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思社>論文>黨建論文>

網際網路時代提升輿論引導力的對策研究

文思社 人氣:1.07W

隨著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社會主流輿論強勢持續引領社會發展,但其中也存在著一些發展中的問題,如社會負面網路輿論盛行、媒體融合度不夠、自媒體加速發展等問題,對我國網路意識形態和網路文明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胸懷全域性、把握大勢,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結合新的時代特徵與社會現實,對淨化網上輿論環境,加快網路強國步伐提出了新論斷和新要求。本文通過對網路輿論現狀、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了提升輿論引導力的對策建議。

網際網路時代提升輿論引導力的對策研究

一、網際網路時代下的網路輿論現狀分析

(一)網路發聲主體的複雜性

在輿論時效方面,網際網路已成為突發性公共事件的首發信源,而網路發聲主體構成複雜,在不同動機下發表的網路言論,不僅不能真實反映民意,且在不同程度上衝擊著正常網路輿論秩序。一是普通網民缺乏鑑別,易被煽動利用。一方面,網民群體低齡、低學歷化特徵明顯,對網路資訊、特別是虛假資訊的鑑別能力有限。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釋出第38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6年6月,中國網民仍以10-39歲群體為主,佔整體的74.7%,中國網民依然以中等學歷群體為主,國中、高中/中專/技校學歷的網民佔比分別為37.0%、28.2%。同時,在網路輿論事件的發展過程中,意見領袖發聲往往引起群眾跟帖討論,聚集草根言論同頻共振即可掀起輿論風暴。二是部分群體利益至上,攪亂網路輿論秩序。在利益的追逐下,一些利益群體制造並炒作不實資訊,甚至操控公共事件,製造焦點事件、攪亂網路輿論秩序,如去年11月的“羅一笑”事件,則是利用公共慈善所製造的營銷“好故事”。三是分裂勢力等不法組織惡意破壞,威脅社會穩定。西方反華勢力、分裂組織等利用網路的開放性,進行輿論滲透和文化入侵,使網路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變得日益複雜。如“法輪功”“全能神”“民運”等不法分子組織都將網路視為反華渠道,傳播虛假資訊,散佈反動言論,對社會熱點難點和敏感新聞進行炒作,惡意破壞社會秩序,威脅社會穩定。

(二)輿論訴求物件的官方性

通過對近年華龍網網路問政平臺、騰訊網大渝報料臺的網路輿情進行收集分析可發現,投訴部門不作為、基層幹部腐敗等問政佔比較高,以基層政府、城管、司法等為物件的訴求不斷,甚至有上升為群體性事件的潛在風險。此外,在去年以來的涉渝網路輿論熱點事件中,如“巫山童養媳”“忠縣縣長被刺”“榮昌區長被免”等突發輿情,也可發現,政府組織或官員是輿論客體的主要物件,且是網路輿情的“燃點”。這些所謂的弱勢網民,往往因一件小事,甚至是不實的傳聞,引起強烈的對立情緒,不但影響幹群關係,而且使政府公信力受到嚴重挑戰,政府在網路輿論中儼然成為弱勢。究其原因,固然有改革開放以來一些深層次社會矛盾積重難返的因素;但另一方面,政府資訊的不透明是引發人們質疑的重要原因,官民、幹群資訊的不對稱,增加了人們的猜疑,使不信任、對立情緒升級。

(三)網路輿論內容的批判性

近年來在輿論話語方面,多元話語並存,表現出超越以往官方釋出主導輿論場的態勢。面對同一個話題,草根與精英、民間話語與官方話語立場不同觀點各異,部分社會媒體為了吸睛開始掙脫官方引導的主流話語體系,採取低俗化、標題黨、負能量等形式,而民間表達則是更樂於傳播此類資訊,並採取網路語言暴力以發洩情緒。所以,在網路輿論的內容中,批判性與否定性言論居多。一些熱點事件中,負面或批判性往往佔多數,導致輿論容易被誤解為是“一邊倒”。造成網路輿論內容批判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輿論主體的鑑別能力低下不容忽視。低齡、低學歷化的輿論主體,在負面訊息的刺激下更為感性、衝動,導致盲目跟風批判;此外,多數網民在發表言論前會有不同程度的懷疑事件真實性,但是對有懷疑的帖子,只有極少數的網友會在迴應前求證事情的真相,且求證的方式侷限於上網檢視他人評價或尋找相關資料做佐證、根據自己的直覺進行邏輯分析和判斷等並不可靠的方式。近期最為典型的就是“四川瀘州學生被官二代打死”事件,此謠言在網民微信群、朋友圈、論壇、貼吧等平臺大肆傳播,而官方釋出的闢謠真實資訊卻很少有人轉發,此外,在九寨溝地震後,網上也有大量謠言散佈。

二、當前網路輿論引導中存在的問題

(一)負面資訊傳播力更強。一是在海量的碎片化的網路資訊前,大部分網民不具備辨偽存真的識別能力,或者說,大部分網民在資訊傳播過程中,不會進行求證,僅僅依個人意願。二是西方敵對勢力和國內的分裂勢力開始借用文化輸出和網路炒作來放大我國社會現階段的熱點事件與敏感問題,宣揚、傳播他們所謂的人權觀、自由觀,這在某種程度上左右了網民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致使網上負面輿論盛行。三是當前網路輿論道德標準多元化,任何一種道德標準、任意一種價值觀都有其簇擁,因而讓網民覺得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這也造成網路輿論道德標準模稜兩可,甚至深陷自相矛盾的境地,加劇了網路輿論的負面影響。

(二)自媒體發展速度加快。當前官方媒體釋出資訊在選題上較為侷限,在話語體系上較為刻板,在傳播形式上較為單一,與使用者互動較少,因此使用者粘合度不高。自媒體在傳播方式、選題選材上條框更少,注重點對點,通過微博、微信等多樣化、創新化的交流媒介,突破了傳統媒體點對面的資訊傳播方式,並打破了傳統主流媒體對新聞資訊的壟斷,為網民提供了更為多元的選擇,因而備受網民歡迎,傳統主流媒體在此形勢下,對主流輿論的引導力和掌控力也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當前網路傳統主流媒體資源正嘗試與自媒體進行對接,如開通政務微博。然而,這種對接尚在起步階段,一些自媒體平臺中存在著無序、失範的競爭,為了盲目追求利益,丟失了社會責任感,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傳統主流媒體對網路輿論引導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媒體融合度有待提高。當前新興媒體比傳統媒體在傳播效率上更高效、在傳播途徑上更快捷,當前在全國各地,媒體融合發展路徑還在探索中,融合傳播技術還不成熟,融媒體內容創作生產能力還有待提升。一是在政府網站建設中,由於當前機關部門缺乏專業的人才隊伍,在資訊公開方式上欠缺相應的制度規範,導致一些政府網站的內容只是內部工作人員“自言自語”“自說自話”,個別政府網站甚至變成了“殭屍網站”,無法充分發揮互動交流、聽取民意、釋出資訊的作用。同時由於政府與網民溝通不足,在打擊網路謠言等不良現象方面,就無法及時面對質疑,有效反饋正確資訊。

三、榮昌區加強網路輿論引導的主要做法

(一)構建“機構+人才+矩陣”網評格局

一是完善區、鎮街兩級工作機構。成立區委網路安全和資訊化領導小組,明確區委網信辦(區網信辦)正處級行政單位和9大職能12項工作。在全區21個鎮街成立網信領導小組和網信辦公室,明確鎮級網信辦公室工作職能,確定專兼職工作人員。二是形成三支工作隊伍。組建由31名部門分管領導、業務科室負責人構成的區級輿情專家庫,並出臺《區輿情專家庫管理辦法》。加強聯動,團結司馬平邦、劉仰、朱清建等10餘名全國網路名人,培育中央、市級核心網評員5名。每季度選派5名鎮街網信工作人員到區網信辦跟班學習鍛鍊,將網信工作人員業務培訓和管理納入全區黨建工作目標考核,培養區級核心網評員20名,鎮街和部門網評員100餘名。三是打造“新興黨媒”網評平臺。以“重慶榮昌”APP為龍頭,整合榮昌微釋出、榮昌釋出、榮昌手機報等區屬新媒體資源,打造“新興黨媒”矩陣,創新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淘淘說新聞”系列漫畫、“榮昌豬”系列微信聊天表情包,製作徐前凱頭像正能量表情包、徐前凱先進事蹟微信長圖連環畫、徐前凱故事H5、“徐前凱這位活雷鋒”歌曲視訊等網路宣傳文化產品,開通3個個人微信公眾號,今年已釋出資訊1.6萬條、閱讀量達到400餘萬次。
    (二)構建“感知+應急+安全”網路屏障

一是建設全區網路安全態勢感知系統。擬定《榮昌區網路資訊保安管理實施方案》,對49家重點網站、3個重點APP和70個關鍵生產業務系統,開展網路安全態勢預警自查。建設屬地重點紙媒、網站、論壇、部落格、微博、微信公眾號、APP、重點網民、媒體從業人員、網信人才隊伍等基礎資訊和宣傳引導、應急處置等案例的資料庫。二是構建全區突發事件應急機制。細化《榮昌區網路應急值班制度》《榮昌區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制定《網路應急值班工作操作手冊》,建立全區網路輿情月度分析例會制度,形成“每天通報部署、每週專報提醒、每月通報小結、每季分析總結”的網路輿情聯動機制。今年以來,收集並轉交各鎮街、部門涉區網路輿情1700餘條,從早從小解決了一批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編送輿情預警、專報、日報、月度分析等內容《網信輿情》刊物227期,為多起事關意識形態安全、涉榮涉渝輿情處置提供決策參考。三是全面清理網路違規資訊。嚴格執行《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管理規定》,履行《網際網路資訊內容管理執法程式規定》職責,及時查刪屬地“馬克波羅瓷磚”“SPEM生豬市場”等自媒體違規刊登資訊行為,約談違規釋出、轉載敏感資訊區屬微信公眾號的賬號持有人,確保屬地網站、自媒體無導向差錯。

(三)搭建“區內+周邊+省市”網路社會工作平臺

一是區內整合建立網信協會。組織榮昌本地從事網際網路行業的網路運營商、服務提供商、裝置製造商、系統整合商以及科研、教育機構等60餘家網際網路從業者成立榮昌區網路資訊服務協會。二是內外聯合發起“渝西川東網信協作機制”。聯合重慶市大足、潼南2個區,與四川省瀘縣、隆昌市、東興區、安嶽縣共同建立“渝西川東網信協作機制”,為涉及區縣建起涵蓋2萬多平方公里、1000餘萬人口的共享平臺。三是組建9個省市的“江·海·島網信協作機制”。發起並和重慶、四川、上海等9個長江沿線省市、27個區縣基層網信部門,構建起“江·海·島沿線縣市區新聞傳媒服務發展協作體”,積極參與跨省市網路輿論引導工作協作探索。

四、提升輿論引導力的對策建議

(一)探索媒體融合,積極佔領移動輿論場。要引導移動輿論場健康發展,主流媒體必須重新佔領官民兩個輿論場,實現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優勢互補、此長彼長,鞏固和拓展主流思想輿論陣地主動設定議題,提升輿論引導能力,必須走媒體融合的路子。主流媒體必須依託新興媒體與網民進行互動,對於民生訴求、社會熱點、突發事件做到不失語、不妄語也不“自言自語”,從民眾角度出發設定輿論議題,同時吸納民間話語,改變傳統話語體系,創新傳播手段、傳播技術,多采用視訊、動漫、圖解、H5、歌曲改編等多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加大兩個輿論場之間的重合度,讓兩個輿論場形成互補矩陣,同頻共振,共同奏響“社會主旋律”“輿論好聲音”。

(二)加強政務公開,創新發展政務新媒體。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突發公共事件中資訊充滿不確定性,“人人都有麥克風”,使人人都能成為第一時間報道第一現場的“即時記者”,資訊的實時傳播大大加快輿論場的構建速度,也加強了輿論巡查監測的管控難度,這對傳統媒體與政府的資訊釋出時效提出了要求。政府需不斷完善社會公共突發事件處理機制,建立應急指揮中心,在第一時間採取緊急措施釋出官方資訊,安撫民心,規避“塔西佗效應”。同時,政府應創新輿論引導的觀念、形式與方法,打造“新興黨媒”矩陣,不斷完善政務微博、政務微信、政務APP的功能版塊,打造資訊暢通的“陽光政府”,實現公開透明,推進公共服務,樹立起網路時空中的權威與影響。

(三)強化監測技術,建立系統化網路輿情監測系統。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網民的輿論訴求不僅存在於公開的微博、論壇上,也存在於相對封閉的微信群、朋友圈裡,這種隱性輿論是民意分化下沉的表現,也使得輿情發展越發複雜難以把握。通過利用大資料技術進行輿情資訊的挖掘與整合,建立屬地全網輿情監測系統和網路安全態勢感知系統,強化輿情資訊的動態採集、監測分析、研判預警,兼顧顯性輿情與隱性輿情,精確把握網路真實民意構成,及時對淤堵輿情進行梳理,打造全方位無死角的網路輿情“安全衛士”。

(四)嚴格依法治網,完善規範化網路資訊釋出機制。大眾話語權的迴歸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記者、作家、新聞發言人,使移動輿論場呈現“眾說紛紜”的狀態,容易形成輿論聲浪、文化波濤。在各種情緒和利益訴求的推動下,形成了網路推手、網路水軍、網路噴子等群體,理性聲音反而“泯然眾人矣”。各種虛假資訊、網路謠言的擴散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後果。要想保證網際網路輿論場的健康發展,就必須加強輿論監管,堅持依法管網、依法治網,完善法律法規,把網民有效地納入社會治理體系之中,部門間要加強溝通協調處置力度,強化網路執法,大力打擊利用網路釋出有害、虛假資訊以及謠言的行為,讓“網際網路不再成為法外之地”,讓網民為自己的每一次轉發、每一條評論負責,營造一個潔淨的網路輿論環境。