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讀後感

文思社 人氣:3.01W

第一篇:關於成功的讀後感

成功讀後感

最近沒什麼事做,除了學學英語,上上網外做得最多的事就是讀書,關於成功的讀後感。。看看誅仙,仙3小說等等。

但是最近我認真看了《20幾歲,決定男人一生》這本書,覺得十分不錯。

其中有一章是讓我們男人要找一個旺夫的女人幫助自己成功,我覺得這個非常有趣。

但究竟何謂旺夫呢?不是因為樣貌,而是因為品質。每個男人所選擇的女人都不同,但適合與否就有可能決定了他們是否能更容易取得成功。

若選對了,男人就能無後顧之憂地為理想而奮鬥,而他的女人自然地幫他穩固後方陣地,支援他,幫助他。

但相反,選錯了的話這個男人可就慘了,他的女人整天纏著他,干擾她,經常無理取鬧,在後方陣地都不穩固的情況下,本來男人打天下已經很累,再加上自己的女人還在添亂,你說這樣的話男人怎樣取得成功呢?

還有就是有些人老時抱怨現在的女人太勢利了,但你想想,試問你一無錢二沒才三不帥,人家怎麼會看上你,記住!

愛情是需要一定的物質基礎的,那些有情喝水飽的情況是萬中無一的,不要去想這些,我覺得先成功再成家可能會更好點,不過這個是因人而異的,只有有實力的人才有資格追求幸福,世界是沒有公平的,但有實力的人可以為自己創造條件,使自己有同等條件與別人競爭。

所以當你的女朋友跟有錢人跑了好別太傷心,你要用實力證明她沒跟你是錯誤的,讓她後悔一生,讀後感《關於成功的讀後感》。 。

20幾歲是播種的季節,我希望我可以再這段時間盡全力為創業打下基礎。

-----------------------

《關於成功》是一篇國小生的作文,但我讀了這篇作文後,受益匪淺、回味無窮,讓我懂得了許多。

作者是以童話的方式來寫的,她通過自信、希望、樂觀、自卑、孤僻、膽小六個人的對話來描寫成功。

給我記憶最深刻的是它們說的話:樂觀說‘我認為無論做什麼事,只要你盡力了,不管結果如何都是一種成功!’對,這句話說的沒錯!上一次文化節,我參加了科學競賽,我努力了,可最後我沒有獲得“科技之星”。

回家後,爸爸對我說雖然你並沒獲獎,但是你也成功了,因為你的腦子又充實了些知識!

“我認為,只要有志氣,成功的曙光就在前面!”這是希望說的一句話。志氣——不論男女、不論老少,都應該要有。

沒有志氣就算你活到了100歲、110歲、120歲,也沒有用。因為‘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這是《傳家寶》裡的一句話。

自信+希望+樂觀=成功!自卑+孤僻+膽小=失敗!同學們,讓我們充滿自信、希望、樂觀去衝向成功吧!

第二篇:細節決定成功讀後感

讀了《細節決定成敗》這本書,使我感觸頗深。書中精闢地講述了一個人不論是想成就一番事業,還是做好日常工作,只要做好每一個細節,就能獲得成功。中國決不缺少雄韜偉略的戰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執行者。決不缺少各類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對規章制度不折不扣的執行者。本書從始至終貫穿一宗旨——細節決定成敗。

本書從正面舉了許多成功的例子。其祕訣就是從細節入手,從小事做起。“天下大事,必做於細。”今天聲名顯赫海爾公司,當初管理混亂。張瑞敏入主後製定的第一條制度竟是“不許隨地大小便”令人瞠目。寫了10萬字的《質量保證手冊》,制定了多項管理,工作,技術標準,把小事當做大事做,才有了今天的成就。敬愛的周總理位居總理之職,而他強調的卻是“關注小事,成就大事”胡總書記也曾說群眾利益無小事。這都反映出從古至今的任何事情都是從小事做起,從細節出發的。同樣也舉了反面教材,有8。6億英鎊的 巴林銀行被象徵性的1英鎊收購了,巴林銀行就是因為自己一些被忽略的細節打倒的。

對於敬業者來說“凡事無小事,簡單不等於容易”學會做好每一件小事,想好每一個細節,注重細節的連貫性,把細節做好 ,做細決定了我們是否能成功。從戰爭的意義上說“空軍”力量再強大,只能是從更高的層面控制城市,如果沒有地面部隊的深入,那絕不可能最終佔領這座城市,當今無論是各各領域,所謂優秀的“陸軍”是對工作熟悉,忠誠紮實,創新開拓,基礎細節的掌握。也是具有相當操作經驗和執行力的團隊。天上的事“空軍”都管了,我們的目標就在腳下,集中精力做好,做實,做細自己的工作,當好“陸軍”。

毛澤東選集中曾有兩句話“實際工作者須隨時去了解變化著的情況,這是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也不能依靠別人預備的。所以,一切實際工作者必須向下作調查。對於只懂得理論不懂得實際情況的人,這種調查工作尤其必要,否則他們就不能將理論和實際聯絡。”“下決心長期下去蹲點,就能聽到群眾的呼聲,就能從實踐中逐步地認識客觀真理,變為主觀真理”這也側面的說明了,要多瞭解基礎東西,注重細節的收集,把握關鍵,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成就大事。

在我們的工作中處處都有一個詞的存在,那就是細節。管理上我們“以人為本”以制度為約束,按照不同時期的工作,扭轉工作目標,著眼於“爭,創,超”其重點內涵是按不同時期工作,合理安排,帶動員工完成的程度。工作要細,吃透各各環節,做好計劃和突發情況的處理,才能合理佈置。“員工第一”強調了員工的重要性,管理是一方面,一種手段,如何調動員工的積極性 ,不能單靠嚴格管理,還要加入情感交流。管理的好與壞是員工是否圍繞著領導所佈置的工作,完成的好與壞,其理包含著減壓與增壓,其道是體現個人的凝聚力,號召力。工作嚴格,加強管理手段,把握分寸之間,保持清晰頭腦,遇事不亂,處事不驚,分清管理工作中的層次 ,延習與創新,穩定與團結,才能使其工作中穩中有升,提高質量高效率的完成。經濟指標的完成上我們要注重用氣片的分析,氣量細節的變化,合理分解氣量指標。把各類戶數理順,實質收費,才能完成好任務。安全上注重從他人所忽略的小問題上去堵塞。“千里之堤,潰已蟻穴”也說明了安全工作無小事,但往往是小事不注意,釀成大禍。“安全第一,預防為主”也說明了,我們只要從小事做好,做細。就可以預防安全上的大事。重慶的井噴事故就為我們敲想了警鐘。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注意使用者安全使用燃氣,多宣傳多提醒,加強自身與使用者的安全意識。服務上注重社群的網路建設,多走訪瞭解,加強與使用者的聯絡,多說一句話,禮貌待使用者,把使用者當親人,始終貫徹“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我們日常工作中,各項工作是相輔相成的,如何把它們合理的理順程式和相互聯絡起來,這就需要我們加強學習,提高素質,盡職盡責,把細節抓好,工作要頭腦清晰,多思考,想辦法,做好合理的計劃,分解,佈置,落實。還要不斷的進行檢查和總結。

總之,《細節決定成敗》一書使我們更加清楚的認識到,幹好每一件事情的重要因素是什麼-----細節。把握細節,注重細節是我們成功的關鍵,讓我們從小事做起,把細節做細為企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第三篇:《跨一步就成功》讀後感

《跨一步就成功》讀後感

今天通讀了臺灣作家劉墉寫給女兒的書《跨一步就成功》,讀完後感觸頗多。

這本書生動地講述了學習方法、為人處世的一些道理。通過作者自身的經歷與真實的事例很好地闡述了孩子教育中家長要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孩子成長學習的過程中家長要時刻注意孩子的變化,就孩子出現的問題要以朋友的身份去幫助分析而不是橫加干涉。努力在不斷的觀察中發現孩子身上的天才點並加以培養。只要跨出發現這一步,並根據孩子的特點加以培養,孩子離成功就不遠了。

尤其是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在教育上更要注意多元化,而不能還停止在以前的粗蠻幹涉,以武力來解決的辦法上了。這個時期的孩子正處於由孩子向青年轉變的過程。他們已經產生了叛逆心理,不再是對父母言聽計從的兒童了。在教育上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影響到父母子女的關係。

早戀是困擾了很多家庭與學生的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一般父母採取的是壓制,打擊的方式。我認為只是“堵”,也有的父母能夠平和心態,和子女平靜地坐在一起來說,幫他明白在現階段的主要目的是學習,由於他們的情感世界還不是很完善,沒有能夠真正得明白感情背後所需要承擔的責任與義務,我想一般這種辦法是不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從而不會產生叛逆的心理吧。這種辦法我認為是“導”。比

較“堵”與“導”的效果,明顯後者要好於前者,這就好比是在河上建一座攔河大壩,無論壩有多麼結實,終有水滿的一天,那只是時間的問題,到了那一天水終將會漫堤而去的。如果再有外因的誘發時間會更短,一旦爆發那將是凶猛的,不可抵擋的。反之如果能夠時刻注意疏通河道,隨時保持河道的暢通,無論有多大的水都會順河而去,永遠不可能有決口事件的發生,這才是百年大計。

歷史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快節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就需要大批的人才。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人才。那麼什麼是人才呢?就我們只現在對人才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大家普遍認為人才就是高學歷的人,我覺得不妥。我認為人才實現學會做人,再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才能叫人才,如果連起碼的做人都不會,空有滿腹經綸也枉然。這就需要家長從小培養孩子的愛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的人生觀、世界觀,使他們能夠明辨是非,分清輕重,這樣在他們踏入社會才能有所作為,而不至於抵擋不住外界的誘惑,一失足成千古恨。在這方面做父母的要身體力行,時刻為孩子做好榜樣。父母是孩子學習一切的啟蒙老師,如果父母自身獨不能明辨是非,不可能教出好的子女的。

借用書中作者的一句話,“世上沒有不稱職的員工,只有不會使用員工的老闆,世上也沒有不堪造就的學生,只有不懂得發現學生潛能的師長”。作為父母,在讀了這本書後,我將會更加註意觀察自己的孩子,努力去發掘孩子的閃光點,運用科學合理的教育方法來培養自己的孩子,同時也通過不斷的學習來充實自身素質,從而滿足教育

孩子的需要,如果有機會希望所有的父母能夠讀讀這本書,在教育孩子上將會受益匪淺的。

第四篇:《每個孩子都能成功》讀後感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讀後感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本書,是托馬斯-阿姆特郎先生進行了15年的調查研究,最終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

書中關於一個叫比利小孩的故事.談到他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但因為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而被勒令退學。使我聯想到托馬斯先生在書中的具體分析,就是很多孩子學習不好的原因,最後歸結到底是——現今的學校教育很難適應孩子們,老師們僅僅重視的是孩子們很有限的幾個能力方面的培養,使得很多孩子天生的才能和潛能被打壓了,從而產生了很多不適應學校教育的“差生”,“學習上的殘疾人”,當這些標籤被無情地貼到孩子的身上時,孩子們就真正地成為了學業殘疾人了。在今天我們當前的學校教育中幾乎天天都在製造著大量的“學習殘疾人”,只是我們中國人給他們貼上的標籤不太一樣----“差生”,現在叫的好聽一點就是“後進生”。他們帶著這個標籤在學習生涯中艱難跋涉,永遠走不出失敗的陰影。例如書中的比利讓水沿著水槽流下,帶著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後進入玩具鱷魚嘴裡。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裡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卻因為學習不好被學校認為是“問題學生”。

學校教育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對每個學生同一個尺度同一個標準去要求,有些孩子會因為無能為力而放棄。對於一些學生考一百分是她的最佳成績,而有的學生考七十分就已付出了最大努力。作為教師應該更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而不是學習的結果,要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得到了提高,要把每個學生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要給每個學生

提供體驗成功的途徑,要為每個學生設定可實現的目標,使學生真正體驗到通過學習獲得成功的快樂。

現實生活告訴我們,培養一個心理健康、性格堅強、能夠適應現代生活的孩子,那是家庭最大的幸福。教育和引導家長更新家庭教育觀念,樹立“為國教子、以德育人”的思想,改變重知輕德、重智輕能的傾向,重視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促進子女的全面發展;掌握科學教子知識,實現教育角色和教育方式的轉變,從單純教育者轉變為共同學習者,從單向灌輸轉變為雙向互動,增強家庭教育的針對性、科學性和有效性,使每個學生對自己充滿了自信,不要再讓她體驗覺得自己無能的失敗,學習變成了令他們害怕的事情。讓他們對學習增強信心,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體現在是以孩子為本、以孩子的健康發展為本的家庭教育上。

眾所周知,人的一生要接受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對人的進步的影響是終生的。家庭同樣是一所偉大的學校。根據著名教育家呂型偉先生對教育的說法,我們也可以認為:家庭教育其意義就在於奉獻;家庭教育是科學,其價值在於求真;家庭教育是藝術,其生命在於創新。實現家庭教育由封閉型轉變為開放型,教育和引導家長拓展家庭教育空間,主動配合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促進三教結合,實現素質教育的全面提升。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就這些教育現象做了分析,揭示了造成這些現象的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應如何去發現並利用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幫助孩子用七種不同的方法提高學習成績。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對差生的家長以及優秀的家長,都有好的幫助。看了這本書,你就會知道,所謂的“學業殘疾生”這一概念應該換成“學習的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為有“學業殘疾”的小孩,並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獨有的一種學習方式,老師和家長只是沒有認識清楚而已。而且,很多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

潛能、患有學習恐懼症或厭倦上學,是因為沒有認可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偏見忽視了。從而失敗的教育就導致了學生的失敗。

第五篇:每個孩子都能成功讀後感

對中國教育現狀的思考黃州區寶塔中學何剛

畢業十載有一,轉眼間,已從二十多歲的嫩小夥進入而立之年。娶妻生子,養家餬口,過著與大多數中國人一樣的生活。當年波濤浩蕩般的夢想早已風平浪靜,現在偶爾也起漣漪,但稍後不久又恢復往日的寧靜。一直想留下這十餘載的教學經歷,最終被自己的懶惰耽誤。正好開展了這次讀書活動,因此強迫自己寫下此文,聊表我意。

十一年的教學生涯,可謂不短,所教學生也有好幾百了吧!然而心裡一直在想:現在的學生到底是怎麼了?讀不懂,看不透,他們都算可愛的孩子,本質都不壞,活潑,開朗,大方,但就是對讀書興趣不大,一個班真心學習的人寥寥可數,這就是當今中國的教育現狀。作為老師,我們該怎麼辦?帶著這些疑問,很是虔誠的讀了《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本書。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著名的學習問題專家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對那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孩子,所謂天生的“學業殘疾人”進行了15年深入的調查研究寫成的經典教育專著,該書的出版震驚了西方的教育界,因為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實際上根本沒有天生的所謂學習上不行的孩子。

托馬斯先生髮現:孩子學習有困難,本質上是他的學習方法壓根兒跟你不一樣。托馬斯先生在書中具體分析了很多孩子學習不好的原因,最後歸結到是現今的學校教育很難適應孩子們多種天賦型別和學習方式的多樣性,老師們僅僅重視孩子在很有限的幾個能力方面的培養,使得很多孩子的天生的才能和潛能被打壓了,從而產生了很多不適應學校教育的“差生”,當這些標籤被無情地貼到孩子的身上時,孩子們就真正地成為了學業殘疾人了。

在今天我們當前的學校教育中幾乎天天都在製造著大量的“學習殘疾人”,只是我們中國人給他們貼上的標籤不太一樣----“差生”。他們帶著這個標籤在學習生涯中艱難跋涉,永遠走不出失敗的陰影。本書中談到一個叫比利的孩子,總是喜歡發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兒,例如讓水沿著水槽流下,帶著乒乓球滾入洞槽,輪番撞擊數只鈴鐺鳴叫,使一頭玩具小豬旋轉起來,最後進入玩具鱷魚嘴裡。這樣,一個鱷魚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啟動了,你可以在裡面削鉛筆。他發明的一些其他機械,也是既富創造性又有實用性。然而,比利還是被勒令退學了,他似乎不會按學校的規定的方式辦事,他甚至不會計算房間的面積。還有一個活潑好學的六歲小姑娘,當她第一天入校時是何等地激動。她已習慣於把時間花在小池邊與朋友們畫畫、戲水、堆磚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這麼一個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裡,她充滿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動走動,她期待能瞭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學校能隨處歌唱、玩耍,她還期待著能與其他夥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她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不得不長時間坐在座位上的世界裡,在那兒,她必須去解析老師冗長複雜的說辭,眼睛必須一眨不眨地盯著味道怪異的書本上那些細小而又彎彎曲曲的數字與字母。當她在老師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與迷惑時,老師就建議她去專家那兒做個檢查。於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檢查後,又被人認為是徹頭徹尾的“痴呆生”。

實際上像《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中的描述的這些外國孩子,在我們中國的現實生活中又何嘗少呢?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聖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的一位叫李聖珍的老師,好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家長和老師認為在學業上無可救藥的差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國小四年級,數數還超不過20,有的孩子一見到書本就想撕,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脫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同托馬斯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是,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為“拯救差生的聖

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托馬斯先生認為“學業殘疾”這一概念應該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為有“學業殘疾”的小孩,並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並沒有認識清楚。而且,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為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

《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學習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劇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七種不同的方法。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孩子正在接受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

歌德嘗言:一句話可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一本書可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一位教育家則可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

近二十年來,美國展開了一場最有生命力的教育運動——“多智力型別教育”。本書作者托馬斯·阿姆斯特朗就是這場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我們認為,這是一本必讀書,不僅家長、教師應該讀一讀,那些決定教育政策的人,也應該讀一讀。

TAG標籤: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