬菜生產基地,該基地從九七年開始建立,主要生產外運型蔬菜,面積1000畝,年產值約400萬元。

2、當前種植業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有關政策的扶持和保護力度不夠。我縣現行的農業政策在行政措施、經濟手段等方面對種植業未能有有效的保護和扶持,政府部門對主導產業的發展的經濟支援力度十分微薄。已開發國家長期以來對農業實行補貼、支援政策,在生產力水平普遍落後的中國,更應該對農業實行有力的補貼和支援。

(2)品種結構複雜,主產業不突出。目前,我縣種植業中以水稻、蔬菜、烤煙為主,但沒有形成一定的品種規模優勢,品種過多過雜,單一品種的面積小。品種過多和分散經營造成我縣無法形成農業(種植業)品牌,大大地限制了有優勢的特色產品的發展。

(3)技術水平和技術力量仍然不足。雖然我縣從事種植業的農藝師和助理農藝師以上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有多人,但從全縣30多萬農業人口,36.3萬多畝耕地來看,比例仍然偏低,高階農藝師嚴重缺乏,整體技術水平偏低。

(4)農產品加工水平落後,流通環節不暢。稻穀是我縣種植業裡最大宗產品,每年除幾十家作坊分散加工幾百噸大米外銷,沒有其它加工途徑,蔬菜類加工更是為零。

3、我國加入wto後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1)入世將為我縣種植業帶來的機遇

根據wto的農業協議,我國入世後,將要對農產品進口實行關稅減讓,這必然有利於外國農業產品進入我國市場,對國內農產品市場和農業生產帶來較大的影響或衝擊。但與此同時,我國也可獲得對方的關稅減讓和取消其它的非關稅保護措施,這將為我縣的農產品出口,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創造有利條件。

我縣現時的農業生產手段相對比較落後,較少使用先進的生產設施、裝置,物質投入少,加上勞動力價格低廉,使農產品的成本價較低,如大米,雖然同東南亞等地區相比有差距 ,但與

美國、日本等已開發國家相比,僅為他們的2/3至1/3,價格優勢明顯。果蔬生產,要求勞動力投入大,而目前果蔬生產成本中物質費用只佔20%左右,勞動力成本高達80%,低廉的勞動力在彌補設施、裝置不足的同時,也降低了生產成本,這點在已開發國家是無法做到的,只要做好保鮮這一關,國際市場的大門是為我們長期倘開的。

(2)我縣種植業面臨入世帶來的挑戰

由於受到我國農業政策的大前提影響,我縣的種植業長期缺乏政府的有效支援和保護,種植業經營效益低下,經營者積極性低。近年,國內種植業已出現季節性和結構性過剩,農產品價格長期走低。入世後,國外農產品的進入,必然加劇競爭,使農產品難有提價空間,這將影響我縣種植業的經營效益,進一步挫傷經營者的積極性,進而影響我縣種植業的持續發展。

在產品質量方面,我縣的劣勢更加明顯。產品質量低的主要原因並非味道和口感本身,而是在分類、分級、包裝、加工等商品化處理工作相當落後,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與進口產品相比,外觀差,缺乏賣相,影響銷售。

另外,我縣種植業主要以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為主,經營單位小,產業化程度低,以這種落後的小農生產與國外的大型現代化農業企業競爭,在規模實力、經營素質、資本運作以及對風險承擔等方面,我們的劣勢非常明顯。入世後,以農戶為單位的傳統落後的農業經營方式將面臨著猛烈的衝擊。

二、結構調整規劃

1、我縣的資源特點及優勢

我縣地處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7℃,日照時數1744.8小時,年降雨量1960.8mm,物種繁茂,農作物生長迅速,品種多。全縣耕地面積36.3527萬畝,其中水(旱)田面積33.4506萬畝,旱地面積2.9021萬畝,海拔300米以下適宜種植果樹或林果兩用林的未開墾山地 70萬畝,資源十分豐富。從事農業科技工作的農藝師和助理農藝師有100多人,而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農民技術員和綠色證書獲得者則多達500多人。另外我縣交通條件近幾年改善較快,省道貫通縣境,“瓶頸”問題正在改變,區位劣勢根本扭轉。

2、我縣種植業今後調整的總體設想

我縣種植業的發展思路應該是:根據國內和國際農產品供求狀況及其變化,及時調整優化我縣的種植業生產結構,控制和逐步縮小劣勢產品的生產規模;充分發揮我縣區域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產品,以獲取種植業的最大比較效益。

(1)水稻生產。近年來,我縣水稻生產的結構矛盾相當突出,主要表現在稻穀產量高,但大部分高產不優質。一方面適銷對路的一號米以上品種面積少,產量低,市場上供不應求,另一方面二號米以下品種面積比較大,產量高,但賣價低,市場積壓,效益低下。我們要抓住當前糧食供應比較充裕的時機,利用價格槓桿因勢利導,大力發展優質稻生產,並逐步採取措施,推行優質稻統一供種,建立起我縣的優質稻生產基地,力爭一號米以上品質達到水稻種植面積的70%以上,提高農民的種糧效益。

(2)蔬菜生產。蔬菜是我縣的 一個優勢種植業專案。產品除供應本縣外,還供應鄰近的豐城、崇仁等地。對蔬菜的結構調整,一是要與市場需求相吻合,只有發展適銷對路的品種才能增加銷售額,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益。要注意良種的引進、繁育與推廣,提高產品的質量與檔次,增強競爭力;二是要發展反季節蔬菜,在群眾的消費能力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反季節蔬菜逐漸成為消費主體,發展反季節蔬菜可以有效地規避市場風險;三是提高生產專業化水平,建立商品基地,實行規模生產,發展無公害或綠色蔬菜。在形成規模的基礎上建立商品交易市場,以市場促流通,以需求定生產,擴大銷售範圍,增加銷售額,進而促進蔬菜生產的發展。發展的重點區域應以有傳統種菜習慣的,地勢平坦的龔戴坊一線的北片和萬崇牛田一(敬請期待本站更好文章:)線的西片。

(3)烤煙生產。由於烤煙的稅利大、效益高,加上又有基礎,在緊抓不捨的情況下,要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努力形成規模。

(4)水果生產。由於我縣地形地勢以丘陵為主,對水果的發展應有所側重,要充分考慮本地的傳統及氣候、土地條件,選擇本地優勢種類。應主要發展板栗、柑桔、黃花梨、彌猴桃等水果。

(5)根據我縣植物豐富的優勢,充分利用資源,發展園林花卉業也不失是一條不錯的幫助農民致富的道路。

三、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對策措施

1、我縣種植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的突破口

(1)調整品種結構,發展名、優、新產品,提高農產品質量。我縣目前要擴大水果、蔬菜、花卉的種植面積,以適應當前市場的需求。在水稻、水果、蔬菜、花卉等四大種類內部,要加快優良品種的引進、選育和推廣。水稻方面要重點發展一號米以上的優質稻品種;水果方面可大力引進種植適宜加工的彌猴桃和宜於貯藏的板栗新品種;蔬菜方面要及時引進適應市場的新品種,同時要推廣反季節種植。在注重新品種和優質品種的同時,加大科技的投入,提高產品的品質,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效益,創出名牌。

(2)調整佈局結構,形成區域特色經濟。因地制宜地發展區域經濟,有利於發揮源優勢,有利於發展特色農業,有利於推動產業化經營。各地要在現有生產及產品優勢的基礎上,通過調整產品佈局,確立主導產品,引導群眾擴大規模,儘快形成有特色的集約化生產,創立產業化經營的區域經濟。

(3)調整產業結構,加快二、三產業發展。①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大搞農產品深加工,不僅可以有效地解決農產品出路,還能增加產品的附加值,提高種植業的整體效益。進行農產品加工的企業的發展,不單是我縣的鄉鎮企業增長壯大,而且吸收部分農村富餘勞動力,為農業的產業化、規模化經營提供有利條件。②加快農產品流通業的發展。進一步加強注流通服務企業(組織)的建設,儘快在我縣培育幾個具有較大的購銷、貯運、保鮮能力的流通企業,以流通促生產。同時,要充分利用資訊科技發達的優勢,加快農產品資訊的流通。加大農產品資訊的流量,發展資訊服務業。

2、在結構調整中政府及農業管理部門需要完善的政策措施

(1)加強政策引導。這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從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轉變,加強巨集觀調控控的重要手段。當前,要特別重視研究和完善三個方面的配套政策:一是鼓勵積極引進、推廣良種良法和高新技術,提高我縣農業科技含量的有關政策;二是鼓勵發展農產品深加工,開拓市場,搞活流通,解決農產品出路的有關政策;三是鼓勵創辦公司+農戶,實行一體化經營的農業龍頭企業,推進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有關政策。

(2)取消或修改一些不合時宜的政策、規定,取消各種不合理收費,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為結構調整創造寬鬆環境。

(3)加強資訊服務。加強服務是政府轉變職能和改進工作方法的主要體現。農業生產時效性強,市場變化快,資訊工作的快速與否,準確與否,直接影響著農民對結構調整的信心和決心。年底建立以縣農業資訊網為中心,以省農業資訊網為依託的資訊服務體系。

(4)加強農業執法,確保結構調整順利進行。有關管理部門要加強農業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加強執法隊伍建設,重點把好四關:①把好種子、種苗、化肥、農藥質量關,防止假冒、偽劣農資坑農。②把好動植物檢疫關,防止重大害蟲、植病傳入我縣,危害我縣農業生產。③把好資源合理開發利用關,防止亂佔亂開發耕地,造成資源浪費。④把好環境監測保護,防止其它行業專案汙染耕地。

3、調整和優化種植業結構對農業機械化提出的要求和農民迫切需要的新式農機具和新技術調整和優化種植業結構,擴大產業化規模,必然對農機需求越來越多。嚐到機械化帶來的便利的農民紛紛要求機械化收割,不少農村自發籌資購買,集體使用。在搶耕搶種和旱澇保收方面,拖拉機和抽水機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另外,對拋秧機械、植保機械的需求將隨著產業化、集約化經營的擴大而增多。

對耕作新技術方面的需求表現也將更多樣化和專業化。紛繁複雜的技術種類要農民一一掌握是不現實的。我們應當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農業科技隊伍,針對農民不同的需要進行重點培訓和指導。比如針對水稻生產的可重點培訓高產規範化栽培技術和拋秧技術等。

4、在科技工作中要解決的難點問題

具體來說,在農業生產技術領域要解決的難點問題很多。象水稻生產中優質品種不高產、不抗病,高產品種不優質的問題困擾農業工作者多年,至今尚無完美的解決辦法;除草劑藥害、病蟲的抗藥性等植保領域的問題同樣存在多年仍無良策;總之難點問題很多,不一而足,只有在建立起穩定、高素質的農業科技隊伍的基礎上,針對問題進行研究、攻關,尋求突破,依靠科技進步來解決問題。

第三篇:周莊鎮秋播及種植業結構調整調研報告

周莊鎮秋播及種植業結構調整調研報告

周莊鎮農業技術推廣站

為切實抓好我鎮秋播工作及種植業結構調整,使我鎮傳統農業上臺階,高效農業上水平,在局、直屬站的指導下,我們開展了認真調研,現將調研結果彙報如下。

一、今年秋播形勢分析

(一)秋播存在的問題

1、秋播面積。從調研結果來看,今年我鎮的秋播面積仍然呈遞減態勢,預計今年的秋播面積55500畝左右,較去年的61387畝減5887畝,導致秋播面積逐年遞減的最直接原因是無序的推掉糧田搞提水養殖。一個伍張村今年就計劃開挖3000畝搞養殖。如長期以往,不加制止,勢必對我市年增億斤糧的計劃產生重要影響。

2、品種利用。隨著種子市場開放程度的加大,個體戶進貨渠道增多,種子市場一片混亂,魚龍混雜,小麥品種“多、亂、雜”現象逾演逾烈。如市場得不到淨化,勢必對我鎮小麥的品質穩定性帶來負面影響。我鎮以寧麥系列為主,其中尤以寧麥13最多,佔總面積的70%以上。而揚麥16等優質小麥播種面積只佔5%左右。

3、播種方式。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由於農業種植業收

入佔家庭總收入的比重繼續降低。加之農村實際從事種植業者嚴重老齡化,新技術的推廣物件缺失,全鎮現有條播機18臺,其中6臺已不能使用,因此仍然以撒播為主要播種方式,同時播種量逐年增加,去年近40%的田塊每畝播量就已達30斤,造成後期群體過大,增加了倒伏的風險,從而影響單產的提高。

4、種植規模。現行小麥生產的零散性未變,仍然是千家萬戶分散式種麥方式,集約化、規模化程度較低;小麥生產的組織化缺陷仍十分明顯,以企業為主導的標準化產業基地了了無幾;個體種麥規模太小是種麥比較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從調研結果來看,我鎮20畝以上的種植戶只有104戶,佔全鎮農業戶數的0.69%,30畝以上的19戶,40畝以上的7戶,50畝以上的4戶,其中100畝以上的2戶,種植最多的也只有147畝,是連雲港人承包的,而我鎮農民人均耕地面積較小,人均耕地面積平均只有1.5畝左右,如此低的規模自然談不上什麼比較效益。更談不上抵禦市場風險。

(二)解決問題的幾點建議

1、穩定種糧面積。要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要強勢介入,以相關法律、法規為指導,對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挖田搞養殖的現象加以制止,同時依據法律、法規加大處罰力度,從根本上抑制種糧面積逐年下滑的趨勢。

2、淨化種子市場。種子市場的淨化必須以工商、農業行政執法大隊為主體,加大監管和處罰力度,同時有必要賦予鄉鎮農業部門一定的協查許可權,以便增強監管的時效性。

3、改變傳統播種方式。一是政府加大對農業機械的補助力度,二是做好機條播技術指導,三是加大機條播宣傳力度,四是繼續抓好小麥雙高建立示範方建設,做到以點帶面。

4、發展規模種植。以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為契機,積極動員種植大戶創辦合作經濟組織,加快土地流轉進度,積極向上爭取資金扶持,爭取將生產基地納入到專案建設中,同時要提升專業化服務能力,擴大專業化服務規模,這應當成小麥生產重中之重的首要工作。

二、種植業結構調整

由於去冬今春的低溫乾旱,加之7月份的洪災、8月份的連陰雨,今年我鎮高效農業效益整體上下降,個別生產基地還出現了鉅額虧損,這勢必對我鎮今後高效農業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為使我鎮的高效農業能夠穩定、良性發展,建議政府和上級部門,一是要加大投入力度,確保各項扶持政策到位。二是建立完善的風險保障體系,尤其是要加大農業保險投入,特別是把露地蔬菜種植納入農業保險範圍,三是要創品牌,做精品,四是要建立完善的銷售網路,尤其是各合作社要依託江蘇優質農產品營銷網,拓展銷售渠道。

二〇一四年八月三十一日

第四篇:關於全縣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的調研報告

關於全縣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的調研報告

縣人大常委會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調研組

2014年10月

按照縣人大常委會2014年工作計劃安排,經主任會議研究,成立了以常委會副主任**同志為組長的種植業結構工作調研組,對我縣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進行了調研。調研組通過召開座談會、聽取彙報,實地查看了譚棚鎮、範興集鄉種植業結構調整情況,現將調研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縣政府及有關部門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穩定”的總體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積極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種植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

(一)糧食等主產品產量逐年提高。認真落實國家扶持糧食生產的各項政策,整合投入專案資金2400多萬元,建設14個萬畝高產建立示範片,18個千畝方,382個百畝點,輻射帶動全縣糧食生產水平不斷提升。2014年糧食作物面積達到290萬畝,糧食總產量108萬噸,分別比2014年增長11.1%、24.1%。我縣還多次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省小麥高產攻關先進縣”、“全省糧食生產三大行動先進縣”等稱號。

(二)優勢農產品基地蓬勃發展。按照做大優勢、做強特色的思路,不斷調整和優化農產品品種結構,合理區域佈局,

注重培育特色,大力實施“一村一品”。全縣共建設一村一品專業村56個,其中:南瓜專業村12個、西瓜專業村15個、甜葉菊專業村8個、水果專業村4個、食用菌專業村4個、中藥材專業村3個,其他專業村10個。建成優質小麥、玉米、芝麻、紅薯、蔬菜瓜果、中藥材等優勢農產品生產基200多萬畝。

(三)大力實施品牌戰略。以市場為導向,依託科技,不斷提高農產品品質,推動我縣傳統農產品上檔次。初步形成了以“雙楊”牌西洋南瓜、“半截樓”和“早春甜”牌早春西瓜、“呂大寨”牌延秋辣椒、“魯閣”牌大蔥等為代表的品牌。

(四)龍頭示範帶動能力不斷增強。加大財政以獎代補政策,連續5年每年安排100-2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和培育縣級以上糧油加工、林木加工、果蔬加工等骨幹龍頭企業,幫助企業做大做強,有效發揮龍頭帶動作用。目前,全縣縣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總數達到81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5家,市級龍頭企業27家,縣級龍頭企業4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94個。建設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190萬畝,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達到60萬畝。全縣有15無公害農產品和20綠色食品。

二、種植業調整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縣在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特色種植業不斷培育壯大,種植結構得到進一

步優化。但也應看到當前還存在一些制約和影響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

1、市場意識、競爭意識淡薄。當前,我縣種植業尚未突破傳統種植模式,大市場、大流通、高效益的產業發展觀念更沒有完全樹立起來,市場意識、競爭意識、發展意識不強,仍然停留在自產自銷的經營狀態。

2、農業產業投入不足。一是農業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影響規模化生產,尤其是種植基地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條件差,影響生產、管理、銷售等各個環節。二是資金問題制約。調研中,有農戶反映,金融機構農業信貸專案少且手續繁雜。

3、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全縣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還處於較低水平,主要是龍頭企業規模小、檔次低、農產品加工鏈條較短。廣大農民的質量標準意識不高,農產品生產中化肥、農藥、激素以及生態環境汙染等問題還比較嚴重,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還存有諸多隱患。

4、市場導向作用發揮不明顯。一是缺乏大型綜合農產品市場,市場資訊不靈,直接影響種植業的發展。二是農產品優勢不優,特色不特,產品粗糙、檔次低。三是與市場對接能力不足,看準市場調結構的意識不強,生產和流通存在一定盲目性。

三、幾點建議

為加快推進我縣種植業調整工作,促進農業增產增效,

調研組提出以下建議:

(一)轉變思想觀念,創新發展農業產業思路。結合我縣農業生產實際,及時調整農業發展策略,進一步拓寬發展種植業產業的新思路。一是在政策上給予扶持,制定激勵和獎勵措施。同時還要從資金和技術上給予大力支援。二是積極爭取農產品開發專案,以專案建設推動產業快速發展。三是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正確引導農民進一步解放思路,更新觀念。四是加大新品種、新技術、新裝置的引進和推廣力度,擴大生產經營領域,全面提高產品的質量和效益,開闢農民增收的新途徑。

(二)加大結構調整力度,實現效益最大化。依託科技支撐,合理調整優化區域佈局和品種結構,以品種調新、質量調高、結構調優、產業調整、產業鏈調長的原則,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實現效益最大化。在鞏固目前成效的基礎上,逐步向優勢領域延伸,加大新技術推廣力度,規範農藥、種子經營市場。

(三)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加快農業產業化程序。一是培育和壯大一批龍頭企業,擴大生產經營規模,使之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二是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有效解決農產品出路,拉動訂單農業的規模生產,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種植業的整體效益。三是加快農產品流通業的發展,培育有較大能力的流通企業,以流通促生產。四是加快農副產品專

業市場建設,積極探索新型農業產業化運作模式,促進農產品的多項增值。

(四)強化服務職能,為產業發展提供可靠保證。一是要加強產銷資訊的收集、整理和釋出,準確把握市場走向,幫助農民提高種植業生產的科學性、前瞻性,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和網上農業。二是進一步加強科技諮詢、科技示範、技術指導,及時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幫助農民破解種植業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困難。三是要建立一套預防和抵禦自然災害的有效保障方案,指導幫助農民提高應急抗災的能力。

第五篇:肅南縣優化種植業結構調整情況分析

肅南縣優化種植業結構調整情況分析

種植業產業結構調整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優化種植業結構 ,就是根據肅南縣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地調整在不同區域、不同作物和不同品種之間的佈局,使種植業結構的調整成為農民增加收入的基礎。因此 ,種植業結構調整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過程,貫穿於種植業發展的全過程。目前,隨著一系列關於農業和農村工作惠農強農政策的出臺,政府不斷增加種植業補貼資金,使農民務農的積極性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截止5月底,肅南縣農作物播種面積預計達到10.53萬畝,同比增加1738.52畝,增長16.8%。糧經草比例由2014年的64.3:13.5:22.2調整為64:11:25。

一、農作物播種面積繼續增長,糧食作物保持穩定

1、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穩步增長。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達到6.74萬畝,同比增加0.08萬畝,增長1.26%。其中:小麥2.44萬畝,同比增加0.18萬畝,增長7.96%;玉米2.45萬畝,同比增加0.04萬畝,增長1.66%;大麥1.16萬畝,同比減少0.17萬畝,減少12.78個百分點;豆類0.36萬畝,同比增加0.03萬畝,增長

9.1%;薯類0.25萬畝,同比增加0.04萬畝,增長4%。大麥播種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是由價格低,市場不景氣,影響了農民的積極性,導致大麥播種面積大幅減少。

2、經濟作物播種面積較上年減少。預計經濟作物播種面積達到1.13萬畝,同比減少0.27萬畝,減少19.3個百分點。其中:油料0.14萬畝,與上年同期持平;藥材0.4萬畝,同比增加0.16萬畝,增長66.67%;蔬菜0.49萬畝,同比增加0.01萬畝,增長2.1%;瓜果類0.1萬畝,同比增加0.02萬畝,增長25%。經濟作物播種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是洋蔥播種面積大幅下降。

3、青飼料播種面積大幅增加。預計青飼料播種面積達到2.66萬畝,同比增加0.36萬畝,增長15.7%。

二、結構調整趨於穩定,變動幅度整體不大

今年肅南縣農作物播種面積在穩中有升的情況下,種植結構也有所調整,但調整的幅度不大。一是從農作物播種面積所佔比重看,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佔64%,佔據主導地位,較上年略有增加;油料佔1.3%,與上年持平;蔬菜瓜果佔4.7%,與上年持平;青飼料佔25.3%,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二是從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內部的結構看,小麥、玉米、大麥、豆類和薯類分別佔總播種面積的23.2%、23.3%、11%、3.4和

2.4%。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和惠農強農政策的引導,肅南縣種植業逐步趨向優化。對於產量高、價格好、銷售快的農作物品種,農民選擇了增種或擴種。主要在經濟作物中,藥材的種植面積大幅增加,今年藥材播種面積達0.4萬畝,同比增長66.67%。

三、種植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

1、目前,農戶面對變幻莫測的市場需求,在農作物品種的選擇上,大多是看去年的市場種今年的地,價高多種,價低少種,這就存在一定的滯後性,也帶來了一定的風險。

2、大部分有文化的勞動力外出打工,科學種田難以實現。隨著耕地面積逐年增加,農民僅靠種植糧食作物的收入很難滿足生活所需,因而多數有文化的勞動力外出打工,留在家裡的多為老人、婦女和孩子,對農業科學技術的接受能力差,有的人甚至看不懂也聽不懂高效高產農作物種植技術,廣種薄收,種植業科技含量低。

四、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對策與建議

1、要想切實增加種植業收入,各級政府和農業部門不僅要及時提供農產品市場資訊,提供糧食及經濟作物優良品種,更要引導廣大農民圍繞市場種田,提供產、供、銷配套服務。

2、隨著種植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目前部分鄉鎮因地制宜,發展有各自特色的主導產業,都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如肅南縣明花鄉的西瓜產業。當出現生產技術和銷售渠道等問題時,就需要政府的指導和支援,使主導產業真正成為發展本地經濟的突破口。

3、加大農業生產技術的科普宣傳,引導農民逐步改善種植結構。由現階段以糧食作物為主的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逐步形成品種多、效益高、具有本地特色的種植結構模式,從而達到提高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抵禦市場和自然環境風險的雙重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