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語文說課稿模板(集錦16篇)

文思社 人氣:2.82W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整理了16篇《國中語文說課稿模板》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尋到更多與《國中語文說課稿模板》相關的範文。

國中語文說課稿模板(集錦16篇)

篇1:國中語文說課稿

各位老師:

你們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國中語言教材第一冊第四單元《皇帝的新裝》一課。

以下從教材分析、教材處理、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程式等幾個方面對本課設計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體裁為童話,學生初次學習這種體裁的文章,它是在瞭解記敘文的基礎上採用擬人的方法、將鳥獸蟲魚、花草樹木、整個大自然等人格化。並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誇張等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教育。所以這一課既是對記敘文鞏固,又進一步學習擬人、誇張等修辭及想象在作品中的實際運用,對培養學生今後閱讀童話的能力和想象能力起重要作用,因此本課在本單元及本冊教材知識體系中處於重要位置。

2、教學目標

學生初次接觸童話,有很必要了解童話有關知識,同時為了給學生今後的研究提供規律性等方法方面的啟示,所以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1)知識掌握目標:掌握字詞、瞭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和童話的有關知識,學習通過人物描寫、運用恰當的修辭、合理的想象揭示作品主題。

為激起學生探索和研究的慾望確定(2)能力培養目標為:訓練想象能力,培養創新精神。

為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結合教材確定(3)品德和心理素質培養目標為:注入無私無畏、敢於說真話的精神養料。

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結合本節實際確定(4)創新素質的培養目標為: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與能力。

3、教學重、難點

為給學生今後寫作提供方法方面的啟示,確定本節教學重點:學習通過人物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及恰當的修辭、合理的想象突出作品主題。

為將本節所學知識運用到不同的問題情境中去。將學習重點再實際運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確定教學難點為:想象力訓練。

二、教材處理

教學重點的完成將依照故事情節的發展,通過分析人物語言、動作及總結受騙人的相同的心理達到揭示作品主題的目的,課後練習穿插進行。教學難點安排在分析課文後,瞭解了課文內容及人物性格特徵後再安排想象力的訓練更有利於難點的突破。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根據童話作品體裁的特點及時間所限,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

1、字詞訓練,大螢幕顯示,師生合作完成。此為記憶性學習。

2、快速閱讀:理清故事情節,初步感知課文。

3、分組研究學習:依照故事情節發展,結合螢幕圖片展示,研究總結不同人物的相同心理,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悟出作者寫作目的,同時感受與人合作學習的愉悅,方法由記憶性學習上升到理解性學習。

4、想象:我本著營造機會就放手的原則,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給學生思維活動空間,激勵創新慾望,培養創新思維,使學生由理解性學習上升到創造性學習。

四、教學程式

(一)課前準備

1、思想準備:確認幫助學生成人,培養創新精神思想,按照研究式創新教學法進行教學。

2、心理準備:以積極飽滿的情緒上課,有實足的信心。

3、物質條件準備:多媒體、課件製作。

(二)匯入:結合學生已熟知的童話故事,採用畫面展示《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海的女兒》等將學生引入童話世界,匯入課題。

(三)瞭解作者及文體:初次接觸童話,這一環節的設定意在使學生了解童話有關知識,為今後學習同類體裁文章打下鋪墊。

(四)整體感知:這一環節設計是從課文整體入手,在快速閱讀中理解大意,對作品中人物作出初步評價。

(五)學生研究、解決教學重點

在整體感知基礎上研究作品中人物的相同點及不同點,理解作品的現實意義,從而提示主題,這也是德育滲透的大好時機。

(六)創設情境、突破教學難點

想象力的訓練會給學生更廣闊的思維空間,為學生創設了培養創新思維的好機會,也是本節教學重點的實際應用。

(七)反思與小結

這一環節一方面系統地總結本節所學知識,另一方面反思自己的學習方法和學習表現,以提高學習質量,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

(八)研究性學習

此環節是想象力訓練的進一步強化,將口頭表達內容形成文字,更具問題的挑戰性,是對學生創新素質的再提高過程。

篇2:國中語文說課稿

一、說教材

《散步》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二課的一篇散文。第二單元的課文,從不同角度抒寫了親人之間真摯動人的情感。在上一課中,我們學習了史鐵生《秋天的懷念》,感受到了他對母親深切的懷念和無盡的讚美。

閱讀這些課文,可以加深我們對親情的感受和理解,豐富自己的情感體驗。莫懷戚先生的《散步》通過一次全家三輩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發了作者的一種“生命的感慨”,抒發了一種交織在母子、父子、祖孫三代之間濃濃的親情。

二、說學情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本課的授課物件是七年級學生,他們大多被濃濃的愛包圍著,認為享受是理所當然的,所以只知索取,不懂感恩和承擔,因此需要通過這篇散文,來一步步引導學生感受親情的溫暖,讓他們懂得尊老愛幼,懂得承擔責任。

七年級的學生對文筆優美華麗的文章較喜歡,而文辭平和沖淡而意蘊深刻的文章缺乏深入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著力引導學生品味樸實文字之美。

三、說教學目標

本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是:繼續重視朗讀,把握文章感情基調。在整體感知全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人物的描寫,分析人物形象。而中學生要達到此教學目標,還需要一定的鍛鍊。因此,我設計瞭如下教學目標:

1掌握重點字詞,如霎時、水波粼粼、分歧等的讀音及其意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瞭解對稱句的妙用,體會文章的語言美。

2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3體會作者與家人間深沉的愛和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樹立責任意識。

教學重難點:揣摩精美詞句,品味語言的美;培養尊老愛幼的思想感情,感悟親情美,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四、說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

著名語文教育家、語言學家呂叔湘說:“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把課教活了”,“如果說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麼在各種教學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就叫做‘活’”。所以,本課我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法,讓課堂儘可能“活”起來。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過敘述、描繪、解釋、推論來傳遞資訊、傳授知識、闡明概念、論證定律和公式,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

2問題引導法

語文教育家劉國正說:“語文教學要能撥動學生的心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教師引導學生,學生也推動教師,教師得心應手,學生如坐春風’的境界”。問題引導法,可以激發學生自我解決問題的興趣,提高學習能力。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在上課時,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使課堂更加活躍,上課教學效果更好。

(二)學法

1朗讀感悟法

本文是一篇語言文字優美的散文,通過朗讀感悟,有利於學生對於文章的理解,同時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自主學習法

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需要教,就是說咱們當教師的人要引導他們,使他們能夠自己學,自己學一輩子,學到老。”這說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自主學習法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合作探討法

自主探究教學法就是導引學生的自主學習以促使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的教學模式。

自主學習不是讓每個學生各學各的,是要激發起全體同學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去學習,並加強合作交流,少走彎路。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團體合作的重要性,在合作中感受學習的快樂。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深情匯入

請幾位學生來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

【設計意圖】

這樣匯入既與學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課堂基調。同時以學生現有生活積累為學習前提,可鍛鍊學生積累生活、感悟生活能力,達到教材與生活,作者與讀者情感上溝通。

(二)檢查預習,查漏補缺

篇3:國中語文說課稿

教師招聘面試國中語文說課稿範文《木蘭詩》

一、說教材

《木蘭詩》是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一首古詩,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的一首長篇敘事民歌,記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迴朝,辭官還家的故事,充滿傳奇色彩。木蘭這一巾幗英雄的形象可以說婦孺皆知,學生應該有所瞭解。本單元的選文都是愛國注意題材,旨在使學生了解戰爭的殘酷,英雄們的壯舉,增強正義感,珍惜幸福生活。所以,本課在設計時,也將圍繞這一單元目標展開。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1.單元目標:反覆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的思想內容,培養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操,揣摩精彩段落和關鍵詞句,學習語言運用的技巧。

2.圍繞階段目標和單元目標,本節課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①感受花木蘭的女兒情,英雄氣,瞭解她的智慧,膽略和才能。

②學習本文敘事詳略得當的寫法,體會其效果。

③初步瞭解民歌的特點。瞭解“互文”等修辭的作用。

教學重點:分析人物形象、學習本詩詳略相宜的寫法。

三、教學方法

①誦讀法。②複述法。③品讀法,在教師的引導下,鑑賞本文豐滿的人物形象。④點撥法,學習詳略得當的結構安排及對本詩主題的理解。

四、教學過程

擬用2課時完成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第一環節:匯入

由豫劇《花木蘭》選段,讓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有關花木蘭的圖片、資料,談一下對木蘭這一人物及其故事的瞭解。然後匯入新課。

第二環節:朗讀詩歌,感受詩歌的美

首先師示範朗讀,要求聽準字音,讀完之後糾正字音。初步感知詩意。(投影顯示易讀錯字)機杼 可汗 燕山 鞍韉 鳴濺濺 撲朔迷離 金柝

接著,讓學生齊讀詩歌。這一環節主要通過朗讀課文體會詩歌節奏明快的語言特點,並初步感悟花木蘭的英雄氣概。

教師點名朗讀或學生自薦,要求其餘學生注意體會朗讀的語氣、語調、語速、節奏。比如用較慢的語速讀出開篇的憂愁,歡快的節奏讀出歸家喜悅。

第三環節:掃清文字障礙,理解詩意

學生小組合作,疏通文意。教師帶領學生掌握幾個重點詞的解釋,培養學生自學簡易文言文的能力。需要砸實的重點語句: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第四環節:複述詩歌,整體把握故事情節

新課標要求“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這首詩情節具有傳奇性,用“講故事”的方式再現,比較符合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

先小組內講講,讓學生有點準備時間,再小組推薦選同學複述本詩的故事情節。其餘同學或補充或評點。這個過程的最低要求是流暢、完整;我們期待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能放飛想象力,加上合理的想象。

第五環節:賞析人物形象

請同學用一句話“我從_____中看出木蘭是一個______的人”來概括木蘭的形象,並且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依據。這一環節採用集體討論的方法,然後舉手發言。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而要求學生從課文中找依據,主要是培養學生深入文字、感悟文字的能力和習慣。

學生可能分析木蘭的形象:勤勞、智慧、勇敢、堅強、不貪圖利祿、愛國愛家等。用學生分析的詞語生成板書。

可以在學生說不出的時候給個示例導一下,不在一開始就示範。學生回答程度好的話,不必提。

示例:我從“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中看出木蘭是一個勇敢、孝順的人,她不怕戰場上的凶險環境,這也是她愛國精神的體現。她也很體貼父親,否則不會承擔父親的責任。

賞析之後請學生試讀。比如示例就應讀得果敢堅決,體現出木蘭的勇敢。

總之這一環節,引導學生討論、賞析、品讀結合,在讀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有效解決教學重點。

第六環節:競背。選擇你喜歡的段落,在3分鐘內看誰背的最快最準。

第七環節:佈置作業-----背誦《木蘭詩》。

【第二課時】

第一環節:複習齊背這首詩,回憶:你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木蘭在你心中的形象?

意在複習人物形象與鍛鍊概括能力。

第二環節:學習本詩中結構安排的詳略、繁簡,運用點撥法,使學生在無疑處生疑,並能理解這樣安排的用意。

看一段趙薇版的《花木蘭》的視訊,一分鐘。其中多是巨集大戰爭場面的渲染。這個視訊承接上節課的形象分析,又可由此生髮出詳略的安排問題。

①《木蘭詩》裡有沒有刀光劍影的戰爭場景?寫的是什麼?

明確: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寫木蘭奔赴戰場,速度極快,像飛一樣的。用了誇張的修辭。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寫的是邊疆的夜景。這裡有很大想象空間。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寫的是戰爭的殘酷,徵人歸來。

②為什麼刻畫一個戰鬥英雄,卻沒有戰場上的詳細描寫,詳寫的是什麼內容呢?學生討論

學生可能提到的有:跟父母的對話、出發前的準備、木蘭歸來的情形。

總之,著墨較多的卻是生活場景和兒女情態,富有生活氣息。

點撥:繁簡詳略跟作品要表現的形象,表現的主題有關。

給學生時間思考討論發言。

師總結:這首詩不是要塑造一個雄赳赳的武夫形象,而是要突出她身上種種優秀品質。她勤勞善良又堅毅勇敢,淳厚質樸又機敏活潑,熱愛親人又報效國家,不慕高官厚祿而熱愛和平生活。木蘭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幗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矯健的勇士又是嬌美的女兒。

學習寫作手法,不僅是為了研究本詩的佈局謀篇,也是對學生進行寫作指導。

第三環節:瞭解本詩作為民歌的語言特色。

我設計的過渡是:這首詩能流傳千古,一方面是因為木蘭這個形象惹人喜愛,另一個原因也不容忽視就是它的語言特色。

詩中以人物問答來刻畫人物心理,生動細緻;以眾多的鋪陳排比來描述行為情態,神氣躍然;以風趣的比喻來收束全詩。問答、排比、重疊等形式的運用,都與民歌大致相同。語言豐富多彩,有口語,有整齊的律句,句型有長有短,讀起來節奏明快,聲韻鏗鏘,富有音樂感。教師適時舉例說明。

然後完成課後題“互文”“排比”“頂針”的用法

第四環節:比較閱讀

提供一段同題材的散文,初步培養學生的比較閱讀能力

木蘭者,古時一民間女子也。少習騎,長少而益精。值可汗點兵,其父名在軍書,與同裡諸少年皆次當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蘭乃易男裝,市鞍馬,代父從軍,溯黃河,度黑山,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數建奇功。嘻!男子可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為,餘觀夫木蘭從軍之事因益信。

①《木蘭詩》中與上文“溯黃河,度黑山,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意思大致相同的幾句是:

②文中表明主旨的句子是

第五環節:佈置作業

1.以木蘭的口吻給父母寫家書。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感受文字後木蘭細膩的女兒情感。

2.默寫《木蘭詩》。

國中語文說課稿範文(二)

一。 大綱對國中閱讀的要求

大綱對國中階段在文學作品方面的閱讀要求主要有:1 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2 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

二。教材分析

《最後一課》是法國作家都德寫的一篇短篇小說。這篇小說選材巧妙,以小見大,選取一所普通國小中最後一堂法語課來反映尖銳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感情。這篇文章在對人物進行心理描寫的同時,成功地把景物描寫、細節描寫、人物行動描寫結合起來塑造人物,而且還運用了烘托、對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細膩地表現出來了。

三。教學目標

根據大綱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立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通過聽讀,瞭解小說的主要情節。這樣,才能更好體味和推敲作品語言的意義和作用。(2)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活動,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寫法。

2 .情感目標: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到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我們通過這課兩個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時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樣非常自然地把培養學生的情感目標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3.發展目標:在學習本文出色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的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引導他們創新寫作。

四。教學重難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在向學生傳播新知識的同時,應考慮到教學物件原有的知識基礎,有針對性確立重難點。對剛上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整體感悟一篇較長的文章有一定的難度,根據這個情況,我確立以下的教學的重點、難點。

1. 小弗朗士在最後一課前後的變化,韓麥爾先生的服飾、語言、神情、動作所表現出來的愛國感情。

2. 《最後一課》的情形與平時上課不一樣的具體表現

難點:文章中重要語句含義的分析和文章中處處照應是本文的難點,在學習的'過程中應加以啟發和點撥。

五。教法、學法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就要制定合適的科學的教法、學法。首先要把握兩個原則1、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2、重視素質教育,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其次採取以下的方法:第一,文獻法。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瞭解課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資料,充分預習,掌握生字詞,熟讀課文理清層次。逐步培養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自學能力。第二,主要採用討論式和對話式,讓學生學會與老師對話與文字對話。第三,為了加大課堂容量,我將使用投影和錄音等多媒體教學手段。

下面是我的具體的教學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將分為三個環節,三個課時來完成。由於本篇是教讀課文,在每個教學環節裡,我都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主導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依據故事情節的發展將文章分為三部分。

第一:匯入新課――激發興趣,完成知識的積累。首先談一下我是怎樣匯入新課的:從現實生活入手,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所以我將播放北京申奧成功的宣傳片,讓學生感受申奧成功後全國上下歡慶的景象,引入什麼是愛國主義精神,然後說出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篇愛國主義題材的文章。

第二:檢查預習情況:出示投影,給生詞注音,七年級的學生還處於識字認字過程,這一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

第三:提問學生,瞭解他們課後查閱資料的情況 :作者的情況,故事發生的背景。

完成了以上的知識積累的過程後,將進入第一個教學環節:聽讀――整體感知課文,理請文章思路。

(1) 聽讀課文,感知主要人物。放錄音,讓學生邊聽邊思考:本文主要寫了哪幾個人物?

(2) 默讀全文,討論文章思路

指導學生集中注意力默讀全文,不動脣、不指讀邊讀邊思考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最後讓學生分組討論,並用簡要的語言表達出來。最後老師要明確全文按情節分為三部分:1-6為第一部分、7-23為第二部分、24-29為第三部分。

在這個環節裡,完成了知識目標的第一點。

第二課時:進行第二個教學環節:品讀課文――體味語言,感悟思想。這個環節把學習方法的傳授落實到具體的課文分析中,使學生掌握閱讀分析的方法。

教學要點:小弗郎士上學路上的見聞和心理活動的描寫;教室中異常情景的描寫,小弗郎士心理反應和思想感情變化的描寫。

如何在這一步裡突破重難點呢,我把握的方法是討論,交流對話,給學生搭知識的臺階,引學生思維上路。

首先先讓學生閱讀第一、第二部分,從以下幾個話題入手:1、小弗郎士在上課如中見到、聽到、想到了什麼?文中為什麼不直接從上課寫起?教師在這個話題中需要明確:直接描寫小弗郎士的同時,也間接表現了先生的嚴厲,對下文寫老師態度的變化,突出主題,有烘托作用。不直接從上課寫起,而是著意渲染一種和平的氣氛,跟下文的悲劇氣氛形成鮮明對比。第二個話題是:《最後一課》的情形與平日上課時大不一樣,你能從文中找出不一樣的具體表現嗎?並說說這種不一樣說明了什麼?教師要向學生明確以下幾點:首先是氣氛不一樣、學生不一樣、老師不一樣,這種種不同為最後醫科渲染了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緊張氣氛,為下文蓄足了氣勢。第三個話題是小弗郎士在最後一課上,思想感情發生了明顯變化,你能叢冢找出這種變化的具體表現嗎?並說說變化的的原因嗎?在與學生討論以上話題的時候,要引導學生用筆勾畫出一些重要的句子。通過老師與學生,學生與文字的對話和交流的同時,也對作品進行了品讀,我們突破了重點,把握了小弗郎士這個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課時,繼續第二個環節的主題――品讀課文。但是教學要點是分析韓麥爾先生的形象。在這步裡,我把握的方法是朗讀法和討論法。

讓同學接力讀11-19段,引導同學對下面的問題進行分析:(1)在最後一課裡韓麥爾先生為什麼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綠色禮服,打著皺邊的領結,戴著那頂繡邊的小黑絲帽?(2)韓麥爾先生講話,連用了兩個“最後”,它們的含義各是什麼?表達了他什麼樣的心情?(3)“小弗郎士每次胎氣頭來,總看見韓麥爾先生坐在椅子裡,一動也不動,瞪著眼看周圍的東西,好象把小教室裡的東西都裝在眼睛裡”,讓同學猜想他此刻在想些什麼?(4)他寫出“法蘭西萬歲”這幾個字時,為什麼要使出全身的力量?以上幾個問題分別從韓麥爾先生的服飾、語言、神情、動作進行分析的,解決了這幾個問日,也就突破了重點的第一點。

然後請譯名同學讀第20自然段,引導同學進行分析:怎樣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象拿著一把開啟監獄大門的鑰匙”?教師在小結時要指出這裡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

在分析完主要人物形象之後,要對這篇文章的中新思想和寫作特點進行歸納,和進行創新寫作,這是我的第三個教學環節――運用,啟用思想,創新寫作。歸納本文通過典型的環境,如在上學路上,小弗郎士見到了普魯士士兵的操練,廣告牌等等,這些描寫實際上是告訴我們故事的背景,運用語言、表情、動作等的描寫,突出典型任務的性格的寫法。這些在寫作上都要會學習和運用。佈置作文,題目設計為《最後一課》之後,要求學生展開合情的想象,緊承文末的一句話進行續寫。

國中語文說課稿範文(三)

一、教材分析

(一)課文所處的地位及聯絡

語文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八年級(上)對淺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編寫。通過三冊的學習,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有必要讓學生更深入地去學習、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文言散文在整個中學教育階段佔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級(下)第七單元開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記”篇幅相對前三冊出現的文章來得長。而《桃花源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它是我國千古散文中的奇葩,傳誦千古而不衰。這一課給學生印象好壞必將影響到以後學生對文言散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課進行時代的處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散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文體上屬於“記”一類的文字,四篇都被選入《古文觀止》作為傳誦千古的美文,學習、背誦這樣的文章對培養、提高學生的文言語感很有幫助。教學中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現代遊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能力來學習這幾篇文言課文。

(二)教學內容

本課是本單元的重點,而作為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字障礙,然後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瞭解文章的主旨,並從現代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因此,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瞭解作者,把握“記”文體特點,疏通文意並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並從現代文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這是第一課時。

(三)教學目的

1.掌握“交通、問訊、絕境、間隔、無論、妻子”等詞的古今異義,掌握“志、尋”等字的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運用。

2.初步瞭解“記”的一般特點。

3.疏通文章

4.流利運用普通話朗讀

(四)教學重難點

1.掌握本文的重點實詞和部分虛詞

2.順暢朗讀並熟讀成誦

3.領會本文按漁人所經歷的順序記敘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且詳略得當的寫法。

二、教學方法

1.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以存疑――質疑 ――解疑的模式解決字面上的翻譯。

2.運用歸納教學法學習實詞、虛詞,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同類知識點。3.邊讀邊譯,反覆朗讀增強語感。

設計意圖: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律並形成習慣。

三、學法指導

1.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養成查閱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佈置學生預習,瞭解作者、掌握新出現的字詞的含義,並能翻譯全文。

2.為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儘量讓學生多讀。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準備

佈置預習、準備課文錄音帶、錄音機,並準備好《天仙配》音樂磁帶,小黑板。

(二)設定情景匯入

現在請同學們欣賞一段音樂《天仙配》------(曲終)你從歌曲中聽見了什麼?看見了什麼?(待學生回答後歸結)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境優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現在有嗎?將來有嗎?(學生作出回答後)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設計意圖:以音樂渲染情境,美好的音樂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審美的感知和想象。

(三)預習檢查

1.全班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卡片指名解釋字詞。

3.讓學生說說對“記”的理解。

4.指名概述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朗讀一是為了檢查學生預習時關於字音的掌握情況;二是引導學生初步有節奏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地熟悉課文。卡片解詞有利於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程度,符合八年級學生應側重於基礎知識的積累原則。概述內容符合課標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四)閱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及朗讀節奏,進一步感知全文。

設計意圖:錄音示範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加專注閱讀課文。

篇4:國中語文說課稿

國中語文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______________,(板書課題和作者)下面我將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程式著四個方面說�b這堂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xxx》出自人教版國中語文第冊第單元課,是作家_______的一篇________________的文章,講述了_______內容,表達了作者的_______思想感情,根據本單元要求的教學目標、本篇教材特點和國中生心理智慧發展水平以及知識經驗和情感方式,我制定了本文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方面

(1)、知識目標:識記重點生字詞,品味語言特色;瞭解文章寫作背景和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

(2)、能力目標:培養領悟文章所蘊含的深刻思想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整體理解文意把握文章主旨並能熟練運用_______表達方式和_______寫作技巧。

(3)、情感目標:領悟_______的感情,培養_______的美好精神

這三個個教學目標的設定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整體感知――區域性思維――遷移拓展。為了使學生比較順利的完成以上教學目標,結合學生實際,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1、小說部分(敘事性散文):(無非體現在內容(分析小說的情節結構),思想感情{深入體會文章所蘊涵的思想感情}、人物形象和表現手法(分析人物的性格,學會賞析心理描寫及映襯手法)、仔細品味個性化的小說語言等幾個領域)

2、一般性散文:(無非體現在內容,思想感情(體會文章的陽剛之美,感受鏗鏘有力、富有節奏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修辭手法(理解排比、反覆修辭在文章中的作用)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文章描寫細膩、詩意濃郁,哲理深刻的風格、品味文章的語言,培養閱讀、鑑賞作品的能力,觀察人性亮點的失落,探究人與自然界其他生物和諧共處的重要性,激發學生朗讀興趣領會作者在對南北不同景物的描繪中寄予的精神追求,從而感悟人生,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3、詩歌部分(古詩,現代詩,外國詩)(無非體現在詩歌的內容(領悟詩歌的意境),語言(瞭解詩歌所運用的象徵手法)、會詩人的.愛國、愛家思鄉的感情,學習詩歌化抽象的情感為具體形象,品味詩歌的節奏美和音樂美,正確處理朗讀的節奏和重音

4、戲劇部分(無非體現在劇情的把握和戲劇衝突和劇本的語言美,手法美,分析劇本中的人物形象,人物的思想感情)

5、議論文部分(無非體現在文章主題內容即論點,論證和論據等,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怎樣一步步地駁斥對方的論點,同時闡明自己的觀點,學習課文的論證方法,感悟作者對自然科學的認識,對中國傳統教育的反思,學習課文的論證方式及其作用,論證方法及其作用,採用問題導讀式,學習本文,要結合時代背景理解課文的內容,著重分析作者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指導學生找出對方的論據,對方論據的不能證明作者的觀點,多誦讀,品味其思想內涵以及作者遣詞造句的能力;

6、說明文部分(無非體現在說明物件的特點,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說明內容、說明文的語言特點)體會文章語言的準確、簡明、生動的特點,詳略得當的寫法、掌握文章按照空間順序有條理說明的方法,並體會方位詞語的準確性,體會小品文生動的語言及引用古詩詞的妙處,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培養探究問題的能力,豐富學生科學文化知識,激起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志趣,學會文章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增強說明文的閱讀能力,培養對科學的熱愛和鑽研科學的精神,探究重要的句子,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培養賞析語言的能力;

7、古文部分(古文的字詞積累、課文內容的把握、有感情地熟讀課文並背誦、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等)品味寫景妙句、瞭解託物言的寫法、積累文言知識、感悟文章,把握文章主旨、通過對精彩語段的品讀,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對美的鑑賞能力、學習對自然景物細微觀察、限制描摹的能力、品味優美的語言,理解本文精髓的思想內容,正確理解文意,反覆誦讀中體會文章的語言美、意境美,理解作者的寫法、感受作者的情懷等。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新《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裡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的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根據本課的目標和內容,從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基礎、發展水平出發,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情景設定法、問題點撥法、指導歸納法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情景設定法――就是在學生學習動作開始時,先把學生帶入一定情景,讓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可以消除學生學習新課的緊張感,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點撥法――就是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點撥法可以使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可以說,點撥法是開啟學生智慧,點燃思維火花,提高教學效率,解決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現象的一把金鑰匙。

3、採用多媒體等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多媒體等電教手段來豐富教學手段,擴大了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生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嗎,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三、說學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相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感情、啟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在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

學法具體如下:

1、勾畫圈點法――紙上得來終覺淺,促進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2、討論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重點,解決疑難。這種教學方法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當眾說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積極參與熱情。

3、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4、懸、念法――帶著問題,鞏固提高。

其中,討論法很重要,討論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重點,解決疑難。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養成當眾說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教學程式:

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1、環節1匯入新課。

我設計的導語是()此導語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2、環節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

首先,請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教師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指導,例如()。

這為學生閱讀文字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

接下來,教師請數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或者是聽範讀),教師請其他學生邊聽邊圈畫出每段的關鍵詞句,理清文章脈絡,教師根據學生板書文章脈絡。(教師板書)

新課標對學生閱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聽讀中理清思路,鍛鍊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3、環節3研讀賞析。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以多媒體出示Q1,Q2,教師請學生先默讀在分組討論。

Q1,Q2的設定一脈相承,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進而解決教學難點。

4、環節4拓展延伸。

好處: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範圍,滿足學生的閱讀期待……等等之類。

好處:鞏固知識點(知識類)

四:說板書設計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謝謝各位。

篇5:國中語文說課稿

一、說教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濟南的冬天》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的課文。它是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在1931年初寫的一篇通過描繪濟南冬天的美麗景色來抒發感情的寫景散文。

編者安排這篇作文,就是想讓本人們領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領會蘊含在字裡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練習精讀的技能,並作適當的摘錄。

2、課文解讀: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個性的寫景散文,是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去閱讀文字、觀察生活的極好範例。本文的語言清新、優美、親切、自然,描寫生動形象而又妙趣橫生。老舍對景物描寫得細緻入微,平中見奇,常處見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種觀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應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另外,還可以把本文與《春》比較閱讀,進一步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對描寫景物,抒發感情的作用。文章開頭寫濟南冬天的天氣,老舍以自己親身的感受,寫出了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特點;接著轉到對冬天山水的描寫,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先寫陽光朗照下的山,次寫薄雪覆蓋下的山,再寫城外遠山,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最後寫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文章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點。其中描寫最形象最生動的是第3段和第5段。老舍感情的抒發也非常別緻,不是採取直抒胸臆,而是通過表達一種感受的方式,如這樣一句話,“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老舍將自己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不露痕跡的依附在對景物的`描寫之中,因此顯得格外自然真摯,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寫濟南的冬景時,處處流露出老舍的讚美之情。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本人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

3、教學目的

1)    知識目標:

a、領會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進行的細緻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讚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層次結構。

2)    能力目標:

a、 養學生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能力。

b、 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

3)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4、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領會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細緻描繪的方法,通過讀品體會老舍對濟南的讚美之情。側重賞析第3段和第5段,讓學生在反覆的讀的過程中,領會要旨。

教學難點則是老舍情景交融的寫法。本人準備用讀寫說的綜合教學方法來突破難點。讓學生在讀出美的句子中,說出獨特的感受,進一步體會老舍在字裡行間體現的情感。最後,用寫來昇華。

二、說教法

1、   尊重學生個性,實行個性化教學。

在研究新課標時,本人體會到“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於是本人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結合學生實際能力,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用發現法、合作探究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朗讀去發現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學生的個性,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

2、讀、寫、說相結合教學,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為了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結合課改精神,本人在教授本課時,注重了構築讀的平臺,創設說的動機,讓學生通過摹寫,做到學以致用,加強了與文字的對話。從課堂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讀說寫都到位,課堂氣氛活躍,效果很好,這就堅定了本人課改的決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適於朗讀,所以在文章的講析中應堅定的引入誦讀法教學,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領悟文章描景繪物的美,最終領會文章所蘊涵的豐富情感。

三、說學法

因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因此本人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採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發現、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進行拓展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因此本人在教學上安排2節課的時間,本人的教學設想是,第一課時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及領會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細緻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讚美之情。第二課時進一步感受老舍的感情。本說課教案只說明第一課時。

五、說教程

(一)、課前準備:主要分為學生準備和教師準備。

讓學生利用網路資源的多種渠道,蒐集有關老舍的生平資料及代表作品,還可閱讀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濟南的秋天》,拓寬學生的閱讀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有意識的指導學生預習課文,解決生字詞所帶來的困難。

在課前,本人精心準備了電教平臺、錄音等輔助手段來豐富教學,擴大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二)、教學過程

這節課本人是按“引入新課——講授新課——歸納總結——反饋練習”進行教學的。

1、引入新課:本人先以簡潔的話語引入新課一提起北國的冬天,總會讓人想起“大雪紛飛”、“寒冬凜冽”這樣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皚皚的北國之冬中,有一個地方的景色與眾不同:它的氣候溫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結冰,反倒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這個地方就是濟南。這節課,本人們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導下,一起到濟南領略濟南冬天的奇景。

2、講授新課:

(1) 初讀課文,採用默讀法,限定時間,要求學生不回讀,全神貫注的讀,並且讓學生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朗讀,使學生感知課文,問題用課件打出如下:

為什麼說濟南是個“寶地”?

設題目的:引導學生通過讀去整體感知文字,初步瞭解文章內容。解題思路: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發現,找出能夠支撐老舍說法的地方,並談出自己的見解。

(2)精讀關鍵段落(3-5段)

教師可適時發問:你最喜歡那一句,為什麼?

設題目的:引導學生主動地品析重點語句,體會老舍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難點的很重要的環節。

解題思路:讓學生先讀再說,甚至用多種形式去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文句的妙處。

(3)使用探究法,教師展示四幅圖片,讓學生再讀課文,並評價教師所展示的圖片,哪些地方與課文內容相對應,哪些不相符。

設題目的: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讓學生更為主動的去探究知識。

這種方式將一改以往的教師把學生的思維給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討論中來,以獲取更多的情感體驗。

(4)以寫促情

要求:請仿照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或段落,結合前幾天本地的一場大雪,寫一寫本人們孝感的冬天。

設題目的:學習老舍情景交融的寫法,抒發自己對家鄉、對大自然的感情。

寫完後讓學生交流,教師予以鼓勵,達到本課高潮。

3、歸納小結

讓學生說這節課學到了什麼?(教師對學生的每一點見解都予以肯定)

4、反饋練習

讓學生討論:標題可否換為“冬天的濟南”?

設題目的:讓學生領悟散文的特點、結構及抒發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課時。

篇6:國中語文說課稿

一、說教材

本文是作者在1926年寫的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一曲譜寫幼年往事的優美樂章。在這一膾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詩的筆觸舒捲自如地為人們描繪了一個妙趣橫生的童心世界。文章狀物、敘事、寫人都栩栩如生,是魯迅散文中的精品。“景是兒童心理的景,情是兒童心理的情。”文章共寫了“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處的童年生活。課文由“我的樂園”領起百草園,寫了百草園的春、夏、秋、冬四季的景物和美女蛇的傳說。寫三味書屋時,作者選取幾個片段,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私塾教育的若干側面和單調枯燥的學習生活,刻畫了一位嚴厲而又可敬、可親、有趣的老師。

本課所在單元的教學重點放在整體把握主要內容,並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深入體味文中的情感,注意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將本文《從百草園道三味書屋》放在第一篇有其目的性與示範性。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文章中語言表現的生動活潑、趣味盎然。瞭解與掌握課文的表達與寫作技巧,同時通過學習文章中無憂無慮,天真爛漫時光的描摹,激發學生的共鳴,使學生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更加關注自己的生活,引導學生健康的成長。

二、說目標

⑴知識目標:掌握重點字詞,瞭解、把握課文內容、品味語言。

⑵能力目標:學會小組自主合作探究,學會分析散文與語段、語言的方法。

⑶情感目標:體會童年生活的情趣,關注自身的生活與成長,同時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三、說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熟讀課文,通過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作者的情感。

(2)掌握文章通過描寫(以景物描寫、動作描寫為主)增強語句表現力、文章感染力。

(3)理解文章寫作順序的特點和利用對比方法突出中心的方法。

2、教學難點

學習如何運用多種手法使文章生動富有情趣,提高學生的鑑賞和寫作能力

四、說教法

1、情景引導法。

2、提問法。

3、設定環節法。

五、說學法

1、收集資料法。讓學生收集關於作品和作者的資料,對於文章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2、情景設定法。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樂園,和作者的感情形成共鳴。

3、閱讀法。引導學生反覆誦讀全文、重點語段,讓學生通過初讀、細讀、精讀、品讀等過程,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思議相結合,讓學生經歷尋疑、釋疑、尋疑、品味、成誦等過程,體現學生從提出問題到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4、合作探究法。注重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究。重點部分讓學生自己思考交流形成初步印象,引導學生養成思考的習慣。

六、說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匯入課文

同學們大家都去過遊樂園,最喜愛的遊樂園是哪裡呢?在遊樂園裡有什麼有意思的東西呢?

今天我給大家再介紹一個遊樂園,不過這個遊樂園和我們往常看到的遊樂園不一樣,我們就來看看這個遊樂園是什麼樣子的。

第二部分:介紹作者,走近魯迅

在課前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收集魯迅的資料,為這節課的學習打好基礎。上課前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成果,說說自己眼中的魯迅。不足之處由教師補充。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圖片和照片,讓學生多方面瞭解作者。

第三部分:聽讀課文,理清思路

1、默讀一遍課文,給生字注音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2、聽錄音,理清文章思路,給課文分段,思考課文可以分成幾段,每一段講了什麼內容。

3、課題,從···到···可知課文按這個順序寫,思考這個“從xx到xx”的介詞結構表示了什麼?它與全文在結構上的關係是什麼?

4、討論分段結果:第一部分(1~8)記敘了百草園的生活;過渡段(9)從百草園變成了三味書屋,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二部分(10~結尾)記敘三味書屋的生活。

第四部分:分析課文第一部分

1、從“樂園”兩字入手,閱讀課文第一部分,思考為什麼作者會把這裡成為樂園,這個樂園裡有些什麼。小組討論得出結果。

2、小組派代表說說自己的觀點,全班討論歸納這部分的內容,寫了三方面對百草園內動物、靜物的描寫,美女蛇的故事和赤練蛇的傳說,“捕鳥”片段。

3、對於動植物的描寫,讓學生說說自己認為寫得好的一些句子,說理由。

4、給學生看教室製作的ppt配樂,讓學生說說教師製作的符不符合課文內容,為什麼。

5、找出兩個句式,說說有什麼效果。增加自己想象的百草園的景物仿寫句子。

6、說說這部分描寫景物的順序從植物到動物,從下到上,由靜到動,有視覺,有聽覺,有味覺,有觸覺,也可以說是有形、有色、有聲、有味。

7、請一位同學閱讀“美女蛇”部分,其他同學思考寫了充滿樂趣得大自然後為什麼要寫美女蛇這部分。並得出結論為百草園蒙上神祕色彩,令小魯迅又害怕又嚮往,符合兒童的心理。

8、請學生默讀一遍“捕鳥”的部分,然後請幾組同座上臺表演。一人朗讀,一人表演,做一下評比,看看哪組最優秀。

9、請表演的最好的那組同學說說,哪些詞讓自己的表演生動,並說說自己怎麼體會作者此時的感受。

10、請學生圈出七個動詞,說說這幾個動詞使用的好處。並仿寫一段,用3-5個動詞。

11、請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用幾個詞來概括你眼中的百草園。概括為色美音美狀美味美。找找這部分的修辭方法。

第五部分:過渡段分析

1、默讀過渡段,思考這一部分寫了什麼內容,作用是什麼

第六部分:分析課文第二部分

1、請幾位學生朗讀這一部分,其他同學思考這一部分的內容,概括一下這一部分說了那幾件事。有疑問而老師拒答、學習內容深澀難懂、只能偷偷去後園玩,在老師讀書投入時才能偷偷在下面畫畫。

2、四人小組討論,通過這部分內容,你能得出一個怎麼樣的老師,又得出一位怎麼樣的小魯迅。

3、全班討論,為什麼魯迅把這兩部分的內容寫在一起,有什麼用意。

第六部分:寫作特點分析

1、讓學生說說自己覺得課文哪些地方寫的特別好,為什麼。

2、把學生說的部分總結歸納,針對這幾部分分析寫作特點。

第七部分:延伸

你認為本文的主題講的是什麼,對於私塾這部分是批判還是甜美回憶。

篇7:國中語文說課稿

國中語文說課稿

一、說教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濟南的冬天》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的課文。它是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在1931年初寫的一篇通過描繪濟南冬天的美麗景色來抒發感情的寫景散文。

編者安排這篇作文,就是想讓我們領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領會蘊含在字裡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練習精讀的技能,並作適當的摘錄。

2、課文解讀: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個性的寫景散文,是引導學生們調動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去閱讀文字、觀察生活的極好範例。本文的語言清新、優美、親切、自然,描寫生動形象而又妙趣橫生。老舍對景物描寫得細緻入微,平中見奇,常處見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種觀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應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另外,還可以把本文與《春》比較閱讀,進一步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對描寫景物,抒發感情的作用。文章開頭寫濟南冬天的天氣,老舍以自己親身的感受,寫出了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特點;接著轉到對冬天山水的描寫,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

先寫陽光朗照下的山,次寫薄雪覆蓋下的山,再寫城外遠山,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最後寫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文章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點。其中描寫最形象最生動的是第3段和第5段。老舍感情的抒發也非常別緻,不是採取直抒胸臆,而是通過表達一種感受的方式,如這樣一句話,“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老舍將自己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不露痕跡的依附在對景物的描寫之中,因此顯得格外自然真摯,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寫濟南的冬景時,處處流露出老舍的讚美之情。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

3、教學目的

1、知識目標:

a、領會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進行的細緻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讚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層次結構。

2、能力目標:

a、學生們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能力。

b、培養學生們分析、綜合的能力。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4、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們領會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細緻描繪的方法,通過讀品體會老舍對濟南的讚美之情。側重賞析第3段和第5段,讓學生們在反覆的讀的過程中,領會要旨。

教學難點則是老舍情景交融的寫法。我準備用讀寫說的綜合教學方法來突破難點。讓學生們在讀出美的句子中,說出獨特的感受,進一步體會老舍在字裡行間體現的情感。最後,用寫來昇華。

二、說教法

1、尊重學生們個性,實行個性化教學。

在研究新課標時,我體會到“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們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們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於是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結合學生們實際能力,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們的主動性,用發現法、合作探究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們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朗讀去發現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學生們的個性,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

2、讀、寫、說相結合教學,提高學生們整體素質。

為了提高學生們語文綜合能力,結合課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課時,注重了構築讀的平臺,創設說的動機,讓學生們通過摹寫,做到學以致用,加強了與文字的對話。從課堂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們讀說寫都到位,課堂氣氛活躍,效果很好,這就堅定了我課改的決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適於朗讀,所以在文章的講析中應堅定的引入誦讀法教學,讓學生們在反覆誦讀中領悟文章描景繪物的美,最終領會文章所蘊涵的豐富情感。

三、說學法

因為學生們是課堂的主體,因此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們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採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們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們自主地發現、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進行拓展鞏固。使學生們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們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2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第一課時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及領會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細緻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讚美之情。第二課時進一步感受老舍的感情。本說課教案只說明第一課時。

五、說教程

(一)、課前準備:主要分為學生們準備和教師準備。

讓學生們利用網路資源的多種渠道,蒐集有關老舍的生平資料及代表作品,還可閱讀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濟南的秋天》,拓寬學生們的閱讀面,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有意識的指導學生們預習課文,解決生字詞所帶來的困難。

在課前,我精心準備了電教平臺、錄音等輔助手段來豐富教學,擴大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們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二)、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是按“引入新課——講授新課——歸納總結——反饋練習”進行教學的。

1、引入新課:我先以簡潔的話語引入新課一提起北國的冬天,總會讓人想起“大雪紛飛”、“寒冬凜冽”這樣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皚皚的北國之冬中,有一個地方的景色與眾不同:它的氣候溫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結冰,反倒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這個地方就是濟南。這節課,我們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導下,一起到濟南領略濟南冬天的奇景。

2、講授新課:

(1) 初讀課文,採用默讀法,限定時間,要求學生們不回讀,全神貫注的讀,並且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朗讀,使學生們感知課文,問題用課件打出如下:

為什麼說濟南是個“寶地”?

設題目的:引導學生們通過讀去整體感知文字,初步瞭解文章內容。解題思路:讓學生們在讀的過程中去發現,找出能夠支撐老舍說法的地方,並談出自己的見解。

(2)精讀關鍵段落(3—5段)

教師可適時發問:你最喜歡那一句,為什麼?

設題目的:引導學生們主動地品析重點語句,體會老舍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難點的很重要的環節。

解題思路:讓學生們先讀再說,甚至用多種形式去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文句的妙處。

(3)使用探究法,教師展示四幅圖片,讓學生們再讀課文,並評價教師所展示的圖片,哪些地方與課文內容相對應,哪些不相符。

設題目的:加深學生們對課文的印象,讓學生們更為主動的去探究知識。

這種方式將一改以往的教師把學生們的思維給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讓學生們主動的參與到討論中來,以獲取更多的情感體驗。

(4)以寫促情

要求:請仿照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或段落,結合前幾天本地的一場大雪,寫一寫我們孝感的冬天。

設題目的:學習老舍情景交融的寫法,抒發自己對家鄉、對大自然的感情。

寫完後讓學生們交流,教師予以鼓勵,達到本課高潮。

3、歸納小結

讓學生們說這節課學到了什麼?(教師對學生們的每一點見解都予以肯定。)

4、反饋練習

讓學生們討論:標題可否換為“冬天的濟南”?

設題目的:讓學生們領悟散文的特點、結構及抒發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課時。

篇8:國中語文說課稿

萬能國中語文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我的考號是***。我說課的題目是***。

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等四個方面對本課的教學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這部分我從教材地位、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三方面來說明。

1、教材地位

***是人教版國中語文*年級*冊第*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的是***,學生通過對本單元的學習,******。本單元要求學生能夠******。***這篇課文是******。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能******。

2、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教學目標預設為如下三項:

(1) 知識能力目標

(2) 過程方法目標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3、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單元總體目標中******的要求,我將******確定為本課的教學重點。由於學生對******,我將本課教學難點確定為:******。

二、說教法

根據自主高效課堂教學的要求,應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學習語文的主人。所以本課計劃採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

新課標重視朗讀,本課***,適合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

2、師生合作探究法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體驗解決問題的喜悅。在本課我努力搭建一個生生交流、師生互動的平臺,使學生在輕鬆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增強學習信心,個性得到發展。

3、點撥引導法

針對學生在課文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知識理解困難和思維障礙時,教師適時點撥引導,以突破難點,解決問題。

三、說學法

在學法指導上,本著“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的指導原則,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指導一下學習方法。

1、圈點勾畫法

“不動筆紙不讀書”,指導學生在預習課文及學習課文時,圈點生字新詞,勾畫理解困難的詞句,勾畫課文關鍵的詞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自主學習法

培養學生學會藉助工具書,結合書下注釋,查閱相關資料等方法來預習課文、自學課文的好習慣。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積極獨立思考能力,展示個人獨特情感體驗。

3、合作探究法

在培養學生髮揮個性同時,更加強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鼓勵學生在小組交流互助中獲取知識、解決問題,使學生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培養他們團結協作的團隊意識。

四、說教學過程

廣義上的教學過程不應只侷限於課堂之上,它應包含課前、課堂和課後三個環節。

課前主要是準備過程,包括學生準備和教師準備。本課我要求學生做一下幾方面準備:

1、藉助工具書及書下注釋基本解決本課的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大意。

3、查閱課文相關資料。

教師準備:1、是藉助教參教輔及網路資源,蒐集與課堂教學中相關的資訊和資料。

2、是製作輔助課堂教學的多媒體課件。

3、是預設課堂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課後主要的反饋與反思。學生通過完成作業來反饋課堂學習效果,教師則通過課後反思來反思本課的得與失。(反思三年成名師,堅持反思教學,雖不敢奢求成為名師,但也必定會不斷促進我們的教學水平。)

下面說一下本課的課堂教學過程。本課的教學過程我設計一下六個環節。(一)創境匯入,(二)檢測預習,(三)初讀感知,(四)精讀探究,(五)拓展延伸,(六)總結作業

(一) 創境匯入

(二) 檢測預習

(三) 初讀感知

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出示問題:******。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邊勾畫與問題相關的內容。此環節將學生置於閱讀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由於問題難度不大,答案明確,因此採取自主回答的方式,由幾名學生回答,如出現不同的意見,再由全班討論解決。

(四) 精讀探究

有一句話說的好: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之後,我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交換之後,我就有了兩個思想。因此在這個環節中,主要通過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達到學生思想的共享,讓他們擁有更多個蘋果,從而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我設計了一下幾組思考題。*** *** ***。學生帶著這些問題,有側重點、有針對性地去精讀課文,教師提示閱讀時注意圈點勾畫加批註,之後學生以小組形式討論研究,組長指定成員彙報探究成果,在全班交流,教師此時不是旁觀者,在小組討論時,適時巡視,適時點撥。當小組彙報出現不同意見時,教師的角色是引導者,點撥者,真正實現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通過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加強了對課文進一步理解與認識,解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

接下來教師進一步啟發:這篇課文中,同學們還有哪些疑問,先在組內討論解決,如果解決不了,可由其他小組共同研究,通過生生合作探究,師生合作探究,達到共同解決問題的目的地。這一環節,重在鼓勵學生質疑,鼓勵學生髮表自己對課文的獨特體驗與感受。這樣可以養成學生參與意識和思考習慣。同時也能體驗到為他人解決問題的成功喜悅。本環節還能最大程度上彌補教師問題設計上的侷限性。但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預設性。

(五) 拓展延伸

篇9:國中語文說課稿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濟南的冬天》的第一課時,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   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濟南的冬天》是七年級語文的課文。它是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在1931年初寫的一篇通過描繪濟南冬天的美麗景色來抒發感情的寫景散文。

編者安排這篇作文,就是想讓我們領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領會蘊含在字裡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練習精讀的技能,並作適當的摘錄。

2、課文解讀: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個性的寫景散文,是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去閱讀文字、觀察生活的極好範例。本文的語言清新、優美、親切、自然,描寫生動形象而又妙趣橫生。作者對景物描寫得細緻入微,平中見奇,常處見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種觀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應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另外,還可以把本文與《春》比較閱讀,進一步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對描寫景物,抒發感情的作用。文章開頭寫濟南冬天的天氣,作者以自己親身的感受,寫出了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特點;接著轉到對冬天山水的描寫,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先寫陽光朗照下的山,次寫薄雪覆蓋下的山,再寫城外遠山,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最後寫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文章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點。其中描寫最形象最生動的是第3段和第5段。作者感情的抒發也非常別緻,不是採取直抒胸臆,而是通過表達一種感受的方式,如這樣一句話,“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作者將自己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讚美之情不露痕跡的依附在對景物的描寫之中,因此顯得格外自然真摯,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寫濟南的冬景時,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讚美之情。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

3、教學目的

1)    知識目標:

a、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進行的細緻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讚美之情。

b、理清本文的層次結構。

2)    能力目標:

a、 養學生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能力。

b、 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

3)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4、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細緻描繪的方法,通過讀品體會作者對濟南的讚美之情。側重賞析第3段和第5段,讓學生在反覆的讀的過程中,領會要旨。

教學難點則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寫法。我準備用讀寫說的綜合教學方法來突破難點。讓學生在讀出美的句子中,說出獨特的感受,進一步體會作者在字裡行間體現的情感。最後,用寫來昇華。

二、說教法

1、   尊重學生個性,實行個性化教學。

在研究新課標時,我體會到“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於是我根據本課目標和內容,結合學生實際能力,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用發現法、合作探究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朗讀去發現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學生的個性,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

2、讀、寫、說相結合教學,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為了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結合課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課時,注重了構築讀的平臺,創設說的動機,讓學生通過摹寫,做到學以致用,加強了與文字的對話。從課堂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讀說寫都到位,課堂氣氛活躍,效果很好,這就堅定了我課改的決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適於朗讀,所以在文章的講析中應堅定的引入誦讀法教學,讓學生在反覆誦讀中領悟文章描景繪物的美,最終領會文章所蘊涵的豐富情感。

三、說學法

因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因此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採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發現、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並在課文賞析後進行拓展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說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2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第一課時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及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徵細緻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讚美之情。第二課時進一步感受作者的感情。本說課教案只說明第一課時。

五、說教程

(一)、課前準備:主要分為學生準備和教師準備。

讓學生利用網路資源的多種渠道,蒐集有關作者的生平資料及代表作品,還可閱讀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濟南的'秋天》,拓寬學生的閱讀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有意識的指導學生預習課文,解決生字詞所帶來的困難。

在課前,我精心準備了電教平臺、錄音等輔助手段來豐富教學,擴大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二)、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是按“引入新課——講授新課——歸納總結——反饋練習”進行教學的。

1、引入新課:我先以簡潔的話語引入新課一提起北國的冬天,總會讓人想起“大雪紛飛”、“寒冬凜冽”這樣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皚皚的北國之冬中,有一個地方的景色與眾不同:它的氣候溫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結冰,反倒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這個地方就是濟南。這節課,我們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導下,一起到濟南領略濟南冬天的奇景。

2、講授新課:

(1)       初讀課文,採用默讀法,限定時間,要求學生不回讀,全神貫注的讀,並且讓學生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朗讀,使學生感知課文,問題用課件打出如下:

為什麼說濟南是個“寶地”?

設題目的:引導學生通過讀去整體感知文字,初步瞭解文章內容。解題思路: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發現,找出能夠支撐作者說法的地方,並談出自己的見解。

(2)精讀關鍵段落(3-5段)

老師可適時發問:你最喜歡那一句,為什麼?

設題目的:引導學生主動地品析重點語句,體會作者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難點的很重要的環節。

解題思路:讓學生先讀再說,甚至用多種形式去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文句的妙處。

(3)使用探究法,老師展示四幅圖片,讓學生再讀課文,並評價老師所展示的圖片,哪些地方與課文內容相對應,哪些不相符。

設題目的: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讓學生更為主動的去探究知識。

這種方式將一改以往的老師把學生的思維給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討論中來,以獲取更多的情感體驗。

(4)以寫促情

要求:請仿照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或段落,結合前幾天本地的一場大雪,寫一寫我們孝感的冬天。

設題目的:學習作者情景交融的寫法,抒發自己對家鄉、對大自然的感情。

寫完後讓學生交流,老師予以鼓勵,達到本課高潮。

3、歸納小結

讓學生說這節課學到了什麼?(老師對學生的每一點見解都予以肯定)

4、反饋練習

讓學生討論:標題可否換為“冬天的濟南”?

設題目的:讓學生領悟散文的特點、結構及抒發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課時。

六、說板書設計:

濟南的冬天

老舍

總特點:無風、響晴、溫晴

山:陽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小雪覆蓋下的山——秀氣        景中有情       熱愛、讚美

城外遠山——小水墨畫

水:溫暖、清亮、透明

篇10:國中語文說課稿

一、說教材來源

《行道樹》是人教版課改實驗教材七年級語文第二單元第七課《短文兩篇》中的一篇。

二、說教材分析

本文采用擬人手法借行道樹的自白,描繪了以製造清新,獻出濃陰和迎接光明而自豪的行道樹形象。表達無私奉獻的人生理念。本文還通過行道樹與同類的優越處境對比,類的無知行為對比, 表現了“神聖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的人生哲理。 本文篇幅短小,語言清新,凝鍊。精闢的議論更是點睛之筆。教學時應抓住議論性的文眼,,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通過組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聯絡學生自己的人生體驗,領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通過朗讀和閱讀方法的指導,積累語言,培養語感。

三、說學情分析

七年級是七至九年級這一學段的起始階段。學生經過六年的學習已有一定的認知水平和人生體驗,對一切都有一種新鮮感和期盼,但又住住僅停留在表層,難以深入。表現在語文學科,就是隻滿足於對字詞句的理解,而對文章的社會價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認識不足。因此要藉助學生的閱讀期待,引導組織他們自主、合作、探究的從事學習,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體驗、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四、說學習目標和重難點

新課標提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再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學情,我認為本文應達成的學習目標為:

1、知識和技能目標:有感情朗讀全文,體味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

2、過程和方法目標: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培養合作研究的習慣,並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表達自己的看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文章的情感,知道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學習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其中朗讀、體味、領悟是學習的重點,理解無私奉獻者形象是學習的難點。

五、說教法設計和學法指導

1、教法設計

①情景創設法 魯迅先生說過:“沒有興趣的學習,無異於一種苦役,沒有興趣的地方,就沒有智慧和靈感。”我認為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輔助作用,把握與學生知識水平和情感的貼近點,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產生情感共鳴。

②朗讀感悟法 朗讀是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情感的重要方法。要通過學生默讀、朗讀、賞讀、品讀、賽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啟迪。

③對話互動法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要讓學生成為對話的中心,在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中建構文字意義,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2、學法指導

①圈點批註法 通過畫一畫、勾一勾、圈一圈、注一注,養成讀書就動腦動筆的習慣。

②探究閱讀法 在教師的引導下,對閱讀材料的深層含義提出疑問,小組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全班合作探究。

六、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1、設定情景:炎炎夏日,當你走在光禿禿的道路上你的感覺是什麼?烈日當頭, 當你走在城市的水泥路面上時,你最盼望的是什麼呢?

2、多媒體顯示行道樹,學生用優美的詞語形容,揭示課題。

[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初步感知行道樹的作用,形成與文章感情相一致的價值傾向;同時藉助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朗讀全文,整體感知

1、課前預習對照導語,默讀課文,藉助註釋和詞典正音釋義。運用文中優美詞語,寫一段表意完整的話,課堂交流。

2、朗讀課文,從文章的寫法內容情感等方面談整體感受。

[引導學生逐步獲取有效的學習方法,如藉助工具書解決疑難問題;片段練習,積累詞語;初步感知,明確學習方向。並讓學生逐步養成習慣,為終生學習奠定紮實基礎。]

(三)賞讀課文,感悟情感

1、小聲朗讀課文,畫出喜歡的句子和語段並在旁寫上感受。

2、學生朗讀喜歡的句子和語段(朗讀時要說出欣賞的理由)其間可用學生賽讀,師生賽讀的方法,指導學生朗讀時要注意:發音、停頓、語速、語調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

(四)、品讀課文,合作探究

1、學生再讀課文,然後自由提問(爭取讓每個學生都有問題,中間可啟發學生找出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語句並理解它,還可以啟發學生對文章表達方法的思索)

2、找學生代表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①“墮落 ”一詞應如何理解?②為什麼說“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③、“憂愁”和“快樂”是否矛盾?為什麼?④、“神聖”、“痛苦”和“深沉”的含義是什麼?⑤文章運用了幾處對比?有何作用?然後學生分組討論。

3、將不能解決的問題,用紙條的形式交給老師,再在全班集體討論。

篇11:國中語文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說的課題是七年級語文(下)第六單元第二課《斑羚飛渡》。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和說程式四個方面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選編了五篇描寫人類的生存夥伴——動物的文章。《斑羚飛渡》是本單元的第二篇文章,講的是一群斑羚為了種族的生存而自我犧牲的悲壯之舉。本文故事內容中陌生新奇的動物世界、驚險動人的特寫鏡頭,能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豐富學生的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同時能讓學生在斑羚們在特殊的求生自救行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種族精神和整體合作精神受到精神的洗禮。它既是對前文人對動物的瞭解和認識的延深,又是試圖從動物世界裡折射出人類的生活軌跡,對人性的探啟。

2、本文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①知識目標:瞭解斑羚飛渡的主要情節,

②情感目標:

a、領會斑羚在危急關頭的攜手合作、甘於犧牲自我的精神。

b、培養團結協作的精神。

③能力目標:

a、通過品味文中生動形象的語言,理會文中借景渲染的手法,提高鑑賞能力。

b、通過設計“保護野生動物”跨學科專題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在探究實踐學習語文,運用語文,激發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社會責任感。

3、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a、教學重點: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品味文章生動的語言,領會斑羚在危急關頭的攜手合作、甘於犧牲自我的精神

b、教學難點:讓學生在探究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所設計的“保護野生動物”跨學科專題活動,對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激發。

二、說教法

著名的心理學家鍾為永說:“學生的興趣是在學習過程中,在求知需要的基礎上,在新問題不斷出現和不斷需要滿足的情況下形成和發展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主動性的調動是教學的重點。為此本文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法:

討論教學法:讓學生分組討論問題,通過“說一說”、“議一議”的形式,促進師生之間,生與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使課堂形成一種寬鬆和諧的互動氛圍,使教學重點在互動中拓展開來,以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加強學生的合作意識,當然,教師在整個過程中是起導航的作用,在疑難處要給予點撥、引導,幫助他們尋找突破口,激發解決問題的興趣。

質疑教學法:人的思維活動是由提出問題開始的,閱讀中的審美欣賞活動,也是在質疑到釋疑的過程中完成的,在課堂教學中設疑是調動學生興趣的主要手段,也是啟發性教學的核心。有疑才能引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激發他們探索問題的熱情,使思維不段深入。如在研讀中我設定“文中幾次描寫美麗的‘彩虹’是為了真實地再現大自然的景色嗎?有何作用?”等問題,讓學生帶問題去找答案激發積極思考。

朗誦法:朗誦是閱讀作品的一條途徑,又是便於記憶的一種方法。它可幫助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可以陶冶性情。本課主要是從自由朗讀和個別朗讀入手,通過自由朗讀讓學生整體感受課文,增強語感,以促進思考。利用個別朗讀精彩片段和第9自然段,讓學生體會生動的語言,同時情感受到震撼,領會文章的主題。

變述法:即在吃透原材料的基礎上,加以想象和創造,靈活地變換角度和表達方式進行復述,由稱為創造性複述。目的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說的能力。這個主要體現在對重點情景的複述。

遷移法:就是從課文揭示的人與動物之間的矛盾跳脫出來,進行跨學科的“保護野生動物”語文活動,目的是拓展思維空間,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

總之,聽說談寫貫穿始末,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他們的興趣,拓展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成功意識。

三、說學法

前蘇聯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一個人到學校上學,不只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而主要應該是獲得多方面的學習能力,學會思考。”即“凡為教,目的在達到不教。”為達到這個目標,教學必須以學法指導為核心,重視能力的培養。本課主要從以下方面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

1、預習法:在預習環節中我佈置

①、朗讀課文2—3遍。

②、自學文中的生字詞,寫出重點詞語解釋並造句。做在預習本上。

③、找出你認為優美生動的語句並加以欣賞。

④、準備複述課文中斑羚飛渡的主要情節。

⑤、蒐集有關斑羚這一動物的有關資料。五道習題教會學生藉助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熟悉課文,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讀法:學會運用標準的普通話,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讀文章,變朗讀為一種美的享受。

3、質疑法:“盡信書,不如無書。”一篇文章,即使是名作家,也不一定字字珠璣,天衣無縫,文中微暇也時有所見。在教學中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作示範,拋磚引玉,引導學生“無中生有”地發現問題,養成“不唯書”的精神。

4、積累法:古人云:“積學以儲寶。”積累是一個採集零瓊碎玉,使之日積月累,變成自己聚寶盆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提高學生對積累的認識,指導學生積累的方法,養成積累的習慣。如本課,我教學過程中插入一個問題“‘像顆流星似的筆直墜落下去,好一會兒,懸崖下才傳來撲通的落水聲’中的‘流星”改為‘星星’、‘明星’效果如何?”讓學生從中意會用詞準確達到的效果,從而積累揣摩語言運用的一個方法:換詞效果比較法。

5、遷移法:使學生的視線由課內轉的課外,培養聯想能力,如由“從‘鐮刀頭羊’最後的悲壯獻身中你有何感悟?”從現實中尋找例子,學會課文與社會的聯絡。

6、以讀促寫法:“書讀多了,讀熟也就能慢慢體會出它們的好處,也就能慢慢摸到文章的調子。”本文語言很豐富,可寫的東西也很多。學完本課,我要求學生通過查書、上網蒐集材料,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寫有關“保護野生動物”的文章,以讀促寫,讀寫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完成對知識的整合。

總之,一切都是達到不教,促進自學能力目標,讓學生由學會到會學,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篇12:國中語文說課稿

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五組的第一篇課文《長城》,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及重難點、教學方法分析、教學過程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本組教材以“我國的世界遺產”為專題,引領學生了解中國的“世界遺產”,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長城》這篇課文作為引領學生開始中國的“世界遺產”之旅的第一扇視窗,不但表現了長城的高大堅固與雄偉壯觀,還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抒發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長城》一課共有4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介紹長城,突出長城的“長”,這是遠看長城;第2自然段,具體地介紹長城,突出長城的“高大堅固”,這是近看長城;第3自然段,由長城展開聯想,歌頌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第4自然段,總結全文,指出長城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讚美長城是“偉大的奇蹟”。根據文意,教材配有兩幅圖片,一幅是氣勢磅礴的長城鳥瞰圖,一幅是長城城牆的近景,使學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長城的氣勢。

二、學情分析

本課教學是第二課時。教學前,學生已經利用計算機蒐集了大量關於長城的故事、歷史、圖片等資料,對長城有了初步的瞭解。在第一課時教學中,學生已經掌握理解了本課生字生詞,對整篇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依據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結合本組教材的教學要求、本課課文內容和課型特點,擬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如下:

1.通過看圖和理解課文,認識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是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學習由遠及近,由整體到部分的觀察方法,學習在觀察中展開聯想。

3.學習本課的生字、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閱讀中理解長城的高大堅固,感受長城的雄偉氣勢,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四、教學方法分析

在教法上採用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筆品讀課文,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在教學過程中緊緊抓住“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引導學生品讀、討論、領悟,讓學生眼前出現畫面,心中讀出感情,嘴裡讀出感受,用語言去表達體現自己對文字的感悟,並引導學生對文字進行勾畫、批註,在體會感情的同時,注意學習方法的指導、語言文字的訓練、表達方法的滲透,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從而形成自己讀懂課文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從複習匯入、品讀感悟、拓展延伸這三個環節詳細介紹本課教學設計。

一、複習匯入。

首先複習上節課學過的詞語,要求學生開火車讀。這個環節的設計,不僅是對第一課時所學內容的複習,同時也為這節課品讀課文做好了鋪墊。其次,引導學生回顧課文,思考,通過上節課初讀課文,你對長城有了怎樣的印象,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你眼中的長城。這個問題的丟擲會使學生在頭腦中浮現高大堅固、氣魄雄偉的長城,使學生很會進入的課文情境。此時,我便因勢利導。的確,長城就像是一條巨龍,蜿蜒盤旋在崇山峻嶺之間,看到如此壯觀的景象都會令人胸襟開闊、思緒萬千。難怪,成千上萬的參觀者登上長城,目睹這氣魄雄偉的景象,都會情不自禁地發出這樣的讚歎——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這句話,既是本文的最後一段,也是整篇課文的中心句。因此,我也把教學重點放在如何理解這個中心句上。以下教學環節也幾乎是圍繞“為什麼說長城是世界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蹟?”怎樣理解這句話展開的。

二、品讀感悟。

首先,引導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劃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思考體會“為什麼說長城是世界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蹟?”這是本節課學生的第一次讀,而且是帶著問題去讀。這樣讀會使學生讀有所思,讀有所想,邊讀邊劃作批註,更是要求學生要讀有所感,讀有所悟。接著學生依據學生回答的內容帶領學生逐段分析,逐段品讀感悟“為什麼說長城是世界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蹟?”。

1、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藉助文中長城遠景圖感受長城之長,理解長城是世界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蹟。

這一自然段共有兩句話,前一句描寫了長城長,後一句具體寫出了長城的具體長度。先讓學生讀一讀、找一找作者是怎樣描寫長城長的,引導學生體會長城猶如一條巨龍。接著追問,長城的確猶如一條巨龍,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遇到陡峭的山嶺就直衝雲天,遇到低矮的峽谷就俯衝直下,它時而盤旋時而筆挺,作者用了一個詞描寫它的這一姿態,是什麼?繼而帶領學生理解蜿蜒盤旋,並指導學生讀出蜿蜒盤旋的姿態,氣魄雄偉的氣勢。板書,遠看蜿蜒盤旋。在學習第二句話,瞭解長城具體長度時。我先列舉一個具體事例幫助學生理解“一萬三千多裡”,二十年前,有個年輕人徒步走完了這一萬三千多裡,用了整整508天,以此引導學生領會長城的長。再為學生展示一張長城行徑路線圖,使他們更直觀的感受到長城蜿蜒盤旋,橫向貫穿全國的氣勢。這樣學生也會由衷的發出讚歎——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

2、引導學生學習第三自然段,通過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理解長城是一個偉大的奇蹟。

第三自然段是本課的重點段落。這一部分我將通過默讀、有感情朗讀、想象讀等方式讓學生充分讀,感情充沛地讀,淋漓盡致地讀,在讀中體會古代勞動人民修築萬里長城時的艱辛。首先要求學生默讀這一自然段,引導學生思考從哪個字或哪個詞可以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新課標指出,各個階段都要重視默讀。默讀是用眼看,用心想,讓學生在課堂中安安靜靜的去思考、揣摩、品味。這樣,學生在思考中才會變得自信而睿智,浮躁的心境由此才能變得安靜,思維也將由膚淺逐步走向深入。在這一段中,幾乎每字、每詞,字裡行間都寫出了勞動人民的艱辛。從沉重的山石、陡峭的山峰中可以感受到勞動人民的步履艱難。從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的時代背景中可以體會到勞動人民修築時的艱辛。從數不清、前不見頭、後不見尾可以想象到修築長城的時間之長,克服的困難之多。對這些詞語的理解,只有通過默讀這種方式才能理解得更加深刻。二有感情朗讀。引導學生把剛才所體會到的情感都帶回到這段話中,看看誰能讀出勞動人民的艱辛。三想象讀。引導學生想象當時勞動人民修築長城時的場景,思考透過這段文字,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引領學生在一段段遐想後再去讀,這樣更能激發學生朗讀的慾望。通過一遍遍讀,讓學生彷彿身臨其境,切身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艱辛,為他們付出的血汗和智慧感到自豪,最終從心底裡發出讚歎——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板書

3、小組合作學習第二自然段,通過感受長城的高大堅固,設計巧妙,體會長城是世界歷史上一個偉大的奇蹟。

前面學生已經深刻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歷經千辛萬苦,歷經種種磨難才修築起這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萬里長城,我就順勢追問,古代勞動人民為什麼要修築長城呢?他們要來做什麼?用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小組裡合作學習,共同探究長城有怎樣的結構,能夠起到防禦外敵侵略的作用。在小組合作學習後,找一名同學到前面來,在黑板上邊畫邊講解長城的結構。此時板書,近看設計巧妙。接著在問,除了近看長城設計巧妙外,長城還有怎樣的特點?繼續板書高大堅固。最後總結,近看長城的高大堅固,設計之巧妙,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獨一無二的,因此當世人當上長城後都會情不自禁的發出這樣的讚歎——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蹟。

至此,學生就分別通過遠看長城蜿蜒盤旋,近看長城高大堅固,設計巧妙以及作者的聯想這三個方面深刻的體會到長城的偉大,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中華民族的偉大。同時總結板書,梳理本文的寫作順序,指導學生學習作者由遠及近的寫作方法。這樣,本課的主要內容也就講授完畢。

三、拓展延伸。

課堂雖然畫上了句號,但是情感還在延續。我設計了三道選做題:

1、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是華夏兒女的驕傲。許多外國人都慕名前來參觀長城,如果你是一位小導遊,你會怎樣介紹長城?請創作一篇解說詞。

2、出一期以“長城”或“世界遺產”為主題的手抄報舉辦小型展覽。

3、把蒐集到的“長城”資料貼在“文化窗”,大家一起分享。

篇13:國中語文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沁園春 雪》(板書:課題、作者),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沁園春 雪》是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該單元以“對大自然的讚頌”為主題展開詩人從自然中獲得靈感,受到啟示,用美妙的詩行,彈奏出自然的樂章,書寫心中的情志。

《沁園春 雪》是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寫於1936年的一首詞在該詞中,毛澤東詠雪言志,抒發了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偉大的抱負,充分表現了當代無產階級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壯志“恢弘的氣勢、壯美的意境”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本課作為本單元的開篇,在本單元的教學活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說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我所面對的學生正處於國中學段,具有較強的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抽象邏輯思維逐漸養成,他們已經具備了相應的知識儲備,也具有學習新知的動力和興趣。學生能夠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誦讀文章併合作探究,習得文章的重點並解決情感的理解問題。

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本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和能力目標:欣賞並背誦這首詞;感受詞中的形象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過程和方法目標:品味、體悟詩歌凝練、生動、含蓄的語言,從中受到感染。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悟作者對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樹立遠大的理想抱負。

四、說教學重難點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在學習新知識前,要具體分析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困難、心理特徵及發展趨向,從而有針對性地確立學習的重難點及教學方法由於本文產生的年代距離學生較遠,歷史背景又比較複雜,學生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教師必須利用多媒體渲染氣氛、創設情境,並適當地補充一些教學資源,以此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和把握這首詞的思想內容及所表達的豪情壯志。

根據這些實際情況及及本文特點和新課標的要求,我講本課的重、難點定為:

教學重點:

1、反覆誦讀,理解詩意。

2、品味精煉優美的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在反覆誦讀中體會和感受毛澤東的偉大情懷和胸襟。

二、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因此,我採用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活動式等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儘可能多的製造語文學習的自由空間,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大力提倡自由研討。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無論採用什麼教學方法,最終還得落實到學生身上新課標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學生課堂上的學法重點就在體驗學習與探究學習上學法具體如下:

1、朗讀法:“三分詩七分讀”,從教學過程來看,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引導學生真正學會讀書,讀出詞味。

2、勾畫圈點法:讓學生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六、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採用我校一貫倡導的體現學生主體,培養學生閱讀習慣,重視方法指導的“八環節”教學模式。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播放視訊《大詩人毛澤東》)

恰當的教學情境的創設不僅是匯入新課的要求,還能夠使學生獲得探究的樂趣、認知的樂趣、審美的樂趣、創造的樂趣,從而使教學真正成為生動活潑的自我需求活動。

這節課,我設計的導語是:在我們唱紅歌、頌祖國的日子裡,不能不想起一位曾經引起世界矚目的偉人——毛澤東毛澤東不僅是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大詩人今天我們就走近大詩人——毛澤東。

毛澤東一生寫過許多詩詞,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影響力的就屬《沁園春雪》了今天,我們一起品讀這首詩(板書課題)。

(二)明確任務,目標引領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姆說過:有效的教學,始於期望達到的目標上課伊始,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讓學生一開始就知道教師期望他們做什麼,那麼他們便能更好地組織學習這節課我確定的學習目標是:

1、反覆誦讀,理解詩意。

2、品味精煉優美的語言特色。

(三)資料助讀,檢查預習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利用圖書館、網路蒐集自己需要的資訊和資料”首先指名學生介紹關於詞的相關知識和有關時代背景、影響,其他學生進行補充,爭取由學生自主介紹完整,教師做總結,幫助學生進行閱讀。

1、瞭解一些有關詞的知識(看大螢幕,請一名學生朗讀)

詞,又稱長短句一首詞的字數、句數、段數、韻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這就是詞譜,詞人依照詞譜填詞,詞譜的名稱叫詞牌比如《沁園春》、《虞美人》、《水調歌頭》等一首詞稱為一闋;詞若有上下兩段,就稱為上下闋今天學習的課文“沁園春”是詞牌名;“雪”,是這首詞的題目。

2、這首詞寫於1936年2月,公開發表在1945年,看這兩個特定的時代背景,(看大螢幕,請一名學生朗讀)1936年2月,抗日戰爭爆發前,在陝北的清澗縣,毛澤東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觀賞風光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盪,過後寫下了這首詞。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毛澤東同志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其間,柳亞子先生請他寫詩,毛澤東同志就把這首《沁園春雪》抄給他,隨後《新民晚報》公開發表,迅速在人民當中廣為傳頌,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革命鬥志和勝利的信心。

3、這首詞的公開問世,曾在重慶的文壇和政壇引起極大的反響(播放有關“重慶談判及這首詞公開後在當時的政壇和文壇引起強烈反響”的一段視訊)。

這首詞到底有怎樣的氣勢和魅力呢?我們來聽聽藝術家方明老師聲情並茂的朗誦。

(四)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聽範讀(學生看視訊,注意模仿)。

2、下面我們來學習朗誦這首詞:看要求,先試讀,自由讀,然後分別請同學單個讀、齊讀朗讀要求:①讀出激越豪壯的情調。 ②讀出重音,注意停頓、速度、節奏。

請同學們朗讀時,注意思考:詞的上下兩片各寫了什麼內容?

上片:繪北國壯麗雪景,抒愛國之情。

下片:評歷史人物,贊當代英雄。

新課標對學生閱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聽讀中理清思路,鍛鍊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解決教學重點。

(五)合作探究,問題研討

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教師以多媒體出示問題,適時引導學生同桌合作、小組交流、全班交流,可以取得相互啟迪、相互彌補、相互質疑、相互競爭的效果,從而對課文加深了理解,進而解決了教學難點。

這節課,主要探討的問題如下:

(一)理解、賞析上闋

1、這首詞的題目是《雪》,哪些部分是概括描寫雪景的?哪些語句是具體描寫雪景的?

2、作者對雪景的具體描述,由哪個詞領起?作者望見了哪些景觀?想一想,作者為什麼會選擇這些景物?有什麼深意?

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理解、賞析先有學生思考、交流,再有教師補充、明確。

明確:靜景——長城、大河詩人在“望”中見“長城”“、大河”,並藉助想象感受到“長城”“、大河”的全貌全景,是熱愛並誓死保衛中華大地的反映,在東北全部、華北部分國土已經淪喪,神聖的抗日戰爭即將開始之際,寫“長城”,寫“大河”,不能不寓有深意它蘊含著“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的意思,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民族自豪感,鼓舞著全國人民奮起保衛我們美麗富饒的祖國河山。

動景——群山、高原寫出了北方冰雪世界中群山與高原形象的雄偉作者化靜態為動態,原因有三:第一,視覺因素第二,精神因素作者精神振奮,意氣風發,因而在他的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機勃勃,生動活躍第三,時代因素中國革命正在蓬勃發展,中國人民正在奮起抗日,運用比擬手法,賦予群山和高原以生命和頑強的性格可以體現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和英雄氣概。

3、上闋末尾三句寫的是實景還是虛景?寫出景物的什麼特點?

明確:這三句由寫實轉入想像,翻出一派新的氣象,把人引入到一個輝煌的境界裡去寫出了雪後景象的清朗、嬌豔、多姿多彩。

4、作者把空間寫得如此廣闊,表現了他怎樣的胸懷?

明確:胸懷博大寬廣;氣魄雄偉曠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二)理解、賞析下闋

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理解、賞析先有學生思考、交流,再有教師補充、明確。

1、“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在結構上起什麼作用?

明確:承上啟下這一過渡使全詞渾然一體,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給人嚴絲合縫,完整無隙的感受;“折腰”本來是鞠躬、傾倒的意思,這裡有讚頌、讚美的意思,而它比“讚美”程度更深,感受更強烈,更能體現出無數英雄為祖國的壯麗山河而傾倒之情。

2、“引”也是個領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們有什麼共性?

明確: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們都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人物,是無數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有雄才大略,戰功赫赫,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3、對於這樣傑出的歷史人物,詞人用一個詞對他們作了總的評價,請找出這個詞並品味含義。

明確:“惜” 品味“惜”字的豐富含義: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們是英雄人物,同時也就肯定了中華民族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偉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評了他們缺少文治、文學才華欠缺第三,他們的不足是由於時代、階級侷限造成;第四,表現了後來者居上的偉大氣概。

4、討論:誰是真正的英雄?

明確:今朝的風流人物,是新時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傑出的才能、更偉大的抱負的人,應該是人民群眾,也應該是領導人民群眾進行鬥爭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還應該是詩人的自況這是詩人的自信和自勵,是他們決心登上歷史舞臺的威武雄壯的宣言這是全詞的主旨所在。

(三)重點研讀,品味語言

新課標對國中學生提出了“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的閱讀要求各地的會考也把它作為考查的重要內容,常常把各種形式的語言鑑賞題請上會考試卷確實,品味語言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感,發展思維能力應教給學生品味語言的方法,可以首先從關鍵詞入手,其次從句式入手,第三,從修辭入手這節課,我將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個別讀,齊讀,分角色讀,女生讀、男生讀等多種競讀形式,涵詠品味語言,記住文筆精華。

(四)體驗反思,拓展延伸

拓展閱讀毛澤東《沁園春 長沙》,說一說你從毛主席詩詞中體會到了哪些美?

這一環節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範圍,滿足學生的閱讀期待等等。

(五)交流感受,總結昇華

新知識的建構、拓展、運用,並不意味著學習的結束,此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歸納本節課的知識,反思各自的認知轉化與心中的感受此環節不僅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認知、思維、參與能力,而且進一步強化了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陶冶,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昇華。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篇14:國中語文說課稿

相信很多人在上國中的時候都學過羚羊木雕這篇課文,那篇課文寫的相當的不錯,小編我至今記憶猶新,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一下關於教師招聘面試國中語文說課稿:羚羊木雕。

一、說教材

(一)教材內容分析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國中語文七年級上學期第五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親情。濃濃親情,動人心絃,親情是人世間最真摯的情感。《羚羊木雕》這篇課文說的是,“我”把貴重的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後逼“我”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著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木雕還給“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作者向我們展示了兩種內心世界。一面,我們看到了一個少年世界,少年朋友的交往,他們如此充滿友情,如此珍惜友情。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裡,許多人卻重財輕義,他們也疼愛子女,但並不尊重子女的友誼,也不懂得孩子最渴望最珍惜的友情。本文所寫的家庭故事貼近學生生活,結構精緻,佈局巧妙,情節發展曲折,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學習圈點勾畫的閱讀方法。

2、提高朗讀能力,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3、明辨是非,學會與他人溝通。

2、提高朗讀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理解文章內容。

2、通過辯論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綜合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文中所讚美的小朋友之間真誠無私的友情;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獲得有益啟示。

(三)教學重點角色朗讀,理解矛盾衝突。

(四)教學難點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係,明辨是非;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

二、說學生

1、學生由國小升入國中正是由少年兒童向青少年過渡時期,她們的世界觀、價值觀正是有待形成時期。本篇文章價值觀念傾向明顯,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

2、學生在閱讀中還是為讀而讀,缺乏閱讀的技巧,對閱讀中的感受還是被動的接受。為此在教學中,應注重閱讀技巧的培養,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感悟。

三、說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說明

本節課採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我的教法指導思想是把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每個環節都讓他們採取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學習。同時以“辯論賽”的形式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綜合歸納能力。

(二)學法指導

本節課的特點和教法指導思想決定了學生的學法,學生將在我的引導和點撥下,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計劃地完成教學目標。

四、說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上課之前,播放無印良品的《朋友》,上課鈴響,切換出“課題幻燈片”

2、匯入新課

當我們告別如夢如煙的童年,迎來花季雨季的少年,感覺自己好像已悄悄長大,在心靈深處或許已經躍動起鮮活的思想,對生活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在家這個溫馨的港灣中,已擁有了屬於自己的一葉方舟,然而生活並不只是風平浪靜的海面,這不,鄰居小明拿自己的壓歲錢買手機,因此引起父母的強烈不滿,該買嗎?今天,我們先去欣賞一篇同樣的故事《羚羊木雕》。

板書:羚羊木雕

[設計意圖]: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我在教學中努力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讓學生感受真實的生活,獲得真實的體驗,形成真實的情感,讓課堂與生活不再分離,讓學生以最快的速度融入到課堂中。

在學習之前,先來檢查一下同學們預習的情況。

(一)檢查預習(個別提問後齊讀)

怦怦樹杈攥逮顫

(二)初讀感知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聽讀要求:

1、按照以往閱讀的習慣邊聽邊作標記.畫出自己喜歡的詞語句子,用不同符號畫出對人物的語言,神態描寫句

2、聽完後用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內容。

播放課文錄音,.

學生概括內容。

引導:課文圍繞羚羊木雕主要寫了什麼?涉及到哪些人物?

板書:羚羊木雕我父母送逼要

活動:各就各位學生上臺演示flash

教師小結

《羚羊木雕》這篇文章把孩子與父母的矛盾衝突展示在我們面前,矛盾尖銳集中。文章一開頭氣氛就很緊張,媽媽的神態語氣表現她固執生硬的性格,緊緊抓住了我們的注意力,爸爸雖平靜,但帶著不可抗拒的力量,態度與媽媽實質相同,我被逼無奈、委屈痛苦的心理與父母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人物的語言很有特色。這樣巧妙的情節,精彩的語言,同學們一定要精讀揣摩。舉例試讀。

[設計意圖]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這個環節,我通過示範朗讀,讓學生注意朗讀時的語氣、語調和語速,在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找出文中的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著重培養了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並指導學習圈點勾畫的學習方法。

(三)品讀理解

分角色朗讀:我、媽媽、爸爸、奶奶、萬芳、萬芳媽、敘述者。

要求朗讀者:

①把握好人物的神態語氣及對此事的態度。

②處理好語速、語氣、語調的輕重、緩急。要求其他學生:加深理解課文,準備對朗讀做評價.學生評價,說明理由。

教師小結:面對同一只羚羊木雕,我和父母的做法為什麼截然不同呢?我和父母在羚羊木雕上看到的內容不同決定了做法的不同,我眼中的木雕是一個可以聯絡友情的禮物,看到萬芳喜歡時就毫不猶豫的送給她,而父母眼中是一件非常貴重的東西,不可以送人。

板書:友誼重輕

[設計意圖]: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在教學中,我重視讓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朗讀、體驗、交流中獲得知識,同時鼓勵學生各抒已見,暢所欲言,並適時加以引導和點撥,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這一環節既讓學生較好地理解了文章內容,又為下面即將進行的課堂辯論開啟了方便之門。

(四)研讀探究

在這場家庭矛盾中,誰是誰非,你是怎麼認為的?我們將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故事中來,進行一場以“羚羊木雕是否應該要回來”為主題的辯論賽吧!(出示課件)

辯論的規則、方法及要求。

辯論要求:

注意觀點明確,擺事實,講道理。

根據自己代表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說話的分寸。

教師小結:雙方同學都說得十分投入,真是精彩極了,連我也被大家的激情深深地感染了,你們的見解令我吃驚,使我振奮!隨著歲月的流逝,你們漸漸長大了,做事情開始有了主見,有同學認為“父母重財輕義”,只知珍惜有價的木雕,不知珍惜孩子們的感情,嚴重傷害了孩子們的心靈。有同學認為不該把象徵父母親情的木雕轉送給別人,主要責任在“我”。正、反兩方都說得很有道理,不分勝負!

矛盾出現了,“我”應該怎麼做呢?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予以鼓勵。

Ppt,金點子。向萬芳解釋清楚整件事的過程,真正的友情是相互包容的,萬芳一定會原諒“我”的處事不當的。還可以跟爸爸媽媽好好溝通,一方面承認自己沒有事先跟他們商量是不對的,下次不會這樣了,另一方面也要請爸爸媽媽尊重孩子們之間的友情,要好好跟孩子講道理。

[設計意圖]:新《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要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而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對每個學生而言他自己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是最重要的。同時,我也清楚地意識到:一個理想的課堂應該聽到學生的聲音,尤其是不一樣的聲音。因此,我設計了“辯論賽”這個環節。我的目的是完全解放學生。給學生一個時間,讓他們自己去思考;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去爭辯;給學生一個權力,讓他們自己去選擇。這一環節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我的語文課堂成為充滿活力的現代課堂。

(五)評讀思考

板書:相互理解

連線,完成板書。

教師小結:生活如大海,一個小小的矛盾也會激起層層**,使家的港灣不再寧靜。所以,在現實生活中,當我們呼籲父母理解的同時也應努力地去理解父母,唯有這樣,在風浪中漂泊的滿載著理想與希望的那葉方舟才能順利地到達溫馨的港灣。

總結後把話題回到學生課前提出的矛盾上,發表你的看法。

[設計意圖]:既在結構上呼應了匯入語,又使學生明白了生活的真諦,從而使文章主題得到昇華。

(六)拓展延伸

談收穫(背景音樂《相親相愛一家人》)

(七)作業

1、與父母一起欣賞文章並討論,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快樂生活。

2、想象“我”要回羚羊木雕回到家後的情景,模仿課文續寫。

[設計意圖]:第1題讓學生體會真摯友情的魅力,加深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讚美的真誠無私的友誼,第2題將辯論進一步引向深入,多角度地開拓學生的思維。

板書設計(略)

[設計意圖]:將板書設計成新穎、獨特的帆船模樣,首先刺激了學生的感觀,讓學生眼前一亮,同時也照應了匯入語中的“一葉方舟”;其次讓學生清楚地對本文作了一個回顧,進一步理解文章主題。

在整個的學習活動中,我力爭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在課堂上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參與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與文字的交流,與老師的交流,以及他們之間的交流,體現他們的積極思維,通過合作探究,學生體會到了人物的內心感受,能夠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能夠積極地思考問題,主動發表意見。這種學習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增強了合作精神,使學生既學習了必要的語文知識,又提高了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了語文又運用了語文,實現了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實踐能力的基本目標。

篇15:國中語文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好,我是國中語文組考生,接下來,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學方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六個方面對《植樹的牧羊人》進行解讀。

【板書題目】

一、說教材

《植樹的牧羊人》是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小說。本文講述了一個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無聞地種樹的故事,他用自己的雙手和堅韌的毅力將荒蕪之地變成了人們可以安居樂業的田園。文章咱們了牧羊人慷慨無私、不圖回報的精神品質以及勤勞執著、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學好這篇文章,對於培養學生樂觀堅強、勤勞堅韌的生活作風,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有積極的意義。

二、說學情

本文的教學物件為七年級學生,這時的他們已經擁有一定的生活閱歷,對於人生意義和人格品質有自己的思考。因此在學習本課時,學生可以結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經歷和閱讀體驗進行,這樣對文字會有一個更加豐富的感受。此外,這是國中階段學生第一次接觸到小說,教師在教學中應當簡要補充小說的基本知識,以引導學生形成對於小說這類文體的整體印象。

三、說教學目標

按照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標準》在小說教學的建議,緊扣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度目標要求,本課的教學目標將做如下設計:

1.抓住作者對牧羊人的細緻描寫與高原情況的變化,把握文章線索;(是本課的重點)

2.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習運用評論深化主旨的寫法,分析理解人物性格;

3.感悟主人公樸實真摯的善念及執著的精神。(人物性格分析和主旨感悟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四、說教學方法

(一)說教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當我們向學生傳授知識時,應該考慮到學生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徵,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難點和教法學法。所以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圈點勾畫、指導和討論為主線,培養學生的閱讀和鑑賞能力。

這裡,我主要採用圈點勾畫法和討論法。

1. 圈點勾畫法。在教學中,指導學生設計專用的圈點勾畫的符號,努力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語句,把握文章線索。

2. 討論法。即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作者在深化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中的獨到之處。

(二)說學法

學生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和鑑賞能力。這是一堂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的朗讀鑑賞課。因此,我安排了以下幾個步驟的學法指導:

第一,課前藉助工具書,瞭解作者、作品等相關知識和背景。

第二,通過速讀、重點讀及圈點勾畫的方式,感知作品。

第三,深入研讀文字,適時討論,體會人物性格,學習運用評論深化主旨的`寫法。

第四,拓展課堂,進行寫作學習。

五、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課前佈置學生利用網路或參考書,瞭解作者、作品等相關知識和背景。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我的導語從創設情境入手,採用多媒體展示視訊《植樹的牧羊人》開篇的一小段視訊,用形象直觀的畫面激發學生探索和求知的慾望。欣賞完畢,由我激趣匯入:“曾經,那裡是一片無邊無際的荒漠,是一個老人,用畢生的執著,用多年的孤獨改變了它,想要了解它的變化嗎?想要知曉老人的努力嗎?《植樹的牧羊人》將告訴你答案。接下來,我們便一起走進讓·喬諾的《植樹的牧羊人》,去探尋這荒蕪高原改變的祕密吧!”以上課文匯入,控制在5分鐘以內。

(二)掃清障礙,走進作者

課標要求:“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在初讀感知部分,首先,我會出示具有生僻字、重點詞義的課件,通過連線的方式引導學生識記生字詞,為後面的學習做鋪墊。

此外,由於學生在課本預習階段曾製作過關於讓·喬諾的“身份證”,對作者有些瞭解,可以調動已有經驗,在此部分,我會:“課前,大家就曾製作過關於讓·喬諾的“身份證”了,誰願意把自己的成果分享給大家哪?”然後請兩名學生進行展示。最後,由我援引讓喬諾寫作的背景——應雜誌專題“你曾見過的最非凡最難忘的人是誰”寫成,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寫作的原動力,從而由背景自然地過渡到課文分析。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本環節,我首先出示課件,引導學生掌握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的定義;其次,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找出《植樹的牧羊人》一課中的人物、情節和環境,實現教學評的一致。再次,引導學生抓住標誌故事情節發展的語句,把握“我”和牧羊人三次見面的情形及高原由荒蕪到豐饒的變化。最後,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述故事。

【板書:荒蕪——豐饒】

品析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是課標所要求的。在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我會引導學生體現高原變化的語句,通過對比,體會荒原的巨大變化。我帶領學生研讀體現高原變化的語句,從對比中引導學生感受個人力量給荒原帶來的巨大變化。“同學們,荒原的鉅變是牧羊人一手帶來的,通過朗讀,你有怎樣的感受?試用一兩句議論的話來表述。”之後,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併發言。

【板書“牧羊人”】

(四)走進老人,理解付出

在這一環節,我會以兩項活動引導學生分析牧羊人的形象。

第一步,引導學生找出直接或間接描寫牧羊人的語句,以圈點勾畫的方式,標註這些語句反應的牧羊人的性格或特點。

第二步,引導學生自主分析人物形象。“同學們,你們能‘他是一個________的人,從_________可以看出’的句式說說你對牧羊人的看法嗎?”之後,由我先行示範“他是一個一絲不苟的人,從他選橡子的細節中可以看出”。最後按照前面的分析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分析牧羊人的其他形象——堅持不懈,熱愛生命。

【板書:一絲不苟、堅持不懈、熱愛生命】

第三步,這部小說,除了刻畫牧羊人所做之事外,更是對其行為予以評價,提升了文章的深度。因此,我會引導學生在深入解讀牧羊人行為的基礎上,調動感情,尋找文中議論性的句子。“牧羊老人默默無聞的付出、堅韌不拔的精神,令人欽佩,那麼,作者在描摹之時帶著一種怎樣的心情?請找出原文中評價性的語句,讀一讀?”這一環節,重點引導學生體會夾敘夾議的手法對錶達主題的作用,體會作者對人類所具有的創造力量的讚頌。

【板書:讚美】

(五)總結昇華,拓展延伸

為讓學生進一步瞭解作者的情感,從《植樹的牧羊人》中獲得更深體悟,我向學生展示了李保國、楊善洲的人物事蹟,請學生結合材料並寫一寫自己的感受。這一環節,既落實了教學重點,同時也達成了知識的延伸與拓展。

(六)小結作業

1.摘錄文中的好詞佳句和課外描寫“奉獻”的詩句。

2.如果你是文中的我,第三次遇到牧羊人時,想對他說些什麼?寫一寫,200字左右。

六、板書設計

為體現本課的教學重點,易於學習,我設計了以下板書。力求簡潔明瞭,學生可一目瞭然。

篇16:國中語文說課稿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秋天的懷念》。

對於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那麼,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秋天的懷念》選自國中語文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是史鐵生的一篇回憶性的散文,在作者細膩的筆觸中滲透著母親對自己濃濃的母愛,以及自己對母親的懷念之情,通過閱讀這篇文章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作者母子之間那種真摯的真情,也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作家史鐵生的人物經歷。

二、說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七年的學生剛剛步入國中,對周圍的事物充滿著好奇,對於新知識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厚,並且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對於文章的把握能力不足,對於文章的深層內涵需要老師進行引導才能理解。

三、說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2.通過反覆閱讀和品析關鍵詞語感受母親的形象以及文章的心理和動作描寫。

3.體會文中母親對兒子默默無私的愛以及作者對母親的懷念。

四、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的思路,通過反覆閱讀和品析關鍵詞語感受母親的形象以及文章的心理和動作描寫。

教學難點:體會文中母親對兒子默默無私的愛以及作者對母親的懷念。

五、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將引導學生採用以下的教學法。朗讀法、圈點勾畫,多媒體展示。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好的匯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學生了解這節課所要學習的課題和內容,還要形成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這樣匯入:“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要去接你”這是梁實秋的灑脫。對於多數人,離別總是讓人悲傷不已,而離去的人總讓我們久久的懷念。有時我們也不僅僅會懷念人,也會懷念到與人相關的物,那麼本文的作者又在懷念什麼呢?為什麼作者有把它稱為秋天的懷念呢?(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通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瞭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瞭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圖,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整體感知。1.藉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解決文章生字詞問題。2.思考文章的標題為什麼叫“秋天的懷念”,作者又在懷念什麼?教師明確:作者在懷念自己的母親,叫“秋天的懷念”的原因是因為母親在那個秋天去世。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並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我會這樣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

1.首先讓學生閱讀文章,尋找文章寫了幾次母親要帶我去北海看花。通過學生的回答進而明確:兩次,並相機板書。

2.緊接著我會讓學生思考母親為什麼要帶我去北海看花。瞭解母親帶我看花的原因。通過學生的回答,明確母親喜歡花;自從我癱瘓後脾氣就暴怒無常,母親想帶我出去散心。

3.明確目前兩次要帶我看花的原因後,我會讓學生感受母親兩次提出要帶我去看花的時候有什麼不同。

4.接著我會重點分析第二次要帶我看花為什麼母親會露出央求般的神情。通過聯絡上下文,明確因為母親的病已經很嚴重了,她怕自己想和兒子去北海看花成為自己的遺願。

5.明白了原因後我會帶著學生拼讀當母親聽到我願意去看花時有什麼樣的反應,感受母親的內心變化。明確:我的回答讓她喜出望外。

6.最後我會讓學生思考從母親的乞求和反應可以看出什麼。明確:可以看出母親當時既喜悅有小心翼翼的心情,體現出母親對兒子深深的愛。

通過以上環節我達成了我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延伸作業

語文教學沒有明確的終結點,而是引導學生從這個問題走向另一個問題。促使學生將學習延伸到課外,構建起大語文學習觀。所以我的拓展延伸設計為:

首先我會提問學生:史鐵生由於身體的變故落下了癱瘓,命運對他的不公並沒有使他屈服,並在苦難中創作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務虛筆記》、《病隙碎筆》中,史鐵生用生動而通俗甚至是優美的語言追尋和控索了關於我們人生的書籍和未知的道理。

(五)小結作業

課堂的結束並不意味著課程的開始,課下作業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學習的內容,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所以在這個環節我進行如下設計:

首先通過課堂提問總結課堂主要內容。

明確:通過分析兩次母親要帶我去看花,並重點分析第二次要看花感受到了母親對兒子濃濃的母愛。

其次我會讓學生完成下列兩項作業:

1.課下找來史鐵生的其他作品讀一讀;

2.蒐集其他不屈服命運的人物事蹟。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內容的濃縮。通過板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摒棄繁瑣,我的板書就力求體現這一點: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如有不當之處,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再次感謝各位評委老師。(鞠躬,擦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