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蘇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案

文思社 人氣:2.57W

2017蘇教版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案

七年級生物上冊教案範文

食物網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瞭解生物間的食物關係是錯綜複雜的。

(2)知道什麼是食物網。

2、能力目標:

(1)學會分析資料,進行語言表達。

(2)學會將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聯絡。

3、情感態度與價值目標:

(1)加深對生物與環境關係的認識,形成熱愛自然、保護生物的情感。

(2)關注與生物有關的社會問題,具有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學會分析資料,討論當生態系統中的某一成分數量變化,其他生物的數量會發生什麼變化,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觀察理解第67頁示意圖,弄清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事物網流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師:中國有句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那同學們有沒有想過:黃雀是否僅以螳螂為食?螳螂是否也僅以蟬為食?

生:它們並不是只吃一種生物,一種動物可以吃多種生物。

師:在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的食物關係並不僅僅是形成一條條簡單的食物鏈。一種動物可以吃多種生物,例如,鳥可以吃稻子,也可以吃昆蟲;一種生物也可以被多種動物所吃,例如,鳥可以被鷹吃,也可以被蛇吃。因此,在同一個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形成了錯綜複雜的食物關係。

師:組織學生分組活動,將食物鏈中相同的生物重疊起來,構建食物網。 生:分組活動,比一比哪組同學畫的食物網完整。

師: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像這樣各條食物鏈相互交叉連線起來,形成的網狀結構叫什麼?

師:建立食物網的概念。

指導學生看書上66頁的圖,做書上的討論題

師:在生態系統中,食物鏈和食物網不僅反應了生物之間通過食物而形成的複雜聯絡,同時還反應了物質和能量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流動的情況。

師:講述能量在食物網中的流動規律:從綠色植物開始流向植食性動物,再流向肉食性動物。

生:舉例分析食物鏈中能量的流動情況。

生:閱讀“野味”和“打狼”兩則資料,完成後面的討論題。

師:小結在生態系統中,處在每一個環節上的生物都很重要,並且它們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絡。如果一種生物消失,就會使整個食物鏈中斷,從而影響整個食物鏈和食物網,甚至危及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如果人類活動過多地干預某一部分,整個生態系統就會失衡,導致人類自食其果,我們每個同學都要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

組織學生討論目前社會上存在的一些不良行為。

生:討論科技人員將飼養的虎、狼等放回森林,這麼做,對森林中的食物網和森林生態系統有影響嗎?

師:將飼養的虎、狼等放回森林,對森林中的食物網和生態系統有影響。

師:在農業生產中,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將食物鏈的知識運用於傳統的農業生產,取得了豐厚的經濟效益;還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敵來控制和消滅有害生物。 生:閱讀資訊庫的有關內容

鞏固與反饋:能力測試P29 8、10

板書設計:

1.食物網

2.人類活動對食物鏈和食物網的影響

教學反思:

過多地重視了傳授知識,最大的問題是對教材的處理值得商榷,受老教材、老教法的影響較重,沒能很好地體現新課改的理念與要求。教師還應加強學習,促進自己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

國中生物教學思考

【摘要】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和倡導探究性學習。這對生物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將在本文中就近幾年在生物教學中的幾點思考,與大家共同探討。

【關鍵詞】

小組活動;課堂有效提問;讀題能力;審題能力

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和倡導探究性學習。這對生物教師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將在本文中就近幾年在生物教學中的幾點思考,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高效開展小組活動,摒棄偽討論

在當前“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主旨思想下,小組合作學習無疑是教學活動中較為有效的一種學習方式。如果合理應用,可以實現把課堂交給學生,學生之間互幫互助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我做過如下嘗試:

1.小組成員合理搭配。按照綜合成績和個人學科優勢優化分組,讓每個學生的優勢都能有所發揮,同時特別注意建立幫扶對子。

2.小組成員分工明確。在小組學習中嘗試安排不同任務和職責。例如小組討論時,小組成員輪流做討論主持者、統計員和紀律維護員等,有效保證討論正常進行。

3.教學環節合理整合。小組合作不同於以前的獨立學習方式,它更重視的是合作以及小組成員在合作中自我價值的體現,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表達能力從而有利於學習的進步和能力的提升。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環節設計中也隨之進行調整。首先是多設計問題,將以往灌輸式的知識點改成有效提問,大膽放手給學生們討論分析,第二是預設的問題要有價值,讓學生討論後有所得,避免隨意盲目,第三是注意設定問題要有梯度,難易程度要合理分化,保證所有學生都有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二、注重課堂有效提問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師生互動模式。教學中設定的問題應該是經過推敲,有目的,有效果的。但是我們課上的提問往往存在瑕疵:

1.有時為了讓學生回答我們想要的答案,讓教學順利進行,有些課堂問題就是在問學生“對不對”、“行不行”,學生也就是簡單的回答“對”、“不對”等,看似有問有答,實質是流於形式。

2問題過小,提問過多,並且問題提出後,我們往往又不能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看書,梳理。最後基本上就變成了教師的自問自答。

3.提出的問題沒有層次,指向不明確。例如提問的問題太容易或者太難,或者含糊不清。學生不知道從哪個方面來解決,不清楚老師提問的目的是什麼,胡亂猜測,最終導致答非所問,教學目的無法實現。

4.課堂提問的物件過於侷限。在教學中我們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節課上問題很多,但是叫起來回答問題的學生就那幾個!這些學生其實並不能代表所有學生的水平,因而無法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無法實現預期目的。課堂提問要想提高教學的效果,教師就必須注意和克服上述問題,進行有效提問。因此,針對以上問題我實施以下提問方法:

1.把“對不對”“是不是”這種單一的是非問答改成情景引導,做好知識鋪墊,例如國中生物教材上的巴斯德實驗。如果直接生硬的問“燒瓶的瓶口設計成彎的好不好呢?”學生肯定答“好!”這樣的問題和回答是顯而易見的,實在沒有問的必要。不如直接讓學生觀看實驗,然後對比“直管瓶口”和“彎管瓶口”,然後問:“兩個瓶口的設計哪個更合理?為什麼?”學生因為對實驗已經有了充分認知,所以自己推斷,再進行知識總結也就水到渠成了。

2.關於問題過小,提問過多。我主張沒必要問的不問,太顯而易見的問題也不問,預留充足的時間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小組討論,同位商量,自己整理……用各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放手給學生,鍛鍊學生的整理和總結能力。

3.課堂提問設定梯度,兼顧所有學生,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做好這點的前提是要對學生有充分了解,知道各個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另外,提問的問題要做到精準,明確,讓學生知道從哪方面入手,如何突破,這樣的問題才有意義。

4.有關課堂提問的物件過於侷限,現在我們完全可以利用現代教學裝置彌補這一問題。例如我們濟南市歷下區各學校現在都安裝了智慧教室系統。其中的選人答題,搶答模式和全員做題等方式都可以幫助教師隨機或快速的讓所有學生做出應答並實現實時反饋,這就有效的解決了提問物件過於侷限這一問題。

三、培養學生讀題能力,審題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所學知識點一次次與學生一起夯實鞏固,感覺學生掌握得已經很紮實,可是一旦做題,學生依然出錯。每每如此,學生苦惱,老師著急。在課堂觀察和與學生的交流中我發現,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問題往往是由於學生的讀題和審題能力有待提高。怎樣才能讓學生準確把握題意,明確問題要點呢?我在以往的教學中做了如下嘗試:

1.關鍵詞。在平時學習新概念時,讓學生在概念中劃出自己認為最為關鍵的詞語,通過學生所劃詞彙瞭解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從而及時找出學生的讀題誤區。做習題時,遇到選擇題讓學生必須劃出題目中諸如“以下選項正確的是”“以下幾項中不屬於鳥類特點的是”這樣明確表達題意的是非關鍵詞,訓練學生注意審題的意識。

2.歸納總結。經常做題我們會發現,題目中常常會有很多“潛規則”。例如,生物填空題中,常有識圖題,要求學生寫出相應結構的序號和名稱。一般我們規定序號填在【】中,上只填寫結構名稱。很多學生會想當然的把兩者寫錯位置,這樣是無法得分的。所以,每每遇到這種題目,在平時進行練習和做試卷分析時,我都會著重強調,讓學生形成習慣,不會因此無謂失分。諸如此類,很多答題技巧我都會做好總結,然後在做題時有意識對學生進行強化。在近十年的教學工作中,我深知“學而知不足,教而知困”,“教學相長”是教學工作長遠發展的基石。在工作中走過的彎路,收穫的經驗都豐富了我的教學生涯,也讓我更加明晰了以後努力的方向。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繼續在實踐中總結,在反思中成長,在教學中享受與學生一起進步的快樂!

作者:楊馥寧 單位:山東省濟南第五中學

參考文獻

[1]趙彥修.《生物學》[M].濟南:濟南出版社,2013.10,46-5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生物學標準》[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1,12-13.

國中生物複習知識點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因素: 捕食關係、競爭關係、合作關係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現存的每種生物,都具有與其生態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適應性普遍存在。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溼度、植物的枯葉枯枝腐爛後可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鬆土

▲生態系統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整體叫生態系統。

▲生物圈概念:地球上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地球表層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環境構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

範圍:海平面上、下約10千米,共20千米左右的圈層

大氣圈的底部

多種氣體組成,主要有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微小生物

水圈的大部

主要有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微小生物

岩石圈的表面

地球表層的固體部分,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影響生物生存的環境因素:1.非生物因素:光.溫度.水.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