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最大的死敵是什麼

文思社 人氣:2.28W

第1篇:家庭教育最大的死敵是什麼

家庭教育最大的死敵是什麼

家庭教育最大的死敵是什麼

在當下,都在說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那麼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該怎樣教育孩子?究竟什麼才是適宜的愛?如何在每個平常的日子裡,在瑣碎的大小事件中,給孩子“剛剛好”的愛?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家庭教育最大的死敵是什麼,希望有所幫助!

家庭教育最大的死敵是什麼?

這世上有一種東西是百害而無一利的那就是發脾氣。教育孩子也是如此發脾氣是教育的最大死敵脾氣越大教育效果越差。

為什麼不要發脾氣?

1、一分脾氣七分害。

教育界的專家指出:貧窮不會帶來教育的失敗,但精神的虐待一定會製造一個問題兒童。

讓孩子生活在精神的虐待中,就如同給她帶上了終生痛苦的枷鎖。很多家長把孩子的任性、不聽話、頑皮搗蛋歸咎在孩子身上,其實每一個問題兒童的背後,必有一個問題父母,這是鐵的規律。

孩子的問題,幾乎都是家長的問題,只是很多父母不願意去看見自己的問題,總是想盡各種辦法修理孩子。

再有靈性的孩子,如果遭受了精神虐待後,都會走向消極、悲觀的世界,這是不可避免的。

2、壞脾氣會遺傳。

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什麼樣的孩子。愛發脾氣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容易叛逆、多疑敏感、心裡脆弱又好鬥。孩子長大後,脾氣也很暴躁、為人苛刻,嚴重的很可能發生性變態、神經病傾向。

當這樣的孩子長大,為人父母時,也會繼承父母的壞脾氣,出現“發洩傷害、複製暴力”的情況。這時,下一代幼小的孩子又成了壞脾氣的犧牲品。

正如蒙臺梭利言: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3、壞脾氣是親子關係最強的殺傷武器。

脾氣不好,讓孩子不敢親近、不敢跟你敞開心扉、時刻處在擔心受怕中,沒安全感,成長中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

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父母脾氣越大,孩子越頑劣;父母越氣急敗壞,孩子越難管;父母脾氣升級,孩子的壞行為也跟著漸長。

鄰家有個小男孩非常淘氣難管,後來父親居然用繩子把他綁起來打,可這孩子並沒有被打服變乖,僅到三年級,他就徹底不上學了。

父母的思想教育陷入一種奇怪的慣性——他認為吼孩子沒用,就得罵;罵的“力度”不夠,開始打;後來又奉行“棍棒出孝子”。

實際上他不知道自己方向搞反了,力度越大情況越糟。

大人應多給孩子耐心、寬容和信任空間,雖然看著孩子犯錯而不馬上糾正,很考驗父母的承受力,但我們要相信孩子有自我糾錯的能力。

人的成長是一個不斷自我反省、自我糾錯的過程,我們應尊重孩子享受這個過程的權利。

改變壞脾氣的方法

1、把發脾氣換做溝通。

隨便發脾氣就像到處扔垃圾,是非常不好的行為。孩子不應該成為我們負面情緒的垃圾桶,與其發火動怒,不如好好溝通。

比如看到孩子作業沒寫完,不要一上來就咋呼、火冒三丈:你怎麼還沒寫?天天就知道玩!等等。孩子會因此而好好寫作業嗎?當然不會,孩子會更不牴觸寫作業。

如果你想要達到想要的效果,你可以這樣說:你不按時完成作業,我真的很難過。如果你能在半小時內把作業寫完,我會覺得很開心。

直接的表達自己的意願,和如果孩子這樣做,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用同理心去教育孩子,讓感情自然順利的流動。這樣做,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議和管教。

教育中的“以情理教育”,比大發雷霆效果好的多。讓家中充滿感情和溝通,而不是充滿暴力和訓斥。

父母改善自己的脾氣看上去是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實際上最終受益的還是自己。當我們學會與自己的情緒友好相處時人生的幸福和快樂就會觸手可及。

2、靜心思考,真實的面對自己的情緒。

一味的壓抑、剋制脾氣不是最好的辦法。情緒是無法壓抑的,壓抑的情緒最終會以更失控的狀態爆發。

真正的做法是,學會真誠的面對自己的情緒,認識到:我自己情緒管理不好,和孩子無關。

曾經做企業的時候,老太太處理自己脾氣時有一個成功經驗,就是凡遇到不順心的事,就在辦公室對著電腦或筆記本,把心裡的想法敲出來。等把所有的怒氣、怨氣、壞脾氣一股腦寫出來後,心中也平息了許多。

這不僅是疼惜自己的一個舉動,也是高效率處理情緒的實用方法,能夠讓我們的思想騰出更多“記憶體空間”去幹有意義的事,效果非常好。

3、學會真實的表達情緒,及時疏導。

我有個同學是公認的好脾氣,做了媽媽後也從不發火。她說之所以從不發火,實際上是因為她會經常與家人表達情緒。

她說不管在外遇到什麼事,被老闆罵也好、被朋友誤解也罷,只要回家跟愛人傾訴一番,心情就會恢復平靜,從不擔心會把負面情緒帶到孩子面前。

當一個人生氣、發怒時,只要給她一個有力的擁抱,並用心傾聽、肯定她的感受,就能夠給對方帶去力量和安慰,對方的情緒一旦釋放出來,表達出來,也就自然會平靜和溫和了。

對於孩子也是如此。

孩子做錯了事、受了委屈後,不需要指責、埋怨和打罵,而是被理解、關愛和傾聽,當孩子把內心的垃圾倒出來後,才能真正裝得進你的良言和教誨。

教育孩子,就是在修自己的心

1、讓孩子的脾氣打在空氣中。

父母心中無怒火,孩子脾氣就發不起來。

記得有次孩子火急火燎的要吃菜,跟她說等爸爸洗好澡一起吃。可孩子不聽,不但用手去抓菜,還往菜盤裡噴口水、吐氣,正好被我看到,用眼睛瞪她、她也反過來瞪我。她的舉動令我非常憤怒,想吼她不聽話、沒教養,可我忍住了沒發火,繼續若無其事的打掃廚房檯面。

接下來孩子可能知道錯了。吃飯時,我對她剛才的舉動隻字不提,她反而比往常任何時候吃飯都要乖,不亂走動也不問這問那,吃完飯後還知道把碗放回洗漱池了。

看到孩子的反常表現,我突然感覺到剋制脾氣是對的。在如此有挑戰意義的事件上,能做到不發脾氣,很佩服自己。如果我當時忍不住,對著孩子的行為大聲呵斥或打罵,後果肯定不堪設想。

脾氣的對持就像拔河比賽,對方的鏗鏘有力是以你的堅持不懈為前提。如果想讓對方放棄,最好的辦法是自己先放手:父母心中無怒火,孩子的脾氣就發不起來。

2、父母小小的改變對孩子未來影響巨大。

人的脾氣都有互動性你投射出去的脾氣往往會加倍反彈回來所以,我們要讓好脾氣不斷和我們相逢不讓壞脾氣露臉。

與其發脾氣,不如傳遞正能量

和孩子較量中只要你動怒、發脾氣,就敗了。父母若不和孩子發脾氣、逞強,遇事有定力、會變通,孩子學到的也是這些智慧。

一次單位臨時開會,我把孩子送給鄰居照看。當看到鄰居阿姨對著自己孩子的淘氣大吵大吼批評責罵仍不起作用時,我家六歲孩子對阿姨說:“你不應該那樣無緣無故的批評他,他會很難受的,你應該跟他一起想辦法呀。”

鄰居忍不住的跟我說:“你這孩子真懂事,不僅嘴巴會講,還會出主意、善動腦筋,比我家孩子小兩三歲,卻比我家孩子懂事。”後來我家孩子又跟阿姨說:“我媽媽從來都不對我發脾氣。”鄰居問我是不是真的。

回想起來,我確實很少對孩子發火,即使她犯錯、頑劣淘氣,我多數情況下都忍著不怒,然後跟她一起動腦筋、想辦法。

正因如此,我的孩子也學會了用同樣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孩子遇到事情不是通過動怒、發脾氣來解決,而是擁有了解決問題的意識和想法,我很欣慰。

如果你只會發火、發脾氣去對待,孩子從你這裡能學會什麼呢?除了發火、實施暴力外,沒有任何受益。

3、沒有脾氣的胸腔,才能裝滿愛的教育。

記得有次喊孩子吃飯,她沒理我。而後又把畫好的畫展示給我看,我故作生氣狀扭頭沒看,她卻劈臉給我一巴掌。

雖然不疼,但這個行為讓我震驚。當時我雙目圓瞪,氣的想把她打回去,可是我忍住了。

而孩子卻忍不住了,她立馬就知道自己做錯了,三番兩次跑到我跟前道歉說:媽媽對不起,我沒有過來吃飯是不對的,那是因為我的畫還沒有畫完,我是想畫一幅漂亮的畫送給媽媽作為禮物。

是的,如果我選擇對孩子發脾氣、打罵的話,就永遠也不會知道孩子心裡的想法和滿滿的愛,給母女交流設定嚴重障礙。

有時候孩子叛逆、不聽話甚至頂嘴,要看到本質原因。從另一個角度看說明孩子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麵對問題的勇氣,總比像個木頭人一樣,沒主見和靈魂,唯唯諾諾聽命大人要好。

心中只要充滿愛和感恩,你就會得到更多的回報

為孩子營造和諧健康環境的同時,自己也備受滋潤。

沒有脾氣的胸腔才能傳遞正能量,心中滿藏愛和感恩,才能使愛不斷傳遞。

第2篇:家庭教育最大的死敵是什麼

這篇家庭教育最大的死敵是什麼範文很有代表性,送給你。

最好最全的家庭教育論文

2011-04-23 | sn飛雪 |

轉藏(870)

第一講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問題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關注,但被做為一種學科進行研究, 在我國也就是近年來的事情。這是時代的發展,人才的需求,國民整體素質提 高所必須涉及的問題。這裡與家長們探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與 社會、教育部門共同擔負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務。人的教育是一項系統的教育工 程,這裡包含著家庭教育、社會教育、集體(托幼園所、學校)教育,三者相 互關聯且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這項教育工程 離開哪一項都不可能,但在這項系統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兒童比作一塊大理石,他說,把這塊大 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學校;3兒童所在的集體;4兒 童本人;5書籍;6偶然出現的因素。從排列順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 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兒童的過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這位教育學家心中佔據 相當的地位。為此家長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點和基點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對未成年孩子進行教育的過程。其教 育目標應是:在孩子進入社會接受集體教育(幼兒園、學校教育)之前保證孩子身心 健康地發展,為接受幼兒園、學校的教育打好基礎。在孩子入園、入校後,配合幼兒 園、學校使其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得到全面發展。教育的重點是以品德教育為 主,培養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為主,行為習慣包括:生活習慣、勞動習慣、學習習慣等,教會孩子如何學“做人”。家庭教育由於發生在家庭之中, 與幼兒園、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相比較,具有以下特點,這些特點使家庭教育成為教 育人的起點與基點,具有其他教育所沒有的優勢。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後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 堂;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即啟蒙之師。所以家長對兒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 性。一般來說,孩子出生後經過三年的發育,進入幼兒時期,從3歲……6歲是學齡前 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早期教育階段,這是人的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我國古諺有: “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幼兒期是人生薰陶漸染化的開始,人的許多基本能力 是這個年齡階段形成的,如語言表達、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等等,性格也在逐 步形成。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認為,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如果把他本人17歲達到的水平 算作100%,那麼4歲時就達到了50%。4-8歲又增加了30%,8-17歲又獲得了20%。 可見幼兒在5歲以前是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是進行早期智力開發的最佳時期,如 果家長在這個時期所實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將是孩子早期智力發展的關鍵。古往今 來,許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時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們日後成才 的一個重要原因。如,德國大詩人、劇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於家庭的早期教育。歌 德2-3歲時,父親就抱了到郊外野遊,觀察自然,培養歌德的觀察能力。3-4歲時, 父親教他唱歌、背歌謠、講童話故事,並有意讓他在眾人面前講演,培養他的口語能 力。這些有意識的教育,使歌德從小樂觀向上,樂於思索,善於學習。歌德8歲時能用 法、德、英、義大利、拉丁、希臘語閱讀各種書籍,14歲寫劇本,25歲用一個有月的 時間寫成了聞名於歐洲的詩歌《少年維特的煩惱》。再如古代以“父子書法家”著稱 的王羲之、王獻之,有過1350多項發明的大發明家愛迪生,一代文學巨星郭沫若,茅 盾等名人的成長過程都 說明了家庭教育對早期智力開發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 年時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響智力正常發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 孩”卡瑪拉,從小被狼叼去,8歲時被人發現,但其生活習慣已與人兩樣,其生活習慣 幾乎與狼一樣,四肢爬行,吃生肉,晝伏夜行,後來經過人為的訓練,兩年後才能站 立,六年後可以象人一樣行走,四年內學會了6個單詞,在他17歲時,智力水平僅達到 3歲孩子的水平。據《中國婦女報》披露,我國南京市一姓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 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將自已的三個子女從小鎖在家中,人讓他們與外界接觸, 長達十幾年,致使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語遲緩,與同齡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 異很大,近於白痴,所以不可忽視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連續性

家庭教育第二個特點是連續性。孩子出生後,從小到大,幾乎2/3時間生活在家庭 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著家長的教育。這種教育是在有意和無意、計劃和無計 劃、自覺和不自覺之中進行的,不管是以什麼方式、在什麼時間進行教育,都是家長 以其自身的言行隨時隨地的教育影響著子女。這種教育對孩子的生活習慣、道德品 行、談吐舉止等 都在不停地給予影響和示範,其潛移默化的作用相當大,伴隨著人的 一生,可以說是活到老學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長稱為終身教師。這種終身性 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個家庭的家風,家風的好壞往往要延續幾代人,甚至於十幾代、幾十代,而且這種家風往往與家庭成員從事的職業有關。如:杏林世家”、“梨園之 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時家風又反映了一個家庭的學風,學風的好壞也往往延 續幾代人、十幾代人、幾十代人。如在中國近代,無錫人嚴功增補清未《國朝館選 錄》,統計自清順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緒三十年甲辰科,狀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 侄累世科第不絕者,如蘇州繆、吳、潘三姓,常熟翁、蔣兩姓、浙江海寧陳、查兩 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連續性往往對人才群體的崛起有著重要影響。這種情況。 古、近代比較突出,在當代隨科學的發展、社會的需求、待業的增多,人們擇業面 寬,一個家庭中所有的成員不可能都從事同一種工作,但都不乏見到這種情況,即有 些家庭成員工作中屢屢出現成績、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員違法犯罪接二連三。這 都與家庭教育連續性有著很大的關係。

(三)家庭教育權威性

家庭教育的權威性是指父母長輩在孩子身上所體現出的權力和威力。家庭的存 在,確定了父母子女間的血緣關係、撫養關係、情感關係,子女在倫理道德和物質生 活的需求方面對父母長輩有很大的依賴性,家庭成員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決定了 父每對子女有較大的制約作用。父母的教育易於被孩子接受和服從,家長合理地使用 這一特點,對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形成是很有益處的,對於幼兒來說,尤其是這 樣。幼兒在與其他小朋友們玩耍遊戲中,當出現爭執情況時,往往引用父母的話來證 實自已的言語行為是對的,如他們喜歡說:“我爸爸是這樣說的。”或“我媽媽是那 樣做的。”等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決定著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兒園學校及 社會的教育。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是孩子最先面臨的一種重要的社會關係。在這種關 系中,幾乎體現了社會人倫道德的各個方面,如果這種關係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 爾後走向社會,在各種人際關係中就會反映出來。因此強調父母權威的重要,還因為 父母在孩子幼年時代始終扮演著雙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護者,又是人生 啟蒙的嚮導。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權威樹立的程度,父母權威的樹立必須 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礎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長制上,明智的家長很懂得權威樹立 的重要性,更懂得權威的樹立不是靠壓制,強求、主觀臆斷,而是採用剛柔相濟的方 法。父母雙方在教育子女的態度上首先協調一致,並相互配合,應寬則寬,應嚴則 嚴,在孩子面前樹立起一個慈祥而威嚴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血緣關係和親緣關係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樂對 孩子有強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對父母的言行舉止往往能心領神會,以情通情。在處理 發生在周圍身邊的人與事的關係和問題時,孩子對家長所持的態度很容易引起共鳴。 在家長高興時,孩子也會參與歡樂,在家長表現出煩躁不安和悶悶不樂時,孩子的情 緒也容易受影響,即使是幼兒也是如此。如果父母親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氣暴 躁,都 會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點。家長在處理一些突發事件時,表現出驚恐不安、措手不及,對子女的影響也不好;如果家長處驚不變、沉穩堅定,也會使子女遇事沉 著冷靜,這樣對孩子心理品質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

(五)家庭教育及時性

家庭教育的過程,是父母長輩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的個別教育行為,比幼兒 園、學校教育要及時。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長與孩子朝夕相處,對 他們的情況可以說是瞭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麼變化,即使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 都能使父母心領神會,故此做為父母通過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能及時掌握此時 此刻他們的心理狀態,發現孩子身上存在的問題,及時教育,及時糾偏,不讓問題過 夜,使不良行為習慣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而幼兒園、學校之中,教師面對著幾十個 孩子,只能針對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進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體教育,因時間及精力 所限,不可能照顧到每個孩子的特點,容易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對 教師的照顧不周而產生不信任感,而家長可以及時引導孩子端正認識。因此家長對孩 子進行正確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進入幼兒園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為接 受集體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又可以彌補集體教育的不足。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紀人才的必要條件 《九十年代中國兒童發展規劃綱要》中指明:“今天的兒童是21世紀的主人,兒 童的自下而上保護和發展是提高人口素質的基礎,是人類發展的先決條件。兒童的健 康成長關係到祖國的前途命運。提高全民族素質,從兒童抓起。”並提出:“在2000 年要使90%兒童(14歲以下)的家長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兒童的知識。”這頂 目標明確了家長們肩負著為國家造就21世紀人才的重任。能否把這一代孩子培養成為 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這關係到國家是否後繼有人的百年大計。福祿貝爾還說 過:“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是掌握在當權者的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的手中。” 這句話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瞭家長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長首先要明 確教育方向與國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則,不能把孩子視為私有財產,要樹立 為國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我國的21世紀是什麼情況,拿鄧小平同志的話來 講,要使我國在21世紀中葉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人均收入達4000美元,年國民生 產總值達6萬億美元。21世紀的人應該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識、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 的心理品質、積極與他人合作的精神、較強的應變能力、吃苦耐勞的全面發展的一代 新人。如果21世紀沒有這樣一批高素質的建設者是很難完成此大任的,具備這樣的素 質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辦得到的,而良好 的家庭教育正是培養高素質人的必備條件。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優化孩子心靈的催化劑

孩子從嬰兒期步入幼兒期,隨著年齡的增長,由家庭這個小環境終將步入大社會,接觸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會中那些真善美假醜惡不時地進入孩子的視野,大 人採取隔離手法是行不通的,因為家庭中的電視錄影也會從不同角度不斷地反映著當 今社會的現實,問題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兒童特別是幼兒缺乏理性的辨別是非 能力,但有著比成人敏銳的感受能力。他們對身邊發生的親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 強,而這種敏感性正是培養理性辨別能力的良好基礎,做為家長應利用這一拓點幫助 孩子在這種感受能力的基礎上,發展對社會生活的辨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過濾社 會資訊,優化孩子幼小的心靈。如果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能針對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 強的特點,抓住具體的日常瑣事,幫助孩子認識辨別社會中發生的是是非非,讓他們 具體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體會到醜惡的卑鄙,可以幫助孩子增強揚善除邪 的正義感,從而抵制醜陋陰暗面對孩子心靈的侵蝕。例如,當今電視錄影幾乎步入城 市居民中的每個家庭,孩子們幾乎天天與它們打交道,可以說是不出自家門,便知天 下事。從中可以接受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各種資訊。這裡有政壇風雲、科技進步、凡人 俗事的各種內容,從中可以學習很多知識,瞭解國內外大事,家內外小事。但也不可 避免地使一些凶殺暴力、荒誕下流的鏡頭映入孩子的眼瞼。家長要針對這些問題進行 及時指導,提高孩子的鑑別能力,同時還要隨時檢點自己的行為舉止,為孩子樹立正 面形象,優化兒童心靈,預防兒童犯錯誤,甚至於違法違紀。家庭做好這方面的工 作,有助於安定小家庭大環境。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有了健康的細胞,才能有健全的 肌體,細胞有病,就會引起肌體發病。古人云:“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 治而後天下平”的“齊家、治國、平天下”觀點就是這個道理。為此家長做好優化兒 童心靈的工作對安定社會,安定國家功在千秋。

總之,做為家長 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覺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盡好家長的責任與義務,為國家培養出合格的建設人才。 第二講 我們如何做家長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我國獨生子女群體的崛起,我們對子女的教養問題

已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興趣和關注,特別是對如何做稱職的家長尤為重視。我們在“家

庭教育的重要性”這一講中指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終身之師,所以家

長要勝任教師這一角色。孩子喜歡什麼樣的父母呢,很多學者都做過調查研究,在此

方面,美國學者R、F尼赫茨為了弄清孩子對自已的父母究竟有什麼要求,調查了十萬

個孩子。其中,有10條最有影響:

1、孩子在場,父母不要吵架;

2、對每個孩子都要給予同樣的愛;

3、父母之間互相謙讓,相互諒解;

4、任何時候,父母都不要對孩子撒謊;

5、父母與孩子之間要保持親密無間的關係;

6、孩子的朋友來做客時,父母要表示歡迎;

7、對孩子提出的問題,父母要儘量予以答覆;

8、在孩子朋友面前,父母不要講孩子的過錯;

9、注意觀察和表揚孩子的優點,不要過分強調孩子的缺點;

10、對孩子的愛要穩定,不要動不動就發脾氣。

以上10條要求,即有孩子對父母以身作則起榜樣作用方面的要求,也有孩子對父

母教育方式方法上的要求。1984年,全國少年兒童工作協調委員會向全國家長髮出倡

儀,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爭當好家長活動,提出了五條標準:

1、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做子女的好榜樣。

2、積極參加家長學校的活動,學習撫育、培養、教育子女的科學知識。

3、愛護子女,耐心誘導,不放任,不嬌慣,不打罵。

4、積極配合學校(託兒所、幼兒園)社會對子女進行教育,在農村的家長要保證 適齡子女入學。

5、培養子女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倡儀發出至今已十餘年的,對家長們

仍有指導意義。根據當今時代的要求,家庭教育工作的深入,孩子們的希望,本文在

此給家長們談談如何敵稱職家長的問題。

一、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直到榜樣作用 家長做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為人師表。 古語道:其身正,有令則行;其身不 正,雖令不從。家長品行不端正,就無法行使教育的權力。家長的師表作用與自身緊

密相連。有人說:父母的素質---知識、學問、品德、修養、才能,就象火山底下 的岩漿,積累得越厚實、越豐滿,孩子成才的爆發力越強烈。在這裡家長素質主要指

的是思想道德品質的好壞,文化科技知識水平的高低,心理品質的健康程度以及教育 子女能力的強弱等等。提高家長的自身素質,應從以下方面做起:

(一)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孩子從小到大,家長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對其性格、品德發發展形成起著潛

移默化的作用。家長首先要求自己有高尚的品德,有理想,有積極的人生觀;對國 家、對人民、對事業有高度的責任感;在社會上奉公守法,遵守社會;公德講究文明

禮貌,作風正派,為人正直,是非分明,胸懷坦蕩,大公無私,樂於助人等等。學齡前幼兒期是人的個性、品德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幼兒的大腦神經活動具有

很大的可塑性。由於幼兒好奇、好模仿、好問、求知慾強,容易受外界的影響,此時家長 的示範作用十分重要。即家長 的外在動作都是幼兒學習的樣子。人們常說:

看,這孩子走路和他父母一個樣,可見家長的行為舉止都是幼兒學習的榜樣。孫敬修老前輩曾對家長們說:“孩子們的眼睛是照像機,腦子是錄音機,你們的一言一行都 刻在他們的心上,要做好榜樣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它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家長舉止言談文雅大方,子女也會如此,家長舉止言談粗俗不堪,必然會對子女

有不良的影響,在某幼兒園中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一小男孩很喜歡摟抱小女孩,並親他們的,教師在糾正其行為時,小男孩不解地望教師說:“我爸爸也是這們親媽媽

的。”從小男孩行為可以看出,父母的行為不分場合,當著孩子的面過分親近,結果被孩子模仿效法。再如家長能自覺地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公共衛生,吃完瓜果將果皮

放進衛生箱中,孩子也會養成這種維護社會公共衛生的習慣。而有些大人不拘小節,隨地吐痰亂拋髒物,孩子也如此行事。

(二)努力提高文化科技知識水平

常言道:師者,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對家長不可能用正規教師所

具備的專業水平要求,因為家長的生活經歷不同,所具備的文化水平不盡相同,甚至 相差甚遠,強求家長 們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都具備幼兒教師的能力,恐怕是很不現

實的。但是在當今時代,文化科技日益發達,知識不斷更新,即使高學歷的人,如不 繼續學習,也會跟不上時代的要求的,知識也存在老化問題。幼兒求知慾相當強,他 們常常向大人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要求得到滿意的答覆,從而使自己的威信無形 中在孩子心目中降低了。家長要善於學習,使自己成為孩子求知的良師,不僅為孩子

做出了好樣子,也保護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自已。家長的文化素質對 孩子首先品質的教育也有委重要的影響。不少刑事案件中反映出法盲常常伴隨著無

知、伴隨著文盲。據一項對5350名青少年刑事犯罪分子調查表明,母親只有國小文化 程度的佔82·9%,母親受過高等教育的只佔4·5%。而中國科技大學某屆少年班中, 70%的學生來自於知識分子家庭中。

(三)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

心理素質主要是指人的性格、情緒、意志、興趣等個性特徵,以及處理人際關係

方面的自我調節能力等等。對於幼兒來說,父母是最親近的人,家長的喜怒哀樂對於 幼兒來說感染力極強。如果家長開懷大笑,幼兒也會高興行手舞足蹈;家長怒氣衝

衝,幼兒也會嚇得心驚膽戰不知所措,甚至於嚎啕大哭,家長的情緒對孩子性格的形 成有著直接作用。

孩子中有的性格倔犟,有的性格溫順,有的性格急躁,有的性格比較敏感等等, 都與父母情緒的有著相關作用。家長要有開朗的個性,要與人為善、富於同情心、和 藹可親,要保持一各常態的穩定情緒,對孩子從小形成一種健康的情感是很有益處 的,在這種精神氣氛中成長起來的孩子一般都以處驚不亂的心理狀態正確地發生在身

邊的意外事件,穩重沉著,應變能力強。

在實施家庭教育中,還應具備耐心細緻的心理品質。國外有一句名言:人人 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二愛型”巨人(愛迪生和愛因斯坦),就看你的耐

心、信心和決心。擁有一千多項的發明家愛迪生曾被老師視為白痴拒之門外,20世紀 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因“智力遲鈍”12歲時被校方勒令退學,他們的父母沒有因

孩子“笨”而喪失教育的信心,而是以極大的耐心去開發孩子的智力,為“二愛”走 向輝煌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現實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一些家長在教育子女時,

缺乏的就是耐心和細緻,他們常因孩子領會不了大人的意圖而斥責和打罵子女,什麼 “蠢豬”、“笨蛋”之聲不絕於耳,孩子的自卑心理與逆反心理就是在這種教育方式 中產生的。

家長還應具備堅強的性格,遇到困難敢於碰硬,善於動腦去解決,不達目的不罷 休,這對形成孩子堅強的個性、勇於戰勝挫折的心理是十分必要的。

除此之外,家長還應該具備各種興趣,這裡所談的興趣是指家長在工作之餘參加 各種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文體美等活動,如琴、棋、書、畫、打球、照像等等,使家庭 生活豐富多彩,充滿生機,既利於心理健康,也利於身體健康,更有助於培養孩子積

極向上的人生觀和交際、人際交往的能力。

二、認真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

家庭教育是一門多學科的綜合教育學,它涉及內容廣泛,包括心理學、教育學、

倫理學、美學、衛生學、營養學等等。高爾基說,教育孩子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要善於教育他們,這就是國家的一樁大事了,這需要有才能和淵博的生活知識。”

對於家長來說,不要求每個人都成為教育專家,但需要家長們能瞭解孩子成長髮育中 的規律,往往會做出一些違背教育規律的事情,產生不良效果,例如學齡前兒童,在

3-7歲之間好奇心強,經常充滿了天真的幻想,往往向家長提出一些奇怪的問題,甚至因此做出一些令成人不可思議的行為,有些行為往往帶有破壞性,成人切不可輕率地

指責是“胡鬧”、“搗蛋”,甚至於打罵幼兒,應該看到其中很可能孕育著創造個性 的萌芽,並給予正確地鼓勵、引導,使之等到合理的發展。例如,有的幼兒喜歡將家

中的電動玩具或收錄機拆壞,究其原因是由於幼兒好奇心所致,瞭解這一特點的家長 會正確引導幼兒的好奇心,激發求知慾,從小培養幼兒探索知識的興趣,為以後熱愛 學習打下基礎。而有的家長因不瞭解幼兒心理,常採取訓斥打罵手法而扼殺了幼兒創 造個性的萌芽。記得一位名人曾說過:在你們的打罵聲中,沒有了愛迪生,沒有了愛

因斯坦,沒有了威特………。再如幼兒期是口語發展的最佳時期,如果家長在這個時 期注意注意培養孩子口語能力將是最明智的做法,而有些家長卻逼著孩子寫漢字、做

算術,不僅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會挫傷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使其進入學齡期正式 學習時對學習產生反感情緒,可謂欲速則不達。其消極影響很難消除。家長要全面了

解孩子的心理,生理特點,掌握個性,從實際出發,因材施教。為此家長們應擠出時 間來學習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如《中華家教》、《父母必讀》、《家庭教育》

《為了孩子》、《幼兒教育》等刊物是家長們的良師益友,烏魯木齊市婦聯、烏 魯木齊市家庭教育研究會所編輯出版的《家教文萃》報薈了全國各地讀物中的精華,

同時也反反映了新疆特別是烏魯木市家教 資訊,反映了家長及孩子們的心聲,是溝通家長與孩子心靈的橋樑,家長通過它可借鑑家庭教育方法和經驗,是學習家教知識的 捷徑。

此外家長們應積極參加家長學校的活動,聽聽講座,與同齡孩子的家長交流切磋 教子經驗,這對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很有益處。

三、更新成才觀念,明確培養目標,使孩子全面發展 將培養成什麼樣的人,是每個家長都關心的問題。《浙江日報》登載:在一項調

查中反擊,92.7%的家長希望孩子具備大學學歷。這種高度期望反映了當今家長對成才 觀念的誤解。由於這種,家長們活得很累,很多家長在孩子出生前就為他設計了一條

輝煌之路,上重點幼兒園、重點國小、重點中學、名牌大學,出國留洋、直至功成名 就。孩子出生後,特別是到了幼兒期,家長就開始忙於奔波於各種學習班,忽兒讓孩

子學鋼琴,學電子琴,忽兒讓孩子學畫畫,忽兒又讓孩子學書法……,一些家長視孩 子為私有財產,子女出人頭地,光宗耀祖,為達此目的,或物質刺激,或棍棒教育,

以至於年幼的孩子盼望著自已能象爺爺奶奶那樣退休就好了,就可以不學習了。心理 學研究表明,適度的期望是孩子健康成長和正常發展,甚至釀成悲劇。南京一姓胡工

人因三歲獨生兒子背不出一名唐詩竟將孩子一腳踢死;孩子為逃避練琴而傷殘自已手 指的事也時有發生,這些教訓應引家長深思。家長應更新成才觀念。

李嵐清副總理1996年5月11日考察湖南汨羅素質教育時講道:國家需要多方面的人 才,“但任何國家人才結構都是寶塔型的,有初級人才、中級人才、高階人才,人才 是分層次的,結構必須合理、初級、中級人才在任何國家、任何時候都是最大量的 ”。他又說:“只有全面發展的人,才是對社會最有用的人,所以我們的教育要堅持

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方針”。他認為:只有思想健康,思路寬廣,有組織實踐能 力的人,而且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有道德的,身體健康的人,才會對

社會有貢獻,才有全面發展的人。社會是七彩的,它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就當前社會需求來說, 同齡人中也只能有6-7%的人升大學,為此每個孩子不可

能也用不著都成為大學生,都成為尖端科學的研究者。每個人的先天素質與後天影響 各不相同,有的人適合向高科技領域發展,有的人適合在普通的工作崗位上發揮自己

的特點,家長應適應國家的需要樹立為國教子的思想,根據孩子的本身條件為他設計一個切實可靠可行的未來。古語道:七十三行,行行出狀元。即使在平凡的服務行業

中上照樣也能培養出身手不凡的能式巧匠,如飲食待業中的名廚;美容美髮中的名 師;服裝待業中高階服裝設計師也並不一定都出自名牌大學,往往都是自學成才。集

政治家、理論家、文學家、詩詞家、書法家等於一身的一代偉人毛澤東也未曾踏進過 大學的門深造,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魯迅先生卻是學醫的。他們都以自身成才的成 長經歷表明;成才不一定非得千軍萬馬專擠通向大學的那根獨木橋。家長們應根據我國國情和社會需求及孩子本身條件對他們寄於適度的期望,培養孩子多種興趣,順其 自然,教育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四、創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所謂氛圍,就是指人所處的環境氣氛和情調,它是在某一種環境中的人們相互影

響、相互制約過程中所造成的某種心理情緒和環境氣氛。家庭氛圍也就是在環境中家 庭成員產生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過程中所形成的心理情緒和環境氣氛,它包括:生活

環境、生活作風、生活方式、生活情趣、傳統習慣、道德規範、為人處世等。良好的 家庭氛圍。可使兒童性格活潑、開朗、大方、好學、誠實、謙遜、合群、求知好奇、

愛勞動、愛清潔、守時守信等;不良的家庭氛圍,可使孩子膽怯、多疑自私、嫉妒、孤獨、懶惰、放任、不懂禮貌、言語粗俗,因為兒童在適應家庭環境的過程中,常以

家長為最親近、最直接的模仿物件,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勢和性格特徵,家庭氛圍的好 壞是兒童心理,行為健康水平的重要相關因素。家長應從以下幾方面為孩子創造一個 良好的家庭氛圍:

(一)良好的生活環境 家庭是人基本固定的生活場所,人的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兒童的

生存離不開家庭,首先家長應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儘管每個家庭因經濟 水平、住房條件各有不同,其佈置標準不可強求,但居室佈置整潔、色彩素雅諧調還

是可以做得到的,使孩子能生活在一個環境舒適、寧靜、溫暖的家庭中。有些家庭不注意環境佈置,不講究清潔衛生,家中傢俱陳設雜亂無章,汙垢處處可見,給人大有

一種無插足之地的感覺,這樣的環境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發展。還有的家長儘管經濟 條件很優越,家中佈置很有現代氣派,家長卻忘了給孩子一個遊戲的天地。有的家長

極講清潔衛生,各處一塵不染,對孩子限制太多,這也不許玩,那也有許坐,使孩子 行動極受限制,這都是不可取的。

(二)良好的作息時間和生活習慣

家庭要形成比較固定的生活作息時間,包括休息、吃飯、娛樂、工作、學習等,

每個家庭成員都要自覺遵守,長此以往會促使時間觀念的形成,為今後走進幼兒園、學校、社會,自覺遵守集體紀律,維護社會秩序,講究社會公德的良好品行形成打

下基礎。有的家庭雖為孩子制定了作息時間表,家長卻把自己作為局外人,有的甚至 通宵達旦地搓麻將、喝灑划著拳,有的看錄影電視成癮忘了正常作息,有的沉醉在舞 廳的樂曲聲中樂而忘返等,這樣都很難制約孩子的。

家庭中每一成員還應注意衛生習慣,如飯前便後的洗手,定時換洗衣物、不隨地吐痰、扔髒物、經常保持清潔衛生、按時打掃房間。

(三)和睦的心理氣氛

家長還應為兒童在家庭中創造一個和睦的心理氣氛。家庭成員和睦相處,平等待

人,互相關心,互相信任,互相體諒,即使發生矛盾也能順利解決。研究表明:在民 主和睦文明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表現出情緒穩定,情感豐富、細膩、性格開

朗、團結友愛、有自信心等特徵。這是因為文明家庭能給孩子以安全感,使其置身於家中感到溫暖幸福愉快;其次是滿足了孩子的歸屬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到被愛被尊

重,也學習到如何愛他人,如何尊敬他人,從而增強了自尊和自信。當孩子遇到困 難、挫折而灰心沮喪時,可以從家庭的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

泰說:“夫妻間的和睦是成功地教育兒童的首要條件。”有的家庭夫妻不和、互相指 責、經常吵架打架,十分有害於兒童的身心健康。有一個少年犯曾這樣說:“我的童

年是在父母吵架、打架聲中瑟瑟發抖的日子裡度過的。”烏魯木齊市少年管教所曾對少年犯作過一項調查,發現40%的孩子是由於父母離異無人管教而走上了犯罪道路。 新疆有關方面教育科研人員參加全國重點科研專案《離異家庭兒童(3-12歲)心理特 點研究》的結果表明,離異家庭的兒童一般有以下特點:(1 )愛哭;(2 ;)放蕩不

羈,到處亂跑;(3 )過分膽小和焦慮;(4)冷漠,無動於衷、(5)情緒低落,快 樂起來;(6)悲觀,覺得低人一等;(7)孤獨,經常發呆;(8)易煩躁發怒;(

9〕懼怕某些動物、情景和人;(10)固執、自誇,並具有不愛交際、孤僻、冷漠、緊 張、防備、喜歡撒謊欺騙甚至敵視他人等與社會不相適應的心理品質和心理障礙。以

上這些調查都說明和睦的家庭對於孩子健康的成長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為此家長要 為兒童的一生負責,對家庭應有高度的責任感,使孩子能在民主和睦的氣氛中成長,

家長要把孩子視為家庭中的主要成員,在人格上要平等相待,不要把成人意見強加於 孩子身上,幼兒喜歡玩耍,家長要抽出時間來與孩子做遊戲,在遊戲中培養孩子的獨

立個性,對孩子正當的行為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有不良的行為要講明道理予以制 止,而不能簡單粗暴。這樣孩子將家長視為大朋友,從而使家長進行家庭教育時更能 奏效。

五、積極配合社會、集體對孩子進行教育

家庭教育、集體(托幼園所、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現代國民教育的三大組成 部分。在這三部分之中,家庭教育是基礎,無論在時間、教育內容、教育方式上都具 有優勢,是其他兩種教育替補不了的。但這都不影響其教育目標的一致性,即要把兒

童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全面發展的21世紀的建設者,所以三方 面的教育要相互配合和協調。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學齡前幼兒大都在託、幼園

所受教育,這種集體式的教育從方式上,內容上,形式上都比家庭教育正規。在這裡教師們將有計劃、有步驟地專門培養兒童行為習慣的養成、品質修養,培養他們的創

造能力、學習興趣等。幼兒教師經過了專業性訓練,他們具有較豐富的教育、保育知 識和教育水平,他們比家長更瞭解兒童的心理、生理髮展規律的特點。因此家長應積

極主動與托幼園所取得聯絡,緊密配合幼兒教師保育員,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是 十分必要的,首先家長要了解託、幼園所教育規程、教育綱要和有關條例,配合托幼

園所及老師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使教育目的,教育步調達到一致。其次要積極鼓勵孩子參與集體活動、教育活動所需物品,培養孩子集體主義精神和社會交往能

力。最後一點要積極參加家園聯絡活動,如家園聯絡開放日,可使家長了解托幼園所 的一日常規,家長學校可使家長通過聽講座、教子經驗交流會、專家諮詢等活動學習 科學育兒的知識和方法,家長切不可藉口工作忙、時間緊而放棄這種良機。

總之,如何做稱職的家長是需要為人父母認真對待的事情,家長們從事的事業是塑 造人類靈魂的事業,是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素質的事業,而我們為這個事業的成功不斷

地在探索、在實踐,當你們的孩子成為黨和國家的有用之才時,能夠說一句:我盡到 了為人之師的職責。 第三講 家庭教育和原則

為了使家長們在家庭教育中不走彎路,給家長們談談家庭教育的原則是很有必要 的。

所謂家庭教育的原則,是指家長在實施家庭教育時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準 則。根據我國幼兒身心發展和個性、品德形成的規律和社會主義社會教育目的要求, 提出以下家庭教育的原則。

一、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的原則

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的基本含義是指在家庭教育中必須根據孩子身心實際發展水 平,遵循由易到難逐步提高的順序進行,要貫徹好這一原則,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全面瞭解孩子身心發展的實際水平做到力量而行。

要使教育獲得成功,就全面瞭解孩子身心發展的實際水平,遵循孩子生理和心理 的發展規律,以此考慮教什麼,怎麼教。幼兒期的孩子,在生理的心理方面發展非常 迅速,獨立生活能力和對周圍事物的認識能力,以及語言的表達能力,都隨著年齡的

增長髮生變化,所以在早期教育時,既要有一定的難度,又要讓孩子經過努力可以達 到。如果家長不考慮孩子的實際水平,過難或過易都不能促進孩子的身心發展,無論

是讓孩子學做一定有家務勞動,還是讓孩子學習某些文化知識,都要從孩子實際身心發展出發,遵循從易到難的順序進行,忽視了這一點就難以獲得應有的效果。所謂

“跳一跳夠得著”就是這個道理。要激勵孩子學習某種知識,當這種知識與孩子已有 的知識水平相差不大時,他不僅願學,有能力學,而且也容易引發孩子學習的興趣。

如果相差很大,甚至超過孩子的實際發展水平,他就不願學,也學不懂,當然就提不 起興趣,甚至產生厭倦或牴觸情緒。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一定要全面瞭解孩子

身心發展水平和所學知識的實際水平。在此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教育內容和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第二、要循序漸進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不要急於求成。

每一門科學文化知識都有它自己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邏輯順序,而且有一定的 連貫性。在向孩子傳授知識的時候,要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絡,增強知識的系統性。既 要注意鞏固孩子已學過的知識,又要啟發孩子學習新的知識,並要啟發、誘導孩子進

行獨立思考,逐步培養孩子系統思考問題的能力,要注意觀察,瞭解孩子掌握知識的 情況,當孩子對所學知識尚未理解時, 不要急於教新的內容,要按照秩序漸進、量力 而行的原則向孩子傳授知識。

有的家長不善於循序漸進地向孩子傳授知識或不瞭解知識的邏輯規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只從主觀願望出發,急於求成,讓孩子長時間學習、識字、看書。據

幼兒園問卷調查,孩子離園回家後,要學習兩個小時,家長要求孩子寫字、算算術,使幼兒教育國小化,致使孩子難以接受,產生厭倦情緒。對此,家長一味埋怨孩子不

理解家長苦心,甚至打罵孩子,這樣做的結果就像拔苗助長一樣,不公不奏效,往往 事與願違。只要從孩子的實際水平出發循序漸進地啟發發育孩子,才能達到教育目

的。即使是學齡前兒童,雖然各方面都有很大發展和變化,但他們仍然是沒有發展成 熟的孩子,在生理與心理上都與國小生有著很大的差別,不能用學生思維方法和標準 對待和要他們。

二、因材施教,全面發展的原則 因材施教,全面發展就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個性差異及身心發展水平,確定教 育內容和要求。運用適當的方法,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使孩子按照德、智、美、勞 全面發展的要求健康成長。

孩子的年齡、個性發育程度不同,其生理和心理特徵就有所不同,身心發展水平 也存在差異這是客觀存在的。家長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做好孩子

的教育工作。有的家長不看孩子的具體情況,不顧孩子的身心發展水平,只憑主觀臆 斷,以主觀主義教育方法對待孩子,這是違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往往達不到教育 效果,甚至事與願違。

當父母的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成才,是無可非議的。希望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 能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超越幼兒本身條件。有的家長希望把孩子培養成為“全

才”,讓孩子學畫畫,學音樂、學舞蹈、學書法等等,恨不得一下子讓孩子什麼都學會。結果把孩子搞得無所適從。以致什麼也學不好,甚至把身體搞垮了,孩子的天賦

和智商是有差異的,如果孩子不具備某些天賦,家長只憑主觀願望,要求學這,學 那,這就是強人所難了。這樣做的結果,必然會造成孩子的學生負擔,引起孩子的反 感,也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每個孩子的個性,氣質、愛好、智商都有所不同,家長應該根據自己孩子的具體情況,採取適當的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按照因材施教全面發展的原則,對孩

子進行文化知識,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養。同時要根據孩子身心的規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對孩子進行啟發,引導和幫助。 家長對孩子進行教育時,要注意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善於發現和發展孩子的特 長,充分發揮其潛在能力,同時也要注意讓孩子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

家長要注意用心觀察,孩子在品德,性格和行為等方面的表現,及時地進行啟發 引導和教育。有的孩子很自信,認為什麼事情都會幹,不妨給他一件較難的事情幹一

下,他做完後,可適當地指出他的不足之處,使他體會到自己還有些事情做得不好, 逐步培養孩子謙虛謹慎的美德。相反,有的孩子缺乏自信心,什麼都不敢做。可以給

他一些簡單的事讓他做,在做的過程中給予指導幫助,完成後做對了要給予充分肯 定,讓他認識到通過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做些事情的,逐漸建立起自信心。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家長不注意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什麼勞動都不讓孩子參 加。甚至有的家長連吃飯、穿衣都不讓孩子學著做,其結果必然養成孩子好逸惡勞的 不良習慣。應該懂得懶惰是萬惡之源,勞動可以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和身心健康,家 長 要注意給孩子創造適當的勞動鍛鍊機會,從小養成孩子熱愛勞動和愛護勞動成果的

優良品質,同時也培養了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這是家長對孩子進行早期家庭教育中不可忽視的。

三、要求一致,教育統一的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中,家庭成員要互相配合,協調一致,使孩 子的品德和行為按照統一的要求發展。孩子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既是一個長

期發展的過程,又是一個連續完整的過程。因此,在早期教育中,應遵循教育統一的原則。只有家庭成員對孩子的教育互相配合協調一致,有統一的認識和要求,就能取

得良好的效果。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家庭以孩子為中心,獨生子女成了“小太陽”,家 庭,都圍著孩子轉,當孩子有了缺點、錯誤時,有的主張批評教育,有的卻要包庇護

短,往往是爺爺奶奶與父母的意見不統一,有的父母之間認識也不一致,家庭成員在 認識和要求上的不一致,必然會以不同的情緒不同的態度,不同的做法暴露在孩子面

前,孩子必然會喜歡袒護自己的一方,會氣惱批評自己的一方。這們不僅影響了家庭 和睦,而且不利於教育孩子,以致使孩子養成任性,是非不清,聽不進正確批評,常 常無理取鬧等不良品德和行為。因此,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家庭成員應做到互相配 合、步調一致,即使意見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暴露,否則會給孩子身心發展造成不良影響,這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應當注意的。因此,家庭教育要取得成功,家庭成員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採取一致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講一次道理或做一兩次練習就可以辦到的,而是要經過多次練習不斷強化和鞏固而成的。家庭成員對孩子教育的態度和要求一

致,就會促使孩子對某些品德和行為進行多次練習,不斷強化和鞏固,從而形成良好 品德和習慣。

四、寓教於實踐活動的原則

家庭是孩子的最早的課堂,參與家庭生活是孩子最早的實踐活動。

因此,對孩子的早期教育,要貫穿於家庭生活之中,寓教於生活之間互相關心、

和睦協調、文明禮貌、潛移默化地養成孩子尊重別人、關心別人,助人為樂的良好品 德。家庭生活實踐對孩子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有人比喻

說:家庭是第一個染缸,學位是第二個染缸,社會是第三個染缸,第一個染缸是人生 的第一道著色,都是在底色的基礎上著色的,所以家庭這一道著色對一個人的思想品 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因此,家長要 特別注意把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家庭生活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

的家庭教育環境,讓孩子在一個和睦、文明的家庭環境中接受教育,健康成長。

幼小無知的孩子,對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學習,孩子有很強的好奇心,總想向大 人學習他想做的事,因此,通過實踐活動教育孩子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徑。

比如,通過教育孩子穿衣、吃飯,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要求孩子愛護花木,不 浪費食物,學著做些輕微的家務勞動等,培養孩子珍惜勞動成果,增強勞動觀念的優

良品質。通過實踐活動教育孩子,就能有效地達到家庭教育的目的。幼小的孩子在家 庭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實踐活動是遊戲、玩耍和娛樂,寓教於樂,寓教於玩也是教育孩

子的一個有效辦法。孩子在遊戲、玩耍和娛樂中認識環境,適應生活,學習知識,增 長才幹,促進孩子智力和體力的發育成長 。家長在條件充許的情況下,儘量給孩子創

造開展遊戲和娛樂活動的環境。讓孩子玩得高興快樂,好奇心得到滿足,想象得到實 現,從而訓練孩子的思維,培養孩子動手技能。比如,讓孩子自己推動玩具汽車在地 上跑,或自己騎小自行車,或把小木板、鐵片、塑料瓶、玻璃瓶等放在水中,讓孩子仔細觀察,哪些浮在水面,哪些深入水底,引導孩子自己做事,啟發孩子進行思維,

通過玩耍遊戲等實踐活動進行教育,對增強孩子體質,培養孩子的智力和能力都是極 為有益的。

五、關心愛護與嚴格要求相結合的原則

父母關心愛護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天性。這種愛是培養孩子良好品德和行為的感情 基礎,沒有這種愛,就談不上教育,就難以達到好的教育效果,但愛而不教,管而不

嚴,自然也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注意把關心愛護和嚴格 要求結合起來,做到愛而不溺,嚴而不厲。

(一)愛而不溺

父母對自己孩子的關心愛護,應以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為前提,離開這個前提就容易與望子成才的願望背道而弛。父母對孩子愛應該是理智的,有分寸的,絕不能溺

愛,否則,就會成為孩子身心畸形發展的禍根。

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家長把對孩子的關心愛護變成了溺愛,尤其在獨生子女家庭 中,表現更為突出 。祖父母和父母把孩子視為“小皇帝”一味的嬌慣,偏愛和護短,

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有求必應。對孩子的不良品德和習慣不批評、不教育,往往 包庇護短。吃飯穿衣一切事務都由家長包辦代替,孩子讓家長幹什麼,家長就幹什 麼,一切以孩子為中心,使孩子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好逸惡勞的懶惰生活,養 成一種自私、任性、專橫、跋扈、為所欲為的不良品德和習慣,這些不良習慣任其發

展下去,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有人說,對孩子的嬌生慣養百依百順,是促進孩子走 上不幸道路的開端。這是值得每位家長深思的。 溺愛的形式各有不同,但這些家長的共同特點是不把孩子看成是國家和社會的未 來,而是看成個人的私有財產,忘記了把孩子培養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用人才

的基本目標。溺愛的結果只能是坑害了孩子,受害的因然是國家和社會,但首當其 衝、自食其果的是孩子的父母。由於父母的溺愛使孩子養成惡習,難以管教給家庭和 社會造成危害的事例數不勝數。

家長對孩子要做到愛而不溺,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家長要有理智、有分寸地關心愛護孩子,既要讓孩子感到父母真摯的愛,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能激發其積極向上的願望,又要讓孩子關心父母和其他家庭

成員,並逐步要求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務性勞動和家務勞動,這不僅有利於培養孩子熱愛勞動,關心集體的好品德 ,而且也有得培養孩子的智力和自理能力。

第二,家長要正確對待孩子的要求。

人都是有需求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往往也是無止境的。對孩子的需求要具體分 析,要以家庭的實際經濟狀況和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為前提,不能百依百順,有求 必應。過分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容易引發孩子過高的慾望,養成越來越貪婪的惡習。一

旦父母無力滿足其需求時,勢必引起孩子的不滿,致使難以管教。當其慾望強烈而又 不到滿足時,就容易走上邪門歪道,這是每位家長需要注意的。

第三,對孩子的合理要求,在家庭的情況下,就儘量給予滿足。如孩子要求給買 一些有利於增長知識,開發智力,豐富精神生活的兒童書畫及必要的生活、娛樂用

品,一般應給予滿足。若家長一時難以辦到時,應向孩子說明理由。在教育孩子時,家長既要積極為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創造條件,也要教育孩子注意節約儉樸,防止養 成揮霍浪費的不良習慣。

(二)嚴而不厲

關心愛護和嚴格要求對於培養孩子的良好品德和習慣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前面講了如何關心愛護的問題,這裡再講一下嚴格要求的問題。 家長對“嚴”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認為“嚴”就是“厲害”,對孩子要給予好 心而不能給予好臉,孩子只有害怕父母,才能教育好。有的認為“嚴”就是不聽話就

要打罵,贊成“不打不成才”的說法。這些認識都是不對的,對當今的孩子採取這種辦法是難以奏效的。 如果對孩子動輒打罵,訓斥,孩子就不願意接近父母。孩子如果對父母敬而遠之或者既不尊敬、又不接近,更不願與父母交談,這就很難取得好的教育效果。至於打

罵,體罰之類的行為凡和我們所說的“嚴格要求”水火不相融了。動輒打罵孩子的家長,不公不能使孩子和改正錯誤,反而使孩子的情感和心靈受到摧殘,變得冷漠,自

卑和缺乏自尊心,甚至因忍受不了父母的打罵而離家出走,由此可見,對孩子實行體罰只不過是家長缺乏理智和束手無策的表現,不可能起到嚴格要求的效果。

我們所說的嚴格要求是根據孩子的發展水平和年齡特點,以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為前提的。如果“嚴”得出了格,就會走向反面,為此家長必須遵循以下幾點:

首先,父母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是符合孩子實際情況又有得孩子身心健康的。要求四歲的孩子跟在父母身後走力所能及的路是可能的,但要求孩子與父母走得一樣 快一樣遠就不合理了。

其次,父母提出的要求必須是適當的,是孩子經過努力可以做到的,若要求過高,孩子即使經過努力也無法達到,就會使孩子喪失信心,也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再次,對孩子的要求必須明確具體,讓孩子明白應該幹什麼,怎麼幹,不能模稜兩可,讓孩子無所適從。 最後一點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一經提出,就要督促孩子認真做到,不能說了不 算數,或者幹也行,不幹也行,而是一定要讓孩子做到,否則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六、身教與言教統一的原則

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不僅要善於用說理的辦法,同時也要以自己的行為給孩子 做出榜樣。也就是既重視言教,又要注意身教,把二者統一起來,使教育取得良好的 效果。

幼小的孩子生活經驗的社會知識都非常缺乏,不會辨明是非,時刻都需要父母的 指點。應該給孩子講清道理,告訴孩子怎樣做不對,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這

些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隻講道理還不夠,也難以達到教育目的,因為孩子講道理, 只能講幾分鐘或更長一點時間總不會很長,而且孩子接受這種說教也只能用耳朵聽,

聽到的是空空洞洞的道理,然而父母的言行舉止卻是從早到晚,時刻都出現在孩子的 面前,孩子用眼睛看到的,是具體的,活生生的形象,兩者相比,後者比前者更有影

響力。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時,不僅要重視對孩子的說理教育,更要重視以身作 則,在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方面都要為孩子作出表率,做到言行一致,以身作則,為 孩子樹立榜樣。 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孩子不 僅聽父母的說理教育,而更注意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若父母的品德行為高

尚,待人接物文明禮貌,關心愛護孩子,孩子就會對父母新生和崇敬,並以父母為榜 樣模仿效法。如果父母給孩子講得頭頭是道,而實際行動卻是另一回事,自然孩子就

不會信服,就難以達到教育的目的。例如,有的父母教育孩子不要說謊,可自己在生 活中卻對別人說謊,那麼孩子對父母的教導就難以信服。 孩子往往喜歡模仿成人。而與孩子接觸時間最長,影響最大,模仿最多的是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是最可信賴的人,父母言行、舉止往往是孩子的行為準

則和楷模,因此父母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對孩子的發育成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為此,做家長的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為孩子做出榜樣,把言教與身教統一起來,搞

好家庭教育,使孩子從小養成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把孩子培養成為德 才兼備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 第四講 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學生在學校讀書時,曾被認為是智力出眾的學生,畢業後卻 沒有什麼作為。這一事實證明,智力高的未必一定能成才,隱藏在事實後面的一條真

理是:人的成才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和社會條件外,還取決於一些非智力因素。

一、什麼是非智力因素

顧名思義,非智力因素是相對智力因素來說的,一般認為智力因素包括六個方 面:注意力,觀察力,想象力,記憶力,思維力,創造力。 非智力因素,指與認識沒有直接關係的情感、意志、興趣、性格、需要、動機、目標、抱負、信念、世界觀等方面。

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長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個智力水平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往往不會有 太多的成就。

相反,一個智力水平一般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得到很好的發展,就可能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做出較大的貢獻。

我國著名的數學肖張廣厚(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他在國小、中學讀書時智力 水平並不出眾,他的成功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有關。他曾說:“搞數學不需太聰明,

中等天分就可以,主要是毅力和鑽勁。”達爾文也曾說過:“我之所以能在科學上成 功,最重要的就是我對科學的熱愛,對長期探索的堅韌,對觀察的搜尋,加上對事業 的勤奮。”

從心理學上講,感情、意志、興趣、性格、需要、目標、抱負、世界觀等,是智力發展的內在因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一個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發展不但 有助於智力因素的充分發展,還可彌補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人缺乏意志,貪 圖安逸,勢必影響其智力的發展。 非智力因素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動力作用

非智力因素是兒童學習的動力,是學習積極的心理機制。非智力因素(情感、意 志、需要、態度、目標、抱負),能促進兒童的智力健康發展,學習積極性高,態度

正確,求知慾旺盛,注意力集中,自制能力強,這就有助於他們學習成績的提高,促 使智慧發展和發揮。反之,非因素髮展不良的兒童,則學習積極性不高,缺乏自覺

性,注意力渙散,情緒不穩定,缺乏毅力。因此,家長抓兒童智力發展,還要注意培 養兒童認真,負責,刻苦學習的態度,不斷激發兒童和求知慾和探索精神。

(二)定向作用

非智力因素對兒童的學習活動起著定向作用,它把兒童的認識和行為統一起來, 集中於學習活動,用於記憶,想象和思維所觀察的事物和所學習的內容方面。有些學

生學習成績不好,不是智力差不如人,而是學習積極性不高,自控力差,學習精力不 集中所造成。

(三)鞏固作用 兒童的學習活動,不僅要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兒童的堅韌性 和克服困難的精神,使他們經常保持勤奮向上的情緒和刻苦學習和積極性,這樣才能

不斷前進。反之,嬌氣、任性、懶散的消極因素起主要作用,情緒忽冷忽熱,缺乏克 服困難的精神,就不能鞏固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四)彌補作用

智力發展不好的孩子,只要非智力 因素得到發展,可以彌補其智力的不足。俗話 說:笨鳥先飛,勤能補拙,就是這個道理。科學家居里,大發明家愛迪生,從小被人

斥之為笨蛋,沒出息的人,然而偏偏是他們為人類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智力低下的卡 爾·威特,在非智力因素的促進下,一躍而為神童,16歲成為柏林大學的教授。

二、興趣是兒童成才的動力

(一)什麼是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對客體的選擇性態度,是在需要的基礎上形成的,需要有生理方面 的和心理方面的,當需要得到滿足時,就產生情緒的快感,這種選擇性態度,稱作為

興趣,興趣隨年齡的增長有所變化。

(二)興趣的作用

要使兒童適應環境,對生活充滿熱情,就要善於培養兒童的興趣。廣泛的興趣, 使人精神生活充實,並能應付多變的環境,興趣使人充滿歡樂。 積極的興趣能豐富人的知識,開發智力,廣泛而穩定的興趣,能開闊眼界,使人 知識豐富。長期穩定的興趣,能促使人勇於探索,深入思維爆發出創造性的智慧。

興趣對幼兒的學習活動更為重要。幼兒的理想、信念尚未形成,因而學習的動 力,多靠已形成的興趣左右。主要是直接興趣(具體形象事物本身引起的),如看電

影后學習英雄的美德,也模仿反面人物的言行,分辨力差。發展積極興趣,對提高學 習效率十分重要,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說:“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 求真理的慾望。”

興趣是一個人走向事業成功的開始,有人總結世界上數百名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成 功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他們對所研究的科學事業內有濃厚的興趣。

無論是誰,持久地從事一項無興趣的活動,不僅難以成功,而且有損身心健康。

(三)興趣的培養

利用直接興趣培養間接興趣,是培養孩子興趣的有效途徑。如孩子喜歡玩“開汽 車”遊戲,我們可利用他們的對奇心理,誘發他們學習有關汽車方面的知識,培養他

們對汽車的興趣,從而引導他們多方的興趣。

培養廣泛的興趣,讓孩子掌握多方面的知識,才能有效地發展智力。 接著孩子興趣的永續性,是掌握知識,開發智力的必要條件,培養孩子具有的學 習興趣,才能不斷積累知識,才能促使智力發展。 興趣分為消極興趣和積極興趣。消極興趣是學習的障礙,能腐蝕孩子的心靈的意 志。積極興趣才是促進孩子勤奮向上,健康成長的有利因素。

三、良好的情感是兒童成才的催化劑

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和體驗叫情感,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反映形式。

(一)情感的作用

情感總是與認識緊密相聯,在認識的基礎上產生情感,對認識起反正面的動力作 用。消極情感阻礙智力發展,積極情感推動人的智力發展,特別是理智感,能使人不

斷地探索新的知識,保持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努力克服困難。 情緒是情感的具體形式的直接體現,美好的心境是兒童智力活動的條件,能使人 產生學習興趣。良好心境能使注意力集中,記憶效果好,想象力豐富。

情感有調節作用,能引起和維持人的行動,有排除障礙的功能。如:敵人的恨,促 使他勇敢殺敵,驚慌時會有意避開危險。

情感直接影響身體健康,有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早期精神分裂症、糖尿病、腦 細胞發育遲緩都與情感消極因素有關,這些現象嚴重阻礙智力發展。

情感有訊號功能,情感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即表達情感的方式---表情(臉部 變化、體態動作、語調、手勢等),表情是人類十分重要的交際工具,有人稱為“情

感語言”,這種“語言”對幼小兒童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二)良好情感的培養

情感建立在需要的基礎上,需要得到滿足,會產生愉快情感,情感消極壓抑會造 成精神疾病。

和諧、歡樂、團結的生活環境的健康情感的重要條件,將愛與合理要求相結合, 不僅使兒童充分得到愛,而且也能制止不合理的要求。 增長知識,提高認識,有培養深厚情感的基礎。情感總是伴隨認識而產生和發生, 只有對某種事物的瞭解和認識比較深刻,產生的情感才會深刻。如:對祖國的愛,是

建立在對祖國的認識上,對父母、老師的愛敢是職此。沒有認識基礎的情感,就會失 去理智,從而會幹出愚蠢的事情來。

孩子知識貧乏,經驗少,辨別是非能力差,容易感情用事。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 培養相應的愛、憎、好、惡的情感,消除消極情感及其反作用。

成人的情感對兒童影響極大,成人要用健康積極的情感去影響兒童,要消除消極 情感對幼兒的腐蝕。

培養和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引導他們去探索,去理智地思考,促進智力發展。如: 高位速演算法的建立者史豐收,他從小對自然科學充滿好奇心,在其祖父,父親的關懷

下,引導他去探索發現,終於成為我國傑出的數學家。

通過賞心悅目的藝術作品,陶冶孩子的情操,為幼兒智力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背 景。

四、意志力有兒童成才的柱石 意志力是為實現某種目的,在行動上自覺克服困難時表現出來的心理過程。

意志和行動分不開,人們總是按事先考慮好的目的、計劃去行動,努力克服行動中 遇到的困難,叫做意志行動。

(一)意志的作用

如果把成功比作大廈,那麼頑強的意志、堅韌不拔的毅力,就是人成才成功的柱 石。

原子說的創造者道爾頓說:“如果我有什麼成績的話,那不是我有才能的結果, 而是勤奮和毅力的結果。”意志對人來講,這比天資聰明更重要得多。

因為,一切創造與發明和事業的成功,絕不是一帆風順的,要經歷千辛萬苦,克 服重重困難,才能實現。俗話說:寶劍鋒利,從磨礪出,梅花清香,自苦寒來。

美國心理學家,曾對千餘名天才兒童 進行跟蹤研究,三十年後發現智力與成就之 間,不完全相關,智商高的不一定就有成就。從800名男性中,成就最大的佔20%,沒

有成就的佔20%,進行比較發現,他們的主要差異在個性意志方面。因為意志的認識 的動力,意志使認識注意力集中,思維敏捷,精力充沛,使人處在良好的學習狀態之 中,並能提高學習效率。

(二)意志具有自我控制的作用 為達到一定目的,必須克服不利於達到目的的情感和行為,俗話說:“不要意氣 用事”,要用理智戰勝情感,就是此理。

另外,意志也是反常行為,要求剋制自己的慾望,愛好。去做自己不喜歡,但又必 須要做的事,即我們常說的,要戰勝自己。

高爾基說:“哪怕對自己的一點小小克制,也會使人變得強有力。”

古語說的好,“幸福的人不是隨意支配金錢的人,而是能隨意支配自己的人。”

孩子的精力與蒸氣一樣,若能控制,就能成為輪船、火車的動力,若任其發展就會造 成危害。

意志使人的行動更為自覺,能在活動中獨立的完成任務。

(三)意志的培養

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才有不斷的進取精神。

人幹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目的,也就是起因,為達到目的,去選擇方法和手段, 積極活動稱為動機,這就是人進行活動的內部動力。 目標的長短,對孩子起作用的大小不一樣。目標長遠則動力作用大,目標短小,產 生動力則小,象人走路一樣,預定走十里,走到七八里時就會感到累,預定走100裡, 走了幾十裡覺得累。

當然孩子小,一下達不到更高的目標,做家長的眼光要放遠些,破除過去“養兒防 老”,光宗耀祖的陳舊傳統觀。長遠,崇高的目標,從近處著手,逐步培養,引導孩 子向長遠目標奮進。 家長要想將學習目標變成孩子的志向,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目標要切合孩子的實際,不要定得過高或過低,一旦目標制定,要嚴加督促,嚴格執行,決不要妥協。

在實際生活中要隨時隨地注意磨練孩子的意志,將活動堅持到底,鼓勵孩子克服困 難,實現目標。

教會孩子善於掌握自我鍛鍊意志方法,併為孩子樹立榜樣。如:向孩子講述居里夫 人在級艱辛的條件下學習和研究的事蹟,張海迪與疾病作鬥爭和頑強學習的事蹟,都 有利於增強幼兒的意志。

讓孩子參與檢查和評價自己的行為和意志。如:某家長與5歲的孩子共同制定意志 訓練十項計劃,每完成一項,都讓孩子自己打上五角星促使孩子意志品質的發展。

(四)重視孩子性格的培養 性格是什麼?

性格是十分複雜的心理現象,是個性的重要方面,它是對客觀現實穩固的態度和 習慣化的行為方式(包括對社會,對勞動,對人,對已,對事物的態度和行為)。

性格是社會關係在人腦中的反映,是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它標誌著一個人待人 接物的原則和方向,佔個性的核心地位,有好壞之分,故從小形成良好的性格是十分 重要的。 性格是比較穩定的,但也有可變的傾向,它不是偶然的、一時的舉支,而是經常一 貫的表現。性格一旦形成不易改變,“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就說的是性格的穩定

性特徵,但也不是絕對的,性格還是可以改變的,不過比起其他方面來就緩慢得多 了。

堅強的性格能促進能力的發展,愛因斯坦說:“優秀的性格和鋼鐵的意志,比智 慧和博學更重要,智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這點往往超出人們通常的 認識。”

因為性格影響滲透個性的其他部分,:改變氣質的消極部分,鞏固發展積極成 分。俗話說“勤能補拙”,說勤奮能彌祉智力的不足。

性格標誌著一個人的思想品質,首先面貌。良好的性格對社會有積極意義,使人 上進,奮發圖強。 那麼性格從什麼時期開始形成的呢?

有的心理學家把性格形成劃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幼兒時期。這個時期孩子還 未形成穩固的態度,因此性格還未定型。第二階段是學齡初期和學齡中期。孩子對周

圍事物穩定態度和行為方式,已逐步形成,但性格未完全定型。第三階段是學齡晚 期。穩定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已形成,性格改變較困難。即培養一個人的良好性格,最 有利的時機莫過於幼兒時期,這個時期,形成良好性格比較容易。一百年前俄教育學 家烏申斯基指出:“人的性格主要在幼年時期形成,人的性格中,在幼年時期形成的

性格是非常鞏固的,併成為人的麼三天性。” 那麼,幼兒應形成哪些良好的性格呢?

1、做事認真、一絲不苟的精神。

2、誠實、勤勞、正直、勇敢、熱情、開朗的性格。

3、善於獨立思考,善於觀察,勤奮好學,具有自信心和獨立性。 幼兒性格是怎樣形成的呢?

是受父母性格的影響,因為孩子從來到人世界以後,首先接觸的就是父母和家庭 環境。一般來說,從出生到學齡前這個階段,孩子和父母接觸的時間比較多,他們對

父母的行為耳濡目染。父母不僅是孩子的長者,也是他們在實際生活中模仿的榜樣, 父母的舉止、談吐、音容、笑貌都會給孩子的性格發展打下深深的烙印。前蘇聯教育

學家馬卡連柯曾告戒做父母的:“你們怎樣穿戴,怎樣同別人談話,怎樣談論別人, 怎樣歡樂或發愁,怎樣對待朋友或敵人,怎樣笑,怎樣讀報……這切的一切對兒童都

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樣,這一切對兒童的性格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 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母親愛打扮,虛榮心較強,女兒也往往喜歡打扮, 虛榮心也較強;父親不拘小節,淡吐粗魯,兒子也往往油嘴滑舌,口出髒言。因此, 要從小培養兒童的優良性格,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要以自己良好的個性,情操去感 染孩子,影響孩子。而對自己不良的性格要善於控制和糾正,千萬不要讓孩子從自己

的壞脾氣,壞習慣中受到感染。如果有的父母動不動就發脾氣,甚至吵架,那麼孩子 的性格就變得急躁,易怒。如果家長在困難面前常常顯得膽小懦怯,那麼孩子就不易 形成堅強的性格。

有的心理工作者經過調查,還發現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態度和教育方法不同,也會 直接影響孩子的性格特徵和心理品質。

例如:父母對孩子過分地照顧和保護,不放手讓孩子自己去獨立活動。孩子的性格 多半消極,依賴,缺乏獨立性和忍耐力,不適應集體生活,遇事膽小,優柔寡斷。

父母對孩子缺乏撫愛,對孩子冷淡,置之不理。孩子的性格會變得冷淡,缺乏熱 情,甚至形成壓抑,怪僻的性格。

父母對孩子過於遷就,過於溺愛,孩子的性格特徵大多表現為驕傲、放肆、任 性、懶惰、有時表現為自私,不關心別人。

父母對孩子過分嚴厲,孩子一般缺乏自尊心,性格容易變態,甚至還會形成當面 一套,背後一套的虛偽性格。

父母對孩子採取家而不嬌,嚴格而又民主的態度,孩子性格特徵大多表現為熱情、直率、活潑、獨立、大膽、自信、即不屈服權威、又尊重別人。 可見,家庭環境是薰陶孩子性格特徵的熔爐,良好的性格特徵,要靠父母薰陶和培 養。 第五講 兒童智力的開發

兒童智力開發問題,是當前世界上十分關注的重要研究課題。當今,科學技術、經濟建設發展較快的國家,都把教育當做開發智力、培養人才的主要途徑。

我國的教育要為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建設服務,培養出來的人,不僅要有實現“四化”的堅定信念,而且還要具有較高的智力和才能。因此,探討如何發展兒童智力的問題,不僅有重大的理論意義,更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在兒童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常常發現在同樣的情況下,兒童對知識掌握的速度、深度、廣度和舉一反三的能力截然不同。如在一次智力測驗中,測驗員出

1、

2、

3、

4、

5、

6、

7、

8、

9、

8、

7、

6、

5、

4、

3、

2、

1、共17個數讓6-10歲的幾個兒童相加結果,一個6歲的兒童在3分鐘內答出81,而有的兒童一個數一個數的相加還出現錯誤。為什麼有這種不同的結果呢?隱藏在事實背後的原因是每個人智力發展水平不同。為此我們得到一個重要的啟示是,在教育過程中,中僅要注意對兒童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注重開發兒童的智力。

一、什麼是智力

智力是人的一種心理品質,它具有無法觀察到的特點,關於智力的概念是國內外長期爭論的問題,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在我國較為流行的看法認為,智力是各種認識能力的總和。觀察力,它包括有智力的條件

TAG標籤:家庭教育 死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